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雨巷课文赏析

时间:2023-06-03 02:40:35 文/李盛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雨巷课文赏析

  《雨巷》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品,大约写予1927年夏天。1928年8月在《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首次出版,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雨巷课文的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刘勰说过“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这样两句话,以此来概括文本创作和文本解读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本文要谈的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文”,即语言,在具体的诗文中指的是言语;“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多数情况下,文学作品都不是从言语到思想感情的直通车,那样过于直白,不够含蓄蕴藉,它需要一个中转站,需要给思想情感披上迷彩服,或在其头上来一个草圈儿,遮蔽一下。这个中转站,就是一些物象类的东西,古人称为“象”。如三国时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可见,文学作品是可以从言、象、意这样三个层次来分层解读的。笔者曾就这个问题写过一篇文章,《文学作品分层解读原理与叠印剥离教学法探究》(见《现代语文》杂志2005年第7期)。在这篇文章里,我是把文学作品,主要指散文诗歌从言语形式、情境和意向三个层次来分层解读的。 下面我们以《雨巷》为例,来谈谈新诗的分层解读问题。

  “五四”以后,在新诗的.初始阶段,许多诗人为了追求所谓自由,完全抛弃了诗的韵律,诗有些不像诗了,这种情形是让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戴望舒的《雨巷》一出,让人耳目一新,他在冲破古典诗歌外在形式禁锢的同时,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所以叶圣陶说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依据分层解读原理,学习《雨巷》我们首先要从言语形式切入,主要是从“音节”切入。《雨巷》的音节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韵脚。本诗押的是“ang”韵,全诗七节,每节六句,韵脚都在三、六句尾,而且全诗一韵到底,韵律和谐,音乐性极强。

  二是节奏。本诗节奏舒缓,悠扬。造成这种音节效果的是诗人运用了重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停顿富有规律性。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抒情色彩。如“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这是连续反复,还有间隔反复。如第一节和第七节,全节反复,只差一个词语,加强了情感的往复回环。再如第三节和节六节,都是从视觉、听觉、心理来抒写诗人对姑娘(丁香)寄予的情感,只不过一个是期待,一个是失望罢了,音节方面非常相近。

  三是语调。全诗的语调是低沉,幽怨的。造成这种低沉幽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二: 一是ang韵自身就具备这样的特点;二是诗人多次使用含有忧伤意味的词语,如彷徨、哀怨、寂寥、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太息等等,而且多次反复使用。这一些意义相近、表达诗人内心孤独苦闷情绪的词语,读来语调必然是低回缓慢的。

  音节是诗歌言语的物质外壳,从音节切入,也就是从文本的最外层进入。要用朗读的方式把诗歌和谐优美的韵律,包括舒缓悠扬的节奏和低沉幽怨的语调等所蕴涵的审美效果表现出来。但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不仅有语音结构,还有词语结构、句式结构、章法结构、表达方法、表现手法等,比如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前后照应的章法特点等。总之,在诗歌解读的第一阶段,我们首先是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前提下,读懂诗歌的言语形式。如果说诗的言语对象为A,那么,此时,我们要把A转换成,即诗的语表意义,理解诗的字面意思。

  这样解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常识未必平常。”因为每一首新诗的言语形式都是不一样的。人们常犯的毛病是,对语体文的言语形式不屑一顾,或重视不够,初读一二遍,言语形式尚未读懂弄通,就匆匆进入意象乃至意境的层面。教师以此为教,常常搞得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就是不遵循诗歌分层解读的规律所造成的。

  读懂了《雨巷》的言语形式,才为后面解读《雨巷》的情境奠定了基础。什么是情境?情境就是承载诗歌意向的物象类因素,多指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要素。

  《雨巷》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抒情主人公“我”,一个是姑娘。“我”是一个彷徨在雨巷中的孤独寂寥的青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而不可得,依然继续彷徨在雨巷。而姑娘是一个像丁香一样高洁而又结着愁怨的女青年,像我一样彷徨在雨巷。无论在气质、性格、心理,还是在生活环境方面,姑娘和“我”都是那样相近,正是我希望逢着的对象。

