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朱彦夫同志事迹心得体会1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娘去世时,朱彦夫又干了件不孝的事儿。1975年秋,75岁的老母亲患肝癌晚期。当时,沂源刚开始推行农村殡葬改革。庄稼人祖祖辈辈都是黄土埋身,哪个愿意让一把火给烧了?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陈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陈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观看朱彦夫同志事迹心得体会2
春天来了,沂河岸边的一座小院花红柳绿,生机勃勃。八旬老人朱彦夫尽情享受着眼前的春色,脸上写满笑意。老人总爱重复一句话:“我很幸福、很满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1950年12月,朱彦夫在抗美援朝战场失去四肢和左眼。那一年,他刚满18岁。从18岁到81岁,漫漫63年“无肢岁月”,老人经受的人生磨难说不完、道不尽。那么,他的乐观、他的满足、他的幸福感到底从何而来?
相守55年,妻子甘当丈夫的“拐杖”
2010年2月27日,是朱彦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脚”。
下葬那天,77岁高龄的朱彦夫执意要给妻子披麻戴孝,因为在他看来,妻子不光为他生育了6个子女,而且还是他的“四肢”和“拐杖”,母亲般呵护着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彦夫在康复医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陈希永,刚好20岁,身材高挑,面庞白净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彦夫这个奇怪的“肉轱辘”,她吓坏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那是一个崇敬英雄的年代。善良的陈希永听人说,朱彦夫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便动心了:能为英雄做点什么呢?
陈希永有个姑父叫武宪德,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正张罗着给这位战斗英雄找对象。
“既不能嫌弃残疾人,还得善良勤快会持家。”按这个标准,武局长一连说了好几个都没有说成。一个偶然的机会,武宪德想到了他勤劳聪慧的内侄女陈希永。
憋了好几天,武宪德试探着给内侄女做媒,没想到,陈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简单:“朱彦夫是人民功臣,没人照顾不成。”
爱情来得有点突然。1955年9月,陈希永与朱彦夫喜结连理。第二年,她跟着这个“无肢青年”回到了贫瘠的小山村。
陈希永万万没有想到,婚后的生活会如此艰难。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为丈夫熬药、穿衣、洗脸、装假肢,帮丈夫如厕,伺候完丈夫还得伺候年迈的婆婆。上工号一响,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干活挣工分。
别的媳妇怀孕了有人照顾,陈希永怀孕了还要照顾丈夫和婆婆。她前后生了6个孩子,每次临产前,都要挺着大肚子,把水缸挑满,把衣服洗完,备好猪食鸡料,再摊上几十斤煎饼……
1960年的春天,村里遭遇大饥荒,陈希永把能吃的东西先端给婆婆和丈夫,再端给孩子,自己则背着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脸肿了,眼睛只剩下两道缝。朱彦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让陈希永吃,可她说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还是心里。或许是因为头部留有弹片,朱彦夫性格有时比较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一次写作时,因妻子进门打断了他的思路,他趴在床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陈希永叫屈,她却说:“我再苦,还能有老朱苦?”
“妻子这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健康全都献给了这个家,她守护我的生命,为婆婆养老送终,一手带大了6个子女,她是我们朱家的恩人。”这是朱彦夫对妻子的评价。
受母亲言传身教,子女们都很孝顺。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聚到老人身边。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即便身体残缺也幸福!
