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介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最流行。为便于理解,分两种白话译文版本呈现。
《心经》全文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观 自 在 菩 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照 见 五 蕴 皆 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度 一 切 苦 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舍 利 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色 不 异 空。(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空 不 异 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空 即 是 色。(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受 想 行 识。(情欲、意念、行为、8灵)
yì fù rú shì
亦 复 如 是。(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舍 利 子。(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是 诸 法 空 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不 生 不 灭。(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不 垢 不 净。(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不 增 不 减。(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无 受 想 行 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无 眼 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乃 至 无 意 识 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无 无 明。(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亦 无 无 明 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乃 至 无 老 死。(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亦 无 老 死 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无 智 亦 无 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以 无 所 得 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菩 提 萨 埵。(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心 无 挂 碍。(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无 挂 碍 故。(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无 有 恐 怖。(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远离颠倒梦想)
jiū jìng niè pán
究 竟 涅 盘。(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三 世 诸 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是 大 神 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是 大 明 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是 无 上 咒。(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是 无 等 等 咒。(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能 除 一 切 苦。(能除一切苦)
zhēn shí bù xū
真 实 不 虚。(不是骗人的 )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 说 波 若 波 罗 蜜 多 咒。(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 说 咒 曰。(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揭 谛 揭 谛。(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波 罗 揭 谛。(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波 罗 僧 揭 谛。(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菩 提 萨 婆 诃。(修成正果)
白话翻译
[原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译文]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核心根本经典。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译文]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原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译文]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原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原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译文]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原文]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译文]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原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原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译文]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原文]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译文]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心经的主要思想
