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2. 筛选文中信息,有效阅读
3. 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追求真我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瞿秋白的人物形象,领悟他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的漫长岁月中,有那么一些人,是被人们所牢记,所赞颂,所喜爱的。大家先看几张图片,看看你是否了解这些人物(毛泽东、爱因斯坦、乔丹、鲁迅、周星驰、瞿秋白)
二、瞿秋白简介我们对瞿秋白的了解,可能仅仅是历史书中的那一段简短评价。
1、《中国近代现代史》:
“8月7日,*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瞿秋白代表中央在会上作了《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的问题的报告》。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2、瞿秋白(1899—1935),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和翻译家。又名霜,江苏常州人。1917年人北京俄文字修馆学习。1920年以《晨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向国内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真实情况。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同年6月在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从此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曾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红军长征后,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不幸被俘,同年6月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遗著编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等。
《觅渡,觅渡,渡何处?》说课稿
一、切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幕: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枪口都对准着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这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
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今天,随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认识人物瞿秋白。
二、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瞿秋白简历
1899出生于江苏武进(现常州)。 1917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19参加“五四”运动。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1920任《晨报》特派记者,赴苏联。 十月革命后中国人第一次在苏联向国内发出各种现地报导。 1922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从苏联回国。担任《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的编辑。参与筹备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 1924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 1927主持召开中共“八七”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路线。 1928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六大,当选为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等。 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1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王明等人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此后,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与鲁迅交往甚密。 1934在江西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教育部长。1935二月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被国民党军队逮捕。 六月十八日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被枪杀。
作者的事迹概括:“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文中语句) 但是,历史并没有把他忘记,1986年常州建立了瞿秋白纪念馆。作者梁衡去了三次。“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第一次就想写篇文章,“但是6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为什么?“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瞿秋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展示图片)。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一位作家在拜谒瞿秋白故居时,身后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走了进来,“哇!瞿秋白好帅啊!”男孩女孩都叫了起来。作家不由地感慨:“秋白先生何止是帅!好好地读他吧,他是洪章巨著,他是峻岭高峰,能读懂他,一生将受益无穷。”用梁衡的话说:“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探究]欣赏“名画”,解读秋白
(一)、根据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概括出作者解读的角度。
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二)、联系课文第六自然段,把握第三、四、五自然段,分析写法,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感悟,具体解读人物——为什么人们不会把他忘记?
1、对生:
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了丁玲、郑振铎、鲁迅等,也谈到了梁实秋,分别起什么作用?
衬托、对比中体现瞿秋白选择的伟大。
(2)为什么人们没有把瞿秋白忘掉?
他富有才华(衬托),更重要的是他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博大的心胸)。
引导:投笔从戎(班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杨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资料:(1)、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是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瞿秋白《儿时》)(2)、瞿秋白《赤 潮 曲》
赤潮澎湃,晓霞飞涌, 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 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 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
奋勇,奋勇,
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 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从今后,福音遍天下, 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看,光华万丈涌!
【注释】1、赤潮——红色浪潮,指苏维埃革命。2、晓霞——“晓霞”喻示着革命事业生机勃勃。3、福音——本意为“福音书”,在这里意为等到革命成功,将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幸福。
(3)、1931年5 月瞿秋白因上海党中央某机关被破坏而避难到茅盾先生家中,与茅盾谈起了创作问题。之后,他与妻子杨之华扮作乡村新来到上海的人租了南市紫霞路68号——一个爱好文学而又同情革命的谢詹如的两间楼房,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自此直到1932年冬天,他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和杂文。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建立了亲密的战斗的友谊。鲁迅为了表明他特别看重他们的友谊,将清代何瓦琴语书写成立轴赠给秋白:“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
(4)、鲁迅编辑的最后一部书——《海上述林》
从1935年10月开始编辑工作。一个月之后,30余万字的《海上述林》上卷编就。《海上述林》这部书,鲁迅是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送交开明书店出版的。表达了华夏人民怀念瞿秋白的深刻含义。为人民的人,人民不会把他忘记。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响在耳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就意味着要流血牺牲,不幸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就是1935年,在这生与死的抉择中,瞿秋白何去何从?
2、对死
第四自然段
(1)文中写了向忠发、顾顺章等,也谈到了文天祥、鲁迅、朱自清等,作用分别是什么?
美丑对比中体现体现瞿秋白在死的考验面前的崇高,烘托中可见伟大人格的可贵。
(2)为什么历史没有忘了瞿秋白?
维护的是做人的尊严。
引导: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为人进出的门紧缩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
资料:(1)、《多余的话》:
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会呢?
