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营实践心得600字一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所谓“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选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我以为,时间、地点、人物都只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外在因素,教学目标则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方法。好比如,体育的目标在强身健体,这决定了体育必须让身体动起;而不能说,因为场地太小动不了,我们就坐着想象自己的身体在动吧。
所以,请谨记,在评价某种教育教学手法时,一定要先明白既定的教学目标,否则就是南辕北辙、隔靴搔痒。知道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衡量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合宜;如果目标合适,再评估其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既定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完全实现目标,应从哪里着手去改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样一个步骤才真正合乎教学评价的流程,才算是对一位老师教学成果的真正尊重。
还是拿前面讲到的晨读举例吧!如果您的目标仅仅是想让孩子们读出声,那尽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随性而读;但如果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们读出美感,那就得首先由老师带着读,(等于扶着婴儿走路)等到学生熟练了美的讲法后,(可以自己走路了)再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读。(可以跑了)
另外,顺便提一下,想要让一种教学方法赢得每个孩子的喜欢,这是很艰难的。何况,学习本身大多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真那么有趣的话不得个个成天才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是“寓教于乐”,即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但并非所有的堂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这种教学效果倘若能在“兴趣激发”类型的堂上实现,便足矣!老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后,接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勤学苦练。
教育教学篇龙老师的行为教育
尽管我们已在开营当天的班组建设上一起学习了“校规”,但那毕竟是抽象的条陈,而且数量又多;因此想仅凭书面上的程规范学员的行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行为都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的,所以最好的行为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进行教育的最大好处是极大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孩子们既容易明白何种情境下不应该犯何种错误,又容易掌握当犯了何种错误时要如何进行改正。
龙老师就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在情境中展开行为教育。印象最深一次发生在饭堂:老师看到电饭煲旁边遗落了饭粒后,立即中止了大家的进餐。
“请大家暂停一下,看看这是什么?”老师手指着饭粒。
“饭撒出了。”有孩子答道。
“这是不是不珍惜粮食呀?大家知道米饭是怎么的吗?”
无人回答。
“是农民伯伯辛勤耕耘出的,里面浸透着他们的汗水。可叹的是,大家知道吗?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养活一个非洲国家的饥民。”
孩子们耐心听着。
“大家想想,这位孩子为什么会打落饭粒?”
“勺子没对准碗”、“打的时候太急了。”
“有没有什么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呢?”
“把碗放进电饭煲里,饭就不容易掉出了。”
“很好。那如果实在不小心,还是有饭粒掉出呢?”
无语。
“应该把它捡进碗里一起吃掉,不会脏的。”老师把掉落的饭团拾起放进了自己的碗里。大家继续吃饭。
龙老师就是这样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到教育素材。而要利用好这一素材,还得有清晰连贯的教学思路。老师在上述教学场景中展示的教学思路是:这是什么行为——哪里没做好——做不好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会出错——怎样改正——出错了有没有弥补方法——亲自示范。我发现,自打那次老师指出了这一不良习惯后,再也没有看到桌上有掉落的饭粒了。
此外,其他诸如内务整理、卫生打扫等,也都在实地进行现场整改。同时,老师在说明道理时,也擅长引导孩子们进入对应的生活场景中,如坐地铁、路上行走等。这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冬令营实践心得600字二
