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孤独》有感1
“妄图在虚幻中寻找真实感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
我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时不禁一笑,右手边是看了一半的《百年孤独》。这本诺奖得主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声名远扬,但此刻,我只是借翻阅它来消磨一个长长的无聊的下午。亦实亦虚的魔幻故事,庞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以及虚拟世界里的一句话,和真实的我凑在永恒的时间里,就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我看了很多遍《百年孤独》。最初的观感是晦涩痛苦的,因为一长串反复出现的名字、人物癫狂而奇怪的行为、神秘而混乱的环境。作为一个学着“三观端正”现实主义课文长大的学生,这种将与真实生活毫不相干的灵异传说放在极具真实感的现实里的叙述,实在别扭难过。但不可否认,故事非常精彩。当我翻到最后一页,看到这个苟延残喘的家族永远地消失不见,一群啃食着血肉的蚂蚁,一棵被绑着“疯子”的大树,我心中空落落的,意犹不止,也好像“大雪白茫茫真干净”的惘然。我可能自己也没有发现,我正走向一条不那么普通的文学之路。伟大的作家布下隐形的指示,指示着每一个读者,去虚幻中寻找真实。
我曾一度认为自己的阅读是肤浅的,因为富有特色的文学表达相较于它的内核仿佛更能吸引我,这种隐蔽的羞愧在阅读《百年孤独》时尤甚。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实在太迷人了,幻想现实碰撞,重彩写实融合,争锋相对的矛盾,水到渠成的和谐。而我这才发现,正是这种独特的写法,让虚幻的文字处处体现着真实的张力。比如奥雷良若上校的孤独。他整天埋头于作坊中做小金鱼,他的头发上可以长出蘑菇,口中长满青苔,明明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却感觉“空气中浸满雨水的潮湿”。这是上校行将死亡之前的感受。我知道现实中,一个活着的人不可能头上长着蘑菇口中长着青苔,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感受、触碰他的孤独,一种隔绝与世的荒芜,一种压抑到窒息的孤独,就好像生活在充满雨水的空气中一样。故事是虚假的,但孤独一样沉重。
于是,我越来越热衷于在虚拟故事中去寻觅真实,我不得不去寻找真实。先前我以为真实触手可及,周围的一物一物皆为真实,牛顿三大定律,科学唯物主义。《百年孤独》却告诉我,真实无处不在,但也极难寻觅。人们在真实的物质里狂欢,不知觉将灵魂的真实乱丢一地,要么伪装成虚伪的美丽。于是我们身处热闹人群,依旧如一个百年家族那样孤独。真挚纯粹的孤独,也是人类存在最后的依靠。如果,有一天连孤独都能物化,真实又何处可言?
美丽的姑娘微笑,人们真正动心于一瞬间灵魂的美好,而不是皮囊的功劳。
读《百年孤独》有感2
在喧闹中,人们时常寻觅宁静;在不安中,人们时常寻亲冷静。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孤独的境界。
在模糊的记忆中,第一次触及到这本书,还是不求甚解地背着“守信是一种财富,不应该随意虚掷”在无数次凝神的瞬间,就会想起这本书,可以称得上与他神交已久。当我怀着虔诚的心灵翻开这本名著后“正入万山圈子里”的眩晕与迷茫感随着页数的增加而愈发萦绕在我心间——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的思绪混乱。但唯—庆幸的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性格正如题目所展示的一样——孤独。
孤独,成为了他们家族的名片。但又会有人疑惑了,难道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个、乌苏娜,也孤独吗?没有错,她眼睁睁地看着子孙后代一个个地陷入孤独的深渊,她努力地料理着家庭,装饰着房屋,难着这不是种逃避孤独的积极表现?但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写在羊皮纸上的命运,遗憾而逝。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的结局也不出意外地接踵而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悲剧性的结局与时代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前言介绍的那样,这一本书映射的则是拉丁美洲的兴衰史。这本书巧妙地领着我们去见证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科技的发展,新道路的探索,现代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著居民的反抗以至最后对命运的安排举手投降。在起于孤独到归于孤独中,亦或有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孤独斗争,亦或终其一生溺身于情欲,成了拉丁美洲兴衰史的真实写白。
