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阅读答案1
榆树
汪曾祺
①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②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这县里有不少侉子。他们大都住在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碾石头粉,烙锅盔,卖牛杂碎汤……
③侉奶奶她姓什么?不知道。大家都叫她侉奶奶。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样叫。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不知道。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④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水色深黑,发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跳过这条大阴沟,有一片空地。侉奶奶就住在这里。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侉奶奶家左边长了很高的草。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5)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袼褙和一张纸剪的鞋底样。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然后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纳。扎一锥子,纳一针,“哧啦——哧啦”。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也不讲个价钱。给多,给少,她从不争。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
(6)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她不点灯,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起得也早。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好半只鞋底。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有时眼酸了,手乏了,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7)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
(8)街上的,巷子里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门前的空地上来玩。他们在草窝里捉蚂蚱,捉油葫芦。捉到了,就拿给侉奶奶看。“侉奶奶,你看!大不大?”侉奶奶必很认真地看一看,说:“大。真大!”孩子玩一回,又转到别处去玩了……
(9)侉奶奶吃得真是苦。她一年到头喝粥。三顿都是粥。平常是她到米店买了最糙最糙的米来煮。侉奶奶也吃菜。她的“菜”是她自己腌的红萝卜。啊呀,那叫咸,比盐还咸,咸得发苦!——不信你去尝一口看!
(10)只有她的侄儿来的那一天,才变一变花样。
(11)侉奶奶有一个亲人,叫“牛”,是她的侄儿。过继给她了。牛在运河堤上卖力气,也拉纤,也推车,也碾石头。他隔个十天半月来看看他的过继的娘。他的家口多,不能给娘带什么,只带了三斤重的一块锅盔。娘看见牛来了,就上街,到卖熏烧的王二的摊子上切二百钱猪头肉,用半张荷叶托着。还忘不了买几根大葱,半碗酱。娘俩就结结实实地吃了一顿山东饱饭。
(12)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香店的杨老板几次托甲长丁裁缝来探过侉奶奶的口风,问她卖不卖。榆皮,是做香的原料。丁裁缝来一趟,侉奶奶总是说:“树还小咧,叫它再长长。”
(13)人们私下议论:侉奶奶不卖榆树,她是指着它当棺材本哪。
(14)榆树一年一年地长。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那些捉蚂蚱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侉奶奶纳他们穿的鞋底,尺码一年比一年放出来了。侉奶奶也一年年地见老了,她时常病病歪歪的,连粥都不想吃,在她的黑洞洞的草屋里躺着。有时出来坐坐,扶着门框往外走。
(15)一天夜里下大雨。瓢泼大雨不停地下了一夜。很多人家都进了水。丁裁缝怕侉奶奶家也进了水了,她屋外的榆树都浸在水里了。他赤着脚走过去,推开侉奶奶的门一看:侉奶奶死了。
(16)丁裁缝派人把她的侄子牛叫了来。得给侉奶奶办后事呀。侉奶奶没有留下什么钱,牛也拿不出钱,只有卖榆树。
(17)丁裁缝找到杨老板。杨老板倒很仁义,说是先不忙谈榆树的事,这都好说,由他先垫出一笔钱来,给侉奶奶买一身老衣,一副杉木棺材,把侉奶奶埋了。
