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范文一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一、导入
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06年7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二、朗读,初步感知“义”
1、教师示范。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
学生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五、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探究论点: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学法指导:(无论学生同意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学法指导:1、前二个问题,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2、最后一个问题,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补充论据。
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六.品读“义”的精美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发言。也可用读的方式来体现或先品后读。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欣赏和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这也是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七、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学法指导: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①你如何评价舍身救人的李春华?
②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师当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发问。
在节目的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义是-----
八、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范文二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一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论证方法上均有特色,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故课堂仍宜采用诵读教法。通过诵渎,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通过诵读,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安排
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全文中出现12次)的读音。
2.思考: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二、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精彩句子,导人新课。
三、简介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四、检查预习规定的思考题
1.确定“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羞恶之心”)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
3.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观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嫩、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4.试用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来解释本章中的两个例证(先诵读,后解释)。
五、诵读第二段
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第二段划分层次。
可分两层。开头至“乞人不屑也”为第一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至末尾为第二层。
2.诵读第一层。
(1)补充注释。
①“一箪食(旧读sì,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形容饿者欲食之急。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同“吒吒”)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合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③“不屑也”--承上文“屑”后省“受”字。
(2)用“性善’’论观点解释:“行道之人…‘乞人”为什么不受呢?(恶其无礼。)这说明了什么?(有羞恶之心,本心未泯,故宁死而不食。)
再问: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话“照应”?(“所恶有甚于死者”。)
(3)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3.诵读第二层。
(1)补充注释。
①“万钟’’二句--“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辩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
②“为宫室’,一句--既不能独食,故有此问。“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则失其本心,故“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乡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④“本心”--这里专指“羞恶之心”。
(2)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3)用“性善’’论观点来解释:为物欲所蔽,则失其本心。这是用反面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
提问: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语句“照应”?(“贤者能勿丧耳”中包含了“不贤者易丧”的意思。)
六、背诵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熟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鱼我所欲也》第二段,导入新课
二、诵读第一段
1.注疏要点。
(1)“鱼,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
(2)“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
面论证本章主旨。
(3)“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含欲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
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
(4)“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
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
(5)“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二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接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学生背诵第一段。
背诵这一段,关键是要弄清它的结构层次。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种参考资料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出入较大),我们可以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
三、本文小结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范文三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 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 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 舍生 (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 舍生取义
(即“不义”) 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假设逻辑推理) 心(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论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 (今) 为宫室之美受之 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 不辨礼义 为妻妾之奉受之 是丧失人
而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对比论证) (反面论述)
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聪明的小高斯教案最新范文汇总2023-06-12 23:24:45
初三上册致女儿的信语文教案2023-06-19 18:07:42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案最新范文合集2023-06-07 08:53:12
三年级语文园地教学设计精讯文合集2023-06-09 10:31:25
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教案范文汇总锦集2023-06-15 04:20:24
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教案精讯文汇总2023-06-13 01:46:1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婚礼策划策划方案三篇2023-06-14 20:22:32
小型婚礼如何策划方案三篇2023-06-08 19:14:48
婚礼公司婚礼策划方案六篇2023-06-03 01: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