这个兴盛近百年的家族以及整个马孔多在一夜之间消失在拉丁美洲的大地上,永永远远的与孤独为伴。说到孤独,孤独是每个人的宿命,爱与友谊不能根除它,只能安抚它。不要寄希望于消除孤独,这是天方夜谭。孤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看看那些垂头丧气的,看看那些望洋兴叹的,心中不免有着孤独,连那些外表开朗的人,也会有承受孤独的那一时刻。显得忙碌的都市人,也不免孤独,这时他们就三两成群,沉迷于灯红酒绿,喧闹繁华之中,然而最后一切又是归于孤独。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孤独。看着别人与同学分享暑期的趣事,听着一些游戏爱好者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游戏。即使在眼前,在耳畔,也瞬间有着邻若天涯的孤独感,既然我们无法抵抗,为什么不去好好地享受孤独呢。《百年孤独》中的家族,努力地抵抗孤独,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的被孤独埋葬。他们成了历史,从上古到现在流淌了近千年的历史被孤独所侵蚀。孤独不会随着时光的滔滔江水而汇入大海,也不会随着有佳人的陪伴成烛火焰影。不如以巨人的姿态站起来俯视它,去找寻孤独,去了解孤独,去适应孤独。
孤独,我们不妨将它看成是我们的朋友,一个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朋友,一个会陪着自己一路走下去的朋友,一个在万般喧闹中让你聆听自己心跳的朋友,直至化成一抔黄土之后,他也会一直陪伴着你。
读《百年孤独》有感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赫尔岑也说:“书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物质食粮使我们存活,而精神食粮可以塑造灵魂、感悟生命,让我们更好的生活。
但物欲横流的当代,越来越多浮躁的人们忽略阅读,闲暇时捧起手机刷剧、玩游戏、聊八卦……毕业后的我也是其中一员,早已久不读书,但在这次学校倡议的假期读书活动中,我又找回了读书的快乐,在书中与有趣的灵魂相遇,体味不一样的世界。
20xx年的开始颇为魔幻,这个假期也是漫长而煎熬。线上课开课以来,在备课上课间隙断断续续完成了《百年孤独》的阅读。这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将一个瑰丽而宏大的想象世界展示给我。
这本书很难读,实际上整个阅读过程都很痛苦。但这是一本好书,我通过读别人的故事,在其中的细枝末节中发现自己的影子,然后反省自己。当然也在书中找到外在世界的影子,然后审视现实。阅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蕴藏在布恩迪亚家族历经七代人之多、历经百余年之久逃不脱摆不掉的宿命的孤独,“比磐石更牢固恒久,比飓风更猛烈逼人,让周边空气失去流动,让世间万物归于沉寂。”看完整本书,虽然记不住冗长又重复的姓氏,甚至分不清哪部分描写是魔幻、哪部分描写又是现实,但心中被激荡起了巨大的孤独感,随即又得到了遥远又熟悉的慰藉。原来,人人可危。生命是段孤独的旅程。从落地啼哭,到疼痛的消亡,都是一人来,一人去,不曾带走一草一木。但最后我更明白了,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这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理解它,高扬起无畏抗争的勇气。
当然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它让我重拾了阅读的乐趣,在人人都在追赶潮流当下,沉淀内心、寻求更为纯洁而明净的幸福。重新拾获的阅读这个人生最大的幸福,使我的心灵不再寂寞,灵魂不再孤独。
人生是一场孤独的修行,让每个有趣的灵魂都在书里相遇。好的书籍可以让人有非凡的梦想,让人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世界因阅读而和谐,文化因阅读而交融,生活因阅读而充实,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读书也许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是多读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开更多的门,找到更多的方向。以后我会将读书作为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继续多读书、多思考,当然也会多写作。
读《百年孤独》有感4
就在上个周末,我将《百年孤独》看完了。百年孤独是一本世界名著,我在读它的时候花费了不少时间,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剧情等,都要用一个外国读者地方身份去翻译,下面常常备注着他国语言,风俗习惯的,实在是难懂,所以我只能细嚼慢咽,慢慢品味这本经典名著了。
作家马尔克斯是一位魔幻的现代主义作家,这本书所表达的孤独,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让人不寒而栗,每一个叫孤独的字眼不断从书本里面涌现出来,我看着也跟书里的故事一样纠结,一样想从情节中解脱,但是我不能,书本中的人物更加不能,因为生命中的故事是注定发生的,被故事选中,没资格懵懂。
书里最深切的是考验人们内心深处的爱,但是他们大多数用冷漠,无畏的姿态将它表现出来,甚至是宣泄着自己的孤独来索取爱,索取他人的关爱,这似乎应该称之为怜悯,触及人们心灵最脆弱的地方,最温柔的部分,都是这些东西会被现实的物质所磨炼,到最后也许什么都不剩下,谁也没有理由理解你的冷漠,自己的内心应该具备自我温暖的功能,甚至要做到主动去温暖他人,关爱他人。
