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在十年走遍神州大地,探访中华文化,著成《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之后,将眼光转向世界,不顾困难与巨大危险,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时写下的日记随笔集。每篇不过两三页,因为“对这种特殊的‘写作状态’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所以“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
但当你在深夜灯光下独自揣摩,就会发现质朴文字中无声的呐喊与感叹。作者几乎没有对那些一路追随的遗址进行描写,而是从记录日记般琐碎的小事细节写起,折射出文化的过去与当今。它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回想起来,整书只写了两个词——“文明”和“文化”。
随着粮食的种植,对野兽的驯化,火的使用,部分人类定居下来,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生存繁衍,有了文明。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从无休止的寻找食物中解脱出来,有了片刻的闲暇,有了思考的时间,有了高于生存意义的活动,有了特殊的习惯,有了文化。
文明是文化的前提,文化促进文明发展。可到头来,又好像是文化摧毁了文明。而文化自己也随着石柱的倒下被埋葬在历史长河中。
作者去寻找、探访的是“全世界的废墟”——是文明遗址。可文明遗址,和文字一样,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象征。倒下的城门诉说着昔日的尊严,未倒下的神庙展示着历史的虔诚。千万年间,有多少文明缓慢地起步,由蠕动到爬行,由爬行到行走再到奔跑,极尽显示自己藏不住的辉煌。可近乎无一例外的突然被绊倒,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形态各样的骨骸就这样在阳光下、土地上躺了千万年。幸好,我此时能够用唯一的例外——中华文化遗传下来的文字书写,见证仍在奔跑的中华文明的今天。
文明的毁灭各自有因,中国似乎巧妙地避开了每一个致命因素。文化令人们向往远方,促使他们发现其他文明,而文明间的战争与冲突,一定是两败俱伤;当本可以稳固社会的宗教文化变得极端,文明便容易在内耗中艰难喘息。
但这本书的目的,或者说作者此行的感悟,绝不止于过去的历史。
遗迹上又孕育了新的文明,产生了新的文化。可眼下,这些新的东西,又让人忍不住发出叹息。子弹代替了长矛,在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古老土地的上空飞过;恐惧的气息代替了弥漫了千年的硝烟,钻入呼吸道,让人长久地窒息而不能解脱。在路上,不再是因万马奔腾而尘土飞扬,而是因山丘后黑影幢幢让人倍感危险。这是寒冷的,是因为恐惧而发自内心的寒冷,冻住了人心。恐惧战争,恐惧混乱,恐惧无所作为,恐惧自以为是,更恐惧缺乏思考。作者出发时在寻找各文明间的异同、联系,当他走过了这几万里行程,见识了无数文明现场之后,他找到答案了,了解过去了,得出结论了,可以站在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了,可他仍然感到疑惑。疑惑文明的未来在哪里。
他也看到了希望,那些优秀的领导者虽然不在了,可支持者还在,正义的声音还在,有许多人还在进行着思考。同样的,这本书也为我们的中华文明敲响了警钟,发出了警告。
对于作者,我向来是不去主动了解的,正如觉得鸡蛋好吃,无须去寻找下蛋的母鸡。只静静地吃着鸡蛋,品它的味道、口感,以揣测作者的思想、性格。对于本书又有些区别。《千年一叹》是散文集,也是日记集;是作者记录探访途中感悟的,也是记录万里行程中每一天生活的。所以读本书就是在直接跟随作者旅行,直接倾听作者发声。
老实讲,凭着零星的了解和他人评价,我不大喜欢余秋雨。他的某些做法,不像是一个文人的。他是青年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名列第一;他也可能是受到质疑、被攻击最多的当代作家,名列第一。他在《行者无疆》自序里则表示,对于看似精致的囚禁文艺精英的象牙塔,除了叛逃别无所择,要投身考察旅行。而塔里的囚禁者们看到有人离开象牙塔,就会暂时一致对外,对付叛逃者。我想,余秋雨的性格如何,为人怎样,都无关紧要,何况我们对此了解甚少。重要的是他在走,走《文化苦旅》;他在思考,在《千年一叹》。他走过每一个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文明的遗迹,见证了每一种文化的兴衰,思考背后的原因,忧心忡忡地对比现今;他思考文化与文学,文坛与大众;他敢于发声,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文字,传播出去。无论怎样,我钦佩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为一体”,并以此指导自己。
本书书名为《千年一叹》,当我反复品味,惊觉这名字是如此的恰当。字里行间,处处是“叹”。赞叹古遗址所折射出的那一个个无比辉煌的时代;哀叹一个个无比辉煌的文明的衰落;叹息古今无数的侵略战争所造成的文字难以描述的,对人民、对生活、对文化、对文明的伤害;感叹中国居然跳出了“盛极必衰”的怪圈,延续发展至今……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我以为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便是独坐在像鱼尾山屋那样一间安静的小屋里,伴随着轻抖跳跃的炉火和烛光,在历史长河中轻轻发出不只是哀叹的叹息。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2
