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定风波》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16 18:41:39 文/秦风学 阅读答案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定风波》阅读答案1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5)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阅读答案2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词,完成第14、15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甲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指的是 。(1分)

  15.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波浪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1分)月亮

  15.(3分)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分)。A句体现出词人感悟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1分)。B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1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3

  原文:

  定风波

  作者: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定风波 黄庭坚拼音:

  wàn lǐ qián zhōng yī lòu tiān ,wū jū zhōng rì sì chéng chuán 。jí zhì zhòng yáng tiān yě jì ,cuī zuì ,guǐ mén guān wài shǔ jiāng qián 。

  mò xiào lǎo wēng yóu qì àn ,jun1 kàn ,jǐ rén huáng jú shàng huá diān ?xì mǎ tái nán zhuī liǎng xiè ,chí shè ,fēng liú yóu pāi gǔ rén jiān 。

  定风波 黄庭坚阅读答案:

  (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0.(1)阴雨连绵,遍地是水,难以外出活动。突出了贬谪地环境之恶劣,为下文的情感抒发作铺垫。

  (2)塑造了一个不服老,不消沉,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形象。抒发了作者虽遭贬谪、身处恶劣环境,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豪迈之情。

  定风波 黄庭坚翻译:

  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定风波 黄庭坚字词解释:

  (1)定风波:词牌名。左藏(cánɡ):古代国库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称左藏。

  (2)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漏天:指阴雨连绵。

  (3)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直至。霁(jì):雨雪之止也。

  (4)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5)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气岸:气度傲岸。

  (6)华颠:白头。

  (7)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定风波》阅读答案4

  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8-9题。(6分)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刚、刚才。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8.“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一) 8.莫听 何妨 谁怕9.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阅读答案5

  定 风 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8、后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词的上片首二句读来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人鲊瓮,长江险滩之一)的说法来得蕴藉耐味,请对这两句加以赏析。(5分)

  9、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上片首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气和居住环境。(1分)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新颖地写出秋雨连绵不绝、人不堪其苦的情景,突出了黔州贬所环境之险恶。(2分)联系万里二字,暗含作者去国怀乡,身世浮沉的凄凉之情。(2分)这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的夸张说法来得蕴藉耐味。

  9、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后三句紧跟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为一扬;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4分,每点1分)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2分)

  (1)(原创)赏析上阕前两句,并指出这两句对表现思想感情的作用。(4分)

  (2)(原创)概括这首词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5.(1)参考答案:(1)比喻、夸张(手法各1分),用漏天屋居似乘船 (诗句内容1分)形象描绘出黔中阴雨连绵、潮湿阴暗的恶劣环境(特点1分),反衬(作用1分)。

  (2)表现词人虽身遭贬谪仍老当益壮,渴望比肩前代风流人物(内容总结1分)的乐观自信(豪迈、豪放等皆可)(情感基调1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6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1.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的行为表现和 的对比,抒发了 的感慨。(2分)

  2.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5分)

  【答案】

  1.内心感受 春光易逝,人生易老

  2.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2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探究题,题干中已经标明是对比,寻找的是对比的对象,题出得较绕,给出了表现,另外对比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为醉千钟茶瓯香篆小帘栊另外的是春怀

  病酒,应是内心的感受。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山西的题目,赏析主要是内容和手法,此题集中在手法,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一句,应该在表现手法和修辞上探究,写燕子相遇应该是想象和拟人,答题时注意答效果。

  注释

  ①漫兴:漫不经意,兴到之作。

  ②少日:少年之时。

  ③钟:酒杯。

  ④茶瓯(ōu):一种茶具。[2]

  ⑤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茶瓯(ōu欧):茶罐。香篆(zhun赚):篆字形的盘香。

  ⑥帘栊(lng龙):挂有帘子的窗户。

  ⑦元自:原来,本来。

  译文

  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上些酒。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春风把剩下的花瓣也给卷走了,但它还是没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为花儿开放是由于春风的吹拂。想问一下,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离此而去的春天,被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碰上了。

  赏析:

  《定风波暮春漫兴》,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闲居带湖之作。上情下景,情景交融。上片以少年春意狂态,衬托老来春意索然。下片风卷残花,当悲,但以休恨开解;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反一正,寓意颇深,耐人寻味。春归无迹,但飞燕却于来时夕阳中相见,则于迷惘惆怅间,掠过一缕欣慰情思。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二句是写少年时代逢春的状态和表现,那时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上些酒,其乐无穷。但这一切,早已成为过去,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老去逢春如病酒写眼前的现实: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是词人的无奈之辞: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这句抒发了对时光逝去的深深的慨叹和无奈。唯有二字写出老年生活的孤寂和无聊,除了喝茶之外什么都不关心了。

  下片首句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含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试问春归谁得见,想问一下,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这个问句唐突,让人难以回答,于是迫切地期待下句。看词人的回答,更是 匪夷所思,妙不可言: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感慨春天逝去的词句很多,但此处词人却独辟蹊径,循循善诱,启发读者追寻春天的踪迹,角度独特。

《定风波》阅读答案7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鍾”,那么,连喝千怀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什么叫“病酒”?欧阳修《蝶恋花》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

  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伊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辛弃疾《定风波》的下片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定风波》阅读答案8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2分)

  (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答案:

