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性阅读——“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激情导入(多媒体课件:以《愚公移山》为背景音乐)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2、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1、再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吗?为什么?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6)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以学生自己找,小组讨论为主;思考题是学生可能找的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理解。教师可以在讨论时投影出示)
2、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教师引导。
父亲: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三)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 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
请思考: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以上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说明:探究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有什么好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不仅如此,这还会让学生知道文章可以这样去写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巩固性阅读——比较台阶,理解父亲。
请同学比较《背影》和《台阶》在写作方面(选材和立意)的异同。
思考:1、“背影”和“台阶”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2、两篇文章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
(说明:此项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重点,进而在比较中巩固本单元的两篇文章的写法。教师通过比较内容、手法、语言等让学生将一些类似的文章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五)延伸性阅读——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1、由《背影》和《台阶》两篇写父亲的文章,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爸爸,抓住爸爸某一个令你难忘、让你感动的特点,要求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小组内部交流,练习口头表达)
2、课外完成上述作文,注意选材和立意。
(说明:语文课一定要和课外、和生活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生命力。这项延伸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看生活中自己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情。关注生活,是语文课必须的。)
an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
单元的
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
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
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
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法 依据 诵读法
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散文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对话教学法
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2.学法: 学法
依据
预习法
初步了解文本,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可有效地进入文章的学习,个性化的阅读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有助于问题思考意识的养成。 评点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合作讨论探究法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这也是我学法指导之一,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刘显国老师说过:“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从而奠定感情基调,还未真正进入文本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情境导入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理清全文线索,感知行文脉络,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并且,我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一时期还是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让学生总结,能使得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作业布置能够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加深学生对课业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运用色彩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an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
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节奏,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疏通大意,探究文本。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生齐:笑乐。)
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五、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六、熟读成诵、快速记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七、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刚接触文言文,积累字词是关键,讲解可以帮组学生积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很重要。这节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文言字词的讲解不是很透彻。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要更加仔细的研读文本,设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发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成分。
an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三连音节奏、弱起起唱,并能唱准和感受三连音在作品中的表现效果。
2、人文教育目标:通过学唱国歌、介绍聂耳、讲述国歌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唱好国歌的意义,并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力度正确的表达歌曲所表现的情绪、内容。教学难点:三连音与弱起起唱在歌曲中准确唱法。
教材分析: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歌曲为四二拍,一段体,旋律线条起伏,节奏的顿挫、歌词的内容等作相应的力度变化,有层次的表现歌曲的内涵,以表现强烈的战斗性,使歌曲充满革命的激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钢琴。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按要求听录音走进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基本训练发声练习
1、教师弹奏C调音阶,学生模唱
2、1=C→F2/412
34
54
32
1—演唱时要求有弹性、饱满。
三、新授
1、听录音《红旗飘飘》教师播放课件,学生听歌曲,老师问:通过听到的歌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想到了为祖国争光、要热爱祖国……这时教师引导出国歌——切入正题。
2、讲故事:老师问:你对国歌了解多少?请你告诉我好吗?老师根据学生的了解介绍国歌的由来,《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战题材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人大会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由国歌的由来,介绍聂耳,原名聂守信,是云南玉溪人,在他二十三岁的生命中创作了三十多首歌曲和一些民族器乐曲,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坚强决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富于独创的艺术形式,他的作品由《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卖报歌》等。
3、听国歌我们来听一听国歌的演唱,播放课件,动画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国家领导人)你知道国歌是怎样写成的吗?你知道新中国是如何成立的吗?
4、唱国歌
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对国歌的理解来唱唱这首歌。
5、分析作品
认识三连音、弱起起唱。通过屏幕上的显示,你怎样理解?说一说作品中三连音给你什么感觉?(一拍里包含三个等长时值的音,在进行曲速度中显得矫健雄壮,仿佛行进的号角、铿锵的军鼓声)大家随伴奏音乐演唱。
6、想一想国歌在什么情况下演唱?它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并进行表演。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国歌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你今后将怎样为祖国和国家做贡献呢?
五、下课
学生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目标是演唱国歌,国歌大家都会唱,所以在学唱时我只把容易出错的地方(如三连音、弱起等)重点讲述、练习。通过演唱国歌,表演升旗仪式或运动员上台领奖仪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意教育,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激发他们的爱国情绪。
an教学设计5
年级:小学六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材分析: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欣赏乐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5、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7、欣赏《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无伴奏合唱)恩,(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那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视屏)女高
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3)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
啊!真美啊!