因为家里装了卫星电视,所以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我是知道的。开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腊、埃及、印度等神秘美丽的文明发祥地,随着这一路的颠簸,迎来的却是更多的思考。
《千年一叹》是根据随行的余秋雨教授的日记汇成的文集。虽然有不少人(如韩寒)认为他的散可谓“文化甜旅”下的产物,不过是对历史的总结与再扩充罢了。对于他的前两部作品,特别是《山居笔记》,我也确有同感。但当我见到这本新出版的带着历史惊叹的《千年一叹》时,却情不自禁地买下来,即使最初仅是为了感怀纪念。
书的扉页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张密密匝匝地标满地名、国名以及行程的地图了。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同时,有的国家还在剑拔弩张,可谓危险重重,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仅仅是文化的积淀。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不禁笑了,为这种民族独特的生活节奏。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着是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
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中国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
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两岸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当我随着余教授望见那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时,不禁也跟着他一同叹一声:回家,真好!
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读一遍《千年一叹》,仿佛连我的“千年”也厚重与感慨起来。简评 这篇读书笔记式的随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处处着眼于探寻历史与现代的渊源关系,思考一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对各大文明古国的描述可谓特色鲜明,色彩浓烈,知识含量丰富,使人颇开眼界。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3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千年一叹》里面记载了余秋雨在千禧之际的在中东的很多地区的游历,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描述和记载了当地的文化古迹,给人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看着他的书就好像在跟他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感受和思考。思考那曾是文化繁盛的地方如今却衰落的原因,再回过头来思考中国的文化命运。让我体验了一次精神的旅行。而后不禁想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话来。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伊拉克之行的。当时看时,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眶湿润了。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的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于是,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还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那里的人们还在互相残杀。
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要一直坚持不懈去努力的。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4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为《千年一叹》的日记集。本书是着名作家余秋雨1999年为总结已过去的20世纪,庆祝21世纪的到来而写的日记集。
本书中记载的是余秋雨在一次叫做“千禧之旅”的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本次旅行的基本路线是“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中国”,目的在于考察各大古老礼貌,比如波斯礼貌,巴比伦礼貌等等,然后再仔细分析他们由盛转衰的原因及过程,为21世纪的礼貌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本次旅行依我看来能够和“万里长征”的重要性相提并论。个性是进入伊拉克后,每一天都会传来当地恐怖/分子杀害数十名游客的消息。而且有时务必夜间行车,谁知会从哪儿跳出几个恐怖/分子,所有旅途中也是危机四伏。再说,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去阿拉伯国家旅行并没有太多可口的饭菜下肚,每一天常常只能吃到几个薄饼。
透过读者本书,我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礼貌的兴衰。
