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
3.学习随笔的写法。
学习重点: 1.了解“清高” 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预习要求: 1、 音:勾当(goudang) 颍(ying)水 孤僻(pi)怪癖(pi) 禅(shan)2、 意:用世:出任官职 扬弃:保留和抛弃
3、 查询、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教具安排:PPT文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自我介绍:年纪较青,水平不高———清高
请学生为“清高”定义(学生一般无法准确表达)
让学生自由举例:古今中外“清高”之人(可以板书出来)
二、 自读课文:
解决所举人物是否算“清高”(PPT投影课题)
要求:三到(口到:念出声音来
手到:划出关键词、句来
心到:理解文章)
三问((PPT投影)
1、那些人物可以称为“清高”?
2、李白为什么不能算“清高”?
3、现代社会还要不要“清高”?
三、 检查预习:
1、PPT投影预习题1、2。
2、学生交流预习题3,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PPT投影补充林和靖的“梅妻鹤子”及《园中山梅》、倪云林《渔庄秋隐》图、李白的坎坷仕途、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四、 研读课文:
1、 解决问题1
1) PPT投影文中所有人物
2) 学生讨论归纳出“清高”人士(许、陶、林、倪)
3) 讨论么诸葛、汲、苏、魏、颜、史等不能算清高?(富贵)
4) 讨论陶、林、倪符合“清高”的什么条件?(才艺突出)
2、 解决问题2
1) PPT投影再次显示李白的坎坷仕途
2) 学生齐读课文第6节
3) 讨论李白不能称为“清高”样板的原因(“用世之心过于急切”)
4) 讨论孟浩然也不能被称为“清高”样板的原因
(除了清高标准的模糊,应该联系《临》诗强调孟浩然“用世之心极为明显”)
3、 学生归纳“清高”的标准(PPT投影)
不富不贵、才艺突出、不想做官
4、 对照标准,讨论学生课前举例的人物是否算“清高”。
5、 讨论“清高”的褒贬义。(可让学生查字典了解“清高”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
6、 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我们还要不要“清高”(可以组织辩论)
7、 齐读课文第8节,了解作者的观点。(联系社会生活举例:穷人“清高”保持心理平衡;富贵之人“清高”就不会为富不仁。)
8、 联系《拿来主义》讨论现代社会对“清高”等古文化甚至外来文化的“扬弃”——批评性吸收。(举例:“纱窗”的功用)
五、 课内阅读:
王彬彬《清高》、顾玉《也谈清高》
六、 迁移练习:
根据课内阅读的两则文章,完成语言表达题(照下句的句法、修辞仿写2句):
清高不是高傲于云端的白鹤,而是山崖间孤寂生长的青松。
《漫话清高》课堂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谈一下关于“清高”这样一个话题,说起“清高”,在老师的心中就会出现一丝恬淡、一丝飘逸,心头也会掠过一个飘逸的清风骨感的这样一位仙者的形象。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清高”是什么样子呢?
生:我觉得就像是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一种仙者感觉。
(师板书:不折腰)
生:我觉得像是陶渊明那样不为世俗烦恼的,隐居的。
(师板书:隐居)
生:我觉得清高是有自尊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
(师板书:自尊、高洁)
师:那你心目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形象呢?
生:也许有吧?
师:(笑)也许有?你不确定?
生:像韩愈、文天祥吧。
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不同关于“清高”的一个形象和特点。那么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金开城先生也有自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说理性散文《漫话清高》
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熟悉课文,请大家大声地出声地朗读课文。(4分钟)
在读的时候老师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大家边读边找出作者的观点;第二个要求看与之相对应的材料是什么,并勾划出来。
(PPT展示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观点的?)
(学生朗读课文7分钟)
师:现在老师要求大家用准确而凝练的语言提炼作者的观点和材料。首先作者用的是谁的例子?
生:(齐答)许由
师:许由的例子来说明什么观点呢?
生: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
师:你很聪明,用的是课文中的原话,和准确,但老师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提炼。能再简练点吗?
生:清高的人不做官。
师:清高的人不做官。很好,很简练了。还能再简练些吗?
生:(想了想,摇头)
师:不作官,是不是更简练?
生:(点头)
师:在这部分里,许由是个例子,作者对许由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集体朗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
师:这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作者对许由有什么样的看法?
生:他觉得许由挺奇怪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尧和许由是相反的,却同样在历史上受到人们的称赞。
师:怎么相反的?
生:尧愿为天下人操劳,而许由不愿意为天下服务,所以作者说“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师:是对什么“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生:判断标准、价值取向
师:那在这里抓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生:(阅读后,摇头)
师:(提示)价值取向?
生:混乱
师:混乱的特点是什么呢?是不是有点是非不分?那么作者认为许由应该怎么样?
生:应该为天下人办事。
师:应该为天下人办事,然后才得到美名,是吧?
生(点头)
师:那么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作者对传统“美谈观”并不太认同。接下来作者用了什么例子?阐述了什么观点?
