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
对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讲非常有趣。的确,初读此文,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趣”。
渐渐地,我感受到了文章的气息,“鲁迅式”的写作手法的确巧妙,我竟有两种不同的感受!
第一种是:鲁迅认为在“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一样快乐,玩耍有玩耍的乐趣,学习更有学习的乐趣。使人全文感受到了鲁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与爱恋。
但是,当时的教育是封建的,所以,第二种就是:鲁迅用在“百草园”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来反衬“三味书屋”的封建,从而批判封建的教育。
对于我个人来讲,我更相信第二种,鲁迅,这位民主战士不就是用笔当武器,一直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日复一日、锲而不舍的奋斗吗?就手法而言,这种反衬、暗讽的手法更符合鲁迅。
但是,我更愿意相信第一种,我希望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科学的教育,都能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认为最值得人们回味的。当然,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的方法却让我获益颇多。例如: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不仅细致入微,但却不显得“散”,因为他是按层次描写,使人理所应当的进入情境。另外,他用了多种感官,有看到的、听到的还有问到的。正是这样,人们不仅感受到了百草园的生机,更赞叹鲁迅先生的高明。
通过读鲁迅的文章,不仅有文学上的收获,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洗掉现代的虚伪,重新听听最真诚、最感人的东西;重新感受人类的智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2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完美时光。文中充分描述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立刻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并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境。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一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教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仅用百草园的自由欢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境,并且经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3
鲁迅先生以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的视点,描述了百草园里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在树叶里长吟鸣蝉,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黄蜂,有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轻捷的叫天子。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鲁迅先生用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令人神往、充满童趣的乡村画。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是对童年生活浓浓的思念。随着那百草的摇动,金蝉的长鸣,思绪把我也带回以前只要学校一放假,爸爸就带我去奶奶家乡玩的场景。
奶奶的家乡在古运河畔的一个村庄。踏上弯弯的村道,穿过浓绿的枇杷园,沿着那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绕过一个大大的清水塘,看到三颗高高的枣树时,小竹林左边那白墙黛瓦,屋顶爬满南瓜藤的农舍,便是奶奶的家了。
奶奶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小伙伴们在田头奔跑、在荷塘摘莲、在树下打枣、在门前堆雪人。我们顽皮的身影、欢乐的笑声在奶奶家的房前屋后环绕。
美好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浓浓的思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4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起他严肃庄重的面孔。读了《朝花夕拾》后,令我感触颇深。特别是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它向我展开了鲁迅的童年之窗,将我带进了鲁迅的童年,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也有顽皮的一面。
鲁迅的童年,是沉浸在灿烂的阳光中的。无味的冬天也藏有童趣,在小小的不玩耍中,充满了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百草园是“快乐”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这些都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
三味书屋是“枯燥”的。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生活。但是,在学习之余,鲁迅先生还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让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又充满了生趣。
看了鲁迅的童年,不禁让我想到我的童年。我们的童年可以说是幸福的。看,我们有有趣的玩具、美丽的洋娃娃……我们当然是幸福的。但我们似乎少了大自然的熏陶。我们一直在接爱父母的关爱,生活在温室中,父母把我们保护的无微不至,然而,正是由于这样,我们缺乏了对大自然的了解,缺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看着鲁迅先生的快乐童年,羡慕之情由然而生,多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童年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5
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它时而宽时而窄,可我们都必须踏上这条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读时,只是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并没有联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细细品味时,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想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以及后来到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变得如何枯燥无味。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时期的我们是多么无忧无虑,没有拘束,不用想着自己该如何谋生,可以尽情地玩耍,可以不带任何目的地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上会背负起长辈或家人的希望,我们必须要学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我们也会慢慢感受到生活给我们的压力。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给人的启示吗?
现在很多孩子拒绝长大,上了中学还希望一直沉溺在父母的关爱中,希望维持着童年的纯真和任性,愿望和想法固然好,现实却不允许这样。没有人能一直待在“百草园”里,我们总有一天要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也无趣,但那又是我们人生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在经历了成长历程之后,在你能够独立生活时,回头再看“百草园”,不也是很美好的么?
