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实施
摘 要:通过对学分制内涵的剖析,提出制定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做到宽平台、兼容性、弹性化和开放性;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保障学分制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学分制 教学计划 制定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国际化,各高校掀起了新一轮学分制改革与研究。制定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
一、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先导: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和毕业标准的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授予学位,并作为建立学生个性化主修计划、配置教师和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学分制的主要特征是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特长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课程和任课教师,调整专业要求,并根据学制的规定,提前、延迟或正常期限毕业。实行学分制后,同时进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课程组合和不同的毕业时间。学分制下培养的学生即使专业相同,专长也可能各异,毕业生因此各有特色和鲜明个性。学分制的精神内核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上的自主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分制强调因材施教,实现目标管理,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把培养单一型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在专业设计上,把专业对口的观念转变为专业适应的观念;在教育模式上,把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把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的观念。要从注重“传授”向注重“学习”的教育观念转变,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育观念转变,关注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前提: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首先要找准各专业自己的位置。专业定位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和模式。它不仅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要体现专业人才的专业属性和层次特征。要充分研究社会、学科、个人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与学校的定位和总体培养目标吻合,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学年制下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单一的,而在学分制下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多样性的。学年制下的本科教育,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最终学生只要达到了其规定的培养目标,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学业。而在以选课制的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最大限度地彰显自己的个性,自主地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也应体现这种个性的需要。在一个专业的基础上可以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培养目标向多元化方向转化,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个体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三、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学分制教学计划是一个指导性计划,学生以教学计划为指导,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等自主地、灵活地安排学习进程,选择课程。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程组合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课程体系。因此能否避免学生任意选修可能导致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系统和不完整的弊端,是学分制教学计划成败的关键。为使学生既系统地学到专业知识,拥有宽厚的知识功底,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凸现课程发展的宽平台、兼容性、弹性化和开放性。
1.宽平台长期以来本科教学计划强调的是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而专业课的内容又过窄、过深,其结果培养的人才适应性较差。实践证明,只有具有宽厚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人,才能表现出更强、更广泛的适应能力,表现出其创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础课程较专业课程而言,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基础课程教育不仅是构成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重要环节,还是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温床。因此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重视加强基础,同时拓宽基础。既要加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又要重视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还要突出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以及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针对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新的知识和技术大量涌现、毕业生就业范围和职业变动性加大等特点,拓宽专业基础知识领域,构建宽厚的基础知识平台,除专业课程平台外,还要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使学生具有继续发展的基础,增强适应性和发展后劲。
2.兼容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产生。这就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科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淡化专业界限,考虑知识结构的纵横网络关系,增加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重组,避免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和堆砌,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连贯性与各学科知识、技能、过程的相通性,加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设置综合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3.弹性化社会发展千变万化,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各校校情千差万别,只有建立弹性课程体系才能以变应变。弹性化是指课程体系有可选择的弹性空间,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潜能、兴趣和爱好的余地,允许学生根据不同需求对课程进行不同的组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个性的发展。减少必修课的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如大型综合课、小型独立课、专题研究课等;压缩课内时数,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设置辅修课程、双学位课程和重修课程以及分层次设置和分模块设置课程等都可以增加课程体系的弹性。
4.开放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和课程体系本身的开放状态。课程体系对外界信息的接纳是指体系能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充实、更新和变革,即能随时对外界信息作出反应,以解决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如我国加入WTO后,课程体系及时增加有关WTO的课程,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先进性。课程体系本身的开放状态,一是同一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各课程要素之间相互开放、相互融合,打破传统的各课程要素的知识内容自成体系的封闭性,避免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出现重复现象;二是校内各专业课程体系相互开放,打破专业限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三是打破各高校甚至职教、普教、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和国外教育彼此隔绝的状况,构建相互开放的立交桥,实行学分互认。全方位的开放,将从根本上打破封闭,形成良性吸纳和互动机制,扩大学生视野,培养适应面广、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条件保障: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1.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施学分制教学计划,要求教师多开课、开新课,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性教学计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大地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但由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对问题的认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学生的可塑性大,在学习上往往兴趣广泛而不稳定,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中来,所以应通过建立导师制,帮助学生理解培养目标与专业结构,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构建出符合自身特点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体系。
2.建立一支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实施学分制教学计划给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同年级学生在选课、编班、安排课表、成绩记载、学籍处理等各环节教学管理上也有很大差异和随机性,情况复杂,增大了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加大了教学工作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管理造诣,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纷繁庞杂的日常事务变得井然有序。因此,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具有较高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教学管理队伍,以保证学分制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3.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实施学分制教学计划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撑,这恰恰是我国一般高校所缺乏的,并且是短期内很难依靠大规模增加投资来解决的问题,而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解决教学资源不足,保障学分制教学计划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全局观念,打破院系之间的条块分割,整合学校各类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按学科群整合院系设置,建立有利于学分制教学计划实施的组织平台;改革人事分配制度,鼓励教师“一专多能、一师
多课”,实施“多劳多得、优质多酬”;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采用全天候排课方式,交叉滚动开课,延长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等的开放时间,提高教学安排的灵活性;等等,以缓解学分制教学计划实施对师资、课程、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资源需求增长造成的巨大压力,保障学分制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冯志敏,叶 宏.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2(3):44-46.
[2]邱泳枝,李正元.新世纪课程体系改革的走向[J].江苏高教,2002(2):80-81.
[3]王金瑶.关于大学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7):59-81.
[4]倪师军,等.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学分制实施的对策研究与实践效果[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4.
相关文章
个人教学工作计划(集锦十五篇)2023-07-18 20:10:40
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合8篇2023-07-08 21:31:32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的课题个人工作计划2023-07-14 21:41:52
精选四年级教学计划集合八篇2023-07-07 16:10:22
初二思想品德上册教学计划范文2023-07-06 14:38:23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精选五篇)2023-07-20 22:36:56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5-05 08:38:37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5-05 08:32:42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8:35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6:1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2:38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5-05 08:18:11
地理老师年度教学工作计划2023-07-09 11:31:14
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范文2023-07-22 21:48:17
小学五年级计算机教学计划2023-07-14 19: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