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
《那树》
【教材简析】本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教学设想】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试图从字、词、句入手,将那树与人类发展进行对比,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人类进步应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观念。
3.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所做的贡献,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
(2)理解托物寓意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让学生领悟处理人与所处的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王鼎均的有关情况;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
设计意图:“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搜集资料信息的一项能力。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有关具体内容
1.出示预习检测题(学生上黑板听写、注音、释义、朗读):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让学生介绍有关王鼎均的情况。
3.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教师也展示有关课件。(有关大树的图片)
4.导入:如果这个世界有上帝,那上帝赋予了这些绿色精灵们的使命是什么?王鼎均在《那树》中写到“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屏幕展示)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这一句话,用横线画下来,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并找出那树对人类的贡献和人对树的看法、做法的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搜集朗读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朗读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动态检查,也是让学生在真情的读书中理解、感悟、挖掘文本的情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细读语文,体会对比和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领悟文意
提出问题:
1.那确是一棵老树,它给世界带来了些什么呢?
(提示研读方法:先找出有关描写大树的语句,再讨论分析)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遮阴、凉爽)
——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休息的方便)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快乐)
——于是情侣止步(浪漫)
——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诗意的氛围)
——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神奇的灵性)
——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型的洞里插一炷香呢!(人们精神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扩大积累
(一)展示:
有关资料: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对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里的儿童来说,他们所呼吸的空气相当于一天吸两包香烟。”
——流行病学家戴维斯
(二)讨论:
问题:拯救地球还是拯救人类自己
设计意图:富有哲理性思辨的文字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我们人类的处境,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五、家庭作业
1.朗读课文
2.围绕“绿色”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写作强化情感,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2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的写法及含义。2.了解演讲词的现场感、交流感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3.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歌颂和景仰。
2.在朗读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和平、正义等思想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风格。
突破方法: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语气来体会作者的激情。
难点:1.启蒙运动在西方历的重大意义。2.伏尔泰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突破方法: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诗化的语言风格、澎湃的激情浪潮和闪耀的思想光辉,使它成为朗读教学的难得材料,要把朗读的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理解、欣赏精彩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品味欣赏。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置疑、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浪漫主义、启蒙运动,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
一、设疑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一)
伏尔泰逝世一百多年了,可百年之后人们还在纪念他。雨果说,他是永生的。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种矛盾关系是如何转化的呢?文中还说“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伏尔泰,这个响亮的名字,他的光芒来自哪里?又洒向何方?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
设计(二)
从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是雨果为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演讲词。为什么要纪念伏尔泰?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雨果的演讲。
设计(三)
雨果,法国作家,父亲是拿破仑时的军官。伏尔泰,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喜爱文艺,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这样两位相隔百年的文坛奇葩是怎样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呢?让我们来学习雨果这位从伏尔泰思想中汲取力量的人道主义斗士,在“教导人们走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伏尔泰与世长辞的一百年后,发表的富有战斗激情的演说。
二、朗读课文,感受激情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激情。
朗读练习:
(1)导读:《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那么,我们朗读这篇演讲词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2)范读、听读、评读
先是闭上眼,完全调动听力,听朗读带。
带着美的感受,学生试读,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注意不同的语气,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尤其注意词语的重音以及停顿:“但他是永生的”“受到未来的祝福”“他是一个世纪”“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你永恒的光荣”“伟大的人物,你要永远受到祝福”“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微笑,就是伏尔泰”“够了!够了!暴君们”“维克多?雨果万岁!”
师生共同依据演讲的特点点评朗读情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自由朗读。
2.结构解读,理清文章思路。
这篇演说起伏跌宕,高潮迭起。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伟大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
关于文章的结构,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总的评价伏尔泰在历的非凡地位、世纪性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2~9段):崇高的礼赞:回顾历史,伏尔泰为被压迫的人类而孤军奋战。
第三部分(第10~12段):赞美人格,伏尔泰具有睿智的微笑。
第四部分(第13~14段):总结全文,再次揭示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激励后来人。
三、走近伏尔泰,与名人零距离
1.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补充讲述“卡拉斯事件”和“伏尔泰之死”,激发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的情趣。
2.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怎样理解“理性的”?