我去休息了,永久去休息了,你们更应当祝贺我。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瞿秋白《多余的话》
(2)、早期共产党人夏明翰吟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千古绝唱,以“我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共产党员、民族英雄吉鸿昌面对刽子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可谓壮怀激烈,气冲云霄。而“此地甚好”,似雨洒江南,雪落塞北,留下的是一曲凄美的绝唱。
(3)正如瞿秋白在长汀狱中所作《卜算子?咏梅》所言:
寂寞此人间,且喜此生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他的一生完全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可他还写下了《多余的话》。
3、对名
第五自然段
(1)秋白的一生完全可以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但他又写了一篇《多余的话》,但人们还是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为什么?
(2)怎样解读《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严格地剖析自己的灵魂,剖析着从绅士家庭走出的自己是怎样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的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的煎熬。以致在一度时期这篇解剖书成了定他为叛徒的罪证……”(文中语句)
鲁迅的《野草》——心灵的探寻。《呐喊》《彷徨》展示的是心灵的印痕。
探索比到达更可贵。
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为虚名,君子坦荡荡。
资料:1、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哪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鲁迅《写在〈坟〉后面》:
2、《觅之渡》
人生之河流, 我欲泅渡何处?何方? 岁月的长河
波涛泛起了 沉浮的故事
泅渡了千年、万年 一枝寻梦的竹篙
觅寻着 永久的期望
沉没的 都将沉默
浮起的 必然肤浅
我是一块石 被挟裹着
向前、向前…… 但我却上溯
河之源头 逃离了 你的方向
逃逸了 我的踪影
思念 插上了翅膀
却翔不过 心的河流
水样的温柔里 铰不断的
是牵挂 是留恋
还是…… 停留
我站在岸的这边 你在我的彼岸
觅渡、觅渡 渡之何处?
渡之所在? 一羽漂浮
魂牵着 对你永恒的约定
超越了梦想 时间的阻隔
已没有距离 觅之渡
就在 你心的河弯
我心的港湾 匆匆莫匆匆 匆匆太匆匆 我将你 挽留
4、概括总结:为什么人们没有把他忘记?
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名画解读总结:大写的“人”。
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秋白不朽!
附板书:
书生 生 心忧天下
柔弱 死 坚强从容
完美 名 坦荡真实
五、思考:文章为什么以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
1、祠堂前,原有一条小河,叫觅渡河。 2、很好地概述了瞿秋白探索的一生。 3、同时,是对瞿秋白精神世界的一次探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瞿秋白用在《多余的话》的篇首。
无怪乎秋白的女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静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谢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终究会还历史以真实。
六、历史反思:有才——惋惜、悲剧(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瞿秋白的死无疑是悲剧,悲剧的原因何在?
“秋白死在国民党的枪下,却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文中语句)
资料:1969年11月12日,河南开封,刘少奇弥留之际,喃喃自语: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所谓的“叛徒、内 、工贼”即使在最为严酷的时候,他想到的并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他说,要打倒就把我一人打倒,广大党员干部没有错,他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荣辱换取国家的太平,对党忠诚,对人民信赖,对真理的追求,至死不渝。)希望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祝愿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一帆风顺,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觅渡,觅渡,渡何处?》原文阅读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他就义时才三十六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他六十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择,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秋白刻一对印,秋白开的润格是五十元。郑付不起转而求茅盾。婚礼那天,秋白手提一手绢小包,说来送金五十,郑不胜惶恐,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可想他当时的治印水平。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著译竟有五百万字。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地完美。秋白夫妻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曾是共产党*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至于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等高干,还可以举出不少。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特务乘其不备突然大喊一声:“瞿秋白!”他却木然无应。敌人无法,只好把叛徒拉出当面对质。这时他却淡淡一笑说:“既然你们已认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过去我写的那份供词就权当小说去读吧。”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文天祥被捕,跳水、撞墙,唯求一死。鲁迅受到恐吓,出门都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毛泽东赞扬朱自清宁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粉。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恸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不必了。他将生命看得很淡。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是从绅士家庭,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他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着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着煎熬。他说以后旧文人将再不会有了,他要将这个典型,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如实地录下,献给后人。他说过: “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后来又在上海会见鲁迅;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去当记者,去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到九江去主持“八七会议”,发起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裙,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但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梁实秋、徐志摩现在不是尚享后人之飨吗?如果他革命之后,又拨转船头,退而治学呢,仍然可以成为一个文坛泰斗。与他同时代的陈望道,本来是和陈独秀一起筹建共产党的,后来退而研究修辞,著《修辞学发凡》,成了中国修辞第一人,人们也记住了他。可是秋白没有这样做。就像一个美女偏不肯去演戏,像一个高个儿男子偏不肯去打球。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无获,甚至被人误会。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诗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相关文章
语文高三教学设计范文2023-06-06 06:23:29
高考必修语文课文教案归纳五篇2023-06-03 02:09:12
人教版教材高三必修语文教案归纳五篇2023-06-06 02:59:44
最新月考复习作文总结2023-06-17 12:54:05
六一居士传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6-12 03:23:42
语文高三教案最新例文2023-06-15 06:03:0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2023-06-12 04:53:39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6-18 18:21:01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6-07 08: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