(18)侉奶奶安葬以后,榆树生意也就谈妥了。杨老板雇了人来,咯嗤咯嗤,把八棵榆树都放倒了。新锯倒的榆树,发出很浓的香味……
(选自汪曾祺《故里杂记》,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榆树,起到线索作用,侉奶奶去世,榆树被锯倒,又具有象征意义。
B.第5段运用细节描写,视听觉结合,语言委婉含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事,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刻意拔高,是地道的平民视角。
D.小说采用散文化的结构,淡化情节,看似随意,实则苦心经营。
13.请简要分析侉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特点。(6分)
14小说写了侉奶奶及相关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2.(3分)B(“语言委婉蕴藉”错,应为:语言平淡质朴,多用方言口语)
13.(6分)穷困孤单:居住环境差,常年喝粥吃腌菜,靠纳鞋底维持生计;孤身一人,除了侄子,别无亲人。勤劳实在:每天起早,一整天坐着纳鞋底,纳鞋底用力,鞋底纳得结实。善良无争:替毛驴攒劲,耐心对待孩子,主顾给钱她不讲价。重视亲情:为侄子准备饱饭。
评分建议:要结合文本分析。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如果答到“有童心”,亦可酌情赋分。
14.(6分)对生活困窘的侉奶奶等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对淳朴善良、与世无争的理想人格的颂扬。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肯定。对充满人情味的故里的眷念。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榆树阅读答案2
我记事起,老家 门外就有棵大榆树,足足有三层房那么高。虽然农村的树木一般没人用心修剪,但它的树形却正像一把巨大的雨伞,撑出好大一片荫凉。除去特别寒冷的冬日,大部分日子,我常在树下玩耍,在树下读书。村子里有许多榆树,但是长得这么高大、这么漂亮,以它为先。
我家院子在村口,每次从村子外面回来,没看到老家的房子,先看到大榆树。虽然它不像迎客松那样伸着臂膀,但它让我知道到家了。春天,一串一串的榆钱迎风摇曳,那嫩黄嫩黄的颜色,让人看上去觉得心里酥酥的痒痒的,半个村子的人都来采榆钱。我家门外的空地和大榆树归一位堂兄家所有。堂兄和我关系极好,每年春天都让我第一个上树采榆钱。
榆树的生命力强。头一年随风飘落的榆钱,第二年就会生根发芽,长出嫩绿的小树苗。不用刻意去呵护它、浇灌它,只要没人去践踏它、铲掉它,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门外这棵大榆树到底是有人栽种的,还是飘落的榆钱自己长出来的,始终没有人说得清。
农民把榆树叫作救灾树。它的榆钱可以吃,至今仍然是家乡做蒸菜的传统食材。它的叶也可以吃,洗净之后掺到玉米面、高梁面中,再稍微放一点儿盐,不论蒸窝窝还是贴饼子,都让人从寻常粗粮中吃出诱人的滋味。它的树皮更是珍贵,晾干之后,在碾子上轧成面,极富黏性。榆树皮是可以拿到集市上换钱的。
母亲出身贫寒,特别善于烹调野菜。榆钱、榆叶这种野菜是家家户户都吃的,不必说了。有些别人家不吃的,比如柳树的嫩叶,也被母亲捋回家来,用开水焯过之后,再用凉水浸泡三天,拧干水分做凉拌菜吃。我们不仅吃过,还"喝"过野菜。端午节那天,母亲会去采一种叫作茶棵子的野菜,把它的嫩叶洗净晾干之后,用来泡水喝,那便是我们小时候喝过的"茶叶"。平原不比山区,没有太多野生果树,杜梨是极少可以吃的野果子。没有熟透的时候又酸又涩,很少有人吃。等到熟透了,又早被鸟儿啄光了。母亲趁果实不熟的时候摘回来,用棉被捂上,捂到不再酸涩,拿出来分给我们吃。那毕竟是少见的水果。
然而,我们发现母亲从来不到门外的大榆树上去采榆钱。我们采回来之后,母亲会精心地为我们做了吃,但她自己从来不去采。有时候发现她甚至捧着榆钱悄悄落泪。我们曾经以为是生活的艰辛让母亲伤感,可为什么她不回避到别的树上去采树叶、采野果呢?长大之后才知道我四舅的命运竟然与这棵榆树密切相关。母亲告诉我,在她的五个哥哥当中,四舅最是英俊,也最疼爱母亲。1943 年四舅十九岁,母亲八岁。那年河北平原大早,家中断粮。四舅上树采榆钱,母亲在下面看着。突然,四舅一不小心,从高高的树权上摔了下来,摔成重伤。母亲吓得哇哇大哭,却手足无措。人们听到母亲的哭声赶来救助。四舅的命保住了,但是不能干重活了,于是到安徽毫州投奔叔叔学做生意,谁知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母亲说她一闭眼就能看到姥姥家屋后那棵大榆树,看到四舅采榆钱的情景,看到四舅从榆树上摔下来的那一瞬间……从此,母亲尽量回避采榆钱。