讨论明确:雨果在盛赞伏尔泰的历史功绩时说“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演讲的最后部分,雨果又说,从伏尔泰开始,“人类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联系全文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所说的“良知”与“思想”,就是“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概念,是认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的关键。在启蒙运动以前,西方人还活在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的阴影之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虽然对其有所冲击,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摧毁神权与王权的强大统治,“人的尊严”还未能真正确立起来。正是以伏尔泰为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才-了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不证自明”的“合法性”,要求把一切都放到人的“理性”面前审判。及至19世纪初,雨果这一代人仍然把“理性”奉为无上,所以他才在演说最后大声疾呼“理性的”。
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3.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感情充沛地朗读,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努力把它们背诵下来。
(2)讨论交流:请选择几例最能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段落、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含意。
简单提示:在语言的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和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
这种诗化的语言主要有几个特点:
鲜明对比:“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生动比喻:“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这句话既反映了伏尔泰“是一个世纪”,概括出18世纪法国的历史特点,又颂赞了他因其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成为人类思想的一代宗师。
渲染夸张:“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这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了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方法可用对话式,合作探究。
(3)体会本文口语性强和演讲的现场感和交流感的特点。
请学生说说演讲的特点。(有声语言、态势语言、主体形象)(可以播放一小段演讲的 VCD)
用短句、问句和排偶句增加口语色彩。如,“微笑,就是伏尔泰”“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等等。
注意和现场交流。如,提示听众:“各位先生”“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这些提示使听众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四、提高认识,拓展思路
学生四人一组,探讨研究:
雨果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塑造了一位“斗士”和“智者”的形象。请分析伏尔泰形象的意义以及今天对我们的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讨论明确:他不代表行政权力,他代表进步的文明思想。在他生活的时代,君主的权力、宗教的,束缚着人们;而伏尔泰的目的就是-,建立自由。雨果对于伏尔泰的论说和评价,在今天,对我们的人生依然有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五、布置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仿照例句句式,另选一个话题,写一个句子。
例句: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3.“微笑,就是伏尔泰。”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是一种真胸怀,一种真境界。微笑着面对人生,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请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3
《心声》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文题的深刻含义。
2.抓住小说主要情节进行复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体会小说的心理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4.结合生活体验,深层思考课文触及的教育现象,领悟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心理描写,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了解小说的双线交织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处在青春少年的你们,也许有忧愁,有烦恼,有期盼,可是,你的心声有谁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感受李京京的一段伤感的故事。
二、新课
(一)、作者简介
黄蓓佳,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72年发表-作《补考》,现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等。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琅琅láng发窘jiǒng
抽噎yē恍惚huǎnghū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窸窸窣窣xīsū
2、学生速读全文,梳理并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教师提问,后评价。
3、学生复述课文
提示:抓住时间、四个场景来进行复述。
学生复述。讨论整理板书:
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后---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开端)(发展)(-、结局)
4、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跳读课文,揣摩、感悟小说人物及主题
讨论探究题:
(1)、为什么万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在他朗读时涌出了眼泪?
李京京从小和父母分开,跟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内心认同于淳朴的乡村文化。而回到城后,目睹父母时常吵架,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温暖,并成为父母不合的牺牲品,幼小的心灵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境遇相似,对万卡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想朗读课文的原因。
(2)、课文以《心声》为题,“心声”指什么?
第一层含义: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插叙、怀念)
万卡的爷爷----他的爷爷(亲情)
奥尔迦----妮儿(友情)
第二层含义:渴望表达内心的情感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第三层含义:呼吁教师能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的机会。
(3)、对李京京这一人物形象你如何看待?
性格倔强、沉郁、认真,是一个真诚善良,自信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4)、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
文中的程老师与许多好老师一样,工作认真负责,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老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教学,重视优生,忽视一般学生。小说也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
(三)、创意思维
(1)、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有何看法?
第一、老师重视对优秀学生对教育,忽视像李京京这样对学生,打击了他们对积极性
第二、教师弄虚作假,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李京京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真情实感,要勇敢。教师对学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理解学生内心。
三、你说我说
同学们,李京京勇敢表露心声,你是否也想说说自己的心声呢?
学生畅谈心中的愿望。
三、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课文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我们。在父母百般呵护下的同学们,远没有李京京对《万卡》的理解深刻,但让我们伸出双手,给生活中其他不和睦家庭中的同龄人一些关爱吧。
四、布置作业: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李京京相似的经历?无论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都曾给你深刻的体验,请选择其中一段,用动情的文笔展现出来,不少于300字。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4
《致女儿的信》
教学资源 教室、多媒体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积累词语、文学常识和有关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
2.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抓住重点语句品味深层含义。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专题学生活动设计 专题教材处理
一、学生活动设计一:情境导入
1.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怎么办?