在与老师们的相处中,我发现自身要克服的一个缺点是:性子太急。当任务分工不明确时,别人反驳时,团队效率低时,我都会急躁不安。细想下,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绪,根上还是“我执”太重了。总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掌握的就是对的;当别人据理力争时,又会因对方态度的蛮横而失去对话的耐心,不屑一顾;但轮到表达自己的主意时,又表达得不好,不能有力地说服别人。究其根,是在团队中的历练还远远不够。
在一个团队中,是最能培养“经营者意识”的。要想成为团队领导者,就得有为团队“付出”、“奉献”的精神,而非“索取”、“回报”,贪图小便宜。领袖的地位,不是由他人任命的,也不是自居的,而是众人抬起的。是您有德行,发自内心地愿意放下自我,全心为他人、为集体而贡献生命能量;也要您有才华,具备过硬的本领帮助集体生活得更幸福美好;德才兼备,方能成为一位真正的领袖人物。
有句话说得好,才华是蒲公英,品德是微风,才华只有在品德的助力下才能大放光彩。才华之花朵于内在力量的蕴积,是自我发奋力强结出的硕果;品德之微风形成于与外界的互动,是集体对个人品质的评价;个人才华唯有借助于众人的力量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即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是集体成就了个人,而非个人成就了集体。
所以,不能有通过团队谋取私利的想法,为团队、为他人奉献自我才是合乎道义的做法。当自己的才华还不够时,就发奋图强、韬光养晦,不断壮大自己;品德还不够时,就“日三省吾身”,直至“无我”的境界。正所谓:“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
冬令营实践心得600字三
这一启示来源于___老师给我分析的两个教学实例。实例一:我声情并茂地带领晨读,有些孩子显得兴致不高;其中有个孩子提出要背另一篇文章,我拒绝了他的“殷勤”。龙老师认为,我这样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没有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是在把自己的“标准”强行塞给孩子。实例二:班组建设课上,我让新入营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班里作自我介绍。姐姐慷慨大方,妹妹在台上则有些胆小羞怯,待其入座后莫名地哭起来了。过了一会儿,又以肚子疼为由要给妈妈打电话。这一现象让我实在不解,龙老师及时给我分析其中原由:妹妹刚离开妈妈,来到新环境还不适应,在众多陌生面孔前有强大的压力感。老师在其刚来家馆时就发现了她的这种心理,所以避免了让她在全员面前作自我介绍。而我偏偏在这时候让她在班里作,显然又没有觉知到孩子的心理状态。
不得不承认,我在觉知他人心理状态上的功力甚弱,在上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确实是站在我本人的角度去处理问题的。至于龙老师对我做法的否定,本人是持保留意见的。或许是各人所站立场不同的原因罢:龙老师考虑更多的是让孩子体验到冬令营的乐趣,尽量避免孩子产生离营的想法;而我没考虑这个方面,单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朗读,如何尽快让新伙伴融入集体。如果说,孩子不想做就由着他不做的话,那与家长的宠溺有何异?本质上,都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老师的一大使命就是让孩子突破自我,没有痛苦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成长。
觉知孩子的心理是必要的,但迎合孩子的需求就值得商榷了。其实,这一点更适合用在人际交往中,而非教育中。教育是引导,交际才要“迎合”。我细细反思,之前的我在为人处世方面确实忽略了这一点。坦诚直率的个性决定了我不会过多地去考虑他人的内心想法,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应该坦诚相待,有什么说什么。现在我才知道这种想法明显脱离实际,忽略了个人性格的差异性以及社会文化的作用:有些人的个性就是内敛的,心中有想法,不愿直接主动地说出来;中国社会又有着浓重的“面子”文化,说话做事都处处小心,唯恐损了他人的面子。因此,您真的不能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好比如,您对人家好,就要求人家也要对您好。这便是人性的规律,深谙人性并能圆融对付的人才能赢得人心。
冬令营实践心得600字四
社会处世、与人交往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刚刚相识的两个人,肯定说不上多少话。一方面原因是没找到共同话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彼此没有建立信任感,大多数人对说出自己的心声都谨小慎微。所以,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性上的契合,而非事理上的认同。古代文人士大夫多感伤遇不到知己,在精神生活中极其孤独。这是本性清高自傲造成的,他们总寄希望于别人来赏识自己,而不放下自己的清高去包容别人。其实,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知己,各家自有各家事,谁来管您家的破事?真正应该做的,是向圣人学习,圣人“无私”,能够放下自我去成就别人。因为圣人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没有了任何私心杂念,所以圣人的心是澄净的,能知是非,能辨善恶。处事合乎道义,没有任何偏袒,自然就能赢得人心。圣人是无我的,不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成就他人。没有了自我,就没有了私欲,也就没有了烦恼忧愁,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啊!多么美妙而令人向往,我要成为圣人!