我们那一带盖房子崇尚杉木檩榆木梁。有一年堂兄家翻盖房子,刨掉榆树做了房梁。从此站在院子里向外望去,不见了大榆树,我好长一段时间觉得有些失落。但有时想,不见了也好,至少不再天天触动母亲心中的伤痛了。谁知,有一天母亲说∶挺想那棵大榆树的,那么大的一棵榆树,灾荒年能救不少人的。河北平原的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曾经叫作渤海郡。汉宣帝时期派一个叫龚遂的人出任太守。《汉书·龚遂传》记载,龚遂治理渤海郡的诸多措施中,有一条是"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所谓务农桑,第一条居然是每个人要种一棵榆树。由此看来,早在西汉时期,榆树的备荒和救灾作用,就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近年来,老家的院子旁边开发了一个很大的明清古典家具市场。市场兴建之初,我以为冠以"明清古典家具",肯定是红木家具。后来才知道,这个市场主打老榆木品牌。榆树本来就是上等的木材,耐腐蚀,有韧性,而榆木落梁历经风化,木性更加稳定。加工时刨面光滑,木纹美丽,而且极具沧桑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榆木家具越来越受追捧。真没有想到榆树还有如此的余韵。只是不知道,那堆满市场的老榆木中,有没有小时候我家门外那棵大榆树。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春天里门外如同巨伞的大榆树上的榆钱迎风摇曳,嫩黄嫩黄的,吸引了半村子的人来采摘,这是作者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B.第三段写榆树的旺盛生命力,第四段写榆钱、榆叶、榆树皮都能吃,这些是对一般榆树的介绍,同时也是对门外大榆树的介绍。
C.文章插叙四舅的事情,既是在解释母亲从不去门外大榆树上采摘榆钱的原因,又间接写出了大榆树曾经起过救灾的作用。
D.文末写古典家具市场,点明榆木是上等木材,与前文写榆叶、榆钱、榆树皮的作用相呼应,意在揭示榆树全身都是宝的主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对大榆树进行介绍,并用村中其他众多的榆树进行衬托,突出了它高大、漂亮的特点,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赞美之情。
B.文章提到始终没有人能说得清门外大榆树是有人栽种的还是自己长出来的,旨在使其带有强烈的神秘感,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C."堂兄和我关系极好"的交代,表明两家的关系极好,这使后文"我"家的人把大榆树当成自家的树采榆钱的内容显得很合理。
D.文章末句对堆满市场的老榆木中有无门外那棵大榆树的猜测,照应了题目、开头、上文所写大榆树的内容,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8.文章第五段用了许多文字写柳叶、茶棵子、杜梨,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 分)
9.文章引述《汉书·龚遂传》并进行评论,其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6分)
答案
6.D【解析】错在"意在揭示榆树全身都是宝的主旨"。文章末段写明清古典家具市场,确实写了榆木的价值,但文章的主旨不是揭示"榆树全身都是宝",而是对榆树进行赞美,进而赞美家门口的大榆树,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
7.B 【解析】错在"旨在使其带有强烈的'神秘感"。文章说大榆树不知是怎么长出来的,只是在讲它生长时间长,并不是要使它带有神秘感。
8.①表现了母亲善于从野外寻找并制作食物的特点,表现母亲对孩子的爱,使母亲的形象生动丰满。②与后文母亲从不到门外大榆树上采榆钱形成对比,引出后面对此原因的阐述。③以柳叶、杜梨等相类物品的作用来侧面烘托门外榆树的作用之大。(每点2分,共 4分。答出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9.①印证了前文的"农民把榆树叫作救灾树"和母亲所说的"灾荒年能救不少人的",使之更令人信服。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加深了读者对榆树的了解。③侧面表现了门外大榆树的作用之大,暗含着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意、赞美之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榆树阅读答案3
榆树
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满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杏争艳竟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 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佛下,骨朵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 人喜爱的小榆树英。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 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 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