古代礼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有兴盛就必定有衰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古代,佛教能够说是传遍了印度全境,甚至影响到亚洲各地,就连中国的法显、玄奘等人都纷纷慕名前去取经。如今,佛教能够说在印度已经接近灭亡。佛教的理念、产生年代等各方面都位列各种宗教之首,可最后还是被更小的印度宗教所吞没,这是何等悲哀一种礼貌的盛衰和他的人民有很大关系。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圣洁时,他们偏偏相信肮脏;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智慧时,他们偏偏相信无知;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崇高时,他们偏偏相信低下,那你能有什么办法来帮他们“脱离苦海”呢
其次,古代礼貌的衰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扩充和战争。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的古礼貌经久不衰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安分守己的,很少有大规模远征,这致使我们的礼貌完整保存了下来。在中国的商代,埃及远征了西亚;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波斯远征了巴比伦,又远征埃及;即使到了屈原生活的时期,希腊的亚历山大还在远征埃及和巴比伦。而且,无论是波斯还是希腊都远征抵达印度。各代帝王都以为,只要扩充自己领土就会让自己的国家和礼貌更牢固,可恰恰相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法国英雄拿破仑在成功保卫国家之后决定向外扩张,而恰恰是这样的扩张把法国推向了衰败。
对外侵略似乎是一个展现自己国力的机会,但也是对经济的一种严重消耗,而对一种礼貌来说更是自寻死路。侵略的地区越多,这会使自身的礼貌处于灭亡的危险中,而在这方面也与本国人民有极大关系,一旦人民素质低下,一个历史悠久的珍贵古老礼貌也就会因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而消失。佛教就是一例。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也会使一个礼貌灭亡。比如,外地的入侵、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
我透过读本书所获得的思想感悟实在无法在一篇读后感当中全部呈现。所以,期望大家也能读一读这本《千年一叹》,我敢担保你必须会受益匪浅。必须要读哦!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5
埃及.1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各个国家间充满着联系,即使远跨大洋,各个文明间也没有阻隔。从希腊来到埃及,中间将克里特岛当成踏板,两个文明,就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在我的印象中,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这本书,将金字塔化作几串巨大的问号……埃及很多金字塔建成于四五千年前,一个巨大的工程几千年前是怎么建成的呢?这一个问号,足以难倒我们现代人。
埃及和希腊一样,曾有过辉煌的文明,同样也退出现代竞争的舞台。但那辉煌的文明,却永远的保留了下来,就像木乃伊一样。埃及的历史对于史学家来说,已经是深不可测,平常人更是难以琢磨,但余秋雨先生却用那生动的语言把埃及文明展现在我的眼前,其中就有“从眼前这尊卧像看,他确是绝顶英俊,脸部轮廓分明,鼻子高挺,微笑中带着一种只有埃及才有的纯真而飘渺的眼神。”
埃及.2
自从跟随作者进入埃及后,紧张的心弦从未放下,因为埃及并不是什么安定的国家。1997年11月,一群恐怖/分子在卢克索杀害64名外国游客,而作者正是要来卢克索探寻——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不过余秋雨先生仍然来到了这里。
埃及,你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
正在读这本书时,偶然看到了电视上在讲中国文明与埃及文明的不同——其中有一件事我记忆尤深:数千名史学家解开埃及古文字用了上百年,也没解开个什么所以然。中国的甲骨文被发现后,两个人——具体名字我忘了,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弄懂了甲骨文的含义。多么大的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更清楚地说,就是我们仍在“使用”甲骨文;埃及呢?则相反,古文字已被遗忘在十万八千里之外。
一个文明要不被遗忘,必须有一根线,一根联系古今的线。
相关文章
边城读书心得优秀范文五篇2023-06-07 09:33:48
读童年心得体会五篇范文2023-06-14 23:47:13
狼图腾读书心得相关范文优选2023-06-15 09:24:50
水浒传读书心得优秀范文五篇2023-06-08 09:45:09
灰姑娘读书心得优秀范文五篇2023-06-07 17:23:48
小学生童年读书笔记五篇范文2023-06-09 11:00:2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创新党员学习方式2000字2023-06-07 08:52:12
党员宗旨意识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2023-06-15 13:06:56
读书月党员读书心得1000字20篇2023-06-18 14: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