北考网

解读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时间:2023-06-08 15:53:39 文/马振华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解读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文化苦旅》是1992年首次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散文集,作者是余秋雨。该散文集是作者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游记。

  解读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20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以这部风靡全国的著作红极一时。《文化苦旅》到底魅力何在,能让无数的读者和学者为之倾倒,能让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读者,甚至是市井居民和普通劳动者“雅俗共赏”呢?究根溯源,这都是因为《文化苦旅》以及余秋雨后期的大部分散文作品都属于学者散文的范畴。余秋雨创作的这类散文,以浓郁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悠久的历史沧桑为背景,再加上其独特的行文风格以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无论是从任何角度去分析,都超越了当代中国所有的散文作品,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一、探索文化的灵魂

  20世纪末,读者对散文作品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散文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以及凝重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许多评论家为此而不断呼吁,满心焦灼。就在文学界对散文的发展一筹莫展的时候,《文化苦旅》仿佛一声惊雷,又如久旱甘霖,带给人们对中国文坛、对散文新的希望。同时,中华大地上喜爱散文的人们永远记住了一个名字——余秋雨。他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目标,通过对名山大川、历史遗迹的寻访和探索,运用自己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文学造诣,创作了一篇篇能够倾述文化感受的散文作品。余秋雨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形式——学者散文,打破了笼罩中国文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散文风格,一改以往以时代精神和个人抒情为主题的散文创作方式,而是以追求文化根源和表达文化感受为主题,开创了中国散文的新时代。

  随着《文化苦旅》,我们踏上了余秋雨的旅程,作者的笔触带领着我们从荒芜的阳关出发一路南下,走进了清新而热闹的江南小镇,然后又走过庐山,走过苏杭……边走边读,被商业文化蒙蔽了的双眼开始专注地观察每一点文化的气息,曾经浮夸的脚步也逐渐沉重而踏实。我们阅读的,我们所收入眼中的,不仅仅是靓丽而奇特的山川景色,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中国文人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深深地印记在我们的心中。这也是余秋雨大师想要向读者展示的东西。《文化苦旅》共分37篇,作者在第二篇《莫高窟》中,首先探寻莫高窟开凿的历史根源,然后对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的壁画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从北魏开始一直到宋代不同时期的壁画所展现出来的风格及时代特征进行精心的描绘。在作者眼中,这些壁画不仅仅是绘画艺术,更多的是中华文明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种本源。作者跨越审美的高度,从人性的角度对这些艺术品进行了深入的赏析和研读,直观而形象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遗迹的层累性,同时通过这些壁画,开启了中国当代心理学的大门。通过深度、广度兼备的解读和评析,为读者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也为读者展示出中华千年文明的底蕴。

  我们再看《阳关雪》,如果只看题目,读者还以为这是一篇写景的作品,但是详细研读后就可以看出,作者是通过描写阳关雪景来引出对文化的思考和评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中国古代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评析,对比了他们在文坛上的辉煌成就以及在官场上的困境。作者能在满目皆是对唐朝文人的赞誉中有如此冷静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实属难得,让人不禁为之震撼。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作者曾提到自己想去的一般都是留有中国古代文人深刻印记或者是古代文化深刻影响的地方,作者所关注的是一种“人文山水”或者说是“古典文化”,而不仅仅是游山玩水,娱乐怡情。其实,从《文化苦旅》中每一篇作品的题目我们已经初见端倪,如《江南小镇》《柳侯祠》《三峡》《阳关雪》《莫高窟》。在这些地方,作者可以探寻到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艰辛与磨难。通过《文化苦旅》这部作品,作者可以从名胜古迹、文化遗迹中探寻到人生的真谛、中国文化的灵魂,穿越历史的时空,去找寻中国文人的艰难跋涉以及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审美理念,是以往的散文题材所不曾触碰的,是一种思想和灵魂的突破。作者在这些文章中也不仅仅是肤浅地讨论,低吟浅唱地感慨,而是真实地感受和体会以及深刻地思考。宏观的文化世界中并不是空泛的论调,而是具体到某人、某事,具体的景物。作者站在人类发展以及宏观科学文化的高度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命运进行探索。这些历史名胜其实都是我们熟知的,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骚客都曾经有过描写,如长江三峡、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以及庐山等早在千百年前就出现在了一些经典的历史名句中。但是余秋雨先生对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有新意,而且震撼人心。因为余秋雨先生并没有像古人一样娱情山水,吟风弄月,而是带着学者的使命感从文化的角度去进行深度的挖掘。最终的目的是完善人们的人格,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所以他看待这些历史名胜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他是站在历史文化和人格素质的角度以唤醒一个民族的忧患意识。作者通过对名胜古迹的探寻,进而探寻人文、历史、民族和社会的根本,这是带有强烈忧患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呼唤。因而余秋雨也常常能从具体的景物中抽象出凝练的内涵,使得他的文章带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为读者创造了更大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二、 寻觅文化的艰难旅程