观看朱彦夫同志事迹心得体会3
朱彦夫,一位书写人生极限的特残军人,一位深刻改变家乡面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位震撼无数人、感动无数人的退休老人。他的事迹正在全社会广为传颂,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致敬。
时代楷模,标识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朱彦夫身上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朱彦夫的人生角色不同,先进事迹不同,但贯彻始终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是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学习朱彦夫,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精神之“钙”,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就要像他那样一心为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要像他那样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不断书写精彩人生。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行动之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把朱彦夫当成一面查摆问题,寻找差距的“镜子”,以朱彦夫为标尺量一量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为标杆查一查自己的“四风”问题,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记宗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观看朱彦夫同志事迹心得体会4
抗美援朝战场上,朱彦夫因伤昏迷,大大小小手术47次,四肢被截掉,属于一级伤残,但他拒绝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1958年开始担任山东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1982年因身体原因卸任,担任村支书25年。
即使四肢健全,现实中村支书也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何况是一级伤残的朱彦夫,但朱彦夫硬是靠“咱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的”信念与“干就干好”的实干,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张家泉村第一个办夜校,第一个架电,第一个整大寨田,第一个打井取水……张家泉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老朱了不起!”说起老支书朱彦夫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旧事,村民仍会竖起大拇指,语气中满是自豪。
朱彦夫1956年从荣军院回乡后,仍经常需要外出看病,有关部门曾安排专车方便其就医。对此,朱彦夫表示感谢,但坚持“作为党员不能搞特殊化”,一直不愿接受。
据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介绍,有一次骑自行车带父亲去20里外的医院看病,当时还是沙土路,父亲在一个下坡处从车上跌下,摔得血肉模糊。儿女都埋怨朱彦夫为什么不要个车?朱彦夫总说:“光要车,县里还能正常工作吗?”
采访愈深入,朱彦夫严于律己、心系群众的形象愈清晰。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之际,朱彦夫“任何时候不搞特殊、不忘群众”的优良作风永不过时,值得学习,尤其是与广大群众面对面的基层干部,更要以朱彦夫所言所行为镜,找差距、查不足,见贤思齐,努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家里有个特等残废,不能再有特殊公民。”朱彦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朱彦夫的6个子女像其他人一样到田里干活,间苗、拾棉花、摘黄烟叶。但刨花生时,朱彦夫却坚决不允许子女去。“他怕俺们吃了生产队的花生,造成损失。”女儿朱向欣说
朱彦夫1949年入党,“为人民服务”是他的口号,也是他的行动。他始终把群众放在第一位,一心为民,不谋私利。当了25年村支书,朱彦夫不仅没从村里报销一分钱,还时常拿出自己的抚恤金接济群众,村里困难户大多接受过他的帮助。早年间,朱彦夫常常被各种单位邀请去做事迹报告,他不要纪念品,而是趁机为村里争取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帮助村庄发展。
更让人钦佩的是,尽管朱彦夫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他对群众的感情、对群众路线的理解却很独到,他曾说:“自己既然是负责人,那就等于我和群众角度不同,这就需要同情群众、理解群众,群众的疾苦也是自己的疾苦,群众的困难也是我的困难。群众出了问题,不解决、不同情、不理会,这实际上也是自己的一种耻辱、自己的丑陋、自己的过失。”
这番话,振聋发聩!针对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四风”痼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紧关口,可以说,朱彦夫是一本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鲜活教材,他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促人深省,使人奋进。
观看朱彦夫同志事迹心得体会5
朱彦夫是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人,他14岁参军,16岁入党,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三次立功。1950年11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
