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十五篇)

时间:2023-06-10 23:24:52 文/孙小飞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这首古诗大致按照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读通读熟。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营造诗意氛围

  1、背诵《赠汪伦》:

  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3、教师小结:

  (一边讲述,一边板书。)

  送孟浩然去广陵的,这是谁呀?──(李白)

  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大诗人。这一次,孟浩然去的地方是──(广陵),广陵也就是诗中的扬州城,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黄鹤楼的下游。说起黄鹤楼,那可是武汉的骄傲,(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谁来给大家自豪地介绍一下?

  (学生简单介绍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

  一位大诗人送别另一位大诗人,从江南名楼到江南名城,那将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呀?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还可以问问同学,问问老师。开始自己学习。

  2、自读自悟:

  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3、查读正音:

  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4、集体交流:

  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教师重点提示:“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的意思。)

  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的意思。

  三、重点引导,入情入境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 教师引导:

  不仅仅是两位大诗人,不仅仅是名楼名城,这场送别还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什么季节?──(烟花三月)

  ⑵ 展开想象:

  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引导学生对春天美好景象进行充分的想象。)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 拓展想象:

  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

  (教师引导: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孟浩然)在诗中,李白称他为──(故人),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⑵ 自读自悟:

  在读中去感受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教师引导: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⑶ 集体交流:

  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教师在学生的理解中抓住“目送”重点引导:

  ① 情境体验: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 内心体验:

  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⑷ 指导朗读:

  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朗读全诗:

  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2、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地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这首诗。

  3、背全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⑴ 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⑵ 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⑶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三月:阳春三月。

  下:顺流而下。

  碧空:蓝天。

  尽:消失。

  惟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屏幕出示全诗。)

  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相机板书:

  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读,理解诗意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古诗。)

  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全诗。)

  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5、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 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⑵ 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⑶ 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6、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

  师:大家想读读吗?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讲解大意:

  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齐读《江南春》。)

  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学生作答。)

  师: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写法太绝了!

  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

  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⑶ 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⑷ 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

  ⑸ 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2、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配乐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

  教材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

  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平仄。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平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平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设计意图】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⑵、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 意思。

  【设计意图】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设计意图】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八、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九、作业: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相关文章

浣溪沙晏殊2023-06-19 06:41:42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2023-06-03 19:56:45

黄庭坚专文言文2023-06-17 07:36:14

黄庭坚典故轶事及简介2023-06-02 22:37:01

黄庭坚墨竹赋碑2023-06-04 11:45:09

黄庭坚的砥柱铭2023-06-17 20:38:28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