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二地理教案1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日本高二地理教案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日本高二地理教案3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地球的圈层》
习者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_”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概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求证_,激发学-。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根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
教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满生机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
选题一:如果将来,人类真的发明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课后探讨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精神。
日本高二地理教案4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植被破坏
(1)原因:发展①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②资源。
(2)后果: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④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⑤法制建设,依法保护⑥植被。
(2)加强⑦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⑧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思维活动
1.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恢复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本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
答案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减小气温差异;增加降水,减小风速;增加生物多样性。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1)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⑨趋减。
2.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⑩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
思维活动
2.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有什么区别?
答案 就地保护是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环境保护起来,以便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其范围比较广,保护的对象是生态系统。迁地保护只能是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高度濒危的物种进行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就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动、植物园等。
探究点一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土地退化示意图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2011年3月18日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们……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沼气用户1 65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千米。……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五年累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4.79亿亩,退牧还草5.19亿亩。加强土地和水资源保护,五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 289万亩。
(1)图中信息说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简述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
(2)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3)开发和建设活动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写出两个导致这些问题的开发和建设活动类型。
(4)报告中的“新增沼气用户”是为了改变农村的__________结构,目的是什么?
(5)报告中继续推进“生态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植被破坏。
(2)加强政策引导 加强农村住区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3)矿产资源开采、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答出两点即可)
(4)能源消费 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少人们对乔木、灌木、草等传统能源的需求,减少人为的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5)减少人为的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反思归纳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措施 具体表现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平整土地、开展土地复垦等
农业技术措施 改良灌溉方式和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施肥、选育良种、深耕改土、轮作套种、地膜覆盖等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生态恢复与建设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牧区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整农、林、牧用地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还牧
开发风能、太阳能、农村小水电、沼气,营造薪炭林等,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迁移应用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10年来,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1)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退耕还林还草具有哪些效益?
(2)从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属于________(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1)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
(2)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植被保护。
解析 第(1)题,“退耕还林还草”将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是题眼,主要从其生态效益归纳。第(2)题,“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政策。
探究点二 保护生物多样性
探究活动 有人说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如果申请专利,他将超过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墨西哥电信大亨)、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沃伦?巴菲特(美国投资人)等人成为全球首富。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据此回答(1)~(3)题。
(1)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
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
(2)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优质水稻的实验地点应在( )
A.西北地区,温差大,有利于水稻中营养物质的积累
B.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可使水稻基因突变
C.海南岛,生长期长,可缩短实验的时间
D.东北地区,可利用黑土地肥沃的土壤培养优质水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
B.人类只需要保护对人类有贡献的物种
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物种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第(2)题,培育水稻良种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海南岛热量丰富,复种指数高。第(3)题,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大的直接、间接使用价值以及潜在价值,对人类影响极大。
反思归纳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动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质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迁移应用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入侵的江脂大小蠹1999年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山西省1/3的油松林在数月间毁灭。入侵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豚草,入侵西南地区的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入侵广东的微甘菊,沿海地区引进的大米草等的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材料二 生物入侵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如澳大利亚曾经兔子成灾;新西兰引进鼬鼠,造成森林破坏,并使家畜和一些野生动物传染上结核病;金苹蜗牛入侵泰国,造成稻田绝收等。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告诫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还是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1)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
(2)引进外来物种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答案 (1)积极作用:丰富人们食物品种和农业生产类型。消极作用:造成生物入侵,破坏本地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
(2)做好出入境检验,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解析 引进外来物种有利有弊,可以丰富人们生活,推动生产发展,但也有可能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通过检验检疫进行谨慎地引进物种。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的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在一起,以取得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③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为治理山区的水土流失,对荒山应( )
A.综合治理与开发 B.全面封山育林、育草
C.修筑梯田 D.烧荒耕种
3.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压力很大,为此应( )
①改革耕作技术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大力发展畜牧业 ④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属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第2题,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快,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大,全面封山育林、育草不现实;陡坡修筑梯田成本高,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烧荒耕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第3题,为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应调整农业结构,改进传统的耕作技术,加强对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加重山区环境负担,故不合适。
4.对濒危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办法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动植物园
C.建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
D.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答案 A
解析 野生动植物的原生地最适合其繁衍和进化,因此,对濒危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5.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答案 (1)c d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差异,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1)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属于季风区,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植被覆盖少、山地地形等都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条件。(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属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3)根据图中各序号的位置和黄河、长江流域的范围作出选择。①工程位于西北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4)④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①地的河西走廊地区位于祁连山北麓,地形较为平坦,但气候干旱,降水少。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答案 D
解析 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故A错;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错;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错;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x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 D
解析 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破坏,但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故A项错;内蒙古、青海、宁夏和x疆等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由于草原退化而导致土地荒漠化,但荒漠化的分布不只在这四个省(区),它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半干旱区,故B项错;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故C项也错,排除前三项,只有D项正确。