生:(齐答)陶渊明
师:用陶渊明说明了什么观点?
生:用陶渊明的例子说明要清高不仅要不做官还要有才能。
师:证明要有才能是用陶渊明的例子来说明的吗?
生:不是
师:用陶渊明说明了什么观点?能不能仿前面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
生:清高不能贪图功名。
师:清高不能贪图功名,还不够简洁,能不能再简洁一点?
生:不图富贵
师:不图富贵,很好。清高与什么无缘?
生:(小声答)富贵
师:清高与富贵无缘,证明这个例子作者还用了谁的例子?紧跟在陶渊明后面用了谁的例子?
生:诸葛亮
师:诸葛亮,后面还用了哪些人物?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这些人物是用来说明什么观点?从哪个角度来证明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都。。怎么样?
生:都做官了,都与“清高”无缘了。
师:都做官了,都与富贵结缘了。所以说作者举陶渊明的例子是从正面论证,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从反面角度论证的。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是不是仅有富贵就可以成名了吗?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生: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事才行。
师: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还是不简练
生: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
师:还是一个句子,再简练点,用一个短语?
师:有本事,有才能,可以吗?
生:(点头)
师:好的,举了谁的例子?
生:林和靖、倪云林
师:林和靖、倪云林,我们大家熟悉的林和靖写过一句非常有名的《咏梅》诗是什么?
生:(无语)
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只有远离富贵,很有才艺才能被称为清高。那么在界定清高的含义时,作者有什么样的说法?
生: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相当模糊。
师:模糊,是用谁的例子来说的?
生:李白和孟浩然
师:李白和孟浩然,你认为是这两个人的例子?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同意,看来你们两个人是英雄所见略同了,(找另一学生)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我觉得用李白的例子是来说明古人评定的严格性,而用孟浩然的例子是用来说明评定的模糊性的。
师:哦,用李白的例子是说明评定的严格性,用孟浩然的例子是说明模糊性的。对的。那么我们来看看“清高”这一品质在孟浩然身上就是模糊的呢?请大家快速看一下?或着我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段,大家来体会一下。
生:(朗读)
师:你刚才读了,你来和大家谈一谈为什么“清高”这一品质在孟浩然身上就是模糊的?
生:孟浩然是有一定才能,但不稀罕做官,并且归隐了。
师:是一位真正的隐士,那说明他应该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但历史上并没有公认他是清高的,为什么?
生:所以说是模糊的。
师:(笑)所以说是模糊的,你说出了一个方面的理由,还有吗?
生:我个人认为清高的实质是有有一定价值的,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是背离的,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真有这样的实质,而导致他不去做官,那说明他是真正清高的。但孟浩然是相反的,他首先是拼命想做官,做不到官还骂人。他首先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致的,只是由于受挫了,才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左的,所以说他的“清高”是被动的,不是很好界定。另一方面,人就是具有多重人格的,孟浩然有一些归隐,又一些想做官,所以说他的模糊的。
师:说得很好,分析得很透彻,大家是不是应该鼓鼓掌啊?
生:(鼓掌)
师:是啊,说到孟浩然,我也认为他是一位“清高”的形象,但作者在这里不这样认为,心里面想做官,虽然放弃了作官的机会,但有时心里还有怨言,内心不够纯净。所以作者用孟浩然的例子来说明清高界定的模糊性。清楚了吗?
师:现在观点都找到了,你们会发现严格性和模糊性是从评定的角度来说的,而不富贵、不做官、高洁是从具有的模式和条件来说的。文章一开是就给我们界定了什么是清高?清高是什么?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在说什么呢?
生: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抒发作者对清高的看法和态度。清高的现实意义。
师:这样一来,我们对于作者这篇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楚了,作者先说含义,接着谈古论今。你看,作者毫无拘束地、旁征博引、层层递进,以漫谈的形式让我们理解了清高。
师:大家看黑板,我们刚开始上课电脑时候举了清高的形象特点,举了陶渊明、韩愈、文天祥的例子,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心目中的清高的形象在金开城先生的眼中还是不是清高的?
生:我觉得在金开城先生的心中的清高和我们差不多。
师:你说差不多,还是有一点区别,对吗?
生:金开城认为要符合“不做官、远富贵、有才华”三个条件,而我们心目中只在于某一个方面。
师:听听其他同学的观点?