  《雨巷》虽然为抒情诗,但它也是有“事”在的,它朦朦胧胧地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故事片断:我彷徨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姑娘真的出现了吗,还是在“我”的幻觉中出现了?都有可能。“是有”告诉读者的是,她真的有,或她应该有,虚实不定,但她确实“出现”了。她和“我”一样彷徨在雨巷,而且走近了“我”,投出太息般的眼光,然后她飘过,静默地远了,走尽这雨巷,消散了我期望中的模样。最后,剩下一个孤独的我继续彷徨在雨巷。这个故事片断是很清楚的,必须把它读出来,如此才有利于我们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中所写的景就是“雨巷”。江南梅雨中的小巷,其特点是狭窄、幽深、阴暗、悠长、潮湿,走在小巷中的人,往往被逼仄得有窒息般的感觉。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诗人经历了一个从期望到失望的过程,才感受到彷徨、寂寥、惆怅、迷茫。

  诗中写的物就是丁香。为什么是丁香而不是别的什么?因为丁香在古代是有固定的文化内涵的,它有高洁和愁怨两个方面的审美意蕴,古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和“丁香空结雨中愁”是其所本。丁香的花由紫而渐白,淡漠凄清;丁香的蕾,呈结状,古代诗人常用来寄寓心中郁结之意。这与本诗作者纯洁高尚的追求和苦闷彷徨的失落是完全相符的。

  这一解读过程,除了理清“事件的情节”外,我们都是在对诗歌的意象进行解读,我们所感受和理解的是姑娘、丁香和雨巷这些主要诗歌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和意味,把握的是诗歌的语里意义a。从语表意义到语里意义a,这样来循序解读,学生决不会感到迷茫。当然,我们对本诗语里意义的解读并未到此结束,也就是说,解读诗歌的情境和解读诗歌的语里意义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意向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以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是读者从诗歌中“生产”出来的思想感情。

  《雨巷》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和对诗中姑娘形象的理解有直接关系。在情境解读阶段,我们认为,“姑娘是一个像丁香一样高洁而又结着愁怨的女青年”,而在意向解读阶段,就不能这样简单了,我们要对姑娘的形象做全方位、多向度的解读,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多种角度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姑娘是“我”的恋爱对象,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我爱慕着姑娘,希望“逢着”她,交接她,发展一段爱情,但姑娘却是在水一方的伊人,令我可望而不可及。这一层意思学生是很容易读出来的,事实上,戴望舒生活中也确实有过这样一段情感经历。到此,对诗歌语里意义a的解读才告结束。

  第二,姑娘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的象征,表达诗人对美好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但这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雨巷般阴暗、幽深的社会环境中,希望只是微微的闪光一点,转瞬即逝,正如在雨巷中匆匆飘过的丁香姑娘,留给诗人的只有寂寞和惆怅。这一意向已属“言外之意@”,读者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和思想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解读得出来。

  第三,姑娘是与自己性格气质相近,意气相投,能够理解、关怀和支持自己的人,表达的是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一个在寂寥的雨巷中苦闷彷徨的青年,多么希望遇到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那个人一定是如丁香一样的姑娘。但事实上他寻求慰藉而不得,所得到的只是一个“太息一般的眼光”。很快,她静默地远了,消散了模样。我们能够体味得出诗人心中的那份痛苦和寂寞。这一意向更是“言外之意@”,完全是读者根据文本自己“生产”出来的。

相关文章

雨巷改写作文2023-06-05 20:08:42

雨巷一别,是我一生的难忘散文随笔2023-06-02 01:16:31

雨巷的主题2023-06-12 20:00:10

关于雨巷课文原文2023-06-02 01:30:19

雨巷教学设计模板2023-06-04 12:26:02

戴望舒雨巷教案2023-06-12 04:48:49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