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1
余秋雨笔下的《西湖梦》,给我的感触最深。许是因为自己曾游过西湖,这样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圣地,山山水水都是让人迷恋的。
曾经游西湖的感触还在心头。记得那时我迈着清脆的步伐,冉冉地走过苏堤、白堤这两大生命堤坝。踏着满地早已枯黄的残枝落叶,听着枝叶被踩折的声音,想着白居易、苏东坡这一世的成就与愤慨。“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是啊,在如今游客们来来往往的堤坝上,已无法深刻感受到这两大文豪心中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了,只是两条长堤,人们心目中的游览物罢了。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的确,望着那弗如沧海阔廖,却无法一眼览尽的西湖,一种莫名的疏离感是抹不去的。思绪无法被脑海与湖水禁锢,初冬,跟着漫天飞舞的落叶节奏,随自己的影子在后方飘扬,并且感受着冷寂和萧索。
虽览的是同景,我却并没有他那样理解的深刻,一切在他心中和笔下变得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对于中国宗教的提出的见解,对于中国文化人的人格找出的不足,对于中国精神文化决裂的愤慨……
他说:“苏小小比茶花女活得更为潇洒。”,他说:“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
像这样的跨越时空界限、充满理性思考辨析的感悟在他的散文中随处可见。他以自己对中国文化及文人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把现实与历史、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融,令人深思。散文十分讲究个性,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赋诗要有英雄气象: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而余秋雨的散文便随处可见这种“英雄气象”。我想,如果在游西湖之前拜读这独特的《西湖梦》,那么到时站在西湖岸上,心底流露出的情致定是有所不同了。
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2
西湖,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圣地,作者余秋雨感受着西湖的'美,避不开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于是提笔,记下了西湖的种种。
西湖梦,是令人憧憬的,是令人向往的,是保留在人们心中那小小的归属地,为之奋斗的。西湖梦,初读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实在不知为什么以梦为题,似乎与他写的内容毫不相关,读到第三遍时,有了模糊的概念,也许,是作者对西湖单纯的梦,更或许,是作者感慨于数千年来文化人格的日趋没落,而作者呼唤着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的一种期望。梦,多么美好的一个字眼啊。
文章结构层次鲜明,十分清晰。每一小节都谈论到了一个主题,但各小节与文章最终写作目的是相照应的。作者的联想十分丰富: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下的诗,联想到宗教并阐述了宗教与西湖的关系,联想到了苏东坡与白居易在西湖留下的两条生命堤坝,联想到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退隐的林和靖,联想到了名妓苏小小和白娘娘。
第一节,作者自己初识西湖,与西湖亲密接触,日本使臣所作的诗,作者因此发生感慨,对于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但也给人一种疏离感。就如作者所言:它贮极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他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他失去了方位。他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缥缈。也许这就是作者对西湖产生梦的原因吧。
第二节,作者开始了他的批判,发出疑问,是山水走向宗教?抑或是宗教走向山水?这一切归结于非常实际,而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说实话,我并不理解余秋雨为什么这样写。我进能理解他写鲁迅时,鲁迅劝不要将家般至杭州,因为他怕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成供后人游玩的景点。再也读不到创世的文章了,因此,作者借此批判了消极隐退于西湖,感于世风日下,群体性文化人格日趋暗淡。
第三节,继续借苏轼,白居易之名批判消极隐退,大力赞扬了白居易和苏轼当年所作所为,称他们在文化品位上,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但却称赞林和靖将隐士真正的做地道了,做漂亮了。我不太理解。
第四节联想到了苏小小与白娘娘。呼唤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苏小小和白娘娘都为了爱情而发出生命的光辉,苏小小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作者借此赞扬他们的生命力。
从语言上看,文字不算太悠美,讲道理颇多,而且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但文字却有力的批判了消极隐退,大力赞扬了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
而从修辞上看,有比喻,令人更懂,给本身晦涩的文字增添了一些优美。
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3
西湖的美时常以各种姿态跃然于墨香飘逸的宣纸上,她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面容引得无数旅人驻足于此,为她提笔。因此,流传了许多从古至今家喻户晓的佳作。
初识《西湖梦》,以为这也是为赞美西湖而作。一把劣质的折扇上描绘着一幅生动的西湖游览图,余秋雨先生便是因他童年的一件礼物认识了西湖。年长之后游西湖,竟如游故地,仿佛是在寻访童年的梦境。然而在余秋雨眼中“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了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这种疏离还因它积淀了太多历史,太多朝代,使人在游览时不由联想到历朝历代的人、事、物。
湖光山色本是平静人心的,而西湖留下了太多,会不禁沉醉。如宋朝南迁至此,夜夜笙歌,他们可以暂时忘记惊慌,远离战火飞烟,享受太平。西湖将统治者们的心浸入暗绿的湖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意志被消磨了,南宋也因此很快消亡。
宋代的苏轼曾任杭州知府,为疏浚西湖而造了一座长堤。如今我们常常念及这道长堤和它留下的故事,而看似光彩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的自卑而产生的自私和嫉妒,苏轼只得隅居于杭州,无法实现更大范围的抱负。余秋雨应该是对他有一丝惋惜的,“就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苏轼因一纸辞章来到杭州,而同为居于西湖旁的文人,林和靖似乎更自在。梅妻鹤子,闲来赋几句诗,做一个远离世间喧嚣的隐士。后世常有追随者,在现实社会中受挫后,便隐居山林,避世的态度使他们的人格封闭,无法将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传播于众。
这或许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讽刺,高尚的人格品质在现实中受到打击时是如此软弱。原本向外开放包容的文化后来渐渐向内自闭起来。
与前者不同,苏小小和白娘子所有的是一种“野泼泼的人格结构”。她们不禁锢于千百年来的陈旧观念和规则,去追求人本质的美。苏小小的洒脱和白娘子的坚贞在那个时代是难得的,她们释放了被长久压抑的人性,即使那是被世人不解和指责的。
有人说人们信仰道德超越了道德本身,余秋雨来到西湖,也许不仅仅是为寻找童年的梦,也是为寻找生命的湖泊。这一过程必然是艰辛的,想必也是书名的由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相关文章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8篇2023-06-16 23:20:49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好句2023-06-17 22:15:31
余秋雨冰河读后感(精选三篇)2023-06-17 13:54:28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中国之旅简介2023-06-16 16:21:09
余秋雨经典散文垂钓赏析2023-06-03 07:12:38
于丹接替余秋雨任青歌赛的考官2023-06-15 01:39:27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