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练习】
1、根据拼音,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词语。
(1)luō( ) (2) jué jiàng ( )
2、文中第一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1) 改 (2) 改
3、从文中摘抄出两个成语,并用这两个成语分别造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二段中“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改成“它也一样能活。”你认为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你最爱什么?用你的妙笔写一段赞美的话吧,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捋 (2)倔强
2、(1)竟改竞 (2)佛改拂
3、春暖花开 满山遍野 百花争艳 一望无际 安家落户(造句略)
4、因为榆树美丽、坚强、勇敢,从不夸耀自己。
5、不好,因为原句运用了设问,强调指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6、(1)只要有根就能生长;(2)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3)生长在沙丘上,经得起寒冷、旱热和干旱。
7、略。
榆树阅读答案4
难忘那棵老榆树
①故乡的村头,曾有一棵老榆树。榆树是当地的土著,荒坡野岭随处可见,但多是七扭八歪,古怪丑陋。而她却与众不同,像一柄撑天巨伞,矗立村头。树干粗而笔直,树冠分杈均匀,枝条披拂,绿叶繁茂。深黑色的树皮,刻满老榆树特有的裂纹,饱含无限沧桑和神秘。她像慈祥坚毅的老祖母,守护着小村,看着一代代小村人成长。
②老榆树在这个世界上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无人知晓,因为她比小村的年龄还大,是小村的祖宗。母亲八十岁了,说她小时候这棵树就这么大。小村的先民们在开辟小村时,要砍下多少棵树,她留下了;一百年间,小村人要烧火、做农具、修猪圈、盖房子,用了多少木头,山坡上的树砍光了,她安然无恙,但她最终还是没躲过斧锯之灾,倒在小村人的手中。
③村里有一口老井供全村人畜饮用,是小村的生命之源。老井多年使用,木板做的井壁已糟朽不堪了,必须重新更换。这六十多米多深的井壁所需木材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的生产队已处于艰难维持阶段,买木头没有钱,寻遍山野找不到合适的树,队长急得团团转,万般无奈时把希望寄托在了老树身上。
④要伐老榆树的消息刚一传出,便在小村掀起不小的波澜。当时人们虽不懂得环保的重要,但觉得小村不能没有这棵老榆树,她是小村的一部分,小村人和她的感情太深了。
⑤老树曾经是神圣的,那时谁家生了小孩,要在老树上拴一块红布条,企盼孩子像老树一样健康长寿。谁家有了病人,也要到老树下烧一柱香,磕几个头,希望得到老树的保佑。谁家老人去世,在安葬前,家人要定时到老树下送浆水,说是死人的灵魂安葬前无处可依,这老树下便是暂栖之所。老树的神圣只是人们的愿望,她不会也从来没有表现出过任何灵异,但在那困难年月,老树确实帮助人们度过了难关。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家家粮囤见底,人人面有菜色。老榆树好像知道人间的饥荒,早早就长出了满树硕大的榆钱。人们小心地爬上树头,一筐筐一袋袋的捋回家,搀和一点小米,煮成榆钱饭,虽不能说好吃,却也能添饱肚子。后来,不再用她的榆钱做饭解饿,但人们还在她下面躲风避雨,消暑纳凉,唠着家长里短,说着酸甜苦辣,人们的乐趣和苦恼都收进了老榆树那深深的皱纹中。在远行人不舍的回望中,最后消失的小村景物是老榆树,在远归人渴望的目光中第一个出现的小村景物也是老榆树,她成了小村的标志。
⑥ “老树不能伐!”人们纷纷向队长进言。队长说:“我就是在老榆树身边长大的,她比我爹岁数都大,要是再分有办法,我也不能造这个孽。”要留下这棵树,人们可以说出千条万条理由,但谁又能弄到修井的木料呢?对老树的感情终究抵不住人们对水的需要。
⑦那是深秋的一天,一场寒露更增了几分寒意,老树的叶子快落光了,剩下零星的几片枯叶在秋风中摇曳。小村人静静地立在老树周围,为她送行,队长点燃一挂鞭,几个老人烧了一炉香,虔诚地跪在树下,西风掠过树梢的瑟瑟声伴着人们的抽泣弥漫了整个村庄。两个壮汉拉起大锯,沙!沙!沙!粉红色的木屑从锯口喷出,一顿饭工夫,老树轰然倒下,小山一样,静静地卧在她一直守护着的小村旁。
⑧开始人们还担心这么老的树,中间会有空洞,影响出材,现在放心了,不但没有空,一点都没朽烂。从树干到树杈,能破的全都破了板,那一块块沉甸甸的榆木板,结结实实地镶到老井中。老树倒下了,老井获得了新生,这口井水更旺了,更加清冽甘甜。队长敲着井帮,高兴地说:“这口井五十年没问题!”