在与美军的殊死搏斗中,他和战友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三天三夜颗粒未进,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反扑。全连战士除朱彦夫外全部牺牲,朱彦夫被炮弹击中头部,左眼被弹片炸飞,昏死过去。
朱彦夫被兄弟部队从雪地里扒出来以后,昏迷了93天,全身先后动手术47次。由于冻伤严重,他的双臂和双腿被截掉。
朱彦夫曾经想过自杀,但医生的鼓励和社会的关爱,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1956年,不愿意让人服侍的朱彦夫,离开了衣食无忧的泰安荣军所,主动要求回到了故乡。
回家以后,凭着坚强的意志,朱彦夫苦练自理能力。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练习,他学会了自己吃饭,学会了装卸假肢、上厕所、刮胡子、划火柴……
1957年,24岁的朱彦夫以伤残之躯,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那个时候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图书室、夜校,希望通过文化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他拖着17斤重的假肢,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座山头,每一条山沟。张家泉村山穷地薄,他就带领群众造梯田;缺少水源,他就领着打井、修建水渠。残肢磨破了,化脓流血了,他就爬着走、跪着走,甚至滚着走。朱彦夫说:“我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都要尽上我的职责。”
担任村支书的25年里,朱彦夫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发动群众填沟造田、兴修水利、架电修路、种植林果,千方百计发展农业。他和张家泉村的干部群众历经艰难,终于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了温饱殷实的日子。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朱彦夫主动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为了完成当年指导员临终前的嘱托,朱彦夫开始了艰难的写作。他用嘴含着笔写,用残臂夹着笔写,用铁圈套着笔写。胳膊翻书不方便,他就用嘴唇翻,用舌头翻。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写了整整7年,反复修改了7遍,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终于出版。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为之题写书名,并题辞:“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1996年11月,在一次报告会上,朱彦夫由于过度劳累,突发脑梗,导致偏瘫。面对命运的又一次劫难,朱彦夫没有屈服,1999年,由他口述、他人代笔的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出版。
2014年3月,中宣部授予朱彦夫“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朱彦夫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朱彦夫一生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名军人,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身躯;作为一名残疾军人,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他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了一曲绚丽的生命之歌。
观看朱彦夫同志事迹心得体会6
抗美援朝的一次激战后,他成了整个连里唯一的生者,睁开双眼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的双手双脚与左眼已永远失去。
……
那一天,村里全部8名党员齐刷刷举起了手。
25岁的他成了乡亲们的“带头人”,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没有手的他,用心把百姓的事情一件件做实,没有脚的他,带领百姓硬是走出一条脱贫新路。
……
朱彦夫,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传奇,但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
上阵
“胡闹!”一个清冷的早晨,张家泉村推选支书会议上,上级领导刘书记拍案而起,“咱有胳膊有腿的不去干,偏偏要一位特残功臣去替大伙儿挑这个担子!不行!绝对不行!”
“俺大叔是人民功臣,要说威信,他最高。这样的人当支书,俺服气!”
“他不吃老本还立新功,一门心思地给大伙办好事。”
……
大家讨论着,坐在一旁的朱彦夫早已百感交集。
上世纪50年代的张家泉村,笼罩在一片贫困之中。地处沂蒙山腹地,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山河依旧、贫困依旧,村民们仍连糊口的地瓜干都吃不饱。
饥饿的滋味,朱彦夫尤其能体会。10岁父亲去世,他跟在母亲背后要饭。14岁参军,他第一次穿上了鞋子和棉衣……
战争是残酷的磨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上百次战斗后,朱彦夫遍体鳞伤,断臂残肢的他也失去了作为健全人的权利。朱彦夫坦言,他曾想过轻生,但还是那句“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这个”给了他力量。
终于,本可以在荣军院里“养”一辈子的朱彦夫,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回到那个自己学会走路的地方。
自己吃饭、上假肢、刮胡子、划火柴……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对朱彦夫而言,件件都需要千锤百炼,他不断向正常人“靠拢”着。抱着“能给乡亲们记个工分也行”的念头,他还拿起一本《学习小字典》,自学文化知识。
学了文化让朱彦夫深感有文化是多么重要。于是,总琢磨着能为乡亲们办点事的他,把全部积蓄拿出来,托老战友买来了200多册书,在自家开了一间小图书馆。
刚开始几天新鲜,前来借书的人络绎不绝,但没几天就门庭冷落了,因为大多数乡亲们都不识字,怎么读书?
