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单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有哪些?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接下来是关于简单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简单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重点;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难点: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汇率
教法:
教具:
一、考点导航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4.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5.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6.了解外汇与汇率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含义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
揭开货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
神秘面纱其他职能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纸币的含义
神奇的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
信用卡的含义
使用信用卡的优点
转帐支票
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种类外汇现金支票
外汇的含义
外汇汇率(汇价)
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三、考点疏理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②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
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2.货币的产生、含义与本质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注意】
(1)货币与商品的关系: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一般说来,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不会减少价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便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便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但商品交换关系很发达时,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货币。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之所以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③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
③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第一,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第二,联系: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有了货币,才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货币在这个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这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有人说,流通手段强调的只是一个“点”,而商品流通则强调一条“线”。
(3)货币的其他职能
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
【注意】
理解价值尺度职能,建议紧扣“衡量”、“表现”、“执行”。
4.纸币的含义、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纸币
①纸币的产生与演变。货币出现以后,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而后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与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有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即: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②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优点有: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③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④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注意】
(1)纸币的发行量客观上是有一定的规定。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2)共性:它们都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实质与原因);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与经济秩序(危害与影响);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对策)。
(3)其实,它们的不同点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经济往来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收据。
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注意】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发行牡丹卡、金穗卡、长城卡、龙卡。
6.外汇与汇率
(1)外汇
①外汇的含义及其特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是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既可用于国际支付,还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
②外汇与外币。外币与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它外汇资金等内容;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
①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它是在使用外汇时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而产生的。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我国采用100单位的外币兑换多少人民币这种直接标价法形成人民币外汇牌价。
②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外汇供给与需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对于货币政策的干预、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国货币与外币相比发生贬值与升值的变动。汇率变动的影响,包括升值和贬值的影响。
7.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对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
(1)外汇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2)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对中国而言,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都是外汇。(首先,外汇包含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3)外汇主要是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间的结算。一般来说,在国内市场不需要支付外汇,只要支付本国货币即可。我国的本币就是人民币。
(4)下面以本国货币贬值为例说明对于经济的影响。第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第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本币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的商品劳务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本国旅游业的发展。第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
(5)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是从国家、人民、世界等三方面归纳。
8.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货币,俗称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3)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如何使用金钱,体现出不同的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9安徽文综)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B.400元C.520元D.776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的理解,考生要明确题中前面所提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而后面甲生产者所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劳动生产率。这样考生就可以调动运用教材的知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可以计算出今年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260/1+30%=200(元),而今年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数量增加了1倍,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今年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应该是200_2=400(元)。答案是B
【答案】B
【例2】(09全国文综I)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A.增加8万元B.增加6万元C.减少14万元D.不变
【解析】本题与前两年的高考计算题相比较,从计算的角度要简单一些,但对“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两个陌生的概念比较费解。通过读题,从“某小企业?生产一件甲种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在本题中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非仅指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应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品的价值。
简单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教学难点: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 事实说明法
教学过程:
(一)国际关系
1、定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国际关系是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一国范围内的任何关系都不属国际关系。
(2)在这些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各国政府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其它一切国家关系的基础。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关系
3、形式: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4、决定: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1)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为了谋求和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因此,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利益不同则是引起国家间磨擦的根源。在当代开放的世界里,主权国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了交叉性和共存性,相互间利益共同之处在不断地增加,因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也还存在着国际社会的利益。因此,一个主权国家追求其国家利益并不完全是以损害他国的国家利益为提前的。相反,一个国家在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惠及他国,做到互惠互利。所以,在当前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基于共同的利益进行国际合作。
(2)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也可称为综合国力,它是指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各个主权国家的力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力量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引起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动,也使国家力量随之发生变化。
构成国家力量的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有些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因素却不是恒定的。在国际政治生活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了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人们评估国家力量的主要标准从以前的国家人口的数量过渡到军事实力再到现在的经济与科技力量。
5、趋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
(二)主权国家
1、地位: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构成: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因素)
3、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三)国际法
1、定义: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言之,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2、产生: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
