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用、通假字、 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4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 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 )亩 :田间水沟 付说(yue )
曾(zeng)益:增加 胶鬲(ge )
拂(bi )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 )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A 、举 市 故 所以 征 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 ,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五、拓展: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上回搞的那次辩论赛后,我们的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想那天,我一人舌战群雄,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气顿生。......”可见辩论的白热化程度。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总结
1.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下》)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大师,“亚圣”“孔孟”。
3.《孟子》四书之一:《论语》《大学》《中庸》 内容:
4.解词:
发:起,被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狱卒。
举于市:从狱官那里释放。 市:集市。 任:责任,使命。
是:此,这。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停顿。
苦:使……受苦。 劳:使……劳累。 饿:使……挨饿。
拂:违背。 乱:使……扰乱。 忍性:使性格坚忍。
衡于虑:思虑堵塞。 征于色:他的思想表现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忧患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而灭亡。
5.通假字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拂:通“弼”,辅弼。
6.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理解记忆
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承上文例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思路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1自然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
第二层:2自然段: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理,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层:(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9.写作手法
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结合的方法,开头先举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人事例,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之后又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以道理论证的形式,讲述人必须经历艰苦磨难方能成才的道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之后又使用大量排比句,从正面讲述人经磨练后才能成才的道理,并由个人推至国家,增强了语言气势,病极富感染力。
10.写作目的
作者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告诫人们必须经历挫折、困苦,有忧患意识,无论人才、国家,都会有所作为,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练习题
1.开篇六例,所列举人物有何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借此说明的道理?
答案:舜成为帝王,而其余成为有名臣子。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人必须经历挫折、困难。
2.作者认为,造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原文)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人,必须从几个角度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主观:困与心,衡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与声,而后喻。
客观:故天将降……增益其所不能。
三个角度:思想,生活,行为。
能使心惊动,使性格坚忍,使他能力增强。
3.本文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有怎样的相似之处?这样写的根本目的?
答案:造就人才,自理国家。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的客观环境的磨练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与个人的成长因素相似,要有因敌国而生的忧患意识(客观环境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有法家拂士这样的贤臣,国家便会繁荣强大。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会殃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什么观点?这一点提醒我们什么?
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提醒我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安逸享乐,应用忧虑意识。(结合现实问题例如:面对金融危机的今天,我们应有忧虑意识,不应该以大国自居;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应该时刻保有忧虑意识,使祖国早日统一。)
5.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影响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人战胜磨难,走向成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文章,请你谈一谈,忧患一定能使人成功吗?
答案:一定能使人成功。文中例举了舜等众贤士历经磨难最终走向成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例子,这充分说明人只有在心中有忧患意识,又要经受挫折困难的历练,才能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印证了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说以从文章角度来看,忧患意识一定能使人成功。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客观环境起辅助作用。
《鱼我所欲也》总结
1.本文先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上》)。
2.解词
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 患:灾难、祸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凡:凡事。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由于这样。 是故:因此。 独:唯独。
是;此,这。 贤者;贤德的人。 勿丧;不丢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呼;呼喝(轻蔑,对人不尊重)。 蹴;踢。 乞人;乞丐。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屑:认为……值得 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辨:分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美:华丽,华美。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乡:通“向”,原先,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已:停止。 本心:天性,天良。(舍生取义的向上之心)
三.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原先,从前。
四.成语:
舍生取义:为道义及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
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五.理解:
1.通过举例论证写义重于生的句子: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六.思路:
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比喻论证方式得出舍生取义中心论点,并以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鱼……舍生而取义者):比喻论证得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生……有不为也):正反对比论证具体分析,阐述中心。
第三层(是故……勿丧耳):进一步说明每个人都有舍生取义的
向善心理。.
2.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以及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死时,能考验人的品格。(正面论证舍生取义)
第二层:第四自然段:以有的人不辨礼仪而接受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反面论证舍生取义)
七.写作手法
1.比喻论证:以具体的鱼熊掌比喻抽象的生与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比喻舍生取义。
2.正反对比论:与鱼和熊掌,生与义,重义轻生的人,见利忘义的人,乡为与今为,相互比较,使道理说得更加清楚,加强说服力。
3.正面论述:(生亦……有所不辟、第二自然段)
反面论述:(如使……有不为也,第三自然段)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增强感情色彩。
八.写作目的:针对世人大都为物欲所蒙蔽,而不能舍生取义的情形,提出了舍生取义的
观点,号召人们保有舍生取义的向善之心。
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模板2023-06-11 03:03:03
雷雨前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2023-06-13 03:14:34
宝黛初会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优秀教案2023-06-03 22:40:51
诗经二首初二下册语文教案2023-06-07 05:26:04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同步教案五篇2023-06-19 09:53:13
秋水高一上册语文教案2023-06-07 23:06:0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2023-06-12 04:53:39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6-18 18:21:01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6-07 08: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