于是朱彦夫决定——办夜校,这想法立刻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支持。
从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雷打不动出现在距家2里多外的课堂上。
在这条路上,曾经摔得满身泥水,曾经倒在雪地里爬不起来,但他没有耽误过一节课,他为乡亲们做了件实事感到了深深的满足。
乡亲们感受到了,深深敬佩这位朱老师。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时期的中坚力量。
“我看这样吧,咱们就来个一锤定音,举手表决吧!”支书推选会议仍在进行,刘书记最终决定。
话音刚落,村里全部8名党员齐刷刷举起了手。
对党的决定从不皱眉头一下。朱彦夫站上了这班岗,一站就是整整25载……
冲锋
山里的冬天格外冷。那一天更是大雪纷飞、滴水成冰。
村里所有的壮劳力都集中在了龙王庙旁,大家正在打村里的第一口井,这是要命的节骨眼儿,为了这口井,全村已经砸进去一半的家当。
出水了!出水了!
刚被抬回家的朱彦夫,一瘸一拐走进了泥水淋淋、近10米深的井下,不停挥动着残臂,指挥着大家。这个关口,身为“带头人”的他怎能放得下心。
好不容易换班时间到了,一阵忙活儿的朱彦夫想卸掉假肢休息一会儿,却发现怎么也卸不下来。
原来,打井溅起的泥水,加上腿上冒出的汗气,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乡亲们流泪了。一位老人跑过来,抱起朱彦夫的双腿放在自己胸膛上,老泪纵横地说:“你回家不行吗?你坐在炕头上,我们来回跑,给你说巴说巴。求求你,听俺这一次。”
“要是真长到一块,我还求之不得呢。”朱彦夫笑着安慰老人。
擦干了眼泪,大家干劲更足了。
一口井,两口井,三口井……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家泉村彻底告别了大老远去别村打水、缺水灌溉的历史。
干过村支书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啥“活儿”。进得百家门,说得百家话,办得百家事,对正常人来说这都需要相当的体力,相当的付出,何况是朱彦夫这样特残的身体。
张家泉村,山多地少,看村子的全貌、勘察工程等,经常需要爬山。
朱彦夫爬山是真的“爬”,拄着拐杖走不动了,就干脆卸掉假肢,绑在脖上,跪着往上爬,而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他经常是在夜里偷偷地爬,有时下山干脆骨碌下来,鼻青脸肿、满身血印是家常便饭。
如果说朱彦夫充满干劲、不畏艰苦感召着乡亲们跟着他干,更让大家信服的则是他大胆的想法、超前的思维。
在山沟里刨食,张家泉村世世代代如此。地里几条大沟纵横,土地错落不堪,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填沟,但不是简单地填,是先用石头把沟蓬起来,水可以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的农田相连,旱了能灌溉,涝了还能排洪。
说干就干,朱彦夫是军人个性。几条大沟终于填平,村里一下多出几十亩地,当年粮食产量一下增加了四分之一。
水有了、地有了、粮食有了,朱彦夫又开始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他还带着大家在山上种起了苹果树、花椒树,称这是给山“穿衣戴帽”,这在当时的山沟沟里,可都是新鲜事儿。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村里面貌翻天覆地,张家泉村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通了电;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一个多年的落后村成了先进村,因为贫穷多年没娶进媳妇的小村庄一年就迎来了10个新娘。
观看朱彦夫同志事迹心得体会7
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入伍投身革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他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诠释了*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时代楷模”发布活动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播放了朱彦夫的视频短片,采访了朱彦夫所在村原村委会主任和村民代表等,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领取了中央宣传部颁发的“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彦夫的亲属及同事代表,首都高校师生和新闻媒体记者等约150人参加了发布活动。
相关文章
军训个人心得体会模板简短2023-06-07 15:52:48
读西游记心得体会500字范文10篇2023-06-09 05:46:25
最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精神学习心得【五篇】2023-06-04 15:27:11
最美高校辅导员直播大讲堂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2023-06-14 18:00:37
五四精神传承有我心得体会五篇2023-06-15 16:36:40
西游记读书心得450字范文10篇2023-06-11 15:06:3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创新党员学习方式2000字2023-06-07 08:52:12
党员宗旨意识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2023-06-15 13:06:56
读书月党员读书心得1000字20篇2023-06-18 14: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