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宿甘露寺僧舍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2023-06-05 10:22:23 文/阿林 语文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宿甘露寺僧舍》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过音高、音响的变化朗读古诗的能力,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2、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通过合理的反差能够有效增强文学作品艺术表现的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音高、音响的变化朗读古诗的能力,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通过合理的反差能够有效增强文学作品艺术表现的效果。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

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外出借宿常有,借宿僧舍佛寺不常有,一位历史上的三朝宰相借宿僧舍就可以说是稀有了,一位历史上的三朝宰相借宿僧舍还写下不朽诗篇的,就可以称得上绝无仅有了。

2、曾公亮是北宋重臣,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而他当年借宿与江苏镇江甘露寺的时候,写下了怎样的诗歌,而这首诗歌有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二、通过朗读整体感受诗歌意境

1、自读诗歌,就不理解的字词提问,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2、读完这首诗后深深印入你脑海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用自己的话表现诗歌最后一句的画面

开阔、恢宏、大气、豪放

明确诗歌的主题,在自然中表现开阔大气的精神气概,歌颂自然与人的不息的生命力。

3、反复朗读,细心品味,揣摩怎样朗读更能够符合诗歌的画面与意境。

三、掌握欲扬先抑的手法

1、诗歌前两句与后两句在朗读时音高、音量的处理应当有什么不同,理由是什么?

重点在于突出第三、第四句,表现雷霆万钧、恢宏磅礴的精神气概。

第一、二句 轻、低

第三、四句 响、高

欲扬先抑

再读诗歌

2、第二句在朗读时与第一句的处理应有什么不同,理由是什么?

“床底”“万壑”“哀” 第二句较第一句朗读时因更低一些

极力下抑,是为了与后文形成更为鲜明的反差,使得后文艺术效果更为突出、强烈。

再读诗歌

3、朗读全诗,在朗读的过程中重点感受第三、第四句的声音变化,从音响效果上看,你体会到一种开阔、恢宏的感受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第三句朗读时音调自然拔高,第四句朗读时音节自然拉长。声音从上下、四周立体的打开,去前两句的压抑迥然不同。

再读诗歌

四、能力拓展

1、最后,作者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感官?请依次列出

感觉(想象)、听觉、视觉

2、写自然风光,写山水诗,往往从写所见之景入手,为什么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请联系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从感官的晦暗、乏味到感觉的豁然开朗、精彩纷呈。 欲扬先抑。

《宿甘露寺僧舍》赏析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作者简介

曾公亮 (998-1078),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任知制诰、史馆修撰、翰林学士、给事中、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以太傅致仕。《全宋诗》存诗四首。世界第一支“火药火箭”产生于中国。记载了这一军事武器的文献是《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宋代仁宗庚定元年庚辰(1040)年至庆历四年甲申(1044)宰相曾公亮奉敕主持编写的一部国防军事的百科全书。曾公亮主编的这部《武经总要》,但是军事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科学史中的重要著作,因而受到后世中外学者的重视。英国科学--《另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称它为“军事百科全书”。

注释

①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赏析

曾公亮,宋朝泉州晋江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204年)进士,为官经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官场得意。诗歌上的成就在同时代的诗人中不算突出,但这篇《宿甘露寺僧舍》却在历代同类题材的所有佳作之上。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写景诗,许多诗人往往爱从视觉落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寻隐者不遇》)。曾公亮却避开这种传统的写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杼,从感受、听觉去写。第一句从所感之气着墨。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夜深了,天凉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第二句从所闻之声下笔,写山寺下面,深谷纵横,苍松郁郁;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开窗放入大江来”,从横向展现了长江挟风劫雷奔腾而来的雄姿壮采。“放入”可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词了,“开窗”不是看到大江,而是“放入大江”,当诗人把它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就产生了不平常的效应,化死景为活景,变平淡为神奇。使人眼界一新。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伟力无穷的“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比曾公亮稍后的大词人苏轼,在其名冠词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曾这样出色地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江岸、雪白的浪花、青褐色的乱石。作者健笔浓墨,生动地描绘了长江色彩斑斓的画面,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一诗一词,堪称描绘江涛的双璧,赞美长江的绝唱。

