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五篇

时间:2023-06-18 17:23:37 文/张东东 历史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1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2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重点:①同盟会的建立;②同盟会的政纲。

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内容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引入本课主题。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关于“同盟会的建立”,教师首先介绍背景,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于“同盟会的政纲”,教师首先提示学生记住这16字政纲,然后由教师分析16字政纲的涵义。这16字政纲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三民主义及其评价”,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三民主义”概念及涵义。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最后,明确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详见“难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关于“论战的起因”,教师讲明背景(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之后,对康、梁在历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

关于“论战的作用”,在明确论战的结果后,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这次论战中的功过(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论战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问题上,回避了帝国主义必然干涉、破坏被压迫民族革命运动的反动本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关于“萍浏醴起义”,教师重点强调它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关于“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首先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会;另外组织了“敢死队”作为中坚力量。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第三,起义的影响,补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比较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2.同盟会的政纲

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2.论战的内容

3.论战的作用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3.黄花岗起义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3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

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3.清帝退位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5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

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3、影响: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标志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陪审法廷是法院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1、陪审法庭制度;

2、议会制度,选举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识等等。

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一、《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背景:习惯法遭到平民的反对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

公民法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导致矛盾激化。

(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统编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2023-06-10 15:41:17

高三二轮历史教案范文2023-06-03 10:02:41

人民出版社高二历史教案范文2023-06-13 21:49:07

人民出版社高一历史教案第二课五篇2023-06-10 05:59:59

最新高考历史教案范文2023-06-03 02:23:57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2023-06-09 16:48:15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高中历史主要的基础学习方法2023-06-12 19:58:42

高中阶段历史简单高效学习方法2023-06-05 11:19:48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新资料2023-06-09 03: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