4)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赏《牧歌》,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视屏)
1、编一段歌词
2、写一篇短文
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评展: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an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知人论诗,了解伟人鲁迅
2.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精神
4.模仿写作,走向美好人生
学习重点: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精神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一.前置学习(知人论诗)
1.作者:(鲁迅知多少?)
2.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内容)
二.诗意导入(走近文本)
屏幕上有一小节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学生齐读)
有一个人
是我精神的支柱
遇上困难与挫折
他给我浑身奋力
有一个人
当我凝望着他
悲痛化为力量
懦弱亦变得坚强
——江天《鲁迅赞有一个人》
这是马来西亚诗人江天的诗《鲁迅赞有一个人》中的一小节,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读了鲁迅的《雪》之后,我们能找到答案。(板书)课题-----雪(鲁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听录音,请同学们在听读过程中用笔标注出生僻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我会做。
1、注音。
磬()奁()朔()方灼灼()()凛冽()
2、看拼音写汉字。
lǐn( )冽 péng( )勃 升téng( ) 忙lù( )
3.作者给我们分别描绘了的雪和的雪。
三.自主学习(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最能体现雪特点的词句,并具体分析。
描写对象 文中句子 分析特点
江南的雪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比喻将江南的雪比作“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美艳、滋润
充满生机
朔方的雪
(板书)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易消释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且持久
三.合作探究(感受精神)
看图片,请任选画面中你最喜欢的,用情朗读,用心感受。
你喜欢哪儿的雪?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为什么?
四.质疑提升(景如其人)
1.读选段,谈感受。
(女领)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
(男领)旋风忽来,便灿灿地生光,蓬勃地奋飞。
(众合)如包藏火焰的大雾,闪烁!旋转!升腾……
(男领)在无边的旷野上。
(女领)在凛冽的天宇下。
(男女合)闪闪的、旋转的、升腾的……
(众合)是雨的精魂!
2.闭上眼睛,想一想朔方的雪旋转飞舞的情景。
这里写的是凛冽天宇下奋飞搏战的朔方的雪
这里写的是无边旷野里朔雪旋转升腾的壮阔场面
这里写的是严酷现实中倔强不妥协的战斗姿态
这里写的是孤独境遇下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3.文中那句话是对朔方雪的高度评价和赞美?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女领)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男领)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众合)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众合)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朔方的雪不仅是雨的精魂,更是人的精魂,是谁的精魂?为什么?
(鲁迅)
(板书)对联:一支奋飞搏战的雪之绝唱
一曲顽强抗争的人之赞歌
六、模仿写作(心灵启示)
是的,这就是鲁迅,鲁迅就是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抗争黑暗的斗士,是民族不屈的脊梁。让我们再读一次江天的诗,并且试着续写这首诗,与这位斗士不死的精魂作一次交流。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
(如痛苦化为斗志,胆怯也变得勇敢)
设计说明:依然以同一首诗歌结尾,使学生在心灵上与鲁迅达到共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汲取鲁迅带给我们的精神营养。
七.课堂练习
以“鲁迅先生,您是……”为开头写两百字的小片段。
an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品位散文诗的语言,培养语言分析的能力,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文中的象征意义尤其是“门槛”的象征意义。
2、俄罗斯姑娘的形象塑造。
教学手段: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先来看看这幅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为了人类能脱离电脑母体,重新获得自由,而在那种由电脑所营造的白色恐怖下与电脑特工们不懈的斗争着。他是位英雄,也可以称做革命家。今天我们将要认识的也是为革命家,而且是位女革命家。她就是屠格涅夫笔下的一位俄罗斯姑娘。
二、作者、背景
屠格涅夫,1818-1883,出生于一贵族家庭。他既拥有“小说家中的小说家”这样的盛誉,又获得了“抒情诗人”的美称。他早年曾立下誓言表示不与农奴制妥协,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以有反农奴制倾向的《猎人笔记》成名,而表现平民知识分子与贵族矛盾的.《父与子》是他的代表作。
屠格涅夫创作《门槛》这篇散文诗时,正当俄国发生了“五十人案”“一百九十三人案”和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事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活动的影响和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敬不已。于是,集他们于“俄罗斯的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他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从“俄罗斯的姑娘”身上,人们可以看到索菲亚式的革命者水晶般纯洁的灵魂。
《门槛》是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代表作。这一节课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文中的象征意义尤其是“门槛”的象征意义。2、俄罗斯姑娘的形象塑造。
三、环境描写
⒈听录音,对这首散文诗有个整体的认识。
⒉再读1-3自然段,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仔细揣摩诗歌1-3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更深层的含义。
⒊说说1-3自然段具体的环境描写是那些?