  (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只要能结合上阙内容描述,语言通畅即可得分)(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答到“乐观”“旷达”等相关词语均可得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9

  (1)从内容上看,本词从 与 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2分)

  (2)周邦彦是写离愁别恨的高手,周词“使读之者骤遇之如在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本词造语浅近而情意真挚,请结合全词,就“情意真挚”加以赏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1)从内容上看,本词从 与 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2分)

  答:歌(听歌,唱歌)//酒(饯别,饮酒)

  周邦彦是写离愁别恨的高手,周词“使读之者骤遇之如在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本词造语浅近而情意真挚,请结合全词,就“情意真挚”加以赏析。(3分)

  答:1)首句对歌者表露心迹:虽然我们在依依惜别,但须打起精神来唱,因为我们是难得的知音。宽慰中蕴涵真情。2)“他日”是写期待,未别而盼重逢,期待中饱含深意。3) “漏永”两句,写听歌饮酒而醉,恨漏永无情,表现了相聚之久,惜别情深。4)“休诉”三句既写今日一醉方休,也想象别后无人共饮,借相聚一刻千金,来写友情珍贵深挚。(以上4点,答对3点给满分)

  备课参考:①本词从一歌一酒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离人瞬间的内心世界。②上片写听歌的感受。下片写举酒饮别。[注]①倚:依照。敛黛眉:眉间凝聚忧愁。敛,收。黛,青黑色。②漏永:夜长。③金尊:金制的酒杯,泛指酒杯。

《定风波》阅读答案10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椀。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13.电视台的诗词鉴赏栏目打算将这首词上阕的意境实景拍摄出来,第一个镜头脚本已经写出,请补写第二个镜头的脚本。(3分)

  【地点】江西上饶带湖

  【时间】暮春时节

  【人物】辛弃疾

  镜头一:青年时期的辛弃疾风华正茂,头上插着春花,与朋友们饮酒作乐,趁着酒兴,策马游春。

  镜头二:

  14.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从词作风格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与这

  首《定风波》最为相近的一项是(3分)()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

  B.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鹅鸠天》)

  C.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鹅鸠天》)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振英雄泪?(《水龙吟》)

  15.鉴赏栏目短片讲解本首词末两句时,引用了黄庭坚《清平乐》词中的`名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鹏。百唠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说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阅读答案:

  13.示例:年老的辛弃疾十分慵懒,倚靠着窗户,喝着茶来消磨时光,案上香烟袅袅升起。

  (3分。有画面感、形象感,3分;有画面感,2分)

  14.C(3分)

  15.示例:两首词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离开无迹可寻,顿生惜春之感;分别想象春天与飞燕和黄鹂相逢,构思巧妙,给人以新奇的想象与启发,言虽尽而意未穷。

  (6分。相同点,2分;相同点的分析,4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答案:

  10.(1)拟人。(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2分)

  (2)参考答案: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2分)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2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12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②吟啸:吟咏啸歌。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案:

  (1)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2)(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分)

  (3)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4)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参考答案: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2)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3)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4)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阅读练习三:

  ⑴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答案: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⑵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⑶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答案: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阅读练习四

  4.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6.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4分)

  参考答案:

  4.一蓑烟雨任平生(2分)

  5.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

  6.这两句表达出诗人独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 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大意相同即可) (4分)

  阅读练习五: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是怎样的呢?他做了些什么事情?

  答:他不慌不忙,一边吟唱长啸,一边慢慢走路。

  2、作者对于这种在雨中漫步是怎样看待的?由此可见出他怎样的心态?

  答:作者认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漫步比骑马还要轻快,这风雨有什么可怕的?表明了他泰然自若、悠闲自得的心态。

  3、词的第一句写到了穿林打叶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什么雨呢?作者对这种雨怎么看待?

  答: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作者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照应小序中哪一句?

  答:照应小序中已而遂晴这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

  5、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

  答:表层,回头看刚才风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遇到多少喜悦,都是无所谓的,写的是作者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这里运用了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做分析。

  答: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却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写作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却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阅读答案13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孤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前几句写景,后一句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B.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冒雨徐行,心情是轻快无比、安详自若的。

  C.下片写主人公经历了阵风骤雨,还是觉得轻松平静,一切依然。

  D.下片的前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8.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

  B.下片“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D.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

  参考答案

  7. A (2分) 8.D(2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7分)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2)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3.(1)D(3分)[末句“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错。末句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

  (2)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1分);b与故人天涯相隔(2分);c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1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其中“与故人天涯相隔”。答“寂寞冷清”“冷夜无依”“青春空度”,可酌情给1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15

  定风波①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14、“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3分)

  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下片中不仅有抒情议论,也包含写景的成分)

  16、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4分)

  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1分)?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1分)?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天晴了(1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旷达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1分)。

相关文章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3-06-18 09:43:51

论名声的阅读与答案2023-06-09 12:08:12

城市的生活需要先进的文化滋润阅读题答案2023-06-09 01:34:36

家有名士阅读理解答案2023-06-11 07:10:29

初三难度的文言文阅读于江的阅读答案2023-06-15 04:01:29

老人与鸟儿阅读及答案2023-06-02 20:54:3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2023-06-08 10:27:07

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2023-06-17 15:15:22

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2023-06-01 22:32:08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