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时间:2023-06-04 18:54:37 文/阿林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余秋雨的散文,通过独特的思想文化境界,完成对传统散文的继承和超越,尝试对健全文化人格的有益探寻,对当今文明展开了沉重的思考。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摘 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对中国文化做了哲学式的反思,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其中对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忧患与反思恰好体现了当代文人的文化自觉与承担,在他的忧患里探寻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灵魂以及包涵在内的人生感悟,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而忧患意识也成了余秋雨散文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文人;忧患意识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里说“十分惶恐地向读者道歉,麻烦他们苦苦累累地陪我走了好一程不太愉快的路”是的,我们跟着秋雨先生所走过的路十分沉重,在那里山水名胜已不再是自然的山水,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演变,无情的景观因为太多人的参与而变得碎落,复杂,悲壮。鲁迅先生曾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而秋雨散文正是带领我们看了太多太多的美好的破灭,珍贵的消亡,我们越走越沉醉,越走越难过,越走越深思。这一幕幕造物主的恩惠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了破落?在悠悠时空岁月里又是谁在暗中操纵着这一切?也许一切答案都显得是那样的迷糊和苦涩。然而辛辛苦苦作了一次旅程总该是有收获的,秋雨先生知道“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也许还是会回来的。

  (一)对中国文化的忧患

  秋雨散文大多是借文化古迹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脚迹,思考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命运奠定了大多数秋雨散文的基调,作者从每一景,每一物中看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中国文人的心态演变,并夹着着历史的沉重感去思考着,于是导致从没有哪本散文集像《文化苦旅》这般充满了深深的忧患意识,一开篇《道士塔》就走的这样悲壮而沉重,敦煌文化,“沙漠中的牡丹”中国文化的精粹,却在一个龌蹉的道士手里败下阵来,而作者对这样的一个将敦煌文化卖给外国侵略者就像“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一样随意”的行为会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无奈。王道士只是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丑,却在中华民族的心坎里留下了如此深的一笔伤痕: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5大箱,600多卷经卷……②

  先辈的勤劳和心血都在这一刻化为乌有,一个个数字很是刺眼,每个数字都是对王道士沉重的审判,也是作者无尽的忧伤,这样的原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样的悲剧仅仅是因为偌大的中国因为穷而无力保护自己的文化,是么?可是作者却一针见血的发现: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付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王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真的是穷么?只是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花天酒地,更愿意把这些东西作为讨好官僚作为晋升工具的谄媚而已,面对这样的事情,作者很无奈,也只好逼着自己相信一个很难说服自己的现实: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于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

  此段道出了作者对敦煌的深爱,对敦煌破坏的痛心疾首,对偌大的中国文化被任意破坏,作践的忧愤。民族的悲哀在余秋雨先生的心里疯狂的撕裂,他恨不得上前去阻止这一切,哪怕粉身碎骨也再所不惜,可是他又怎能阻止得了呢,他只能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然而作者发现这样巨大的一个民族悲剧竟然只得让一个小小的道士来抗的时候,除了恨,再也找不到其他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悲愤了。但是一句“我好恨”恨的是多么无奈,恨的多么辛酸,恨的多么痛苦。

  余秋雨用深厚的学问功底、深刻独到的思想见识、丰富雄浑的想象力与精湛博大的思考能力相结合,表达出了对中国文化命运深沉的忧患和反思,发人深省。而用理性的眼光去发现忧患,反映忧患俨然成就了秋雨散文反省文化的最重要一笔。作者揭示的现实如一盆冰冷的水泼向了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的祖辈呕心沥血创造的灿烂文化,到了我们这一辈手中到底该何去何从呢?古语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道士塔就像一面镜子,丑陋的王道士,低俗的官员都是一面面镜子,我们可以一一对照,今天的我们是走在破坏还是建设的道路上呢?在思考过后,余秋雨先生使我们新一代的中国人对那些破坏民族文化的行为义愤填膺,燃起了我们下决心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好好珍惜五千年积累下来的博大精深。

  (二)对中国文人的忧患

  余秋雨先生首当其冲是一个文化人,文化人在关注文化的历史命运之时又不得不将笔端指向了自己――中国文人。中国的历史太长,文化太重,在中国当一个文人,一个堂堂正正的文人又谈何容易呢?在《文化苦旅》里,先生的笔端在山水翱游之时也不得不涉及他们,而一旦涉及就难以轻易脱身,轻松离开。

  1.文人命运多舛

  忧国忧民常常是中国文人特有的写照,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对中国文人最好的概括。在《文化苦旅》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文人艰难多舛的命运历程,如《柳侯祠》里那个颠簸流离的柳宗元:

  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父亲的儿子或儿子的父亲,只有朋友间亲疏网络中的一点,只有战栗在众口交铄下的疲软肉体,只有上下左右排行第几的坐标,只有社会洪波中的一星波光,只有种种伦理观念的组合和会聚。不应有生命实体,不应有个体灵魂。

  我们有着长期的封建专制政治桎梏,在一种畸形的社会下一个文人的命运注定要坎坷难行,在现实中遭遇挫折的文人们往往又走向了山水,去寻找他们精神的家园,追求人生的价值。而《文化苦旅》又是余秋雨先生在踏寻山水之后的力作,在与山水的亲密接触之中自然和山水背后一代代文人的生命历程发生了联系,使得《文化苦旅》站在今天的时代带着沉重的笔调去探索中国文人的成长历程和人文价值,描述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文人的艰辛和他不得不与命运抗争的迷惘。

  2.文人成长艰辛

  在书中涉及文化人的篇目很多,如《风雨天一阁 》和《青云谱断想 》等文章,直接把笔触指向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里路历程,为了延续那份文化良知,为了文人心中的那份信仰,他们必须“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才能实现文化的延续。然而当这些艺术家用一生的热情和时间创造的成果在今天陈列在各大博物馆的时候,当秋雨先生面对熙熙攘攘的游客为现代艺术家欢呼的时候,又怎么能不为我们历史上那么多文人耗尽一生,守着的一份艺术信仰的品质正在悄然流失而忧患呢?秋雨散文清晰而冷静的指向了这里,满含深情的告诫我们:

  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

  我相信这是余秋雨先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是在看了太多,走了太多之后对中国文人精神遗落的哀叹,也是对中国文人深深的希冀。

  3.文人生活不易

  另外如《藏书忧》等文章 ,把笔端指向了中国文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危机和烦闷 ,用这些细小的物像作为切入口,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当代文人如何面对传统的丢失和文化难以继续的忧郁。文化靠的是积累,世世代代的传承,然而文化最难抵挡的敌人却也是时间本身。在面对文人藏书这个“嗜好”时,本来藏书对一个文人是一件乐事,可是在这里却越发的悲凉,秋雨先生将自己的忧患意思运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时刻在思考着,审视着,对藏书的痴迷的赞赏,对藏书的困难的担忧,对藏书的难以传承的悲哀。秋雨先生的忧虑是不无道理的,而且他又是看的那么真切:

  一个学者,为了构建自我,需要吐纳多少前人的知识,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和时间。苦苦汇聚,死死钻研,筛选爬剔,孜孜。这个过程,与买书、读书、藏书的艰辛经历密切对应。书房的形成,其实是一种双向占有:让你占领世间已有的精神成果,又让这些精神成果占领你。

  这样的情况在文人眼里必然会产生不安的忧患,一个爱好藏书的文人更能够切身的感受其中的快乐与辛酸,藏书变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部分包括时间和空间,是书成就了他们,又因书而变得两难。所以使得他也不得不在书里感叹:

  嗜书如命的中国文人啊,你们的光荣和悲哀,该怎样裁割呢?

  余秋雨发现关乎文人的东西太多,时间太长,内容也太沉重。对文人命运的关注注定不会太轻松,这也很贴切的印证了书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艰难苦涩的文字不是无病呻吟,作者所作的也不是一次带着欢声笑语的游玩,他是带着看破五千年文化和文人的哲学家眼光、历史学家眼光去仔细地审视华夏大地,再用文学家包涵深情的笔墨写出来。忧患心态笼罩着全书,不管是物也好,人也吧。但是这些文化名人虽然历经劫难, 但却在劫难中迸发。万般劫难磨砺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了他们更大的智慧,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生命之光。这一点,应该是余秋雨选择以这些文化名人的悲剧命运和艰难生活为题的主要原因吧。(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袁红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伤痕油画”悲剧意识研究》,《西南大学》2009年.

  ② 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5页.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2年。

  [2] 刘华.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 白晓明.优雅而深邃――余秋雨散文语言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02).

  [4] 冯俊锋.从《文化苦旅》看余秋雨的散文创作[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 沈汉达.秋雨散文的写作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相关文章

余光中诗歌读后感范文(通用四篇)2023-06-06 19:30:41

余光中民歌赏析2023-06-09 02:48:30

莫高窟导读2023-06-12 06:46:09

余光中大江东去2023-06-10 18:56:17

余光中石器时代原文欣赏2023-06-07 05:53:59

余秋雨散文夜航船2023-06-19 20:06:45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