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六、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七、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一、导入
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指导朗读
1、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⑴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准备: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生 活①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① 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号,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附: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
(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
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
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
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
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课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我这样导入: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绎的,它的歌名叫《再别康桥》。而《再别康桥》最初是一首诗,是一位诗坛名家创作的一首诗。胡适曾经如是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他的理想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把这种理想寄予到诗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诗《再别康桥》。
2、作家档案
由教师简介作家知识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在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1、听配乐朗诵,初步感受诗情。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情。
明确: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三)诵读诗歌,吟咏涵韵
1、分七个诵读组吟咏涵韵各小节。要求从语气、停顿、重音等方面说说诵读的体验。
2、请各诵读组汇报诵读体验,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附诵读指导: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顿
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 轻轻的来;
我 轻轻的 招手,
作别 西天的 云彩。
(低沉,舒缓。前两句两顿,后两句美句三顿。第二句注意三个地方:“我”微微上扬;“轻轻的”语速稍慢;句后略有停顿,以读出“分号”的作用。)
那 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 荡 漾。
(语气上扬;深情地舒缓地甜蜜地;因为情绪的激动,二三句可不停顿,第四句越读越慢,将“荡漾”二字顿开。)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 在水底 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 甘心 做一条水草!
(语气平缓;深情地陶醉地。因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顿;第二句后略有停顿,以显现“分号”的作用;“水草”读出重音。)
那 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 浮藻间,
沉淀着 彩虹似的梦。
(语气平缓;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顿;“彩虹似的梦”几个字语气不重但字字清晰。)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 放歌。
(语气上扬;语速加快;向往地畅想地愉快地;“寻梦?撑一支长篙”句中自然停顿;因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顿;第四句语速放慢,“在星辉斑斓里”后面作稍长时间的停顿;“放歌”应该是清脆,一字一顿。)
但 我不能 放歌,
悄悄 是别离的 笙箫;
夏虫 也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 康桥!
(语气下沉;语速放慢;深沉地舒缓地有点惆怅地;用句中的停顿来很好地表达作者心中的略带伤感的情绪;“康桥”二字要读得比较沉重。)
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来;
我 挥一挥 衣袖,
不带走 一片 云彩。
(语音更低沉一点;语气更加轻柔一些;宁静地潇洒地;“悄悄的来”四个字要读得很清晰;最后一句越读越慢;“云彩”二字,轻音处理。)
总要求:要读出宁静感,要读出节奏感,要读出起伏感,要读出惜别感。
朗读的基调要低沉,语气的变化要鲜明,节奏的处理要舒缓。
(四)品读诗歌,体悟诗情
问题1: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归纳:
(1)岸边金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打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绝佳。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她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荫潭水。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色飘荡。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付予了动态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问题2: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归纳:寻梦。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让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象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含着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至极至。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同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相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的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赏读诗歌,寻美品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音节和谐、意境优美经典传诵之作,刚才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解读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篇文章都让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纳:
1、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韵脚严整,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③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选用了众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与我达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们面前的呈现出柔美、婉约的意境。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或浓或淡的光线带来了明暗变化;金柳、云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变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每一节都是一幅色彩绚丽、宁静秀美的风景画。
4.语言美。如轻轻、油油、悄悄的叠字用法,让语言有了起伏变化,有了抑扬顿挫,有了轻快舒缓的音韵美。“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的修辞格式,让行文有了紧凑与缓慢,有了欢快与哀婉,有了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开头与结尾处“轻轻的”“悄悄的”在内容上相呼应,形式上相对称,形成周而复始的和谐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晓国文,深谙外语,他的诗文既有中国传统诗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国诗歌的欢快热烈。轻轻的、悄悄的、挥挥衣袖、作别云彩,浪漫而温柔,细腻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独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写出如此清丽、淡雅的情怀。作者想纵情歌唱,唱出心中对康桥的思,对康桥的恋,对康桥的爱,当分开的愁怨涌上心头,他挥手离别,这炙热、浓烈的情感又如交响曲般能融化冰雪,动人心魄。
结语: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 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 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 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
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㈠提问: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教案《‘教案’再别康桥教案》。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
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主旨: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①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
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
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
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答案:B("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错了。这里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
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两个并列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人和
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
②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再别康桥教案 篇8
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1、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
3、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二)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荡漾的意思。
板书: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七、教学反思。
新月派的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比鉴赏法、美文扩写法、讨论法等,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读和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flash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比如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最好应该让学生先尝试着扩写文章。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模板汇编八篇2023-06-18 13:05:14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汇总五篇2023-06-06 10:41:07
再别康桥说课稿(十五篇)2023-06-15 22:02:20
再别康桥说课稿汇编九篇2023-06-11 17:45:44
再别康桥教案模板合集五篇2023-06-13 14:50:59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十篇2023-06-06 03:25:17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