  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余秋雨的思考是充满理性的,也是充满激情的。他将富含哲理的思考通过沉稳的笔触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出来。通过描写充满人文历史的山水景观去探寻其中历史的变迁、人文的发展,将叙述、思考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畅游,在古今文化的变迁中穿越,行起于历史,而最终回归现实。融合古今学者之吟唱,舒卷历史岁月之流淌,在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中不拘法、错落自如,随心徜徉。以独特的历史悟性和文化视角,对神州大地上的山山水水进行细腻而深刻的思考,探寻人生的真谛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进而探寻中国文人的最终归宿和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将寻觅文化之根的艰辛旅程凝聚成一本浩瀚的文化大作,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心酸与艰辛。从两千年前的都江堰到现代文明中的吴江船,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到漂泊异乡的脚步声,余秋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这段文化的苦旅。洋洋万言承载了太多的苦难,涵盖了太多的精神,面对历史的无奈、痛苦和委屈,只能用沉默和眼泪来回答。满篇闪耀的只有智慧的光芒和思想的凝重,只有对中华文明的诚挚感情。余秋雨被那残垣断壁中的深刻与凝重深深吸引,穿过历史的沧桑,走进文明的废墟,去亲身品味千年文化凝聚成的酸与甜。余秋雨眼中的中华文明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轻抚着满脸的沧桑,包裹起滴血的伤口,然后站在千禧之年的入口,重新踏上了走向久远的征程。   余秋雨所追寻的不是秀丽壮观的自然山水,而是留下古代文人深刻印记的人文景观。中国古老文化的熏陶和悠久历史的渲染让他踏上了寻根的旅程。他一路走来,一路追寻,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思考融入历史,又将历史融入祖国的山水之中。他就像一位苦行僧,在磨难与忍耐中参悟历史留给后人的无限深意。他从历史变迁走进生命历程,无论是枯黄的古树,还是傲然风雨中的石碑,仿佛孕育着千年文明的生气。人们不会遗忘历史的色彩和伟人的诗句,在余秋雨的笔下,气势恢弘与满目苍凉、艰难曲折与悠久文化就如同沉睡千年的美人一朝醒来,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感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苦在了历史的凝重,曾经的金戈铁马,曾经的大漠黄沙,掩埋了多少悲壮与屈辱,多少聚散惆怅。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从心底流出,流过这段艰辛的旅程,流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余秋雨的这段苦旅中没有轻浮和嬉笑,而是充满了庄严和凝重。但是这段苦旅并不是索然乏味的,而是有着浪漫、华丽、经典的辞藻语言,在深邃的历史荒凉中,去探寻,去思考,去感悟。

  三、语言艺术

  在探寻中国文化根源的旅程中,余秋雨先生就像一位“导游”一样,将中国的历史文物、传统文化、名胜古迹以及风土人情等用小说的笔法、诗意的语言及独特的“秋雨式”叙事方式,有条不紊地介绍给读者,旨在还原真实的历史,在描写文明盛衰的过程中挖掘积淀千年的文明;通过柔情的山水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江南文化的清晰婉约及冷暖人情。从阳关、莫高窟、西湖、柳侯祠中探寻深刻的历史韵味,从李白、王安石、苏东坡、柳宗元等人的身上寻找古代文人的气质;甚至从江南名妓苏小小、妖仙参半的白娘子、看破红尘的李叔同身上,追寻延续千年的民俗风情。作者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景物用独特的“秋雨式”散文展现给读者,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感染读者,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警醒读者,让我们在品读中思考文章深层意义上的精神主旨。余秋雨一改以往传统散文的特点,没有抒情却句句饱含情感,没有揭露却字字指向主题。余秋雨的散文语言注重气氛的渲染,情感的流露,具有丰富华丽的辞藻,富有诗意的行文,无论是描写壮丽景色,还是咏叹历史沧桑,他的文笔总是绚丽多彩,总是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四、结 语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与以往的游记文学和学术论著都不相同,它是用散文的形式编著成一部饱含心酸的人文作品。在飞扬的想象中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在生动的意境中又不乏动人的情节,余秋雨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修养,凭借自己对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的苦心钻研,提笔挥毫,发挥得游刃有余。余秋雨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学者。

  [参考文献]

  [1]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 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3] 宋力.《文化苦旅》评识[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7(01).

  [4] 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余光中笔下的黄山2023-06-03 16:33:30

余秋雨散文优美片段2023-06-14 14:53:30

余秋雨壮士阅读答案2023-06-16 11:53:33

余光中的浪漫爱情故事2023-06-19 01:44:08

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2023-06-11 22:06:47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1500字2023-06-18 20:52:08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