我们应该从“百草园”中走出来,大跨步地迈向“三味书屋”,经过“三味书屋”的洗礼,让自己成长为有知识、有思想、有责任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6
很小的时候,在网上便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鲁迅先生,身上透着一丝傲气;中年的鲁迅先生,目光中带着一丝深远;晚年的鲁迅先生,整个的带着期望,远望中国的前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隐隐便能望见,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缩影: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轻松而自在,草边的.蟋蟀,橄榄叶的夏虫,山海经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传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评,而是简洁优美的笔调,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把童真与自由带到了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教书先生的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的诵读声,鲁迅先生携着这一切的一切,从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带着无所顾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处处夹杂着童真的语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7
这篇散文是鲁迅根据自己童年的经历而作的,收录在《朝花夕拾》中。优美的文字然我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仿佛把我也带到了那个年代。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铺叙,以纯真的笔调展现了孩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对束缚孩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做出了批判。
在作者的笔下,百草园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和美味的覆盆子;孩子们能在冬天的百草园堆雪人、捕鸟;更能听到隐在那一片荒芜的野草之中的美女蛇的故事。文中关于百草园中景致的描写,由静到动,详略得当,显示出了身在其中的乐趣不会消失,只会在随着季节的流转而变得丰富多彩。
当作者关上百草园的大门后,视角随机又转入另一个世界——三味书屋。在鲁迅眼里,这是“最严厉的书塾”,孩童来到这里便会受到束缚。然而作者先抑后扬,随即写到书塾的后院的玩耍和课堂的偷乐,给学生时代的鲁迅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表现出了孩童追求快乐的天性是不可压制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快乐的童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回忆起童年的美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8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出自我国著名作家周树人先生笔下。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童年的趣事,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朴素的百草园内,与作者一起“折腊梅”,“捕鸟”……紧跟着作者的脚步,小心翼翼地溜进三味书屋。一进书屋,我仿佛听见了书屋中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不时还传出教书先生讲课的声音,这正是鲁迅先生的先生。这位先生严厉中带着随和,鲁迅先生十分尊重先生。严厉的先生和认真读书的学生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景象。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中,处处洋溢着书声与嬉笑声。
百草园,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一个枯燥无趣的私塾。这两个截然不同地方,却紧密相邻,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并为鲁迅先生成为未来的大文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到鲁迅先生所流露出的怀念、依恋的真挚情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把三味书屋里的一草一木,看在眼里、刻在心里一般。他把我们带回到了他的童年,循着他的脚步慢慢再走了一遍。
细细品味鲁迅先生描写三味书屋的片段,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校园。早上的校园,到处充满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以及老师们的耐心讲解声。瞧!我们四班的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我们的老师讲课呢。
“捕鸟”、“斗蛐蛐”……这些都是鲁迅童年的趣事。少年鲁迅虽然享受了快乐的童年,但他在学习上也一点不马虎,相反还特别努力。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几乎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就有一次,他父亲病重,鲁迅被叫去药店买药,等买药回家再赶去三味书屋时,先生已经开始讲课。那一次先生责备了鲁迅,并告诉他要做一个守时的人。自那一次之后,鲁迅就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此勉励自己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我想我们也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遵守纪律,刻苦学习的学生。
鲁迅先生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我不禁再次拿起鲁迅的名篇赏析,打开书,走进鲁迅先生,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9
最近,我读了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名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是一篇描写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百草园“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我”的学堂。
作者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有一些野草”让我觉得它十分普通,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园,在那时,却是作者的乐园。接着,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子,写出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这些景物给人的安宁,鸣蝉、黄蜂、叫天子给人的动感,动静结合,再加上有本身就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作“底板”,作“背景”,想必是令所有知道的人都会向往。
这样的一个园,若许多小伙伴儿一起玩耍、追打、嬉戏、捉迷藏,一定是十分有趣的,但若是自己一个人,也并不会觉得寂寞。因为百草园的乐子能找出许多呢!像何首乌、覆盆子,都能带给“我”无限乐趣,就连冬天都有游戏:捕鸟儿在竹筛将鸟儿罩住后的那份喜悦,想必是令作者着迷的。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这句话写出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惋惜之情。
虽说这学堂很严厉,但先生还是十分慈祥的:“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惩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我们上午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听起来有些无聊,但并非如此。师生一起念书,孩子们就在一起偷偷做戏、描绣像。作者把一幅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的图画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对童年的向往。
这篇文章的文笔十分优美,描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给人以亲切感。而我也在文章的有些地方看见了我的影子。尤其是百草园,我的总体印象就是一个“乐”字:动物、植物、泥墙根、捕鸟儿、描绣像,无数没有“乐”字。
这可真是一篇好文章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0
品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着从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气息,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活泼可爱的青春年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有趣的画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读着这些充满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飞到了百草园里,与那些昆虫们来个亲密接触。读着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年少的鲁迅与昆虫为伴,采着野花野果,舒适地躺在草地上,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着,支好竹筛,悠闲地捉捕鸟儿,但是总因为性急,捕不到许多鸟儿。他还喜欢听长妈妈讲故事,看《山海经》,因此而害怕赤练蛇,不敢到长的草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在百草园里,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由,一切最美好的感情在这里散发出闪亮的光辉。
不知为什么,文章中的一切都让我回味无穷,看了还想看,也许就是因为文章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可爱,读来特别亲切罢了。
曾几何时,童年已不再属于我,是那么地遥远。也许是因为我已跨入青少年的行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复杂纷扰的生活之中。但是我想,不管怎样,不管在什么时候,保持一颗童心,人是永远不会老的。甜美的童年之梦也仍然是我最珍贵的宝物,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童年已渐渐离去,留下来的只是些美好的幼稚的记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会鲁迅先生的童年之梦,我神往不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1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2
作者着力去刻划人物的形象时,概括集中地描绘细节,即使在片断上也要活龙活现把形象刻划好。鲁迅的巨著,就有异常丰富的可供我们学习的东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片断是在书房里读书。那位高而疲的老先生管着学生读书之后,“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调倪,一座皆惊呢,金厄罗,颠倒淋漓唯,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这个片断,一下就把冬烘先生的形象勾划出来。
一部作品,如果抽掉了绘声绘影的细节,它就不会有艺术的感染力。离开细节去刻划人物,不过是塑出没有灵魂的偶像。的确,真实的细节还是靠生活去提炼的。诗人歌德说过:“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他谆谆瞩咐爱克曼:“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这些话虽然平常,却是至理。
相关文章
水浒传的读后感800字(精选11篇)2023-06-02 05:50:55
人间世读后感(精选11篇)2023-06-02 03:58:23
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1000字2023-06-14 05:15:52
小王子读后感范文600字2023-06-16 08:02:33
鲁滨逊漂流读后感500字(通用五篇)2023-06-03 20:14:30
读三国演义有感小学生2023-06-06 07:38:5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6-19 01:35:4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6-06 00:25:58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6-15 00: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