⒋“一座大楼”,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中伟大而又壮丽的事业——革命;
“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发散着寒气”,象征沙俄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和革命者所处的恶劣环境;
“高高的门槛”,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象征横阻在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四、人物分析
⒈站在这“高高的门槛前”的,是“一位姑娘……一位俄罗斯的姑娘”。这个姑娘,象征的是现实中令屠格涅夫钦佩不已的女革命家。
⒉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塑造这位俄罗斯姑娘的形象?对话描写,与门内声音的对话
⒊朗读,用心体会俄罗斯姑娘的每一句回答。
⒋姑娘的回答有何特点?
简单之极:三个“我知道”,一个“我也知道”,两个“是”。
⒌如何理解这三个“我知道”,一个“我也知道”,两个“是”?
“我知道……”“是……”“姑娘埋下了头……”
可以在分析的时候假设“……”中省略的潜台词。
(启发引导学生回答)
(①既然是想跨进“门槛”,姑娘当然是有备而来的,所以当“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提问她“你要跨进这道门槛来吗?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在等着你?”,并且强调等着她的将是“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的时候,姑娘很爽快的就回答了“我知道”。这些都是姑娘能想象得到的困难,她也有了思想准备要去承受它们,当然回答得爽快。
②“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我知道……”
后面紧跟的是“……”,孤独是姑娘能够预料到的,但也许并非她可以忍受的,所以在回答了“我知道”后,她迟疑了一下,很快的她还是下了决心,表示能够“忍受一切的痛苦。”
③当声音问,如果是来自的亲人朋友的打击,是否也能忍受的时候。姑娘回答“是……”
又一次出现的了“……”个,说明当时她的一颗心在饱受煎熬,孤独勉强可以忍受,但是来自亲朋的误解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姑娘又一次的迟疑了。对一个人来说,亲朋的关爱在很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支柱存在的。试想,在你彷徨无依最需要亲友支持的时候,而等待你的却是冷眼与误解,你会怎样?这打击有可能是致命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遭到亲人误解和遗弃更痛苦的了,在这足以令人致命的问话面前,她无悔的选择了承受,表明她的无私和伟大。
④牺牲,无名的牺牲都是姑娘准备好的,她回答了“是。”
⑤“你还准备去犯罪?”“姑娘埋下了头……”如此果敢无畏的女郎竟然埋下了头,见其痛苦抉择时的心理是多么复杂就不待细说了。
三个“……”暗示着声音发问的内容一层层丰富,困难也随之一步步升级,一次次让姑娘难以作出抉择,难以回答,难以跨越。从生活的困厄到精神的戕害到孑然一身到亲朋的冷眼到牺牲生命到不为人知到沦为罪犯……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每个灾难都足以让她致命,每一次发问都不啻于一枚重磅炸弹,投在姑娘的心上给其毁灭性的打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最不能忍受的是亲人的误解。一边是自己平静的生活,一边是自己钟爱的事业;一边是灿烂明媚的青春,一边是江河日下的祖国;一边是可亲可敬的家人,一边是崇高伟大的信仰。无论舍弃哪一个都很难,无论舍弃谁心中都会痛。可是经过挣扎和斗争,姑娘最终还是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她选择了事业、祖国和信仰,而让自己的心在暗地里流泪,滴血。
⑥“这我也知道。”
经过了前面层层考验,姑娘现在是信心十足,不再被任何困难,甚至是自己有朝一日会后悔这样的困难都不能挡住她试图跨入门槛的脚步,所以这一句话答得是果断爽快。真正显示了的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
⑦姑娘的迟疑并没有破坏她的形象,反而是让姑娘的形象更丰满了。她的迟疑恰恰证明了她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怯懦,也会害怕,也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舍不定,这样一来姑娘好象更贴近生活也更真实了,最后不管是什么样的恐怖的假设,她还是选择了痛苦,人物形象也就更丰满了。)
⒍从我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位俄罗斯姑娘的性格是:
坚毅,执着,无私,勇于牺牲
⒎在分析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
五、象征意义
⒈假如说诗歌中的俄罗斯姑娘是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革命者的话,诗中那个不断给姑娘出难题的是指什么?
