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高三历史教案1
【知识梳理】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兴起的原因
(1)自然条件优越,对外交流频繁;文化多元化为其提供重要前提。(2)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等因素的推动。(3)古希腊社会经济发达,政治制度先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4)先哲们勇于探索、思辨。
2.智者学派研究的主题: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主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
3.思想主张:(1)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2)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3)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判断,不应强求一律。
4.地位:(1)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2)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忽视了伦理道德。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研究的主题:认识人,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2.思想主张:(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2)"知德合一"。(3)善是人内在灵魂。(4)教育与美德同样重要。
3.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的思想主张:提出"理想国"的学说。地位:他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思想主张:(1)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2)创建了逻辑学。
【要点透析】
1.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2)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3)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它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它一下子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格拉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3.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相同点:都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不同点:①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各种知识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主张知德合一;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的加以攻击。
4.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异同。相同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都在人的价值方面强调理性、否定绝对。不同点:但是智者学派片面强调人的需要,否认对人的约束,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需要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美德对于人的重要性。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限定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5.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纵观中西哲学史,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二者的比较如下:(1)从二人所处的时代上看,前者是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后者是雅典民主制度全胜,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2)从思想观点上看,前者的主要观点有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敬鬼神而远之。后者的主要观点有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3)从评价上看,前者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的精神称为圣人。后者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异同。相同点: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繁荣的根本。不同点:(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界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世界的人文精神。
艺术生高三历史教案2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艺术生高三历史教案3
《英国宪章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1832年改革;《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的影响;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理解:理解英国宪章运动工人要求普选权目标的基本实现,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运用:通过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影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阅读理解概括阐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影响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难点】
重点:1832年改革、英国的宪章运动
难点:英国宪章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问题研讨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意把英国宪章运动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讲述,借此注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教学过程】
导课:大家都知道: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而闻名的国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那么英国广大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
一、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1832年的议会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实际上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并对议会和国王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杜绝了回复到君主-时代的可能。但是,这些法令并没有造成政治制度的任何重大变动,在此后的100年间,英国政权基本上仍为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所把持,而真正能够享受到资产阶级-权利的人十分有限。(可举教材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深入,英国的商业和运输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取得相应政治的统治地位。1832年他们利用全国工人、农-动高涨的形势,迫使英国议会通过了1832年改革法案,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增加了新兴大城市的代表名额,这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他们的政治要求得到满足,登上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在议会改革运动中支持了资产阶级,但是结果一无所得,政治上依然处于无权的地位。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英国工人阶级展开了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2。《人民宪章》的提出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规定如果要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这实际上剥夺了失业者和贫民得到社会救济的权利。因为,在济贫院里,必须接受监狱般的纪律,从事繁重的非生产性的劳动,家庭必须拆散,生活极为艰苦。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迫使失业工人贱价就业。工人们感到这是工人在议会没有发言权的结果,因此他们认为不取得选举权,就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为此他们展开了要求新的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要求按照-原则改革议会的下院。当时,工人的要求写在《人民宪章》上,这一运动遂以“宪章运动”的名称载入史册。1836年7月,伦敦工人组织“伦敦工人协会”草拟了一份“人民宪章”,以议会法案的形式提出来。它要求:(1)成年男子享有普遍选举权;(2)议会每年改选一次;(3)议会议员取得薪金;(4)选举采取秘密投票方式;(5)设立平等选区,保证平等的代表权;(6)废除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宪章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1)内容:体现了工人扩大-权利的要求,包括选举权,取消财产资格限制,议会参与权等。
2)性质:争取工人的政治权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
3)意义:1838年5月,这个-书以法案的形式正式公布,它的公布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始。
4)实质:是在资产阶级-的旗帜下为争取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而斗争。
3、宪章运动
《人民宪章》颁布以后,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各地纷纷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到会的人常常数以万计。1839年,宪章运动出现了第一次-。7月间,一份有125万人签名的要求实施《人民宪章》的-书提交议会,遭到拒绝。许多地区爆发了罢工和起义,但遭到了-。
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了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协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百个分会。在宪章派……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出现了第二次-。宪章派向议会送交了第二次-书,在上面签名的有三百万人。这一次,除了要求实行《人民宪章》以外,还要求实行十小时工作日制,保障工人不受资本家-,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合理的工资等。并抨击了社会的贫富不均现象。这份-书表明,工人宪章派已经与资产阶级激进派划清了界限,宪章运动已发展成独立的工人-。新-书再次遭到否决,激起了工人阶级的强烈-,罢工浪潮席卷全国。在政府的-下这一阶段的运动再次失败。
