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近来阅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多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书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类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在这世界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想运气至为重要。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沈君,别来无恙吧,近日读完你送我的小书,感触颇多,愿与君分享。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力作,正是此书让其晚年得享盛名,让更多人了解其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都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在我看来,他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本书虽名为“智慧”,其实是叔本华的“幸福论”,也可算作他的自传。精妙深刻的语言加上优美的、格言式的翻译令我大呼过瘾,读书时手中的笔从未放下,基本上每一天都有勾画。
开篇老叔就指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
人的自身。即在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即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对于这三个因素的轻重排序,老叔的结论是: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他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这么棒的开头一下就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历经数十个日日夜夜,床上、厕上、火车上,这本书陪我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旅程。
第二章老叔同志花大力气论述了“人的自身”,强调人应该注重内心修炼和个性培养,尤其要不懈提升、积累精神财富。书中的一句话特别合我胃口——“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一个人的这种愉快气质能够取代一切别的内在素质,但任何别的其他好处都不可以替代它。我们应该把获得和促进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随后老叔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建议大家都“动起来”。他本人常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定居法兰克福后,无论刮风下雨,每晚都牵着他的狗儿出外散步。本章结尾部分有一个发人深省、振奋人心的结语:“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这其实是作者本人真实的内心独白,才华横溢的叔本华在29岁即完成了开宗立派的巨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但直到60多岁才为世人所称颂,如果没有那样强大的心理暗示,他怎能坚持那么久?这让我想起了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手记》中的一段话:“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你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他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这不是狂妄。只有在这种‘目中无人’的状态下,才可能解放自己的精神,释放自己的能量。应该敢于把触角延伸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敢于进入‘无人区’并树起自己的标志。……照耀你的世界的光芒应该是你自己发出的。”沈君,让我们一同发掘并释放自己的突出才能吧!
第三章老叔介绍了“人所拥有的财产”。
第四章大篇幅论述了“人所展现的表象”,对我启发最大。老叔悲观地说:“几乎所有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扪心自问,我又何尝不是呢?所谓的“通过提升自身影响力、帮助别人以实现个人价值”,说到底也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吧?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导致人不能平静地生活、工作、学习,从而不能为自己而活!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接受真实的自我,不畏人言,坦荡荡勇敢选择要走的路、要过的生活。到那时候,内心的幸福就如期而至了。有一句话与你共勉:“具有价值的不是名声,而是藉以获得名声的东西——它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以此获得的名声只是一种偶然意外而已。……例如我们羡慕一个伟人,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被那些缺乏判断力、经常受到迷惑的大众视为伟人,而是因为这个人确实就是一个伟人。他的最大幸福并不在于后世的人会知道他,而在于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那些耐人琢磨、值得人们永久保存的思想。他的幸福是被自己掌握的。”
第五章“建议和格言”是本书内容最多的部分。在本章里,老叔表现了自己悲观、现实的一面——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本章以小节的形式列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犯的毛病,如嫉妒、不能节制欲望、过度劳作等等。老叔对每一个问题都做了精当的评论,但因为内容过分接近现实,读起来如同“卡耐基论人性弱点”那种教人为人处世的成功学著作,略觉反感。
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是本书的完美收官。老叔大声疾呼把握现在——“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必太未雨绸缪、思考遥远的未来,也不宜总是如闺怨的少女般怀念再也回不去的过去。“不管我们能够生活多长时间,我们都只享有那不可分的现时此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沈君,让我们都过好每一天,享受此时此刻此岸的生活,但也不能在温柔乡中迷失自我、忘记使命——“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秘密地感受到了这一事实。他就会像建筑蜂巢的工蜂那样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临近结尾,我想缅怀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让我重新认识哲学的魅力,哲学是平易近人的、属于每个人的学问。正如他在教授第一堂哲学课时所说:“在康德以后,很快就冒出了尽是玩弄字词的诡辩者。他们乱用莫测高深的字词,把他们时期的有思考能力的人弄得烦腻和厌倦,把这些人吓得从此远离哲学,不再信任这种学问。但现在,某一更具思想能力的人将会出现,使哲学重新恢复其荣誉。”终其一生,叔本华都近乎顽固般坚持这一原则,从不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始终忠实于自己,为人类写作。1860年9月20日,72岁的叔本华在书房与世长辞,孤独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密友格温纳献上了如下致辞:“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他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沈君:前路漫漫,风云变幻,仕途艰险,使命永驻。作为四年室友,我对你怀着深深的感谢,借此机会送上你毕业前给我的祝福:人生的智慧在于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能幸福愉快地度过。愿君无论身处何环境,均能坚守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制止最原始的欲望!
