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们来看看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借鉴。
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1
选择这一课作为课题论证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然后从数据中得出正确的结果。是一课典型的具有实证意识的课。
二、玩具小车的新玩法,即是投进了学生的喜好,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小车不仅可以玩,还可以用来做实验,得出可以的结论。
三、本课的内容原理上理解方便,操作上也相对比较简单。是学生可以掌握的知识水平。
在这一课里,我们的重点是在引导学生自主的设计实验,并且从实验中获取有用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把数据转化为图形,用图形来分析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那么在以往的教学中,可能会因为知识的简单性,因为重力大,小车运动的快,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所以很容易就会把分析数据的过程简化,注重在数据的得出的过程。而我自己在试教时,也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但是这与我们的课题是不相应的。经过潘老师,林老师的指导之后,我们把重心放在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对异常数据的分析,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解答,求证和实验重现来分析每一个数据和实验猜想的相关性。这所有的分析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简略引导下自主分析的。体现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应该说这样的分析对学生也是一种新的考验和挑战。因为往往学生心里知道,但不知如果表达,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恰当的表达出来。
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人通过对五上《我们的小缆车》这一课的几次教学,体会到要上一堂“精彩”的科学课确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首先,在上课前,我们要精心准备实验器材,认真备课。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制作一辆小缆车,需要研究小车的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因此,上课前,起码得准备小车和铁垫圈,可是学具袋里只有小车,没有铁垫圈,怎么办?我只好请人帮忙,好不容易找齐了100个铁垫圈,却发现实验并非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只要在绳子上挂上一个铁垫圈,小车就飞一般往前跑。我就在小车上加了一个钩码,一试,不行,还是一直往前冲?怎么办?后来,终于想到可以用回形针代替铁垫圈,可是,在小车不加钩码的情况下,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经过多次改进,实验终于可以开展了。
然而紧跟其后的是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课堂如何开展又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应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我时刻记在心中,但教学时我们又必须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如果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去追求创新,那也是不适当的。经过初步的思索,我把本课时安排了三个实验:一是安装小缆车;二是研究用几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三是研究小车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可是,这样的设计在试教时就被否定了,因为本课中要考虑的细节实在太多,再加上三次活动,时间根本来不及,于是,在叶校指导下,我将三个实验并成了两个实验,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得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本课以“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根据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一开始我是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车图片引入的,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缆车的运动原理,引出“我们的小缆车”,提高制作小缆车的愿望;接着安排的`是设计并安装小缆车的活动,当然,在试开小缆车的活动中同时安排了挑战性的任务:研究挂几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另外,在实验后引出了重力的教学,这也是本课时必须达到的一个知识目标。最后的一个实验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即设计并通过实验证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
以上是我在一次次试教的过程中逐步改进而最终订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应该说,它能为我在课堂上成为一名出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供很大帮助。但在一次次的教学之后,我发现,科学课堂教学需要讲求艺术,我不是一名最好的艺术家。
1、在几次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学生介绍实验方案及注意点,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答而自己把实验要求讲得尽量详细清楚,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让学生汇报,我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等等。其实,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洁科学,如果简洁性不强,对问题的重复叙述较多,实际上就是占用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因此,只有“无言”或“少言”才能换得学生自主实验后的“多言”,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维、想法指导行动。
2、在几次课堂教学中,我较关注的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预设之中,而对学生的问题似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有价值、值得探究和研讨的问题,但由于我的“功底”不厚,变得措手不及。在这课上,有一个小组得出的答案是“用三个回形针就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在分析数据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差距时,他们小组中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可能是我们小组操作不当造成的”,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价值,遗憾的是我怕时间不够,没有及时“抓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熄灭了。如果我在教学中善于随机应变、及时“抓彩”,适时的点拨“那你说说你们哪儿操作不当?”那么在下面的环节中,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科学实验操作就会更加规犯,科学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因为这些预设外的随机生成的问题和目标才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科学知识,才能让科学课堂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天文学家卡乐·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天生存在的,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做的还有许多许多。
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3