请同学们交流交流吧。师出示交流的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
3、师总结: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啊。可我们不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父亲能不能帮助我们。
二、学生活动设计二:预习反馈
(一)、学生自测:小组交流预习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教师解疑
小组长带领全体组员交流各自预习情况,补充缺漏知识点,修改自己作业中的错误之处。分三块进行:作者介绍、背景解说、字词音形义积累。
(基础知识主要由学生在课下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
(二)、课堂展示:各小组推荐预习知识点较全面的学生展示(分版块逐一进行),学生自由发言补充。其他学生摘记、订正、补充,再识记。教师补充,指导学生完成专项笔记人整理,相机板写学生发言中的重要知识点,以检测题的形式出现。
(学生展示时要求说明是哪一段哪一行的哪一个字,需要注意什么,其他学生做好标记并纠正、补充)
三、学生活动设计
四:整体感知
1、自主读思: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歌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好奇和遐想。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5
《故乡》
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材分析:
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 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 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
2. 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
3. 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母亲——我——宏儿 闰土——水生 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 : 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本文的情节相对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为主。)
4.文章所写的“故乡”跨越的时间长度?(20年)
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
(主要可能有2种意见:(1)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2)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2种意见都正确,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阅读课文。
(一)记忆中的故乡
1.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记忆里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闰土月夜刺猹的鲜活画面,也有雪地捕鸟的无穷乐趣,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寂静而富有动感。
记忆里的故乡有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小英雄闰土,有“终日坐着”,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杨二嫂。
2.结合具体的语段,对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
3.结合写作的背景,讨论记忆中的故乡是否真实存在。(言之有理)
参考:可能存在。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虽然经济落后,思想愚昧,但是人民生活较为安定。辛亥革命在推翻了中国2000年的封建统治的同时,给人民带来的是国无君,民无主的现实,直接造成了帝国主义的长驱直入,百姓承受着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导致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贫困,直至破产。据此,记忆中那美丽的故乡可能确实存在。
并不存在。原因是:根据鲁迅的《社戏》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看,“我”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的生活图景都是非常美好的,因为那时的“我”是纯真的、自然的,那时的伙伴也是纯真的、自然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封建礼法关系组织起来的,而是用心灵的自然需求联系起来的。比如《社戏》中并不好看的“社戏”和并不好吃的罗汉豆由于童真童趣却变得最好的戏和豆。由此来看,“我”回忆中的“故乡”虽然美好,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因此,这样美好的“故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二)现实中的故乡
1.现实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分析:这正是一幅萧索、荒寂的现实的深冬画面。这里通过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勾画出萧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经是草木凋零,萧条冷落,“深冬”则更显萧索、荒寂。一个“又”字意思更进一层。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写出光线的阴沉、昏暗,气氛的凄冷、寒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横”指不整齐,了无生气;“几个”指零零落落,孤孤单单。“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没有一些活气”可见其荒凉、死气沉沉。整个画面透出荒凉、死寂、了无生机。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样的画面给“冒了严寒”急于回乡的“我”以内心的重创,“禁不住”则暗含了从美丽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变化过程。“悲凉”点出见到故乡时的心境。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2..现实中故乡的人物有着怎样的生活现状?(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
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语言: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神情:他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欢喜——凄凉——恭敬
总结:肖像描写反映了家境,家境又折射出社会现实。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形象、逼真。语言描写可见其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杨二嫂: 外貌:“瘦”,高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讨东西、逢迎、造谣,冷笑说
动作:两手搭在髀间、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了
总结:外貌描写表现她家庭生活的贫困,语言描写体现其泼悍、放肆、自私,动作描写表现其泼悍、刻薄、自私、卑劣、贪小便宜的小市民习气。
3.造成人物命运如此悲惨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和写作背景)
参考:(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2)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总结对比的作用
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物的变化,色调的对比,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环境的对比,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社会现实。
人物的前后对比,既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变化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杨二嫂和闰土2个人物也形成了对比,文中用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文中关于闰土外貌描写的三个语段。
2. 理解阅读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相关文章
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模板2023-06-06 23:44:15
语文老师教学通用工作计划2023-06-02 19:04:01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6-05 12:59:21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通用2023-06-05 16:03:01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的教学计划模板2023-06-19 06:51:58
新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指导计划2023-06-10 06:40:5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2023-06-12 04:53:39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6-18 18:21:01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6-07 08: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