“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象征革命事业对有志者提出的考验
“一个傻瓜”的声音:象征不明就里的愚昧者,或者反对革命的人
“一位圣人”的声音:象征理解革命者的人民
⒉1-3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
⒊理解了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朗读。
六、小结
散文诗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情感、境界来体现、并揭示最深刻的思想和时代感。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掌握了如何鉴赏散文诗的一些基本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来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意图,还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来开启被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心理情绪。
an教学设计8
课标要求
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 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
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
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
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
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
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短语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空间的阻隔。在人生四个阶段中,诗人饱尝了乡愁的各种滋味:小时侯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反复咏叹,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恨。
3、读第一小节,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也许你会想到一位少年到异地求学,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如眠,披衣下床,给母亲写信……。由此你应该能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好诗能够用极少的语言引发人无尽的遐想。全诗没有一个感叹号,不动声色的寥寥数语,却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出的沉重的慨叹,好诗又是含蓄的,不着一个“愁”字,却让你忍不住唏嘘不已。
4、诗中“母亲”“新娘”如果换成“父亲”“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样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乡愁是建立在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的基础之上的。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依恋和眷念的,新娘会使我们想到“美丽”、“热恋”,这两个形象与思乡的感情基调是协调一致的。(当然,诗的内容是与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设此题只是单从语言上揣摩。)
研究课题
1、收集古今中外的乡愁诗,欣赏比较。
an教学设计9
一、设计理念
《鸟语》是一篇洋溢着浓浓儿童味和人情味的课文,用儿童的语言写了儿童喜欢的动物——鸟儿,儿童喜欢的事情——倾听鸟语。课文蕴含着人鸟和谐共处的明暗双线:明线——鸟儿成了“我”的好朋友;暗线——“我”成了鸟儿的好朋友。教学本课,应力求体现一个“趣”字和一个“情”字,让学生经历着“我”的经历,感受到“我”的感受。本课以品读为主线,以自悟为落脚点,以读写训练为杠杆,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实现由品悟语言到积累语言,再到运用语言的转化,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观察、想象、感受与口头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出情趣——学有思想”是本文教学的一条线。教书,要教有灵魂的书;育人,要育真正意义上的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不仅是我们的课程观,也是我们的教育观。
二、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会用“疏忽”、“倍感亲切”造句。
(三)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运用中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感受和谐的“人鸟情”。
三、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四、教具准备
各种鸟儿的图片,布谷鸟和喜鹊叫声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爱鸟情”。
1.鸟语是多么婉转动听啊,齐读课题。
2.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呢?
【开门见山,以回忆导入,直奔主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品读课文,感受“人鸟情”。
1.走近布谷鸟,学会刻苦。
(1)我多想做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鸟儿的世界。(多媒体播放鸟叫声)
【凝神倾听,鸣声啁啾,热闹非凡,这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鸟儿,鸟叫声此起彼伏:唧唧喳喳,你呼我应,或清脆空灵,或婉转悠扬,或引吭高歌,或低泣如诉……优美清新的世界被鸟儿婉转的鸣叫声激活了,灵动了,整个大地也在它们默契的交融中复苏了。】
师:再听,这是什么鸟儿?我们一起跟着它叫一叫吧!(布谷鸟的叫声)
这叫声在作者听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在它亲切的叫声中,你听懂了什么?你被人催促过吗?是什么样的情况?
师:哦,看来,只有和你关系最亲密的人才会这么声声催促你呀!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话。
【读写训练】
布谷鸟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
它仿佛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
它仿佛对上班的叔叔阿姨说:________________。
它仿佛对农民伯伯说:______________ 。
【将饱含魅力的语言引入情境,引导想象,爽心明智,并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入情传情,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2)多亲切的布谷鸟啊,我还能和它对话呢!对话朗读,注意节奏。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们在和布谷鸟对话时心情怎样?书上有一个成语就写出了这种心情,找一找,读一读。
(3)在这无拘无束的问答中,我觉得自己都成了一只鸟儿了。(出示第五自然段)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我”对布谷鸟的喜欢呢?默读课文,可以圈圈画画,写下你的体会。
※这样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翩翩飞翔的鸟儿。
——是啊,此时我仿佛是鸟,鸟也仿佛是人了。
※呆愣愣地跟树上的鸟儿说傻话。
——在旁人看来那傻乎乎的举动也正能说明“我”是多么的爱鸟啊。
※一想起……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因为喜欢,才会理解朋友的良苦用心啊。
师:这正是“我”从布谷鸟的声声啼叫中所领悟到的真谛啊。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收获吗?
【读写训练】
用上“疏忽”把这些句子补充完整:_______,上钩的鱼又跑掉了。
叔叔边开车边和我聊天,差一点闯了红灯,看来,______________。
师:除了体会到“我”对布谷鸟的爱,还体会到什么?
