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微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微课稿1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苏轼在西湖和朋友泛舟宴饮的即兴之作。作者苏轼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涟漪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样打扮都是那样婀娜多姿。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该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二年多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古诗,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又经历过第三单元《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学习,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是对学生来说,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是一大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把握好意境的美,就可以帮助学生从诗句的表层进入作品的“灵魂”,并由此获得美感,这是本节课设计突出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独立识记生字的过程中,不同的语境中识记生字“亦、妆”,提高独立识字能力。
2、运用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潋滟、空蒙、雨亦奇、相宜”等词语。在理解“潋滟、空蒙”的过程中感受西湖湖光山色的美,丰富词语积累,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唤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3、运用联系上下诗句和图片,体验诗句表达的情感,理解西湖的神韵,读懂诗人对西湖的美景由衷地赞叹。能借助已有的的语言积累抒发西湖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 、巩固古诗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在互动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出示了描写西湖的几首诗,有艾青的《西湖》、清朝周起渭的《诗西湖》、唐朝白居易的《西湖留别》,并让学生说说诗中把西湖比作什么,初步感受诗人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板书诗题)。开课伊始,品读古诗,自然形成一种学古诗的氛围,而出示的几首有关西湖的诗,更点明了主题,引出了本诗的学习。图片的展示更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西湖的美丽,萌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自学引导,入情入境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提要,进行学习。汇报中,从“知诗人”,我们就对苏轼以及苏轼的古诗风格有了初步的感悟。“解释题”中,我们就了解作者描写了晴天和雨天的景。通过“诵诗句”和“明诗意”中,教会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美。
在理解水光潋滟时,先借助字典,让学生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同时图片展示晴天时候湖面的景色,因而我还适时采用直观的手段,可以增强感染力。接着发问:“夏日,阳光洒在荡漾的湖面上,波光粼粼的,你觉得就好像怎么样?(生想象说话)
多美的湖面啊!让我们跟着苏轼的游船来到湖面上,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
这时候学生就展开了丰富想象,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得以充分体现。这就是西湖的晴天真是美得恰到好处啊!再让学生读诗句,体会作者对“晴方好”的赞叹,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的内容,产生和作者同样的心里共鸣。
学生再通过想象,走进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在理解“山色空蒙雨亦奇”时,学生通过课下注释知道了“空蒙”就是雾气迷茫,再出示雨中西湖景色图片,接着发问:这雨只让山色空蒙吗?还让什么空蒙呢?这样学生的想象空间就打开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塔、桥、树等等,这一切都笼罩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一切显得多么奇妙(板书:奇),理解“雨亦奇”就水到渠成了。接着配乐指导朗读诗句,配乐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后两行的诗意理解上,我把目标只定在了理解诗句意思上,没加过多的感悟。因为感受着诗人把西湖比作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可见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借由板画,复现情境,想象画面,引导背诵。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为了更加体会诗人对西湖的赞美,让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成西施,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更深刻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因为巧妙的比喻,使得这两句诗成了传世名作,也就让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三)拓诗入情
通过背诵积累其他描写西湖的诗句,唤起了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这一活动利用了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眼中的西湖,由说到写,梯度合理,降低了难点,也增强了学生习作的欲望。
(四)诵诗留味
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结束本课,让学生学习古诗的氛围融汇始终。
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把诗人的情感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古诗教学就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浓度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的能力。教无定法,愿与各位老师分享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微课稿2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 :拓展阅读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略
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合集八篇2023-06-13 03:23:58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翻译赏析2023-06-14 08:35:47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注释及鉴赏2023-06-18 21:47:12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品鉴赏2023-06-14 02:02:18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合集六篇2023-06-04 12:43:38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材理解参考2023-06-14 05:07:3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