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北大授课》读后感

时间:2023-06-06 13:29:31 文/李盛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北大授课》读后感

  《北大授课》是一部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畅销海峡两岸,成为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

  《北大授课》读后感篇一

  《北大授课》是一部课堂实录,选择读《北大授课》是基于对《中国文脉》的阅读体验。在看了内容简介的盛赞与余教授在自序的诠释之后,便开始了对此书为期2天的阅读历程。

  整体来看,本书大不如《中国文脉》。不喜欢它的原因有二:其一是1--4页中那些明显画蛇添足的“参与课程的北大学生”的照片,倒是很符合普遍的民众心理,但却因此降了一个档次;其二是这本书里有大量《中国文脉》的内容。其中后者是主要原因,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是你初听一位名家的课,你会因他精湛的课堂艺术而由衷折服,而当你不小心听到,他换了地点、换了学生仍呈现出与你曾听到的那节相似度极高的课时,那种无可名状的失落。

  如果说《中国文脉》是高山是海洋,那么《北大授课》则是丘陵是溪流。也许这种评价有失偏颇,但就个人阅读感受而言,读过《中国文脉》,《北大授课》再读的价值就不大了。

  撇开这些,掩卷再思,本书还是有它自身的价值的。本书既是一部课堂实录,所以呈现出一种生成的气象。每讲一处,余教授会让学生们先谈谈对某个人或是某个城市的了解,然后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授,体现了对话与碰撞,也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课堂的真实感。还有本书中有《中国文脉》一笔带过的人物,在这里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比如:本书三十九课时--《多记一个名字》,这一讲中很详细的讲了颜真卿。对于颜真卿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的书法造诣上,以及那首妇孺皆知的《劝学》,未曾想到他光耀千秋的文化人格。在安史之乱的最艰难时期,是他集中二十万军队,亲自挂帅与安禄山的部队交锋。而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颜家三十几口全部被杀害,他的哥哥遭受酷刑致死,他的侄儿也英勇就义。那篇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祭侄帖》,便是颜真卿祭祀侄子而写。余教授在文中这样写道:

  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个艺术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强的笔触所感动。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遗,足以顶天立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用生命符号勾勒最伟大人格的一幅作品。这种最伟大的人格,刻画了一上英雄的时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幸好有它,让盛唐即使破碎也铿锵有声。

  不仅如此,颜真卿七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为劝诫一个藩镇首领,面对种种威吓与对方的可耻行径所表现的义无反顾,最终遇难……

  《北大授课》中的《告别》,我是颇为喜欢的。他说“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阅读本书也算是生命与生命的一种碰撞吧。

  《北大授课》读后感篇二

  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

  从本书中可以窥视余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热爱。说来惭愧,他们谈论的一些文化内容虽有些久远和高深,让我读得有些艰涩,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蜗牛的行程,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坚持把它读完。每每读完一课心胸总有一种亮敞的感觉,眼前蓦然少有的开阔。

  一直以来,我深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未见人细谈,恐怕是他们没这胆量吧。但是,余秋雨却用最具个性的文笔精心淬炼华夏五千年文化。

  推开文学的大门,余秋雨与一群北大学子一起讨论着古老的话题,散发着自然的青春色彩。从“童年的歌声”到“古老王朝的归来”;从“寻找真实的孔子从“光耀千古的324个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我看到了一个个伟大废墟间文明陨灭的印证;看到了王懿荣殉国时最放心不下的那一堆甲骨文;看到了孔子三十岁起就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恭敬态度,周游列国拜师问学,到处推行他的仁政,但处处碰壁,最终一路冷遇成就了的伟大;听到了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带来的反传统的观念忠告;明白了庄子为心灵提供快乐的依据;明白了曹丕与曹植因“七步诗”而互相残杀的真相;感动于墨子作为一个“黑衣壮士”为“兼爱”“非攻”奔走相告,解救人民的疾苦,成为了一位跨时代的精神导师;感动于《离骚》中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以及他选择那山河断裂式的壮美,悬崖峭壁式的决绝;体会到了司马迁《史记》那朴素的文笔,来诠释“世间文字,过巧即伪”的真谛;参观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一个个诗人、词人,一个个画家、书法家,一个个魏晋名士、诸子百家,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活跃在中华文化这片肥沃而广袤的土地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绵延不绝的文明是滋润他们的土壤,他们生命因文化的滋润而鲜活。

  针对中国文化,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学生共同探讨了四十七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节课“走向现代的困惑”。回忆起秦、汉、唐、宋的失落,大家都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情之中。因为那时候,人们才朦朦胧胧看到了中国。中国人在十九世纪后期遇到的灾难,应证了任何再辉煌的回忆反而加深了失败的体验。但是,这是政治失败还是文化失败呢?余秋雨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说文化失败有点不准确。中华文化毕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在别的文明一轮轮相继灭亡和中断的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到十九世纪,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判定它已经灭亡。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过于长寿的文化在生存状态上确实出现了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在没有逾越的时候,看上去像是不可逾越。

  一位同学提出的现代社会的热闹与百家争鸣时期的热闹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文中用“广场哲学”和“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作出了答复。在广场上辩论,高嗓门的一定是胜者,而大学者一定是输家,这就是广场哲学的一个简单例子。先生提出言论的质量等级,我虽不是深以为然,但觉得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比如说现在人人都玩的微博、论坛,你一句我一句,述者不负责任的写,看客不负责任的信,然后不服责任的传播,拉长排站队,几波人大战口水互相诋毁实在太常见了。这不是争论,更别提争鸣,充其量就是争吵。关于“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人无不追求个性、独特,深怕走在街上与谁穿了一样的衣服,我感觉正这是因为存在了太多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如此。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特立独行与诸子百家时开山立派的气魄真是相形见绌。