愿幸福与君同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
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鸡汤。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
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以前的我,总是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多听一些意见,多做一些考虑,多做一些及计划,多尽量避开一些“坑”,甚至想过,我要记录下来,以后告诉我的孩子,怎样去避免掉这些。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万一我的孩子不愿意听我的,执意为之,我是要坚持,还是要放下。现在,我想我会放手,我会给孩子建议,让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体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题而是多选题,但是最终判断在他,最终选择在他。我并不是惧怕不幸所以这样。
不幸是主观的,不同的人的不幸是不一样的。我能想到的一个情形,就是早恋。青春期的时候,懵懂多情,在乎一切,但是我们被教导的是压抑,并不是有效的疏导。长大了呢,不止一个人对我说,回想过往,最遗憾的是校园期间没有一段值得回忆的懵懂情感。他们不幸吗,有人觉得,有人不觉得,但是他们的确缺失了人生中不能再重来的一部分,经历或者认知。
如果有机会,我会再读一遍,或许到时候会得出其他的想法吧。好书值得多读。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
《人生的智慧》内容简介:叔本华哲学思想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观念论康德的认识论、吠陀的泛神论及厌世观四者的融合。其中讨论的话题众多,内容朴素深刻,十九世纪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尤其是尼采,对叔本华的理论一直情有独钟。更有好事者认为,尼采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叔本华的衣钵,虽然二者哲学的最终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唯意志论的大哲人,都认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同时,叔本华的生存空虚学说也奠定了其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和补遗》,它其实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6
说心里话,哲学书对我而言太深奥了,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购买这类书,因为读不懂。
人生的智慧,这五个字吸引我决定读一下,而这是第二次阅读。第一次泛泛地读了,毫无收获。
于是决定再次读一遍。应该坦诚地说,这一次读后,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一、纵观全书,叔本华的关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华在书的开章,就解释了何为人生的智慧:“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也既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
书中用六章阐述了人生的基本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人所展现的表象、建议和格言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
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将人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部分——外在之物,人的灵魂,人的身体。作者用这个观点逐一论述了人的一生中获得幸福快乐的途径和关键。
二、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体获得的好处: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没有好的身体,谈何快乐?没有愉悦的感官又如何感觉到快乐呢!
所以,我们应该将身体的健康重视起来,而不是年轻时忽略身体、透支身体,年老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机会后悔。
叔本华在论述人的一生如何获得快乐幸福时,用很多语言和引用否定了财产的多少对人生快乐幸福的作用。即使人的财富可以让人实现很多愿望,但是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因为人类是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对财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而权力可以获得财富。但是同时,财富和权力不会永恒存在,因此拥有这些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幸福,而保护财富和对权力的极力维持,让人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智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明白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得到教诲才会感到快乐。所以,得到教诲就是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学习才会让人感觉到无尽的快乐,也就是精神上的获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
一本好书,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写出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读一读,用哲理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7
一直以来,我以为幸福是因为外在的环境,例如财富,名声,威望,名誉,读了《人生的智慧》,我才知道幸福来源于我们个体,个体的差异显示出幸福的度,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认知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所谓财富等的一切只是一种媒介。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幸福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幸福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来源于个体。
需求越少,要求越低,幸福感指数越高。
同时,有很多新的见解:书中写到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痛苦,要么选择庸俗和无聊,确始终只能选择其一。
最后,金钱才是年老后唯一的需求,这一说法的确如此,我的父母都是80多岁,我们五兄妹给她们拿钱和买东西,相对拿钱她们更开心,读了《人生的智慧》很有体会,所以为了父母开心幸福,除了买东西可以多给她们钱。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9
我很庆幸能够在徘徊在痛苦与无聊时读到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这给我这段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慰藉,叔本华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但人们总在它们之间摇来摆去——脱离了痛苦,便开始无聊;不无聊时,多半痛苦着,程度轻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特例外,我们的选择实际上只有两个,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与别人交流是无聊的,特别是这个人与你的差别很大的时候,开口不是众所周知的真确就是无穷无尽的日常。这点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显,越多人参与的团体,它的内部就越无趣,越枯燥。但一个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动机在不断的抓挠你的内心,所处环境的对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独的痛苦。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终都只能在学习和读书,当时间和注意力被这些极度耗费精力的行动中消磨殆尽,才能得到最后的放松。于是,某种程度上说理想的幸福是伴随着孤独的。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孤独并不是一种被主流声音肯定的行为,我们更倡导与他人交流,于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独中徘徊。这样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华所说的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独,很遗憾,时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这个恰当的度。我认为我更多的时候会感到孤独而不是无聊,在没有足够动机的时候,我宁可在孤独中度过。而这份孤独才是促使我不断去寻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动机。我才有机会接触这些心理学,哲学的论述。
