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05 11:07:50 文/刘莉莉 阅读答案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

  陈虹

  学生们曾这样描述钱穆:“一副金属细边眼镜,和那种自然而然的和蔼,使人想到‘温文’两个字,再配以那件常穿的灰布长衫,这风度无限地雍容潇洒。”

  钱穆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地地道道的书生,心静如水的学者。他除了教书便是写书。他这一生从未步入过政坛,也从未加入过政党。但他却对自己的老师吕思勉说过这样的话:“学生自读书懂事以来,就深知要爱国爱民族,爱国素不后于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钱穆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开的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然而战争却残酷地破坏了这一切,故都北平不仅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也放不下教授们精心钻研学术的书桌了。战争使他失去了这一切——熟悉的教室、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氛围、熟悉的令他“其乐无比”的心情。

  后来,辗转颠簸到了昆明,钱穆终于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讲台——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四处授课,目的只有一个——“自念万里逃生,无所靖献,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

  他上课时,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一张两人并用的课桌,总是三个人挤着坐。椅子坐满了,许多人便席地而坐……钱穆的课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的欢迎?——就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写道:余须从学生课桌上踏桌而过,始得上讲台。”这除了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外,更重要的便是他那“爱国素不后于人”的激情深深地感动了台下的莘莘学子。

  战前,钱穆于学术上的成果已非同小可了——《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无一不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然而,残酷的战争同样毁掉了这一切——安静的书斋、从容的研究,代之而来的是轰炸、逃难、贫病、不安……然而,钱穆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就在他“既苦书籍之未备,又恨精神之不属”的情况下,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杀青了!

  诵甘是当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他曾慨叹:“读了先生这部书,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一下豁然开朗的时候,其精神之感奋、激昂,又将为何如?所以,此书之出版,真是适逢其时;它对鼓舞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是有所贡献的。”此话不虚,而钱穆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他在该书的引论中这样写道:“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据说,当年该书问世之后,在沦陷区的北平,竟有人整本地抄录,且言:“读此书倍增国家民族之感。”

  进入耄耋之年,钱穆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余昔在北平,日常杜门,除讲堂外,师生甚少接触。除西安事变一次以外,凡属时局国事之种种集会与讲演,余皆谢不往。每念书生报国,当不负一己之才性与能力,应自定取舍,力避纷扰。但自抗战军兴,余对时局国事亦屡有论评,刊载于报章杂志。学生亦遂不以世外人视余。”

  由“世外人”变成了“世内人”,这正是钱穆于战争之中发生的最大变化。尤其是自1941年起,他开始大量地为《思想与时代》杂志撰稿,先后达数十篇之多。为表示自己的态度,并鼓励学生们奔赴前线,钱穆写下了长及万言的《知识青年从军的历史先例》,发表在《大公报》上。

  “我们很盼望在此知识青年从军的大潮流里,再出几个楚霸王与霍骠姚,或是再来几个周公瑾与诸葛孔明,或是再有几个李英公(李勣)与李卫公(李靖),或是再有几个岳武穆与王文成。此乃国家民族前途祸福所系,全国知识青年其速奋起。”

  史学家的笔下仍然是历史,爱国者的笔下仍然是抗敌救国。但是这样的文章已经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于钱穆之手了——抗战之初,他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前线的事情自有前线的人去负责。然而仅仅几年的时间,钱穆的思想便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他的确是变了,他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摘自《铁军》,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钱穆先生表现出了一个学者可贵的担当精神,本着“重建立国人对中国民族的感情与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立场,发表了颇具深意的《国史大纲》。外患的刺激、剧变的生活环境,迫使钱穆先生不停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这种思考贯穿了《国史大纲》始末,最终凝结成这部充满士人自觉的民族精神,以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史为纲的中国通史。(摘自钱声广《大师的抗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穆先生没有步入过政坛,也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是因为钱穆认为,士人以己之学,也完全能够担当起振兴民族精神的大任。

  B.文章多处引用钱穆自己的话和学生的话,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前者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品质,后者则增添了评述的客观性、真实性。

  C.战争迫使钱穆离开了故都,辗转万里到达昆明,“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其中既有愤慨,又有无奈,更有重回讲坛的激情。

  D.书生不避担当,有良知的学者更易觉悟。一部在艰难困境中凝结着不屈精神的《国史大纲》,让我们读出钱穆的民族风骨和民族忧患意识。

  E.是战争,让钱穆这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世外人”,变成了关注民族命运的“世内人”,他甚至渴望与青年一道担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2)文章开篇关于钱穆形象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概要分析。(6分)

  (3)作者说,钱穆是“心静如水的学者”;又说,“他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这不矛盾吗?请简要分析。(6分)

  (4)钱穆说过:“爱国素不后于人。”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5分)

  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E得1分;(A项强加因果;C项理解牵强,曲解文义;E项前句分析恰当,后句无中生有)

  (2)(6分)

  ①作者引用学生的描述,为读者形象地展现了钱穆温文、雍容、潇洒的形象,像一帧人物剪影,加深了读者对钱穆的印象。②与下文记述钱穆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特别是记述他书生式的,学者式的爱国情怀遥相呼应,相得益彰。③形象的描写增添了传记的形象性、生动性,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每项2分)

  (3)(6分)

  并不矛盾,二者有机统一在对钱穆先生人格的评价上。(2分)说他是“心静如水的学者”,重在突出他“除了教书就是写书”的学者身份和追求,即使在抗战的残酷、社会的动荡、处境的艰难中,仍然坚守教学,著书立说,尽一学者的责任。(2分)说他“变为了‘动态’的学者”,看似与上文的“心静如水”矛盾,但这正是钱穆先生书生出身、学者身份的爱国精神的独特体现,他用自己最擅长的著史,完成了《国史大纲》,借以激发国人的民族气概和爱国情感。同时,他也以师长的身份,激励学生奔赴前线。(2分)

  (4)(8分)

  “爱国素不后于人”是钱穆先生爱国精神的写照,也是他爱国行动的宣言。①钱穆先生虽然从未步入政坛,也未加入过政党,但他却爱国爱民族。②在昆明等地,钱穆先生四处奔波为学生讲授国史,传布爱国思想和精神,以尽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③在困境中完成《国史大纲》,借以鼓舞民众的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④积极为进步杂志撰写文章,激励中华青年奔赴前线、成为民族英雄,挽救国家危亡。(每项2分。围绕“爱国素不后于人”,突出钱穆先生爱国精神,如果有其它分析也可。评卷时要注意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表达流畅,否则酌情扣1~2分)

相关文章

古藤阅读答案2023-06-14 09:43:09

周庄烟雨中阅读答案2023-06-16 09:25:26

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阅读答案2023-06-08 01:13:41

草虫的村落阅读答案2023-06-09 15:20:00

三思而行阅读答案2023-06-09 05:31:05

阅读答案对面的灯光2023-06-05 12:40:4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2023-06-08 10:27:07

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2023-06-17 15:15:22

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2023-06-01 22:32:08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