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篇1
一、 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 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一、教学重点
1、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 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 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 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 、教学步骤
【导语】
以古 曲《阳关三叠》入境,与 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 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 (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思考[来源:]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 (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 (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 (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 (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 口。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 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 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 荡漾的意思。
11、板书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教学反思】
新月派的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 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比鉴赏法、美文扩写法、讨论法等,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读和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flash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比如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最好应该让学生先尝试着扩写文章。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六、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七、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旖旎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领悟诗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的意象美。
难点:体味诗情的领悟与意象的把握。
4、教学过程
【导入】
一、激情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他空灵动人,风景秀美;有这样一首诗,他意境独特,情感细腻。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一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啊?那我们就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名章垿,字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同闻一多为新月诗派诗人,提倡诗歌“三美”。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让他终身难忘的时光。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飞机从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时年35岁。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不计名利、充满热情、富有风趣,然而我说他如流星般闪过的一生也离不开三个女性。张幼仪,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想而知最终的婚姻识走向破灭的。然而同时他在英国留学期间,与既有花一般的年龄与娇艳,又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容颜与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识了,他们同时被对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坠入爱河,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并没有结合。正当徐志摩的爱情枯萎之际,他结识了当时上海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一起研究诗词、文学。可以说两人情投意合,最终成为徐志摩的第二任夫人。他一生的爱来自这三个方向,来自这性格完全不同的女性,也可以这样说女性是徐志摩灵感创作的源泉。
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具有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是在这的苹果树下,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同时,在这里造就了三十二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我们似乎可以嗅到弥漫在空气中芳草与鲜花的气息,流淌着的康河是剑桥大学的眼睛,灵动的所在。面对如此的美景,怀念着逝去的美好时光,唤醒了久蜇在诗人心中的热情,在回国的途中创作了这首震惊世界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三、感受诗歌
看视频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播放视频)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感情:别而不愁、离而不伤。
学生自由读
学生个别配乐读(互相点评)
男女生分节朗诵
【活动】体会诗歌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与视觉上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康桥的什么样的感情?那你对诗人所描绘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可以说是风景如画。这正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时所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那。如此之美的画面,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什么景物那?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浮藻、星辉(板书)
四、意象分析
1、为什么说是金柳?那又为什么说是新娘那?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哪里还用了这样的修辞手法?(出示幻灯片)
明确:柳树被夕阳笼罩着一层妩媚的金色,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可见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在这里不仅是一草一木而仿佛看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子一般。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新娘那?暗喻。是天上虹。“艳影”在哪里?说明什么?
2、“青荇”在招摇,“招摇”我们所了解的词语是什么?从感情色彩上看那它是什么词?
朱自清的《春》中也有一段这样的话:“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自己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哪个词语也是这种用法?更能表现什么情感?(出示幻灯片)
明确:“招摇过市”“招摇撞骗”贬义褒用更能体现对康桥的喜爱!“卖弄”表现了春天来了时鸟儿的欢声雀跃。
3、“潭水”是什么潭?他的梦是什么那把“潭”比作“虹’有着什么相似之处那?
明确:在康河的上游,参天古树之间,有一眼小潭,清澈见底,他是以英国追求自由主义的浪漫诗人拜伦命名的叫“拜伦潭”这里的梦就是他追求自由的梦,文学梦,诗人梦。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夏天走在绿荫的大道上,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倾泻而下,星星点点,丝丝缕缕,如同幻境。而当它照到水面上,因为有了反射和折射,就会五彩斑斓,恰似天上的彩虹。当然这里还有他那欲说还休的爱情。所以那不就是他“彩虹似的梦吗”。
4、我们来看本来这些景物是没有感情的?然而在这里作者赋予他们情感,我们把这些带有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叫做什么?
明确:意象
5、齐读五、六节,一起品味这两节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确:高兴的想放歌,大声的歌唱,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以表达内心的喜悦,这里诗人也不例外,他还做了什么?似乎也已经忘了要即将离开,而是撑着长篙去寻找彩虹似的梦,甚至还要大声唱歌?但是他放歌了吗?而是沉默!因为梦要醒来,回到现实,他还是要离开的
五、小组探究
回顾我们学过的经典诗词,你记忆中最难忘的离别诗篇是什么?跟他们相比《再别康桥》有哪些不同?(出示幻灯片)
六、拓展思维
诗人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走了,带走的是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与忧愁,假设你是徐志摩的好友,你会用什么样的话语来的安慰他。
七、作业布置(分层)
1、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2、概括诗歌的“三美”。
3、仿照李白的《送友人》,把诗歌改写成五言律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分析本诗意象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象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作家作品
1、阅读注释
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设疑自探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3、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五、解疑合探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教师点拨:
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
第七节: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3、(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六、质疑再探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明确: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七、运用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八、课堂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九、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板书设计:
1、挥手作别云彩图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朗诵《再别康桥》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 zǎi 一年半载
zài 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齐读。
三、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教师分章节赏析诗歌
方式: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节:
三个“轻轻地”:难舍难分,奠定全文基调,轻柔缠绵。
第二节:
新娘:对康桥的无限喜爱与眷恋。
艳影:不仅荡漾在水中,也荡漾在诗人心中。
第三节:
招摇:康桥对诗人的欢迎。
板书:
康桥 互相依恋
甘心:诗人对康桥的依恋诗人。
第四节:
潭:拜伦潭。在康桥的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游玩。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富有诗意。
第五节: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离别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寻“彩虹般的梦”,游玩到很晚才归来, 李清照也曾有诗句“兴尽晚回舟”,可见诗人非常快乐。归途中看见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见诗人快乐到极点。
第六节:
想到要和康桥离别,诗人情绪低落下来,只能悄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会离别的滋味。连康桥的夏虫也似乎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也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板书:
沉默 康桥
第七节:
“悄悄地”表明诗人不愿也不舍破坏心爱的康桥的氛围和情境。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既不愿破坏康桥的完整,也写出了诗人的潇洒。
美丽康桥,让诗人情不自禁喜欢上它,也恰恰由于诗人心中充满爱意,康桥才在诗人眼里显得更加秀丽。以至诗人说出:“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
但尽管诗人非常喜欢康桥,他还是“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缠绵又潇洒。
板书:
再别康桥──缠绵而潇洒
五、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象)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2、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我们重点鉴赏“柳”这个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七、感受音乐美
(先放配乐朗诵学生感悟,再分男女诵读,然后叫一个学生诵读)
八、结语
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模板合集8篇2023-06-15 03:35:06
再别康桥教案四篇2023-06-13 03:58:59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9篇2023-06-10 06:02:09
再别康桥教案模板九篇2023-06-18 01:19:28
再别康桥教案模板汇总7篇2023-06-02 00:47:17
再别康桥读后感集合六篇2023-06-02 17:27:5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