我们再看看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前两句从所见之楼落笔,用“危”“高”“百尺”“摘星辰”等夸张性的词语,状写山寺的高峻和险要。后两句以常人不可能有的奇特想象,带出一个神话的世界,烘托了山寺夜色的寂静与神秘,具有强列的浪漫主义色彩。

或许大家都知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即使是李白这样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在选择创作题材时也是很谨慎的,别人写过的题材,他一般都不轻易再用。《夜宿山寺》是李白写山寺夜景的杰作。曾公亮敢冒文学创作之大不韪,去写大师写过的题材,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啊!他求变出新,写出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诗作。他和李白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白用五言;他用七言;李白写视觉,他写感受与听觉;李白着重写楼,他侧重写江;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他是现实主义的。虽然曾公亮的诗名远不及李白,但他这首诗风韵特高,不减唐人,同李白的《夜宿山寺》竞妍媲美,各领风骚。

《夜宿甘露寺僧舍》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仅28个字的绝句,就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笔法空灵,词意蕴藉。

二、以动写静,景中寓情。诗人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曾公亮所处的北宋时代,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在承平盛世的气象下,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诗人对此不无隐忧。“万壑哀”“拍天浪”,正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对时局深感不安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三、语言质朴、平中见奇。诗人很注重选词炼语,用了许多朴素无华的词语,如“千”“万”“大”“哀”“放入”等等,重笔虚写浩茫夜色中的壮伟奇观:气势磅礴的大江,“银山拍天”的浪涛。造境,于宏阔中出雄奇;抒情,在平淡中见深沉;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本诗一句一景,景中寓情,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宿甘露寺僧舍》教学反思

今天用两个课时上了三首诗,分别是苏轼的《赠刘景文》、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以及曾公亮的《宿甘露寺僧舍》。前两者共用一个课时,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分别学习诗歌中的象征以及触景生情引发物是人非之感的文学范式。《宿甘露寺僧舍》一个课时,通过朗读教学掌握音量音调变化反差的朗读技巧,理解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题都城南庄》讲解得比较深,讲到了缘聚缘散,讲到了人生中稍纵即逝,失不再来的瞬间,讲到了不必为逝去的惆怅,而应当豁达笑对,以审美的方式去看待生命的不期而遇,将邂逅熔化为美好的回忆,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当然,讲到这样的程度,是只有内心敏感生活经历丰富的学生才能够理解的。对于基础薄弱、还未开窍的学生来说,可能不知龚老师所云为何,或者今天发了什么毛病。

《宿甘露寺僧舍》上得非常成功,成功的基础在于对文本解读的角度有所创新,并且找到了很好的教学抓手——朗读。以怎样读好着首诗作为主线,让同学们从音量和音调的不同处理的角度,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反复朗读,一遍一遍读,一个同学接一个同学的朗读,越读越有感觉,越读学生的体会越深入全面,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掌握了阅读一首诗、一类诗的技巧。

朗读教学的时候,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了中国古代诗歌在音韵上的艺术追求。“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让同学仿佛朗读,在读“要看银山拍天浪”时,重点体会“天”字音调上扬的感受,从而获得一种向上打开的阅读体验;在读“开窗放入大江来”时,重点体会“大江”两字时长较长的感受,从而获得一种向四周平面展开的阅读体验。反复朗读这两句,感受先向上方打开空间,再向四周打开空间的抽象感觉,然后对比前两句的局促压抑,强化阅读的体验。

在掌握欲扬先抑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一种分析方式解决问题,从感知觉的角度解读这首诗歌的写作艺术。感受从触觉、听觉到视觉的变化带来的豁然开朗的艺术表现效果。看似角度不同,但都指向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效果很好,学生们循序渐进,确有所得。

相关文章

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2023-06-07 03:14:10

老王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6-15 22:33:43

雪花的快乐初一上册语文教案2023-06-08 02:15:53

老王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6-07 21:50:22

老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2023-06-14 12:24:10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芦花荡教案2023-06-14 10:11:05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2023-06-12 04:53:39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6-18 18:21:01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6-07 08: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