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选修语文《从军行》教案

时间:2023-06-03 03:41:40 文/李盛 教案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2)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

  3)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凄凉)羌笛(别离乡情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距离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4)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点明主题

  《从军行》诗歌鉴赏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从军行》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好朋友”2023-06-16 15:28:57

小班美术教案:制作红绿灯教案2023-06-02 01:09:55

万尔福的头发教案2023-06-03 05:22:26

幼儿村居优秀教案2023-06-16 01:09:38

大班数学找朋友教案2023-06-07 00:44:07

打保龄球教案反思2023-06-11 17:25:5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玩小货车教案2023-06-10 14:41:20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6-02 15:17:40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6-06 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