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时间:2023-06-12 17:09:36 文/刘莉莉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

  当代学者余秋雨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社会人文思想为基奠,在散文创作中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融历史人文风物哲理等于一体,且走且评,开创了散文领域的一代新风。在余秋雨散文中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历史气息充分体现了这一代散文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拓展,展现了时代的精神。

  关键词: 余秋雨 散文 艺术 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 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文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 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 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 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 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 史。 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 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 一两个细节, 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 均属于“游记”。“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然而, 到了本世纪末期, 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

  (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

  (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 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 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 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 《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

  (二)、从游历的经历看文明的主题和知感结合的风格:大处着眼文化,细处点评人性。

  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他在《文明的碎片》中写道:“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文化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分量如此之重,以至于你几乎在每一篇中都能感觉到文明的存在与呼喊。余秋雨散文的主题和题材立足于故事和景物的统一,他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在大处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广,从细处对人格的思考更加深邃。

  (三)、些许的不足:难以寻求的平衡

  当然,作为一个尝试创新的过程,余秋雨的散文也有不足之处。他的散文中对文化人格研究,是从对个体人格的考察到对整体人格的把握;从历史上的文化人格的源流,考察到现实中的文化人格的现状考察,作理论概括和理论表达,从而不断地得到升华和深化。但他习惯于的整体性评判的思维模式,往往从大处进行粗线条的'构画,忽略了个性差异的一面,有一概而论之嫌。同样,余秋雨散文中那些略显突兀的语句和断然的结论可能基于同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甚至表现在余秋雨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重新阐释上。他的处理总是把背景和故事删减得非常简单和纯粹,纯粹得可以无所阻碍地表达他强烈的抒情意向,这种单纯的造型拥有了一种文化征服的力量;但这也可能会造成一种过于造型化简单化的文体风格。如描写苏东坡在黄州的处境时,他的处境和和心情其实可能复杂得多,但只将其简化为一个“突围”的姿态。后来他反思自己散文的缺陷,以为思维模式方面离不开文化群体思维的常规性是其中之一。当在对其写作动机和散文思想内涵的剖析时发现,与这种造型化的处理互为表里的是他的散文往往把文化形象理想化,往往借一个细小的机会来烘托文化的庄严和繁

  (四) 、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 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 闷的灵魂, 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 受到小人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 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 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

  (五) 、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 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 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 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 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六)、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一般认为, 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 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 许多历史散文作家, 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 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 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 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3.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另外,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 阳关坍弛了, 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 终成原……”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以说,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 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 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 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一) 、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讨

  (1)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 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此一切散文文本。 “从意蕴上考察,余秋雨散文集中探讨的是中国文化问题, 因此其文本情感符号系统主要由下述三个方面构成: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 《都江堰》 ) 、 柳宗元( 《柳侯词》 ) 、苏东坡( 《苏东坡突围》 ) 、朱喜、张械( 《千年庭院》 ) 、八 大山人( 《青云诺随想》 ) 、被放逐的文人( 《流放者归来》 ) 、 ‘酒公张先生’ 《酒公 墓》 ) 、文学家陈麓教授( 《家住龙华》 )等;锈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 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作家常常将上述三方面内容交错起来,扭结到若干著名或无名的人物活动轨迹中,通过他们的奋斗与失落,中兴与末路,得意与苍凉, 质言之,通过他们的生命亮色划破历史隧道的黑暗,展现了一幅漫长的中国文化演进的巨幅面卷。

  (2)其散文的美学蕴藉非常丰厚, 譬如, 他深刻地批判过封建社会的 “贬官文化” 、 “隐逸文化”与“夜航船文化”(见《柳侯祠》、《西湖梦》、《夜航船》);他 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愤怒其继承者的昏聩无能(《一个王朝的背 影》);他惊讶、赞叹中国文化的异质因素“商业文化”的崛起,又满怀惋惜地勾勒了这种文化的没落、 灰飞烟灭( 《江南小镇》 、 《抱愧山西》 ); 他思考过 “美” 这种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在人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柳侯祠》、《夜雨诗意》);他为我们的祖先曾经作出过的成就自豪(《都江堰》),为他们呕心 沥血地护卫民族的精神之火而折服(《风雨天一阁》),为一切曾经在冷漠、无序的社会人生与历史实践中贡献过绵薄之力的人、 事树碑立传( 《信客》 、 《庙宇》 。

  (二) 、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

  (1) 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 ,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 、 《贵池滩》与《青云谱随想》 , 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模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 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文化品位与文化贡献。

  (2)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 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 《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历史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 《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的轨迹则不多见。

  (3)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 余秋雨散文常常从感性叙述轻松自如地切换成理性评析,或从理性评析自然地转人感性叙述,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一种交融着感性与理性的具象式理论言说。充分显示了一个在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创作中浸淫了多年的文化学者的优势,从而远远超出前此若干纯感性抒情、叙事或纯理性议论的文本,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型的范例。

  (4)余秋雨能将自己的散文写到了这个程度上,实在也是一个奇迹,靠的是他多年的心血、多年的思考、多年的积累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求,这不能不说跟他毕生的行走、思考有关,他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上,即使写点什么都能够随便写出点什么来,我们由此可以看见,余秋雨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实在也是自己把自己的才力逼发出来了,所以他的散文风行天下,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总之,余秋雨的散文以他的思想作后盾,以他的才华作支撑,对这些众多的 文化现象、文明现象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思考,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需求和必 然。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 由小到大, 由浅到深, 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2]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花城出版社.2000年

  [3]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年

  [4]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作者:李雄勇,来源:江西教师网)

相关文章

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有感2023-06-06 01:44:06

余秋雨遥远的绝响简介及读后感2023-06-05 05:45:51

余秋雨身上文化赏读2023-06-18 01:37:16

余秋雨千年一叹经典好句2023-06-03 17:22:23

余秋雨伤感语录2023-06-17 13:00:25

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精选7篇)2023-06-09 08:28:47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