下图是“我国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①a—饲料 ②b—养禽 ③c—秸秆 ④d—发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关于该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②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③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④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3.B 4.A
解析 a代表为养禽业提供饲料;b代表牲畜的粪便可以用来发展沼气;c代表秸秆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最终以废渣液的形式回归土壤,增加土壤肥力;d是用沼气发电改善农村的生活用能结构,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012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联合国设立“生物多样性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限度地开发生物资源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确保世界粮食安全
D.禁止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 B
解析 当前,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势在必行。
6.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么快的灭绝速度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不断增长 ②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③全球气候变暖 ④生物进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也会有物种灭绝,但速度要慢得多;题目中的“这么快”是题眼,应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思考。
7.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上建立了很多基因库,最主要的目的是( )
A.维护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B.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
C.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D.防止特有基因流失他国
答案 C
解析 “维护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才是建立基因库的最主要的目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防止特有基因流失他国的做法是错误的。
8.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
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体现
C.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理象,所以我们人类不必杞人忧天
D.物种数量为500万~5 000万种,物种丰富,所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答案 B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体现。物种灭绝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因此应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分为直接使用、间接使用和潜在价值,虽然有些价值还没有被认识,但如果因破坏而丧失,今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加以利用了。
[能力提升]
读下图,分析回答9~10题。
9.该图表示的主题是( )
A.天然气资源的分布
B.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C.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分布
D.森林资源的分布
10.图中A、B两地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 荒漠化
C.草场退化 荒漠化
D.荒漠化 水土流失
答案 9.C 10.D
解析 分析图示地区,图例所示阴影地区是我国农垦区与牧区的交界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较为严重,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区,图中A地处于塔里木盆地边缘,B地处于黄土高原。
1973年长江沿岸刀鱼产量为3 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10年80吨,2011年12吨。2012年长江刀鱼开捕已经超过20天,镇江渔民却一点收获也没有。由于产量稀少,当下刀鱼卖到8 000元的单价,冲上了天价的宝座。据此回答11~12题。
11.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有( )
A.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
B.刀鱼生长周期长,目前处于幼鱼阶段
C.长江含沙量增加,不利于刀鱼生长
D.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12.下列有利于改善长江刀鱼现状的合理措施有( )
A.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
B.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C.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
D.增加氮磷饵料投放量,使刀鱼生长加速
答案 11.D 12.C
解析 由于刀鱼价格昂贵,吸引渔民大肆捕捞,导致刀鱼数量急剧减少,只有限定捕鱼量和捕鱼期,才能实现刀鱼的可持续捕捞。
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是造成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很大作用
D.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后会有新的物种产生,所以人们应该顺其自然
答案 D
解析 相当一部分尚不为人知的物种,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无法估计,所以物种灭绝对人类来说损失巨大。
14.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结合下图及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土流失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是________,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目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是________。
(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
(4)从材料中分析,黄土高原能源资源丰富,在能源基地建设中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5)从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来看,今后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的关键是________。
答案 (1)土质疏松 多暴雨 耕地减少 河床淤积
(2)轮荒 开矿
(3)保塬、护坡、固沟
(4)交通运输 水源紧张
(5)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可以从黄土的特性、夏季多暴雨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本地区土地肥力下降、耕地减少,还使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黄土高原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交通滞后和水源紧张。从“黄土高原某地区工业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地区目前主要是原煤的生产和输出,加工程度低,今后应当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 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解析 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日本高二地理教案5
★学习目标★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态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以及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6.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经典例题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答案】C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分
类 作用
速度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性质方向 概念 结果 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经典例题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解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当一个地面隆起时,相邻的地表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就会出现堆积。内、外力作用的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解答本题要注意风化、侵蚀不断削低地面的同时.沉积作用也会使地面变高。
【答案】A
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作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经典例题3]以下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东非大裂谷 B.北美洲的五大湖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解析】东非大裂谷与青藏高原都是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BC
[经典例题4]图9-1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
(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a图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沉积作用 B.湖泊沉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石灰岩受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b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C是花岗岩基底,出露地表的岩石球状风化明显;d为砂岩,在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2)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塑造作用主要是流水溶蚀侵蚀作用。认识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主要是增加感性认识,除了到大自然中亲身考察外,从图像资料上获得间接感受也是重要途径。
【答案】(1)C (2)D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经典例题5]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F面是 面。
(4)C层主要由 组成,G层叫 ,H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解析】 该题的关键是读图。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 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态的变化。
右上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上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答案】(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固 液 古登堡 (4)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
[经典例题6]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9-5,回答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 岩,B处为 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镇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 岩。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理由是 。
(5)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 。
【解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按其形成情况分为二类。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叫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即火山爆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叫喷出岩或火山岩(如玄武岩)。沉积岩是地表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还有的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沉积岩有二个重要特征:一是有层理构造,二是化石。因为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同时因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因此从化石还可以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岩等)
【答案】(1)沉积 岩浆 (2)D是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填图略。(3)变质 (4)A A是沉积岩(石灰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存在化石。(5)AB
[经典例题7]读图9-6,判断回答。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意义:① ,② ,③ ,
④ ,⑤ 。A ,B ,
C ,D ,E 。
(2)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图中字母 ,其能量来源是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 作用。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考查了内力、外力作用对不同岩石的形成的影响,更要求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这里最关键的区分岩浆、岩浆岩与变质岩。其中无论是沉积岩、还是岩浆岩、下降遇到高温岩浆后都可以变成变质岩,即图中的②。
【答案】(1)岩浆、变质岩、沉积岩、喷出岩、侵入岩。侵入和喷出,重熔再生、地壳上升,外力的侵蚀、搬运和沉积,变质作用。(2)A、B、C、E、F,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出的热量,主导。(3)D、太阳辐射、重力能,削高填低。
四、内力作用的足迹与山岳的形成
1.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 生长边界
相
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2.地质构造
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
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相关文章
八年级地理上册广东教案范文2023-06-04 17:09:23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个人总结最新五篇2023-06-10 22:21:14
关于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2023-06-02 14:04:36
高考地理复习教案范文2023-06-14 05:05:58
高二下册地理学科教学设计五篇2023-06-07 09:02:40
黄河的主人课文同步练习答案2023-06-10 07:42:0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山东省九年级地理教案五篇2023-06-09 17:46:48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五篇2023-06-02 23:26:15
地理教学工作个人计划模板2023-06-19 17: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