3、制定: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
4、作用:
①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折的标准和法律依据。
②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
③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四)国际组织
1、定义: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分类:
按不同标准分有政治性和专业性;世界性和区域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3、作用:
①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关系争端主要力量;
③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4、联合国
(1)成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日)
(2)宗旨原则:
①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3)主要机构:
①联合国大会(审议机构)
②安理会(维和机构)
③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④托管理事会
⑤国际法院(司法机构)
⑥秘书处(行政机构)
(4)主要作用
①维护世界和平、缓解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
②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5)中国与联合国
①地位:创始国之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关系:中国对联合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及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持。
(五)当今世界主题
1、和平问题
(1)定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原因:和平是主流
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
(3)问题:世界不稳定
①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③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2、发展问题
①定义: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政治试题《高三复习教案.§第46讲 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和国际竞争_政治试题》。也称南北问题
②趋势:
从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高,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问题:
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3、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六)国际竞争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关于综合国力:
①定义:
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②构成: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七个方面
2、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针对练习:
2004年4月,伊拉克武装分子绑架了多名中国公民。事发后,中国指示我外交部门全力营救;中国驻伊使馆使尽浑身解数,通过多种渠道,终于使人质安全获释。5月,巴基斯坦发生一起造成十几名中国援巴建设人员伤亡的恐怖袭击事件。我驻巴使馆官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全面介入救护及善后工作。
1、材料表明(D)
A、战争与冲突依然是世界的主题
B、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问题
C、反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D、当今世界局部的冲突与恐怖主义依然存在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强调,和平解决争端以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安理会的重要职责。历史证明,武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争端和矛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意识到,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难以营造持久和平与安全。以对话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安全观正在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之一,而和平解决争端,正是这种新安全观的具体体现。 根据材料回答2—4题
2、关于安理会的论述正确的是:(B)
A、安理会是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组成的审议机构
B、安理会是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C、安理会是负责联合国经济和社会方面活动的机构
D、安理会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司法机构
3、联合国的原则有:(A)
①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②履行规定的义务③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④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新安全观来源于(D)
A、旧安全观 B、 国家的意识 C、人民的意识 D、物质世界
5、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某些西方国家通过间谍活动,窃取别国经济和科技情报的事件频繁发生。这表明( D )
A、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同追求国家利益是对立的
C、霸权注意依然存在
D、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6、在5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一些国家试图把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作为先例,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长则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反对上述观点。这是因为( C )
①一国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
②人权问题就是主权问题
③尊重国家主权是联合国的基本原则之一
④宣扬“人权高于主权”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2002年1月1日作为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这将对世界金融的整个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回答5—6题。欧洲联盟是( B )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上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的国际政治组织
8、在欧盟国家中,实现共和制的有( A )
A、意大利、德国、芬兰
B、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C、法国、德国、瑞典
D、法国、荷兰、比利时
9、2003年3月20日,美国等国家绕开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拉克战争。政府发表声明,强烈呼吁有关国家停止军事行动,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一立场?
(1)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2)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我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3)联合国是当今代表性最广、影响力、规模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伊拉克问题上,应该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
10、材料:2003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政府在外交上的三件大事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一,4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问题的特别会议。中国作为抗击非典的积极参与者,与东盟国家一道商讨防治非典的办法,赢得了与会各国的赞许。第二,6月1日,*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第三,8月27~29日,朝鲜半岛核问题首次六方会谈成功地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外交第一次穿梭外交取得的成果。通过会谈,各方坐上了谈判桌,走上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道路,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扬北京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说明与会各方对中国的信任。在促使朝鲜半岛核问题走上和平解决道路方面,中国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
(1)中国为什么要促使朝鲜半岛核问题走上和平解决道路?
(2)材料是说明了我国新一届领导人奉行何种外交政策,这又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朝鲜半岛需要和平,中国需要和平,亚洲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和平。20世纪,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历打了几千年的仗,这两次世界大战是最为惨烈、沉重的,给世界人民的教训也是最深刻的。其次,联合国成员国应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要和平,不要战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人类需要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再则,国家利益影响国家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和平解决争端符合各方利益,符合朝鲜半岛有关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利益。
(2)温家宝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问题的特别会议传达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共同发展”的信息,体现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的努力和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
非正式对话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体现了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这三件大事都共同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远酝夤叵档幕本准则;加强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1、材料: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日前在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国际研讨会上,做关于“未来世界秩序中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议题的主旨发言时指出,安理会不是橡皮图章,也不是一件宫廷摆设,应当避免在安理会搞实用主义。指出:中国古人就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说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安理会也应与时俱进。安理会改革必须体现国际关系的现状,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同时应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其工作效率。改革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能做到的,应立即做起来。有难度的,应实事求是,逐步解决。
(1)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安理会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古人就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说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安理会也应与时俱进。安理会改革必须体现国际关系的现状”就体现了这一哲学观点;“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同时应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体现了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改革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能做到的,应立即做起来。有难度的,应实事求是,逐步解决。”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同时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第一,安理会是多边合作的主要场所。第二,安理会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场合。 第三,安理会是履行和平解决争端的核心机构。安理会既倡导和平解决争端,部署维持和平行动,又能在特殊形势下采取应急强制性干预手段,它是维护国际关系稳定的有力工具。 第四,安理会是推动国际关系法制化的重要渠道。
12、材料1:2003年6月27日,在“全国非核家国“会议上正式宣布台湾将于2004年3月20日大选日或之前举行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咨询性公投,此举引起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坚决反对。
材料2:2003年9月17日,第58届联大总务委员会作出决定拒绝将岗比亚等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从而再次挫败台湾_分裂中国的图谋。
材料3:2003年12月8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时指出,坚决反对台湾_任何分裂中国的言行,美国总统布什表示美国恪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旨在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的决定。
(1)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上述三则材料体现的道理?
