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高考语文重要考点总复习资料

时间:2023-06-18 16:51:17 文/阿林 语文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高三语文重要考点复习归纳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

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_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_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高三语文阅读题复习资料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

在中国文学发展,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提出曹丕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说法,是嘲讽“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其本意在传播中被异化。

B.主张“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学者认为,在魏晋时期产生了“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其观点在学界影响很广泛。

C.中国古代文学从一开始就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不同,它担负着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

D.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因为新的文体不断涌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但其言志载道的传统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答案D

解析将“新的文体不断涌现”表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前没有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人学习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经史、诸子、辞赋等,其中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B.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对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用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破坏中国文学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否定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及其价值。

D.如果将中国古代经典中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会失去自身特色。

答案A

解析从原文来看,“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并非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且中外适宜的“文学”概念。

B.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与《左传》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希望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人生理想。

C.魏晋时期并未产生“文学的自觉”,因为如果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是“文学的自觉”的话,那么这种自觉从先秦文学就已开始了。

D.中国古代文人都把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中国古代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代。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文人都”说法错误,文中是“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的学者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但同时却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一句话,他们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很显然,这种担心的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仍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

首先,我们仍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论是地方史还是跨地域的整体史。作为方_的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其次,从社会史对政治史研究的实际操作要求看,这种担心更是没有必要。从地方社会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宏观政治,是从各自地方历史场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考察国家的宏观政治在这个地方的实施以及演变情况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历来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所以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也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的程度,它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既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相比之下,过去的传统政治史正是缺少这种微观细致的考察。在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的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填充式研究,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以至于“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而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恰恰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把国家的宏观政治放置到一个区域(或叫地方)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通过各个地方这一视野,我们能够窥探到整体政治史这张地图,而且所看到的这张整体史的地图较之从前更为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

(选自王海燕、宋馥香《从“地方”到“整体”

——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探析》,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政治为何能在超地区的范围内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这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地方史难以回答。

B.有些学者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社会史有能力解读政治史,并且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比传统政治史研究更科学。

C.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能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D.国家宏观政治的实施及演变情况会反映在一个地方的具体历史事件中,研究地方史,能解读国家宏观政治。

答案B

解析从文中来看,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只是改变了一种不好的状况,“更科学”这种说法于文无据。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这就决定了国家的宏观政治在各地实行的情况是有差别的。

B.近代,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中,各地在实施国家政治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进行了某些调整。

C.传统的政治史中“政治”是一个宏大叙事框架,这个宏大叙事框架是孤立的,它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情境,人们无法感受到政治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D.政治史如果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就能较为全面地展现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从中发现国家发展的规律。

答案D

解析“从中发现国家发展的规律”是对原文中“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的曲解。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抽象的“政治”怎样影响着一些普通中国人的行为,作者与有的学者都认为通过“地方史”研究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B.有些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选题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所以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

C.“地方史”研究方法是对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进行微观细致的考察,它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

D.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不是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而是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的整体政治史的图解。

答案A

解析原文是“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作动)

4.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逼迫(形作动)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使……破损;用婉言(名作状)

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作动)

7.(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归璧于赵。穿衣(名作动);藏在怀里(名作动);使……归还

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让……回去(使动)

9.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名作动)

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名作动)

1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1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13.号千有余邸。号称(名作动)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为小(形意动)

16.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名作动)

17.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发出声音)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凭眼,凭耳(名作状)

20.枹止响腾。敲打(名作动)

21.矢交坠兮士争先。当先锋(形作动)

22.霾两轮兮絷四马。用绳子系住(名作动)

23.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施恩德(名作动)

24.且贰于楚也。有贰心(名作动)

25.近世寇来公豪侈冠一时。位居第一(名作动)

2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

2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形作动)

28.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取直(形作动);使……弯曲

2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走得快;游水

30.木受绳则直。用木绳量过(名作动)

3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称王(名作动)

32.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形作动)

33.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34.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作状)

35.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接近,据为己有(形作动);登记,造名册(名作动)

36.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37.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作状)

38.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让……进去

39.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徒步(名作状);取道(名作动);从小路(名作状)

40.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形作动)

41.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名作动)

42.栗深林兮惊层颠。使……惊怕

4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名作状)

4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使……灭亡;登上(名作动)

4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

4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4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形作动)

48.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名作状)

49.每责—头,辄倾数家之产。使……破产

50.杖至百。(被)打板子(名作动)

51.儿涕而去。流着泪(名作状)

52.日将暮,取儿藁葬。用草席裹(名作状)

53.成以其小,劣之。以……为劣

5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抬高(形作动)

55.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陈述(名作动)

56.益奇之。以……为奇

57.独是成氏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像蛀虫一样(的胥吏侵耗)(名作状);穿皮衣骑好马(名作动)

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2023-06-15 14:26:32

最新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023-06-04 04:58:47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归纳2023-06-13 16:26:22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优质设计样板四篇2023-06-08 15:02:31

语文教学工作分享总结模板7篇2023-06-13 21:13:38

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最新教案人教版模板五篇2023-06-05 01:53:2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2023-06-12 04:53:39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6-18 18:21:01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6-07 08: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