师生关系篇之倾听孩子的诉求
说实话,刚接触孩子们的前几天,我是有腻烦抵触心理的。之前从来没有同时遇到这么多10岁左右的孩子,您一言我一语的,着实把我的头给嗡嗡嗡地轰炸了一番。对于我这种习惯了清静生活的人,更是一时转换不过来,以至于感觉心好累。喜欢表达也就算了,关键是要想理解他们的话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的因语言能力欠缺而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说话声音太小而很难听清,有的口齿吐字不清而很难听明白,有的面对老师会紧张而吞吞吐吐……这些都严峻地考验着老师的耐心与技巧。
虽然产生了腻烦心理,但静心细思,觉得是自己的心态没有摆正。作为“大人”,我们往往以一种高姿态来面对孩子,不会耐心去倾听孩子的话语,更不会细心去揣摩孩子的意图。(体制内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气,谈何“教育”)通常的立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把孩子打发了,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期望。例如,小杨来找老师,说“小黄又骂我”。这个时候,小杨的真正意图是想让老师帮助他解决与小黄之间的矛盾。倘若作为老师的回答是:下次您离他远点,不要理他。那就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方法;更何况,如此处理也不利于集体的团结。因而,要成为良师,必须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相待。把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用同理心去理解他,用诚恳心去帮助他。如此,方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喜爱,进而树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亲切而高大的形象。
冬令营实践心得600字五
学生心理篇之孩子为何哭泣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自主意识尚未觉醒,倾向于从父母那里寻求安全感。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会觉得失去了保护,产生孤独无依这感。尤其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中,心中难免会恐惧不安。这时,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往往会采取哭泣的方法来渲泄心中的恐惧不安。
在冬令营初期就遇到了两个相同的案例。一位10岁的男生与一位9岁的女生,都是刚离开父母来到家馆。男生是在轮到进行自我介绍时哭了,女生是在事情完成后哭了。当时我就懵了,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好好的就哭了。经过询问,他们都表示“想妈妈了”。于是,我只好安慰他们,说“妈妈会希望您在这里能坚强,可以照顾好自己;而且,还有这么多亲爱的伙伴们一起陪您玩呢!”
事后经过反思,我认为,造成两个孩子哭泣的根本原因确实是“离开了妈妈”,但导火索是我让他产生了“心理压力”。在压力的诱导下,思念妈妈的情绪加重,只好用哭泣来排解。这给我的启示是:作自我介绍时,没必要要求人人都站上台,一切自愿;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用强求。当然,这是从冬令营的趣味性来考虑的,不同的目的得采用不用的手法,如果考虑到自我的突破成长的话,那就必须严格要求,不留情面。
学生生活篇之安全事故的处理
当老师同样不仅要“上得了厅堂”,还要“下得了厨房”。大到冬令营总目标的把握,小到学员身体的不适,都需要老师统筹兼顾,龙老师在这方面是我学习的榜样。年幼的孩子并不会过多关注自身身体的安全,往往一不留神,就容易产生安全事故。作为老师,尤其是体育老师,要把孩子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会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冬令营期间,在事故处理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龙老师的心理疗法。小杨在打闹中不小心被同伴打到了眼睛,疼得睁不开,来找龙老师哭诉。老师当时非常镇定,让小杨在身边坐下,并把手搭在小杨肩膀上。话语轻柔,向他问清:怎么打伤的?现在哪个位置感到疼痛?再让他闭上双眼,细心去感觉疼痛的位置,并带领着小杨说::对不起,我的眼睛,我没能好好保护您是我的责任。感谢您的提醒,我忽略了您,我以后会好好照顾您的。完后,小杨感觉没那么疼痛了。
我不知道这种治疗方法的来头,但我猜这是一种内求的心理疗法。它意在让患者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身体,去用心感受身体的状态,与身体进行对话。这样达到的效果是,能让身心平静下来,消除掉心中的怨气与怒气,避免了不良情绪对身体的伤害。
相关文章
教育警示活动心得体会2023-06-17 07:04:43
课程实践活动心得2023-06-05 07:02:05
中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2023-06-15 08:02:53
茶艺实践心得600字2023-06-13 16:26:41
大一学生实践心得600字2023-06-15 14:07:14
社会实践最新心得范文2023-06-14 01:54:4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教师个人成长家长工作心得2023-06-05 10:20:51
司法人员警示教育心得体会2023-06-02 08:20:08
政谈话谈和警示教育心得体会2023-06-08 1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