(2)近年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但总体看正在走向成熟和务实,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1)材料1涉及到的台湾要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是违反国际法的。世界卫生组织是世界性、政府间的专门性国际组织,其成员都是主权国家,而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主权实体性质,所以台湾无权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台湾_推动所谓的“公报”及妄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
简单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方法】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教具】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四课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活动一:面包、家庭居室、电子产品等这些商品从哪里来的?
师:很好,这些商品是通过生产出来的。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师:要满足我们消费,就必须发展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这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板书)
师:既然生产决定消费,那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呢?请看图示(幻灯片展示课本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漫画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因为那是无电视可看。
师: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幻灯片展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前,购物在人们的概念中就是要到市场或商场去买,聊天就是和朋友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可是现在购物、聊天这些消费和和娱乐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方式了。比如购物,我们可以网上购物,有很多人就喜欢到淘宝网吧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聊天可以通过QQ、飞信等交流,何时何地任你选择。由于生产的大力发展,导致我们购物、聊天等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随着一些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娱乐方式。
师: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又如20世纪70年代,青年人结婚要置备的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人们把这四样东西称为“三转一响”。而21世纪,青年人结婚“三件事”是:小轿车、住房、旅游。现代人的消费质量和水平远远高于以前的人,这又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师:很好。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温饱都成很大问题,更不要说买房买车了。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
师: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假设从我们这里到首都建立起了高铁, 我想同学会优先选择乘坐高铁到北京,现代高铁的出现,促使人们有了乘坐高铁的强烈向往。同学们,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大家想一想,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消费,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高质量生活、高质量消费。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某种消费,是因为生产领域有了突破性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这种消费的欲望。同学们你们可以举一下其他的例子说吗?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什么)、决定消费方式(怎样消费)、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怎样)、为消费创造动力(想不想去消费)。总之一句话: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探究活动:想一想:果戈里的小说《死灵魂》中有个人物叫泼留希金,他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却不消费,钱锁在箱子里,以至纸币霉烂变质,用手一碰就化为灰,地窖的面粉硬的像石头,要用斧子去劈。如果人人都像泼留希金一样会导致什么后果?消费品就会卖不出,厂家就会亏本,再生产将无法进行,社会也就不前进了。 这一结论说明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消费多生产的反作用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过渡)生产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欲望也就随着发生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生产发展的历史,不仅谈不上消费,也谈不上生存。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有它的反作用。有哪些反作用呢?让我们来继续探究。
师: 同学们,如果生产出来的牛奶不消费,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师:如果牛奶不消费、都卖不出去,那么牛奶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得到实现,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由此可得知:消费是生产的目的。那么消费对生产还有那些反作用呢?
师:人们有擦鞋的消费需求的出现,促使擦鞋这一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再例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这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由此可知: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师:过去人们乘坐的是旧式火车,速度慢、环境差,于是人们不断追求速度快、环境舒适的列车出现,从而促使今天时速高达413.6公里每小时的高铁出现,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些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师:想一想:大家学习累了时怎样恢复体力的呢?
师:想一想,人们最基本的消费是吃,人们还需要学习。这些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生产离不开劳动者,而劳动者智力体力的发展离不开对住房等生活资料的消费。说明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总结:以上知识我们可以归纳为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师:考考你,有人认为,只要扩大消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你怎么认识这一观点的?
师:科学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促进作用,不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着阻碍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同时拉动,消费、投资合称为内需,对外贸易成为外需。扩大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立足点,除此之外,对外贸易也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拉动经济增长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能认为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劳动经济增长。
(3)社会再生产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呢?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思考,从而引出话题“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并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指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并用多媒体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示出来。
2、大力发展生产力 根据上面已学过“生产决定消费”观点,进行设计问题:“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从而引出第二目内容“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文字展示:①(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4月) 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行前五名,(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4月) 2009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行,(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中国虽然GDP总量位于世界第三,2010年有望超过日本,但是人均GDP排行却在第97位,这样一个根本事实,警告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幻灯片展示:
必要性即原因: 现实原因:我国正处于*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以及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的本质要求 。
理论原因: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因素,并且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推出要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其中生产者是决定因素,生产工具是主要标志,从而得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人才,重视人才,要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力,才能为巩固*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才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
在同学们充分理解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后,引导同学们们思考应该如何发展生产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各种经济制度,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必须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科技关键靠人才,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0)
3、“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我的试讲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点评。谢谢!
简单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 运用实例 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 基本原则。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_、_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_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课后小结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板书
(一 ) 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含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政治自由
(4)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简单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基本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收集材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国家性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认识**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的政治方向。
教学重难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2.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 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_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我国属于*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__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相关文章
北师大九年级政治下册教学设计五篇2023-06-17 21:44:14
政治教学设计情境教学方案五篇2023-06-08 01:32:19
教师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方案模版五篇2023-06-15 08:51:56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素材五篇2023-06-17 09:52:40
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五篇2023-06-13 20:34:18
政治八年级下册教案设计范文2023-06-09 19:13:56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基础高中政治学习方法2023-06-03 21:20:45
高中科学的政治学习方法解读2023-06-15 04:45:00
简单基础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2023-06-17 21: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