看完这本书的我还在书中的情节里久久不能调整过来,也许这是这本著作给予我的反思吧。《百年孤独》是一本值得解剖的著作,我将它珍藏着了,说不定哪天又想看了呢。
读《百年孤独》有感5
这已是我第二遍读完《百年孤独》了,读的时候废寝忘食,深深沉浸与作者的文字之中。可是读完之后心中却充满了荒凉的悲寂感。我惊叹于马尔克斯的叙述能力,在他的小说里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有生动可信的现实,不仅展现一个家族的起源、兴盛和慢慢走向毁灭的历史更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有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有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有纯洁如天使的雷梅黛丝……但是其中最让我感到唏嘘和难忘的却是那个不服输,勇敢地对抗过命运但又最终失败的丽贝卡。
丽贝卡11岁时带着父母的骸骨来到了布恩迪亚家里,她刚来的时候的样子仿佛活生生的的出现在我的眼前——青绿色的皮肤,圆滚紧绷如一面鼓的肚子……这是长期体弱多病,忍饥挨饿才会出现的状况。看到她,我仿佛看到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儿童们,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老师经常教导我的话语“成功永远是在历尽艰险之后方能获取,不要迷茫,不要纠结。现在有多么艰苦,恰恰就代表着将来会有多么的幸福。”在她儿童时期已经经历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厄运——父母去世,跟着皮早商人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才来到了马孔多;以泥土和石灰墙皮为食;失眠症的折磨……可是幸好,生命中的苦难并没有打倒她,反而让她浴火重生。当她脱去孝服的那一刻,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白皙明净的面容,冷静果敢的内心。此时此刻,我的心慢慢展露出一丝笑颜,我为这朵盛开在困难之中的花由衷的感到欣慰。
当她和皮埃特罗互相相爱时,我以为作者终于散发了他的慈悲之心,让这个没有布恩迪亚家族血统的女子能够摆脱宿命,获得幸福。但是我错了,因为她的宿命也是归于孤独,然而她的孤独与布恩迪亚家的孤独,特别是上校和阿玛兰妲这样的孤独有本质的区别,上校和阿玛兰妲最终一个选择彻底失去回忆以消除个人独特性来结束孤独,一个选择抱着高傲的羞怯和处女之身下葬,他们都没有超脱孤独得到真正的平静。而丽贝卡的孤独是个人选择而不是宿命,她虽然因为阿玛兰妲的种种阻拦和意外难以成婚,可是她突然间又爱上了回家的浪子第一代何塞并闪婚。在这一过程中,她的孤独短暂的消失了,但是无情的意外残忍的剥夺了丽贝卡的爱情,她于是投降认输终于回到孤独的本性,开始孤僻的吃土。
乌尔苏拉曾在内心中对丽贝卡有过独白。其实这独白也是作者所真正想要展示给读者——“拥有冲动心性和炽热情欲的丽贝卡,才拥有无限的勇气。”从克雷斯皮到阿尔卡蒂奥,丽贝卡的判断更多出于本能,这也是乌尔苏拉所认为的布恩迪亚们缺少的最重要的品质,他们不像丽贝卡如此敢于表达自己,甚至具有一种永不回头的桀骜。丽贝卡的存在本身指出了关于孤独的一种不同可能性,或者说是存在形式。
但是无论是丽贝卡,布恩迪亚家族甚至是整个马孔多小镇,都是命运悲剧的实践品。经过对其的挣扎、反抗后最终还是屈服了命运的安排。在后来的.人生中丽贝卡依旧有可以走出那件小房子的机会。可是她却一直把自己紧紧地锁在房里。这大概就是作者最想传达给读者的吧:她的命运就是这个家族和小镇的浓缩。孤独充斥着她的内心,对孤独的反抗是徒劳的,反而会使自我更加封闭。直至一场飓风将其抹去,至此命运悲剧终结。
读《百年孤独》有感6
用了两天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由于看的太快,书中的人物关系只是理清个大概,但还是被布恩迪亚史诗般的家族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兴盛繁荣,到衰落灭亡,终归逃不过如影随形的孤独和宿命深深地震撼了。
书中充满了拉丁美洲神秘的魔幻,鬼魂,荒诞的传说,政治一直贯穿在布恩迪亚家族中,一代一代不断重复的名字,一代一代不断重复的相同轨迹。布恩迪亚家族始终逃不出孤独的包围,只是一代一代人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再到过去不断的在孤独中画圈而已……
其实我最震撼的是描写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一道血线从门下涌出,穿过客厅,流到街上,沿着起伏不平的便道径直向前经台阶下行,爬上路栏,绕过土耳其人大街,右拐又左拐,九十度转向布恩迪亚家,从紧闭的大门下面潜入,紧贴墙边穿过客厅以免弄脏地毯,经过另一个房间,划出一道大弧线绕开餐桌,沿秋海棠长廊继续前行,无声无息地从正给奥雷里亚落。何塞上算术课的阿玛兰妲的椅子下经过而没被察觉,钻进谷仓,最后出现在厨房……还有费尔南达在生命最后,家道中落无米下锅的时候,天天追着何塞。阿尔卡蒂奥唠叨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怒火的那一章节,由于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在面对一直和自己分享男人的情敌面前,亦只能狠狠地说只要看她小母马似的扭跨模样,就能猜出那是一个……一个和她截然不同的女人!唠叨到她的父亲,一位圣洁的男子,伟大的基督徒,圣幕骑士团的骑士,直接从上帝那里领受到了死后肉身不朽的恩典,皮肤柔滑似新娘的锦缎,眼眸生动清亮如翡翠。这可不是真的,奥雷里亚诺第二打断了她的话,他被送来的时候都臭了。我由衷地笑了!