这次我执教的《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单元的起始课。对于本课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制定,主要参考了教参的建议。但在试教过后,我将“认识重力”增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将“了解垫圈的重力转化为小车拉力的过程”增加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这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部分:
1、首先通过对不同车子是以什么为动力运动的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入新课教学,同时使学生意识到车子的运动都需要动力。
2、组装小缆车并使用垫圈拉动小车。使学生认识到要使小车运动起来不仅需要力而且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力。
3、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却从来没用实验的方法有目的去研究过。因此,通过这一活动将学生的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通过模拟实验解决到底是谁拉动小车的问题。在备课和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很费劲,而且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的就是垫圈,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5、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学生亲身的感受,认识重力。学生知道物体有重量,部分学生在课外的阅读中已经接触到万有引力或者重力等名词,但对于重力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设计这一活动以帮助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最后,作为单元起始课,还设计了一个“对于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驱动小车”的讨论活动,以期待可以为本单元后面几课的教学获取一些学生对于其他力的认识的信息。
当初确定课题是我们几个人通过抽签决定的,我抽到这一课的时候还是蛮高兴的。一是怡静老师上这一课的时候已经准备好了材料,我不需要为材料费心。二是当初王老师准备这一课的时候,我们组内已经对这一课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因此我觉得上这一课应该没有那么大的难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
一、教学语言过于繁琐以及课堂提问有效性不够。
对于课堂中的某个问题,往往是学生回答一次、我自己再说一次,最后还要用PPT展示一次,因此浪费大量的时间而效果却很一般。而对于提问,有些问题缺乏必要性,有些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因此,在试教过程中,结合组内各位老师的建议,我也对自己的语言与问题设计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力求简洁明了,指向明确,但效果似乎还是不怎么好。而实验指导环节面面俱到,太过详细,总是希望在试验前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但结果却是耗费大量时间,而学生的实验操作还是出现一些问题。这也让我认识到实验指导应该是抓住重点指导,而不是全面指导,否则不仅费时,而且会使学生由探究者沦为操作者。
二、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讨问题,总是越殂代疱,替学生了说了许多,这并不利于学生开放思维。在课堂上,我较关注的还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预设之中。而对学生的前概念,我还是关注的太少。
三、对于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未充分重视。
本节课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中,要求学生测量小车每次运动的时间,通过数据分析从而建立起对运动与力的理性认识。但在这一活动的汇报环节中,我没有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得到的数据去说明问题。在开始设计本节课时,曾经思考过是否该让学生出示自己的数据进行汇报,但考虑到数据较多,还需对学生进行数据处理方法的指导,可能占用较多的时间,因此舍弃了对数据的分析。但这一设计不利于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四、概念的教学不够深入,未充分应用科学概念。
在教授重力概念的过程中,我是通过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相关现象以及亲身的体验来建构概念,但却未明确将重力分解为大小与方向两个方面来进行引导教学,也未教授如何用箭头表示“力”的大小与方向。作为单元起始课,如果在这节课使学生明确力有大小与方向,并学会用箭头表示力,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在本单元后面几课对于力的学习。而在学习了重力概念后,再引导学生利用重力概念去解释小车的运动,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力之间的转化,同时进一步明确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但在本节课上,我对这一部分的设计是缺失的。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方面的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但有失必有得,我相信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肯定有助于自己进一步提高。
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4
《我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小缆车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活动重点是引导学生研究发现拉力大小与运动快慢关系,活动的难点是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我看了陈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收获甚多,陈老师为我州《科学》教学提供了一节成功的课例。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唤醒学生学习拉力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前概念”,使学生重新组合“力”的概念。
1、充分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唤起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科学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引入自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识基础入手,引导学生列举亲身感受的事例,如老师问“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车吗?”同学们回答说有“马车”、“自行车”、“摩托车”、“磁悬浮列车”……,老师继续追问“你们在什么地方坐过缆车?”同学们回答说“我是在广州坐的。”、“我是在重庆坐的”……
2、借助课件,激励没坐过缆车的同学学习制作“小缆车”的欲望,学生自主经历建构概略的过程。
3、师生的示范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如教师用学生熟悉的玩具车作示范,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它是以什么作为动力的?”使学生建立了初步“动力”概念,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
二、引导学生全心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整个探究过程把握了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小组合作,挖掘对重力的初始概念,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对安装小缆车的问题和改进方法进行探究,形成对小缆车运动更深刻地认识,以提高学生对重力概念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猜想、实验、对比等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素养。