  余秋雨说:“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中国文化,本应与更多的青春生命产生互动。”既然这样,我就想,趁我们还算年轻,多读点书,就让文化滋润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更多的青春活力,潇洒走一回。

  《北大授课》读后感篇三

  过去读的文学史、美学史、哲学史、文化史都是很学院的,从远古到现代,一章一节,有板有眼地阐述下来,虽然其源流、脉络清晰,也不乏真知灼见,但读着读着,就觉得四平八稳,枯燥乏味,时常半途而辍。这次读余秋雨先生的《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一展卷阅读,就被那鲜活浅近的语言、机敏的闪问闪答、思想撞击的火花和优雅的风格魅力,深深吸引住。我也仿佛走进北大课堂,在余秋雨先生引领下,走进那风生水起的文化现场。

  《北大授课》前部分是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台大学生的`闪问闪答,后半部分选择了中华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来讲,从古至今依次讲到甲骨文、商代文化、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屈原、司马迁、文化三国、魏晋名士、云冈石窟、佛教东来、唐朝文化、宋代文化、元代文化、明清文化、辛亥前后的文化等等,授课从发现甲骨文开始,又在破解甲骨文结束,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但从全书来看,四十七堂讲座先秦就上了二十堂,从汉代到南北朝占了十三堂,唐朝占了七堂,南唐李煜开始,宋元明清到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也只占七堂,显然全书详古略今,采用了金字塔的结构。这中间有驻足考察,详细评说;有奔跳跨越,古今比较,中外对照,先慢后快,形成了以金字塔结构为主,以环形结构为辅的叠加结构形式。

  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有很大差异,科技在古代很落后,越往后越发达,中国现在神十载人巡天,蛟龙下洋探底,真的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九洋捉鳖”,往后还将更发达;而文化则似乎不是这样,先秦诸子百家已把文化推向最高峰,推向极致,接下来虽然高峰叠起,但总的来说,都难以超越先秦,甚至可以说只不过是反反复复咀嚼诸子百家而已,往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很难超越。欧美文化也大抵是这样,一路下来很难超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因此,余秋雨先生的讲座在先秦停留了很久,而元明清则大步流星,一跨而过。

  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开始,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大多数都是语言通俗易懂的。诸子散文、读曹操的诗、司马迁的《史记》、苏东坡的散文、关汉卿的《窦娥冤》、曹雪芹的《红楼梦》,早的隔了两千多年,迟的也两三百年,但只要有兴趣,肯费一番功夫,都能读懂。在没有推行白话文之前,只要识字断文,那些现在看起来难懂的“之乎者也”,都是不难懂的。余秋雨先生可贵的写作品格,就是继承了古人这种文风。他的散文也好,学术专著也好,课堂讲议也好,语言都非常通俗,充满时代气息,没有摆弄又长又臭的西式长句,没有滥造使人晕乎的学术概念。这是余秋雨先生被人喜爱,其著作成为畅销书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深刻的道理,真正独到的见解,真正博大的思想,都是用朴实无华语言表达出来的。那些语言深涩,故弄玄虚,使读者摸不着头脑的著作,没有几本会是好书。

  余秋雨先生的语言不仅浅近朴素,明白晓畅,更重要的是一扫学究气,灵活机智,摇曳生姿。而读他的文章,不仅接受学术启发带来的快乐,而且享受诗情画意的熏陶。对史料性的知识,没有占太多的篇幅去介绍,更多的是在史料之上,在常识之上,对文化事件和文化事象的独到解读。在解读过程中,与学生互动,一不小心就冒出振憾人心的真知灼见,并且诗情漫涌,构成了一个个“风生水起的文化现场”。我以为余秋雨先生的著作征服读者,主要在于语言魅力,语言信息量大,充满诗性张力,又富于逻辑。而他的叙述,他的观点,他的结论,来自他的深厚学养,来自他的思维力量,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环环相扣,使人信服。如在讲到汉武帝与司马迁时,他说:“汉武帝把刑后的司马迁狠狠提升一把,提升得比原来还高,又不说明理由。提升了,还会注意他踉跄走路的背影,欣赏在这位大智身体上留下的暴虐。我发现,越是有成就的皇帝,越喜欢玩这种故意颠覆理性的游戏,并由此走向乖戾。汉武帝的这次乖戾,落到了伟大的司马迁身上,成为他在执政过程中最为可耻的纪录,比连打几个败仗更可耻。”结论是“极端权力即使由英明雄主掌握,也必然走向非理性,然后走向罪恶。”独特的视角,使人折服的结论,说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仿佛又在言说现实。人在变,社会在变,历史在变,可是文化还是那个文化,根还是那条根,悲剧还是那处悲剧。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的功力,余秋雨先生的魅力。

相关文章

散文秋天的心阅读答案2023-06-12 10:47:45

余秋雨阳关雪阅读2023-06-11 22:05:17

浅析余光中之我的四个假想敌2023-06-09 01:48:27

余光中娓娓与喋喋原文阅读2023-06-04 12:14:32

诗文大家余光中的阅读答案2023-06-03 20:23:37

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赏析2023-06-04 06:30:0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