生:爷爷也爱鸟,也悟出了布谷鸟说的话。
【小结】无拘无束的人鸟对话,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难怪“我”会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摒弃泛泛的读和烦琐的分析,以读悟结合的形式与文本亲密接触,学生自悟自得,在读中体验情感、品评词句,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以语言文字的形象感为特征的理解具体而深入。适时的“读写训练”指导学生在感悟语言、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发散思维,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走近喜鹊,感受喜悦。
(1)你听,又是谁来了?(喜鹊的叫声)
师:喜鹊的叫声并不出众,可人们却非常喜欢。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据说喜鹊是报喜之鸟,……乡里人都很喜欢它。
师:它会预报哪些喜讯呢?(这就是喜鹊名字的由来!)
生:“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
师:谁来和老师对读?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的喜讯,你能加上这些喜讯再读读吗?
生:每当这时,……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师:有期盼就会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有乐趣。
(2)现在再来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师:在生活中,哪些人或是哪些事会让你“倍感亲切”呢?
【小结】喜鹊那叽叽喳喳的报喜声,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乐趣,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作者爱鸟给予的启迪,也爱鸟儿带来的欢喜,抓住喜鹊叫声的特点,上出“喜气”,感受欢乐。】
an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明确方位词语“左右”表示的意思,能够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生活中经验认识自身的“左右”,以自身的左右为标准,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明确方位词语“左右“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位置与顺序的相对性,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左、右标准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左右,体会自身存在的左右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揭示谜底:双手。
(二)联系左右手,认识左右方位词
1、让学生在小组内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左手可以做什么?右手可以做什么?
2、学生一边汇报想法一边做动作:左手压本,右手写字、右手敬礼、左手扶碗,右手拿筷子吃饭……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利用生活实例让他们初步区分左右。】
二、利用汉字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1、教师板书汉字:“左、右”,学生说一说怎样区分两个字。
2、教师借助PPT介绍“左、右”汉字的演变。
左和右,是两个象形字,就像两只伸出来的手形一样。后来,人们在手形下面加一个“工” 字,表示左手,意思是说左手可以辅助做工。在手形下面加一个“口”字,表示方位名词,与左相对,凡是在左手的一边就叫“左边”,在右手的一边就叫“右边”。
【设计意图:追根溯源,了解在文字发展史的基础上来理解表示方位的词“左、右”。】
三、游戏激趣,区分左右
(一)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左右
1、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大。让学生思考自身是否有这样的一对的好朋友。
学生汇报想法:左右耳朵、左右眼睛、左右手脚、左右胳膊、左右腿……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都是谁?
3、猜一猜:说说你的好朋友左边是谁?右边是谁?让大家猜猜你的朋友是谁。
(二)在摆图中认识左右
1、先摆一个苹果,苹果的左边摆一个西瓜,苹果的右边摆一个桃子,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2、在这组图的最左边摆上葡萄。
3、观察这五个水果,请学生自由介绍谁在谁的左边还是右边。用左右描述每个图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事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在二维空间内利用“左、右”这两个方位词来确定位置。】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一)体会参照物不同,表述物体的位置不同。
1、观察图,由学生介绍苹果的位置。
2、引导学生思考:
就是这个苹果,大家在介绍时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右边,一会儿又说它在左边呢?
教师出示学生的语言:苹果在西瓜的右边;苹果在桃子的左边。能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
(二) 体会人所占的位置不同,左右也是相对的。
1、在握手中思考都伸的是右手,为什么不在同一侧呢?
教师组织学生每两个人握手,让学生发现问题: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
2、由学生尝试说明“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的道理。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由于
是面对面地站着,一个人的左手对着另一个人的右手。
3、教师小结:当我们面对面时,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伸出的右手不在同一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加深对左右的相对性的认识。在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会左右的作用。
(一) 在行走中辨认左右。
说说在上下楼梯时应该顺着哪个方向走?