生:我认为基本上 差不多 ,只是我们对清高的要求没这么多,这么全?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我觉得是因为作者想写这篇文章,就会想得全面一些,而我们只有对他们的某一方面大概的认识。
师:是啊,大家看,因为经历不同,学识不同,大家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就会不同,随着我们阅读学习的不断增加,我们的思想也会不断成熟深刻,所以我们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思想,这样我们看事物时才能更趋进于事物的本质。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交流一下,在当今社会需不需要清高?我们来辩论一下,这一组正方“需要清高”;另一组反方“不需要清高”,大家交流交流。
生:讨论交流
(4分钟后)
师:好,首先正方来说吧,
生:我认为清高是有需要的,只不过这种批判只是在某一种时段的,是会随着时代变化的,譬如说从新中国刚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他要求社会人的需求比较一致,如果这个时候太多的人一致,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但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譬如说哦北欧一些国家,已经不看中钱了,这个时候清高是需要的。所以说从长远的来看,清高是需要的。
师:恩,从长远的来看,清高是需要的,你很注意辨证地看待问题。最后还是站到了自己队伍的立场上来,非常不错。接下来,反方同学。
生:我们觉得现在讲清高不现实,按照他的三个标准,不慕富贵,钱没有现在社会怎么生活?不显才,怎么找工作呢?我的观点是清高可以有,但不能占主流。
(学生辩论)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辩论都和精彩,鲍鹏山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愿意是一棵树,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只有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洁净精神,坚守了独的文化品格,坚不屈从权势,传统文化精神才不会彻底失落。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其身”当我们一帆风顺时,就尽情奋发进取,开创更美好的明天,建立骄人成绩。当艰难困苦横在我们面前时,不必气馁,更不必堕落,潜藏与心底的清白,不慕富贵及对自己才能自信,这些清高的品质会让我们在逆境中同样不会低下高贵的头。所以我说清高是不随波逐流的风范,是自尊自信自爱的人生态度。拥有了清高,我们才拥有了人格,拥有了清高,我们才活得坦然。让我们固守清高,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生:老师再见!
师:老师再见!
《漫话清高》原文阅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清高曾是个褒义词,清高的人一般说来是受到敬重的。清高的 \'清\',意思比较明白,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至于\'高\'的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
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人,恐怕要数许由了。据说唐尧要把天下禅让给他,他认为这话污染了耳朵,因而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此事不知真假,但在古代却传为美谈。这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相当混乱的价值取向。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道理虽然说不清,但关于许由的美谈却事实上给清高规定了一个模式,即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后来显贵又扩大为富贵,即清高是与富贵无缘的。例如诸葛亮,当他\'高卧隆中\'之时,是可以称为清高的;后来辅佐刘备,成为蜀汉丞相,在后人心目中德高望重,近乎完人,却无人说他清高。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当然,历史上对这些人的评价之高是远非清高二字可比的。
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的了。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现在有新解,姑置勿论),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因缘,在古人心目中乃成为纯正的清高。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了他是否有清高之 \'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陶渊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因而实至名归,成为清高的典型。其后,像林和靖、倪云林等人,也都因具有才艺专长,才成为著名的清高之人。例如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杭州 孤山,固然很清高;但也要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咏梅绝唱,才能成为名人。倪云林隐居无锡惠山,为人有点怪癖,但他的画脱尽烟火气,确有独特风格,所以连怪癖也一同被传诵了。当然,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的。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一则因为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假如无所表现,也就无从传扬了。二则因为有才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至于那才艺是否适合做宫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清高是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这种情况结合实例来看比较清楚。例如李白,只做过短短一段宫廷诗人,还敢公然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本人又很希望得到清高之名;然而他却终于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原因可能是他有时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风度;而且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地声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没了官做则又傲然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诸如此类的话,就很难和清高挂钩了。不过,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但形象思维功夫好,而且天真罄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没成为公认的清高样板,对他来说也算不了什么。这个实例只是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
另一个实例则说明清高的模糊性,那就是孟浩然。他本来也是想做官的,试看《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他在写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雄劲的名句后,接着就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求援用世之心极为明显。后来做不成官,还不无牢骚,所以说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之类的话。但孟浩然一生既未做官,而且《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述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同赴京师,欲荐于朝廷;可是孟浩然却因与故人喝酒喝得高兴,竟至失约,还说\'业已饮,何恤他!\'可见他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特别是归隐之后,在寂寞心情中,也多有恬淡之意。这样看来,孟浩然是理应成为一个清高样板的;而且有人也的确这样认为,试看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醉月\'句用《魏志·徐邈传》典,暗指孟浩然因剧饮违韩朝宗之约事。)可见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的清高是极为突出的;然而孟浩然在历史上却仍然不是公认的清高样板。由此可见,对清高的评论是既严格,又模糊的。
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由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因此虽然批了,却仍然没使许多人的观念真正转变;也就是说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未降低。至于现在,在*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种种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与市场经济几乎是绝不相容的;但实际情况却使人感觉到清高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妙。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留一点清高的气度,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安慰,至少能减轻一点心理失衡。就是对发财致富乃至既富且贵的人来说,倘若能够讲一点清,讲一点高,对人对己也是没有坏处的。也许,这就是许多人不愿彻底扬弃清高这个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并继续有意无意地维护其价值的原因。
相关文章
东郭先生和狼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2023-06-14 01:45:4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初一上册语文教案2023-06-17 18:57:02
促织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6-07 13:12:40
初中人教版下册八年级语文教案样本2023-06-08 16:31:39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参考模板2023-06-03 08:50:04
中国石拱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6-02 00:25:05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2023-06-12 04:53:39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6-18 18:21:01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6-07 08: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