1847年……又出现了一次-。许多城市……19世纪50年代末,宪章运动结束。
二、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
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历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它是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政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的影响
①资产阶级激进派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向议会提出要求议会扩大选举的改革法案,其内容明显受到宪章运动的形响。
②促进了英国国内选举改革运动的兴起。到20世纪初,英国基本上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完善了选举制度,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治逐步得到完善。具体内容见教材略
2。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宪章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它在英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历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争取普选权的英勇斗争,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他们采用和平或武装斗争的方式,为争取-权利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进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的进程。具体内容见教材略
【本课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英国宪章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以及其对欧洲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英国是世界历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宪章运动在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政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的序幕。
艺术生高三历史教案4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国民党的“制宪”;国统区的人民-运动;-党派争取-的斗争;中国-同盟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国民政府的垮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理解:通过国统区-运动的开展和-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的史实,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运用:通过国统区-运动的开展和-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归纳、概括能力和各事件横向联系的能力。
2、过程与方-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述国统区-运动的开展和-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难点:第二条战线形成及人民-运动
【教学过程】
导课: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主义的宪政》一文中就曾说:“从前有人说过一句话,说是‘有饭大家吃’。我想这可以比喻新-主义。既然有饭大家吃,就不能由一党一派一阶级来专政。……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宪政是民所共有?还是少数人所得而私?中国面临光明与黑暗、-与-两种道路的选择。由此导入新课。
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运动
一、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以为首的阵营日益强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二战”后,德、日、意法西斯战败,英、法受到严重削弱,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开始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称霸世界。是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3由于国际国内的-压力,特别是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强烈,而且最关键的是此时国民党尚未完成的准备,因此蒋介石采取了“”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和平问题。
蒋介石"电邀"的意图是: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2、重庆谈判
为了尽力争取,揭露美蒋-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人民,*提出“、、”三大口号,同意到重庆举行谈判。
1945年8月底,毛泽东挟"弥天大勇",毅然赴邀,抵渝谈判。毛泽东此行,震动国内外。他在重庆受到各-党派和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华西晚报》说:"毛泽东的到来,是-中国的曙光。"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诚意和极大的努力。
经过几十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教材列举了它的四项内容。谈判斗争的焦点是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对此,共产党方面作了重大让步,例如主动让出一些解放区、缩编人民军队等,尽管这样,国民党始终不肯承认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这两个问题终未能达成协议。
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是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这样,再要发动内战者,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了。""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不攻自破,共产党在国统区以及-党派、社会贤达中的影响扩大了,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历史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在谈判桌上赢得了重大的胜利。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可以说顺应了民心,得到人民群众最热烈而真诚的拥护,这是-蒋介石-统治,建立新中国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3、政协会议
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政治协商会议于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列出教材五项内容),又一次确立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有利于实施-政治与和平建国。政协决议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和-党派的意愿,冲破了蒋介石的-统治。但不久,国民党-制造了“校场口血案”,又很快撕毁政协决议,挑起内战,和平-统一、和平建国的努力化为泡影。
二、国民党的“制宪”和人民-运动
1。国民党的“制宪”
1946年夏……同年秋蒋军占领了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蒋介石,下令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并制定了宪法,即《中华-宪法》。所以这次大会又称为"制宪国大"。
※根据政治协商会议已达成的协议,国民大会应当在全面停止内战的和平环境中,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负责召开。现在国民党违反这些协议而一手包办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故这次国民大会也被称为伪"国大",它所制定的"宪法"是伪"宪法"。伪"宪法"以根本-的形式确认了蒋介石--统治的国家制度,是一部封建买办法西斯宪法。中国共产党和一些-党派坚决反对,拒绝参加会议,不承认伪"宪法"。全国人民也一致谴责和抵制。蒋介石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国共和谈的大门业已关闭。
2。国统区的人民-运动
内战爆发前后,人民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美反蒋斗争,蒋介石对国统区的和平-运动采取了血腥-的政策,在昆明、重庆、上海等地,制造了一系列血案,其中主要有:“一二·一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血案等。面对国民党的-统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中国人民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具体情况略
※注意四点:一是“第二条战线”是指国统区的爱国-运动,相对于战场上军事反蒋而言,是另一种斗争手段;二是国民党坚持内战和-,--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三是爱国学生为中坚力量;四是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三、-党派同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由于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使大多数-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逐渐放弃了“中间路线”,日益支持人民革命,积极进行反对-统治和内战的斗争。但他们的斗争却遭到蒋介石集团的-和-。
1947年5月,中央社发表文章,诬蔑-同盟、民建、民进等党派,"均系中共意志而行",已成为"-工具"。这是打击-党派的信号。随后便拿"第三大党"民盟开刀。11月,国民政府以所谓"勾结-,参加叛乱"的罪名,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其他-党派也-转入地下。国民党--统治更加暴露无遗。
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胜利鼓舞下,-党派和-人士,逐步认识了美蒋的反动面目,又重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反对美蒋-的活动。1948年1月,沈钧儒等人在香港召开民盟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重建民盟总部,恢复活动。总部宣布要"为彻底摧毁南京反动-政府,为实现-、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表示要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并肩战斗。民盟走上了新的光明大道。从此-党派同国民党-(即蒋介石集团)决裂了。