由学生现场演示,并由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由于人面朝的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在上下楼或在路上行驶时都应该靠右行,这样有秩序的行驶可以避免发生冲撞。
(二)对比香港和北京的行车规定有什么不同。
(三) 辨认生活中的交通标志。
说一说这两个标着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四)在视图中运用左右。
1、看图回答问题:
小鹿的左边是( ),小鹿的右边是( )。
小鸭子的右边有( )。
小蛇的右边有( ),左边有( )。
2、按照要求找一找。
小帅 咪咪 甜甜 三毛 功夫小子
甜甜的左边是( ),右边是( )。
三毛在( )的左边,在( )右边。
在视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自己放在图中,把自己变成图中人物,在用自己的左右手进行辨认,这样的答案是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进入图中,依然用自己左右手进行辨别。
【设计意图:把左右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对接,一方面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左右,同时学会用左右进行辨别。】
五、全课总结
1、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的规则的事例有很多,你知道有什么吗?大家按规则行事,生活就变得井然有序了。
2、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an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描写;描写角度——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3.理顺小说情节和把握小说中人物特点。
4.理解小说“绝品”的多重含义,深入挖掘主题。
5.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
教学重点:
1.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描写;描写角度——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2.理顺小说情节和把握小说中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绝品”的多重含义,深入挖掘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张大千名画《江山万里图》拍出8300万元价格
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6930万元
徐扬《南巡纪道图》1980万元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和书画有关的文章,看看围绕这幅甚称绝品的画,都发生了哪些事。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河北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学院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著有小说集《我曾让你傻半天》等。《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尽管小说的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但是作品的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在谈歌的创作中有一类作品,如《绝怪》《绝地》《绝意》《绝剑》《绝方》等,形成了他的笔记本“绝”字头小说系列。这个系列的小说记录的都是发生在作者老家乡古城保定的故事。
这个系列的小说记录的都是发生在作者老家乡古城保定的故事。开卷品读,会看到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掩卷遐思,充盈脑海的是那些鲜活形象背后承袭慷慨悲歌之风的精神内蕴。这些作品虽然题材不同、写法各异,但其弘扬传统美德,展示人间正气,从道德层面上开掘生活真善美的审美追求,在情感上和理念上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写作风格:谈歌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因而在其作品中,叙事主体很少直接发议论,而是借人物命运和人物语言来表明作品的倾向性。在处理人物命运的时候又往往对“好人”作悲剧性处理,这是因为“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即崇高感,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三、整体阅读
1.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清读音障碍。
2.分角色朗读
3.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明确:
故事的开端:相识知己,慷慨买画
故事的发展:推荐古画,离奇失踪(牺牲)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赎画知画,无偿转赠
参考:
故事的开端: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
故事的发展: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最后三爷遇到画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三爷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
四、作业
积累并抄写生字词。
an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你们掌握的怎么样,我考一考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有奖抢答赛。老师会在幻灯片上显示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的文言知识,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an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让作文思路清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写作前列提纲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以“一节有趣的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二、写作导航
所谓思路清晰,就是指一篇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完整。叙述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情节要完整。事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必然存在着前后相继的衔接性。因此,构思作文时要考虑情节的完整性和衔接性。
2.顺序要合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清楚。记叙的顺序一般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运用顺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一般以时间、空间或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放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或过渡,否则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