1、重视了全员参与,指导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方法、步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实验过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耐心地指导研究,围绕“如何设计安装小缆车”、“大小不同的拉力使小车的速度变化怎样?”、“如何知道小车运动的速度快慢情况?”、“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为什么要多次进行实验?”、“如何使小车自己运动起来?”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组装,利用铁垫圈产生的拉力,认识了重力;再通过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2、在探究中,引导学生用数据事实来分析、交流、描述、验证“运动和力”的关系。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到“推测——实验验证——对比讨论——得出结论”的活动里,利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来分析描述事实,运用真实的数据,体验通过控制变量来进行验证的方法,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使学生对“运动和力”概念认识得到提升,产生全新的、科学的认识。
3、注重了课堂生成的把握。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值得探究和研讨的问题,教师及时应变,适时点拨。如学生在实验中记寻时不准确、变量控制不科学等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充实、修正原有的感性经验,形成对运动和力的正确认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原有的科学概念,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等、和谐,老师的鼓励是语言、是眼神、是表情、是行动,构建了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意识。
2、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合作、去操作、去探究,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科学知识的自信心,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意识和意志。
3、教师耐心倾听不同层次学生的见解,培养了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做人素质。
4、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勤于思考、不断修正自我认知、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5
《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有两个主要活动:
1.安装一个小缆车,引出重力的概念。
2.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这课学习,使学生理解重力的产生,小车又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及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为后面深入研究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等奠定一定的基础。
对运动和力,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有着许多自己的感性经验。但他们并没有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过小车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时,我始终把握一条主线,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提出问题,继而设计实验,知道如何去研究,最后在研究活动中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发现。只有把这条主线把握住了,我们才能避免上出跑环节、跑流程,以完成实验为教学为目的的科学课。这些都是我的亲身体验。
本课为了帮助学生建构起“要使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有一定的拉力;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这一科学概念,设计了两个贯穿教学始终的探究活动,即,制作一辆小缆车,并尝试让它运动起来和探究小缆车运动的快慢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我采用谈话交流的方式引入主题。这样能很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上课开始部分,我和学生交流怎样到学校里来,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今天要研究的内容:车子。接着追问谁知道这些车子是靠什么动力使它运动起来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都知道汽车是靠发动机、电瓶车靠电国、自行车靠人力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各种缆车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缆车是靠缆绳的拉力来运动的。这样逐层深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研究车子的兴趣。
为了便于课堂组织,我将本课的第二个活动分为两个小活动:用实验方法找出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少的力(由垫圈个数表示);探究拉力大小(由垫圈个数表示)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这样一来,本课就有了三个活动,考虑到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又相对较多,让学生安装小缆车这个活动,全班简单地交流后,我投影出示了书上的图片,并提出了组装要求,给学生扶了一大把,是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为学生后面的实验腾出时间。十个小组的同学根据所给的材料,很快地让小缆车运动起来。
虽然课前我进行了试上,但因为时间关系(用了较多的时间指导学生使用秒表)所以都没有上完整,但已经暴露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少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在正式执教时大多有了改正和提高。比如:对时间和节奏的把握;教师语言精练准确;对学生的关注和互动等。
其实课前试教次数再多,新的学生、新的课堂仍然存在许多未知和变数。学生的前概念水平、知识基础、课堂生成的不同。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既包括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情况的全盘设计,也包括在课堂实际教学场景中,即兴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教师的处理。
相关文章
给幼儿一块自己的空间教学反思2023-07-08 15:17:28
壶中日月的教学反思2023-07-18 22:25:18
三年级下册音乐欢乐歌的教学反思2023-07-12 08:10:04
高三地理的教学反思范文1500字2023-07-17 07:46:02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选我教学反思2023-07-10 07:06:16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23-07-11 13:00:4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5-05 08:38:37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5-05 08:32:42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8:35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6:1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2:38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5-05 08:18:11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十五篇)2023-07-20 04:10:21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2023-07-15 12:47:17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2023-07-16 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