布恩迪亚家族的几百年兴衰直至灭亡,作者一直不疾不徐或过去或未来或回忆或现在的叙述,枝盘叶茂错综复杂却一目明了,使阅读的人不忍放下不能放下。
我暂时没有办法更深地体会其中的含义,我只是用两天的时间读了一遍这本传世之作,偶尔会合起书本仰头闭目回想一遍书中的情节。对百年孤独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字面含义里。
谨以此记叙第一次看这篇巨作的感想。
读《百年孤独》有感7
《百年孤独》这本书我第一次听说是在高三的时候,那时候我有个同学说他想看这本书。我当时也挺搞笑的,毕竟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一个只知道读书和看小说的读书少的糙汉子理科女,所以很是疑惑,被人家鄙视了一通才知道原来是本著作。从此对这本书印象很深,但是太厚了,我一点想去读的欲望都没有。
大三那年我舍友刚好带了这本书,出于好奇,然后我就跟他借了书,看了大概一个多月,看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隐居的家庭变成家族,后来又灭亡的故事。这个家族由于后来渴望外面的世界,做出的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所有的故事发展遵照着书中一位预言家的预言,最终这个家族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宣告失败,整个家族的最后一个生命都没有存活下来。——这是我看完一年之后的记忆。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的简介: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读后感·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然后我觉得非常抱歉,我完全没有读出来这里面的各种暗含的东西。
然后讲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片段吧:
1、恩,这个应该不是片段,而是整本书。就是这本书吧,它里面的人物关系以及名字的重复率已经达到了一种我十分头疼的程度,可能是我记外国人的名字的能力比较差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关系图辅助阅读。
2、就是书上有一位最漂亮的女孩子蕾梅黛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喜欢用手指抠墙上的灰土下来吃,,我一度不能理解。后来好像有个女孩子出生了也叫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她。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也就是第一个叫何塞的人),他因为沉迷炼金最后精神失常被绑到树上,但是一直过了几十年才去世。作为一名爱干净的读者,我对此非常不能苟同。
4、还有就是最后一幕,描述这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一代被预言命中,最后沦落为蚂蚁的食物,这个家族的历史结束在那一刻。这一幕我印象深刻。
看了快一年了,也都记不清了。恩,综上所述,我是一位非常不合格的读者哈哈哈。
不过我有个朋友和我说,《百年孤独》这本书,在一个人不同的年纪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悟。或许,22岁的我读出来的是无法理解的文化和各种诡异以及混乱的场面,未来32岁的我可以读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吧。
然后我刚才网卡的时候搜索了一下别人写的书评,深感自己丢人不学无术!
相关文章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选十六篇))2023-06-09 12:23:56
三年级丑小鸭优秀读后感200字(通用五篇)2023-06-05 18:09:46
方与圆的读后感范文(通用五篇)2023-06-17 18:43:51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精选29篇)2023-06-09 01:45:22
窗边的泄豆读后400字2023-06-14 13:16:33
水浒传的读后感(通用五篇)2023-06-08 14:08:0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6-19 01:35:4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6-06 00:25:58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6-15 00: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