(3)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另一件事情的叙述。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3.过渡要自然。过渡,是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它像沟通两岸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贯通全文的作用。以下的情况需要过渡:
(1)在倒叙引入和结束的地方。即当文章引入倒叙的时候,或者是倒叙完了,文章又回到了顺叙的时候,要运用过渡词、句或段,使文章连贯。
(2)上文和下文的意思发生转折时。如果没有过渡,上下文就会显得自相矛盾。
(3)事件或场面转换时,以使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常用的过渡方法有:①过渡段:即用一小段文字独立成段。②过渡句:即用一两句话放在上段的最后或是下段的开头。③过渡性词语:如用“因此、但是、然而、于是”等来表示段落间的各种关系转换。4.前后要照应。即前边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要有交代。恰当地运用照应这种手法,能使文章贯通自然、脉络清楚、结构严谨。常见的照应方法有:①文题照应。就是文章的正文和标题相照应。②前后照应。即文章中前后内容之间的照应。③首尾照应。即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照应。
三、例文引路
一节有趣的地理课
金色的落叶飘飞,大地披上了一身华丽的衣裳,麻雀“叽叽喳喳”地唤着秋天,生活处处充满了快乐……
那是在一节地理课上,窗外的银杏摆弄着妖娆的身姿,时不时抖动两下身子,于是便有一群树叶飘飞不断。老师让我们准备一个中国大陆拼图,同学们都十分好奇,这是要干什么呢?翻开书一看,哈,原来是学习中国的大陆形式图啊!老师为了让同学们熟悉祖国大陆各省市的位置,就让我们自己来拼图。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神情,老师似乎也懂我们的心思,他很快地上完课,一声令下,同学们便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开始拼大陆地图。我对地理是一窍不通,有时都分不清东西南北,面对眼前一大堆形状各异的东西,心中的无奈自然是可想而知了,可是我不是一个随便放弃的人,一不做二不休,拼了。
我拿着一块版图对照着地图册上的中国大陆图找了半天,最后找到我自认为正确的拼法,才开始拿起一个、两个……我拼得很慢,坐在我旁边的同学观察了我许久,估计也忍了很久了,最终再也坚持不住了,拿起一个版块就往地图框上放,一边放还一边嘟囔:“平时挺利索的一个人,怎么在这种事上就犯难了呢?”哎,谁说不是呢,在我眼中每一个省的拼片都长得差不多。眼看别人都快完成了,心中更加着急,干脆把地图册一合,凭自己的想象胡乱放起来:这里是“陕西”,左边是“西藏”……啊,不管啦,不管啦,看着被我搅得乱七八糟的地图,心中更是烦闷起来,好好的一只“雄鸡”硬是被我折磨成一个“四不像”。刚刚还在摆弄身姿的银杏树,这时也仿佛来嘲笑我。从头再来吧!我长叹一口气。把自己的“杰作”打散后,又重新开始……最终,我整整花了八分钟。
可是心中一点都不解气:我就不信了,还真干不成这点小事吗?我又一次拿出了拼图,再三捉摸后,终于熟悉了一些图块在地图上的大体位置。于是便想挑战自己,合上了地图册,完全凭自己的记忆拼起来。这一次可不同于上次了,尽管还是不太完整,但至少能展示出一只“雄鸡”的威风。至于那几个不大清楚的图块位置,哎,还是对照书吧!好斗的我才不会这么轻易认输。我又继续试了几次,渐渐地开始不看地图册拼图,身边的同学拿着表为我计时,同时在我大脑稍微“短路”时提醒一下我,但总不能独立完成。
最后一次,也就是最成功的一次,我不仅没有拿书,而且独自一人完成了拼图,仅仅用了四分钟,真是太激动了,四分钟,比第一次整整缩短了一半啊!我成功了,脸上积蓄的烦恼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胜利的笑容!那只陪我经历辛酸的“雄鸡”终于昂起头来,似乎向我表示感谢。
窗外的银杏树依旧在摆弄身姿,生活处处都充满了快乐,不是吗?
an教学设计14
指导思想:我国管乐发展曾经遭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要改变目前的局面,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当务之急是“努力扩大普及面”,这是提高人民素质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萨克斯管的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材:中青版《萨克斯管演奏实用教程》
课时:一课时
教具:萨克斯管(bE调中音、bB调高音、bB调次中音)、光盘、多媒体课件(CD机)
教学目标:1、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萨克斯管的历史;
2、让学生掌握萨克斯管的基本演奏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萨克斯管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段乐曲
[课件:放光盘《回家》伴奏,有教师演奏其中一段]
(欣赏完毕)师: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名称吗?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回家》,萨克斯管
(二)授课
师:对这首乐曲是由bB调高音萨克斯管演奏的。萨克斯管以它那独具魅力的甜美的声音和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深受大家的喜爱,那么萨克斯管是谁发明的呢?
生:阿道夫—萨克斯
师:对。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萨克斯管的历史
[课件] 1、萨克斯管的简介(阿道夫—萨克斯的头像挂图)
(萨克斯管是由比利时乐器制造家阿道夫—萨克斯于1842年发明的,1846年取得了专利,比利时人一直依此为自豪,甚至把萨克斯管印在钞票上。萨克斯发明萨克斯管后,在当时的音乐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许多人对它大加赞赏,其中就包括著名作曲家柏辽兹,他说:萨克斯管是最接近人声的乐器,它的声音犹如清晰美妙的回声,在寂静无声的时刻,没有任何一种乐器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可见柏辽兹对萨克斯管是多么的喜欢。萨克斯管是金属制作的,强弱幅度大,在声音力度上可与其他的铜管乐媲美,也是其他木管乐所不可及的,在音质上又有木管乐器的特点,并带有金属的明亮度。在早期的军乐队中,由于铜管乐器与木管乐器之间很难相互融合,人们需要一种乐器能够弥补它们之间的这种矛盾,而萨克斯管的出现恰恰符合了人们这一要求,因此它在当时的军乐队中迅速的普及开来。在20世纪的美国,萨克斯管又称为早期爵士乐的重要乐器,并逐渐成为爵士乐得主角。)
2、萨克斯管的种类及音域(五种萨克斯管的挂图)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萨克斯管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萨克斯管家族主要包括:bB调高音萨克斯管也就是直管萨克斯、bE调中音萨克斯管、bB调次中音萨克斯管、bE调次低音萨克斯管、bB调低音萨克斯管。而萨克斯管这些成员中,不管音调的高低,统一用高音谱表记谱;由于在吹奏方法方面基本相同,因此从一个调转入另一个调的乐器时,在技术上不需要做很大的改进,只需要相应的调整一下笛头与哨片的大小就可以;萨克斯管的音域是从五线谱的低音下加两间的bB;高音到上加四间的#F;它的最佳音域是五线谱第一线的E到高音上加三线的E。目前在我国的军乐团队中常用的有bE中音萨克斯和bB次中音萨克斯。)
3、萨克斯管的构造(bE萨克斯管示范)
(萨克斯管主要有:上段管体、下段管体、喇叭口、连动杆、弯勃、笛头、挂带。笛头又分为哨片、卡子、笛帽。)
(三)再引入 通过以上的讲解大家对萨克斯管的特点有所了解了。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课件:光盘伴奏《 》,由教师演奏其中一段。]
师:根据以前所掌握的管乐知识,大家试述一下这首乐曲中运用了哪些技法阿?