四、人民-革命的胜利
1。国民政府的垮台
1949年4月21日在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后,毛泽东、朱德向全军发布渡江命令。从4月20日晚20时起,人民解放军迎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渡江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中南和西北、西南进军,扫荡残敌。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8年上半年,在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取得辉煌胜利时,毛泽东曾致电李济琛、沈钧儒,认为成立-联合政府的时机已经成熟,并提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决定。在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进行准备的基础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大会,是一次充分发扬人民-的大会。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订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历一个及其重要的文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并确定了国家的首都、国旗及国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100多年来殖-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标志着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建立,使中国历史进入从新-主义向*过渡的新时期。
【本课小结】
蒋介石为实现其-统治发动了全面内战,又违背政协决议召开“制宪国大”,确认了以蒋介石-统治的国家制度。为维护-,蒋介石集团--运动,--党派。蒋介石集团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强烈义愤,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赞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运动的发展,支持了解放战争。蒋介石集团的腐朽-,说明了蒋介石集团已丧失民心,揭示了它的统治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之必然规律。这些都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艺术生高三历史教案5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改革开放近30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3、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四、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五、教学方法
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整合——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的目的。
2、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
七、教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1、探究形成的背景
探究过程设计:(1)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提出讨论题目: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所学知识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
(3)组织学生讨论
(4)完成国际、国内背景的要点总结
国际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
①“十年-”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③以邓小平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形成。
2、探究形成的过程
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经济特区的设立》的视频材料;
(2)展示“学思之窗”: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讨论的结论:
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④资源丰富。
(3)完成第一步经济特区创办的探究总结。
包括: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经济特区的含义及“特”的主要表现;③经济特区建设的成果展示;④经济特区的作用。
(4)结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示意图完成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
包括: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③沿江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沿边城镇的开放;⑤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
(5)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我国政府从1988年起在沿海和内地的开放城市中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0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城市中首批获准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A)
A、秦皇岛B、武汉C、合肥D、苏州工业园区
2、从1988-2002年,我国共建立了(D)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A、46B、47C、48D、49
3、下列属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的选项是(B)
①资金来源以引进外资为主
②经济成分以外资企业为主
③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
④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探究形成的特点
结合地图,结合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由学生概括总结出来,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合作探究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视频文件《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视频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①浦东开发的决定和目的: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其目的在于:
A.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B.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C.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②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有利条件:A.地理优势;B.交通优势;C.人才和产业优势;D.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③成果展示: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展示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伟大成就。如中国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
④地位和作用。注意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进行整理。
A.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是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B.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础,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C.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合作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探究学习设计:1、这个问题可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师不提供固定的答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者深入城市和农村调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近30年来的伟大成就,收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举办一个小型的展览会。
(四)知识整合
新发展
(五)延伸拓展
1、材料解析题形成背景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形成过程格局特点
-在十七大报告中写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思考:
①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
②新时期我国已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③试比较近现代我国的两次对外开放。
2、课外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从网上搜集沿海经济开放区发展情况的资料,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分工:第一小组——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二小组——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三小组——闽南三角地带开放区
第四小组——环渤海沿岸开放区
(六)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如何整合新课程资源,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展示并挖掘学生的潜质。
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三下期历史教案2023-06-06 06:18:55
高三一轮历史教案最新模板2023-06-13 22:46:12
浙江高三历史教案五篇2023-06-06 22:08:35
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2023-06-04 05:12:12
高效课堂高中历史教案范文2023-06-14 06:49:46
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必修三范文2023-06-15 03:20:3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高中历史主要的基础学习方法2023-06-12 19:58:42
高中阶段历史简单高效学习方法2023-06-05 11:19:48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新资料2023-06-09 03: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