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采桑子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18 16:04:54 文/王明刚 阅读答案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采桑子阅读答案

采桑子阅读答案1

  【原文】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①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②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指颖州西湖,今安徽阜阳境内。②笙歌:笙箫歌弹之声。

  【问题】

  7.词中描写的舟行湖上是什么季节?哪些字词可以印证?(2分)

  8.这首词上片重点写乘舟游湖时的所见所闻,下片重点写湖上行舟时【 】。(2分)

  9.从列举项中找出与“惊起沙禽掠岸飞”句同属以动写静、静中见动的两项。(2分)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E.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参考答案】

  7.是春日。如“绿水”、“芳草”、“微动的涟漪”

  8.体验,不觉船移

  9.BD

采桑子阅读答案2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1.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有人评说此词流于颓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对比。十年前的月白风清与如今的忧患凋零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一个老病羸弱,饱经忧患,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 (手法2分,分析2分,形象2分,共6分)

  2.不同意。鬓华虽改心无改,虽然久经人世沧桑,但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试把金觥,一个把字,更显其豪迈气概。 (观点1分,分析每点2分,共5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表达技巧的鉴赏。本题两问,第一问首先要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对比。十年前的月白风清与如今的忧患凋零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问用概括的语言描述形象的特征,刻画出一个老病羸弱,饱经忧患,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答此题首先明确观点。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鬓华虽改心无改,虽然久经人世沧桑,但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祐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采桑子阅读答案3

  采桑子·舟夜杂忆寄闺人

  清 周星誉

  红闺只恨兰宵①短,卸了残妆,倚遍回廊,月在樱桃树底黄。

  可怜此夕篷窗宿,费尽思量,挨遍凄凉,不信离家夜更长。

  【注】①兰宵:指七夕之夜。

  (1)简析“可怜此夕篷窗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简要分析本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4分)

  【参考答案】

  (1)“篷窗宿”写自己夜宿孤舟,“此夕”之七夕之夜,(1分)如此时节,本应夫妻团聚,却两地分离,(1分)故用“可怜”一词,表达出漂泊他乡的凄凉与无奈。(2分)

  (2)①虚实结合。词的上阕想象妻子在家思念自己的情景,是虚景;下阕写自己独守孤舟、难耐凄凉,是实景。 ②细节描写。上阕以“恨”“卸”“倚”等词语描写妻子因思念自己的而辗转闺中之情景,下阕以“费”“挨”“不信”等词语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表现思妻之切。 ③融情于景。“月在樱桃树底黄”一句“明月”“樱桃”之景,暗示妻子彻夜未眠,夜已深沉仍未睡下。 ④对比鲜明。妻子“只恨兰宵短”与“我”“不信离家夜更长”形成鲜明对比,但不管是“长”是“短”,都表现了夫妻之间刻骨铭心的思念。(答出两点即给满分)

采桑子阅读答案4

  (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

  答:

  (2)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6. (1)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采桑子阅读答案5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答出任四点给4分)

  (2)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隙缝,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运用衬托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采桑子阅读答案6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8.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9.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8、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4分,每点2分,答动静结合衬托反衬亦可)

采桑子阅读答案7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树青苔半夕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要运用的是反衬的手法,以乐写哀。用春花怒放之景,反衬失却伴侣之悲;用笙歌反衬愁肠欲断;用蝶燕双双反衬孤寂。(举两例分析即可)

  (2)将要落山的夕阳映照着绿树青苔,景色凄清苍凉,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凄婉、哀伤之情。(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采桑子冯延巳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修辞方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浚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考点名称: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性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2)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3)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

  2、借代: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带抽象,作者带作品。

  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

  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

  3、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的修辞格。比拟可以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

  拟人: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此句是把人写作物,“长在水里”是用来形容游击队员掩蔽的非常好,与荷花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运用比拟应注意拟体和被拟体应具备产生联想的客观基础,二者必须在某一特征上有相拟之处,例如把儿童比拟为小鸟是合适的,但是把老人比拟成小鸟就是不合适的。

  4、夸张: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

  (1)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长、强……处说。

  例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②缩写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

  例如:“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去歇歇吧!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③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是先出现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如:“嗬!行家嘛!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①直接夸张: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夸张。

  例如:“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地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②间接夸张:通过其他修辞格进行夸张。

  例如:“侍者上了鸡,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5、双关: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7、对比: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对偶: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

  (1)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2)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3)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9、反问: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

  例如:如果说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10、设问: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

  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1、顶真: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

  (1)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2)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12、互文:指古代诗文上下文说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1)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

  (2)复合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

  13、反复: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例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伱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

  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

  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4、排比: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1)句子成分的排比:

  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此句是定语的排比。

  (2)句子或分句的排比:

  例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

  15、谐音: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例如:邢大舅就喝了一杯,说道:“……那土地道:‘这墙砌的不结实。’众神将道:‘你瞧去。’土地一看,果然是一堵好墙,怎么还有失事?把手摸了一摸,道:‘我打量是真墙,那里知道是个“假墙”!’”众人听了,大笑起来。贾蔷也忍不住的笑,说道:“傻大舅!你好!我没有骂你,你为什么骂我?快拿来罚一大杯!”(曹雪芹《红楼梦》)——“假墙”与“贾蔷”谐音。

  16、引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例如: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怎么忽然的这等执性起来?……他这一段是从至性中来,正所谓儿女中的英雄,一时便有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常用修辞手法列举:

  1、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比拟(又名比体)、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2、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

  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一些常用的修辞用法: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搜索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备考点】: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应考点】: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采桑子阅读答案8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答:

  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赏析】这首词描写是的西湖胜景,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直接点明主题,是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了赞美之情。上片景象写到了绿水和芳草长堤,还有动听的笙歌,显示出清新明丽的春景特点。

  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答:

  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赏析】下阕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采桑子阅读答案9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①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②坞:湖岸凹入处,汀:水中沙洲。③轩槛:长廊的栏杆。④芰:指菱。

  (1)词中说西湖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4分)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①花草繁茂(岸、汀花草繁茂),②湖平岸静(湖面广阔平静、湖岸幽静沉寂),③月色清幽,④莲香宜人。(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诗人对景色的陶醉。(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10.【古诗赏析】(7分)

  (1)作者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①视觉上,作者看到残霞夕照,花草繁茂,岸幽湖平,月上云散,写出了西湖的美景;②触觉上,作者手触轩槛,感到清凉,微风拂面,倍感清爽;③嗅觉上,作者在晚风中闻到阵阵莲菱清香,沁人心脾,倍感惬意。

  [4分。答出一种感观1分,对应分析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悠然闲适之情,超凡脱俗之情。

  [3分。喜爱,1分;悠然闲适,1分超凡脱俗,1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章

建筑帮助人诗意的栖居语文阅读及答案2023-06-08 01:04:42

赠医者汤伯高序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2023-06-13 02:46:44

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3-06-11 06:48:08

蝈蝈阅读理解答案2023-06-02 21:42:09

柳叶儿阅读理解及答案参考2023-06-12 10:29:45

论语阅读及答案参考2023-06-19 02:51:0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2023-06-08 10:27:07

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2023-06-17 15:15:22

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2023-06-01 22: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