生(1):长音
生(2):吐音
生(3):颤音
师:(补充)以上同学回答很正确,除此之外这段乐曲中还运用了连音的演奏。综合以上所述,我们便总结出了萨克斯管的基本演奏方法。
[课件:长音、吐音、连音、颤音]
师:下面我为大家简单的介绍各个技法的演奏方式及特点
[课件:bE调中音萨克斯教师示范]
1、 长音:是萨克斯管练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特点:“准”音准
“壮”音量
“稳”音的稳定性
“长”时间
(美国萨克斯管演奏家肯尼基曾经在演奏会上有一段45分钟的长音吹奏表演。可见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长音吹奏的时间越长对以后的学习越有利。)
2、 吐音:在长音的基础上用舌尖有规律的弹击哨片,一般法“吐”或“嘟”。
特点:“准”音准
“巧”灵巧
“快”速度
(吐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吐音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萨克斯管水平的高低。)
3、 连音:在音的连接与转换得时候,舌部不做吐音动作,在气息不断的前提下,只 做指法的转换。在乐谱上用“⌒”表示。如《梦幻曲》(示范)
特点:流畅、连贯
4、 颤音:在长音的基础上,下牙腭做有规律的颤动。一般法“咿——呀”或“喔——啊”。
特点:柔和、丰满、圆润、流畅
[引申]在此为大家讲一个小故事。1903年德彪西为波士顿的霍尔夫人——一个特别富有的女人,创作了一部中音萨克斯管与管乐队的作品《狂想曲》,霍尔夫人借此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萨克斯演奏家,同时她多年的哮喘病也痊愈了。由此可见,在正确的引导下,萨克斯管的学习不仅能提高我们的修养,同时也能增强我们个人的身体素质。
[总结]我国的萨克斯管演奏水平较之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现今活跃在我国的著名萨克斯管演奏家有:谢进歧、杜银蛟、李满龙、王清泉、陆廷荃等。其中尤为陆廷荃是我国第一代涉足爵士乐得萨克斯演奏家,他所著的《爵士萨克斯管即兴演奏教程》一书被沿用至今,影响甚广,为我国的爵士乐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我希望此节课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期望我国的管乐发展事业更加灿烂!
[下课]同学们在《回家》的乐曲中走出教室。
an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之情
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过程和方法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
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然后跟读,读时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开头是怎么写的?
2、为什么诗人要迸着血泪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3、“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你如何理解?
4、“噩梦”“噩梦挂着悬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为什么“总问不出消息”?
6、对诗歌结尾的如何把握?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以上问题
l.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补充: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四、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五、请同学们朗读全诗,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
指导: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发现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学习时间]:0.5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
1.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四、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五、课外拓展
《红烛》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醒呀》:
醒呀,请扯破了梦魔的网吧。/神州给虎豹豺狼糟踏了。/醒了吧!醒了吧!威武的神狮!/听我在五色旗下哀号……
《七子之歌》:
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一年级春天来了优秀教学设计2023-07-22 20:18:59
关于社戏的老师教学设计2023-07-22 23:49:25
母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07-10 12:07:08
关于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2023-07-13 15:26:31
不吃早餐危害大教学设计2023-07-17 00:52:56
轴对称教学设计(通用六篇)2023-07-09 15:30:3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5-05 08:38:37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5-05 08:32:42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8:35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6:1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2:38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5-05 08:18:11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2023-07-10 21:49:34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7-06 18:45:03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7-23 11: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