叔本华的论述给了我足够的代入感,让我沉迷其中,但随着读书的深入,一些问题也愈发凸显。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独呢?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观点,动机理论认为交流的动机是人生来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实现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独是我们所排斥的,不是因为我们都是没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们生而如此。在人本主义的观点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满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孤独的地位,也许我们可以从外表认为部分自我实现者在某些时候是孤独的,但他本人却不可能是这样想的。一个人感到孤独的最好解决方式,还是找个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尽管我很感谢这本书给我无趣的生活带来了几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暂时告别这本书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平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1
有人把叔本华归入悲观主义哲学家的范畴,但他的悲观多来自于对世界更理性的审视,他用他的痛苦经历去凝结智慧。
他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巨商去贸易和赚钱,并没有延续家族的商业辉煌,然而让其父亲也没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遗产比经商所能创造力和影响程度更为巨大,绵延了几个世纪,成为了现代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一生未婚,无子无女。就像他自己所说”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的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种种滋味“。
多时候,在人群中,我们都不确信自己拥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会试图为自己添加各种标签,但当我们远离人群,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确信自我的存在,能够真正通过自我思考获取成长。这或许就是选择孤独的收获,或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在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无聊,无聊的人归因于肤浅,而智者体验更多的痛苦,。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对于肤浅之人来说他们是对立着的两回事,中庸之人觉得两者关系式辩证的,而睿智之人认为他们是一码事。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2
叔本华的哲学在他30岁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成熟。接下来的其他著作都是他对这部著作里提出的哲学观点的发挥和补充阐述。而尼采,是一个永远的精神思想的漫游者、飘泊者,他永远不会停留在已经获得的结论之上,永远都在激烈地、大幅度地变换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
用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丰富的内在。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个拥有内在丰富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当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愉快的圣诞小屋。
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名声。
哲学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对付道德和智力范畴的庞然大物的大力神。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致恰到好处的平衡,这样,现在与将来才不致于互相干扰。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
“生活,也让别人生活。”不要心存改变,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识能力、长相脾性,等等。
通常,那些具有高贵本性和出众思想禀赋的人,会令人吃惊地暴露出缺乏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尤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
如果不是为情势所迫,那么最好就是对占人类总数的六分之五的人敬而远之,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这是由这一人群的自身道德和智力构成所决定的。
人生就像一盘掷骰子游戏,掷出的骰子如果不合你的意愿,那你就只能凭借技巧,去改进命运所摊派的骰子。
在这一个“铁造的骰子决定一切”的世界,我们需要铁一般刚强的感觉意识,作为承受命运、防范他人的盔甲武器。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
每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
伏尔泰曾经相当美妙地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同时期的现时此刻相互之间的差别在于: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前面是长远的未来;但在生命临近结束时,我们却看到了我们身后走过的漫长的过去。虽然我们的性格保持不变,但我们的心境却经历了某些显著的变化。
在童年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带有一种新奇的魅力。在并不清楚自己目的的情况上,“从永恒的一面看视人和事”。
因此,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已经打下深刻的或者肤浅的世界观的坚实基础。
诗的本质就在于从每一单个事物把握这一事物的柏拉图式的理念,也就是把握这一单个事物的最本质、因而也是这类事物所共有的整个特征。
相关文章
有关屋顶上的小孩的读后感2023-06-03 06:55:39
黄继光读后感2023-06-02 18:25:30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后感2023-06-14 20:59:30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读后感650字2023-06-17 05:26:13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23-06-17 02:39:24
爸爸,下辈子别松手读后感范文2023-06-16 03:12:29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6-19 01:35:4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6-06 00:25:58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6-15 00: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