⑨ 还不到五年,生产队解体了。又过几年,人们手头不再拮据,他们不愿意那样费劲巴力地打水、挑水,打了一眼机井,安了自来水。这口老井被封了起来,备应急之用,但直到今天也没使过一次。老榆树的根梢早已化为炊烟消散在广阔的苍穹,她的身躯也已深埋地下,不见天日,老榆树从人们的生活中永远消逝了,但在她身边长大,乘过她的阴凉,吃过她的榆钱,喝过她的井水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她的。
⑩佛家主张“以身食虎”,“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老榆树为全村生灵“舍了身”,“下了地狱”,不是功德无量的么?老榆树成了佛了吧?
(作者:王相民 选文略有删改)
13.本文写的是老榆树,简要说出全文围绕“老榆树”行文的思路。(4分)
老榆树长势旺,树龄长 ① ② ③ ④
14.阅读第⑦段,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1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哪些地方表现村民与老榆树的感情深?文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150字左右)(7分)
答案:
13.要点: ①老榆树即将被砍救井②村人舍不得砍老榆树的原因 ③老榆树被砍伐,做成井壁(救井、救人)④老井被封,老榆树从人们的生活中消逝(共4点,每点1分)
14.要点:划线句子是景物描写秋天的寒凉、树叶的凋零、孤单的摇曳(1分),为老榆树即将被砍伐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1分),表达作者对老榆树即将被砍的同情、无奈、伤感的心情(2分)。
15.要点:老榆树陪伴着一代代小村人成长;她是村民们精神的寄托;榆钱帮助人们渡过生存难关;为人们躲风避雨消暑纳凉,诉说生活苦乐酸辛提供了场所;老榆树是小村的标志,在老榆树被砍伐时,人们不舍,村民为他送行。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村民们对老榆树的感情很深,是他们心目中的圣树。全文既表达了作者对老榆树默默奉献精神地崇敬、感激之情,也有对老榆树消逝在人们心目中的感伤、遗憾之情。(共7分。内容概括其中4个要点即得4分,感情每个要点1分,共计2分,表达1分)
榆树阅读答案5
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满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杏争艳竟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佛下,骨朵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小榆树英。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
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榆树》阅读题目
1、根据拼音,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词语。(2分)
(1)luō()(2)jué jiàng()
2、文中第一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2分)
(1)改(2)改
3、从文中摘抄出两个成语,并用这两个成语分别造一个句子。(4分)
4、作者为什么说“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3分)
5、文章第二段中“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改成“它也一样能活。”你认为好吗?为什么?(3分)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3分)
7、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你最爱什么?用你的妙笔写一段赞美的话吧,100字左右。(3分)
《榆树》阅读答案
1、(1)捋(2)倔强
2、(1)竟改竞(2)佛改拂
3、春暖花开满山遍野百花争艳一望无际安家落户(造句略)
4、因为榆树美丽、坚强、勇敢,从不夸耀自己。
5、不好,因为原句运用了设问,强调指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6、(1)只要有根就能生长;(2)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3)生长在沙丘上,经得起寒冷、旱热和干旱。
7、略。
相关文章
扁鹊见蔡桓公阅读答案2023-06-19 06:21:50
得意的萤火虫现代文阅读答案2023-06-08 13:13:04
撒哈拉的变迁阅读答案四篇2023-06-19 04:30:03
手帕趣事多现代文阅读答案2023-06-10 11:41:16
爱莲说马说阅读答案对比2023-06-04 10:34:18
露珠赞的阅读答案2023-06-03 06:18:58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2023-06-08 10:27:07
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2023-06-17 15:15:22
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2023-06-01 22: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