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
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心经不同译本
在玄奘译出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旧传为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
1、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 Beal)于1864年依玄奘汉译本所译。马克斯·缪勒(Max Müller)于1884年将梵文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并首次将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英文传至欧美国家。1894年,马克斯·缪勒重将本经译成英文并编入《东方圣书》。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 Conze)校订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并译成英文。
《心经》讲解
心经,就是六百卷般若的心,就像我们人的心似的,所以你要是把六百卷那么广阔的,用极简单的观照,能够进入它的中心,六百卷般若的中心。其实般若就是心,般若即是心,智慧是没有形相的,慧有什么形相?没有的。但是因为这个心有体、有相、有用,这就是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体、相、用,就是般若,三个合称为般若。譬如我们讲大乘起信论(讲华严经之前跟大家讲过大乘起信论),自己的心来起个信,信自己心!什么意思?因为我们从来没相信过自己的心。佛教导我们,我经常问道友们,或者问人家:你信佛没信佛呀?一般的人说你得信佛,信佛是信佛的像吗?信佛的心吗?信佛的经典妙用吗?我们经常问人家有信心没有?这个不是信佛了,说你自己相信你的心不?就这么个意思。心即是佛,信心即是佛。我们在华严经里头常常讲智,智是理的用,理上的用,就是把自体、心体变成智慧的妙用,完了心还照于理,这就是般若含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咱们在法华经中叫观世音菩萨。我自己这两天就在想,为什么心经中要叫观自在菩萨呢?为什么法华经里头普门品中要叫观世音菩萨呢?这些圣人他们的德号是按他所做的事业来起的。这个观自在是不是自己在修?修成了,就自在了!但观世音不是这样的,他度别人,度别人修,感化、教化、教育众生的。这才叫真正的观自在。菩萨是通称,一般的菩萨叫菩提萨埵,叫觉有情,让一切有情众生都觉悟的意思。所以说菩萨是通称,而观自在则是别称,我把它分成了一个自度度他。在印度话叫婆卢枳底湿伐罗,婆卢枳底湿伐罗翻译成中国话就叫观自在。这个话咱们现在通常讲的就是,谁观,谁自在!你不观,你就不自在。观就是思想、思惟修。我们每人都在观,看你观什么?这个观是指你能观的和你所观的,所观是境,能观是智,智照境。
等你观通了,你就自在了;观不通,你就还不自在。人人都是观,但人人观的都不自在,不能够唯物,要观到十方世界圆明无碍时,那就成就了。而我们现在不能够这样的观,我们观的都是俗谛,观什么执着什么,不能够自在,也不能够解脱。就是能观的智慧(般若智慧)和所观的境,你怎么认识的。就是能观观于所观,你观的世间上的,你怎么认知的?你又是怎么认识的?你怎么知道的、怎么了解的呢?这文中说观而后又照,这一观照就见五蕴皆空,观即是照。观,看个什么?这是眼睛看,菩萨他用他的智慧照见,那个照无所不能。就象一个灯,晚上黑暗的时候,你点个灯,把屋子照亮了,能照的是灯光,所照的是屋子境界相,两个即是一个,有光明就能破除黑暗。观,就是你用智慧认识世间,乃至认识出世间。世间、出世间一法不立,万法皆空,那你这个观就是成就的。
一切菩萨圆满了就叫菩提萨埵,菩提就翻觉悟,萨埵就翻有情,让一切有情都觉悟。这样的观!一切众生都觉悟了就没有窒碍了,没窒碍就自在了。你能观的智观于所观的境,能所双亡。能观智是空的,没有实相,所观的境也是空的,这是一个空,而不是两个空。“照见五蕴皆空”,观就是照,这一照什么都没有了,唯有智慧存在。因此观自在这个名字在这个心经上纯粹是代表自己修,观世音菩萨他对于世出世间由观照而得的自在,由自在而证得的空性,也只有证得了空性才能自在。那他是怎么来观照的呢?因为什么而起的观照呢?因为他修行,观就是修行,观就是行门。那他是怎么修行的?他在行般若波罗蜜多。以般若波罗蜜多来照,这一照那问题就很多很多了。我们现在起观照,每位学佛的道友都在观照,也都在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呢?就是要解决一切困难问题。
第一个,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糊里糊涂的,不认识世间。这就是经文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是指成就你这个肉身来说的,是指色身来说的,是内在;外在的一切法,都不离开“色声香味触”,一切色法、心法,也就是色心二法。在你修行的时候,你就观你的色心二法。观你自己的身体,你身体所接触的一切事物,赖以生存的一切事物,你怎么来认识它呢?譬如我们说“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一样也离不开。在一般佛教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下地狱,那是造业,造恶业的。我们把“财色名食睡”转变,色是什么色?是观诸佛菩萨的圣像,观庄严佛国土,这也是观一切色。相是什么相?是观佛像,观净佛国土,观这些相。受,是心里头领受的。依佛的教导,不领受世间,领受出世间,寂净安乐,这也是领纳为义,领受!行,就是运动义。我们这个心经常作如是观,作如是想,不想世间。行!识,我们的八识它有两种的功能,一种是净法,一种是染法。八识是含藏义,它给一切染净诸法作种子,一切法总依,都依着这个识。但我们取净的一方面,就是修行,你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是修行,假着般若波罗蜜的力量来修行,照见!
这个是指着观世音菩萨修行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是照见这五蕴皆空的。咱们在五蕴上不但空不掉,反而愈执愈深,也就是造的业愈来愈重,那跟菩萨是相反的。在我们一时所起的这个观行的时候,现在要返妄归真,就是依着心经来修,你能修行就成佛了。不要去依着很多法,就依着心经的法,这一法是甚深的,就照着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修,我们也学习着怎么样的去修。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修行入观的时候,观就是想,他想什么?他想的是深般若波罗蜜。深般若波罗蜜又是什么呢?是真空,般若的真空就是深。因为现在我们无知,没有认知,我们这个心所有的识是分别的,不是甚深的般若。这是识别,了义的,但是也般若。般若是智慧,以这个般若智慧,我们只能从浅入手,深的我们现在还达不到。那浅的呢?先观人空般若,以后再进入法空般若;法空般若要能够有进入了,再观实相的真空实相般若,这三种般若。我们凡夫都可以发大心,直接从真空实相入手,这就叫超二乘。
菩萨他所修的,是深般若,他是观法空,不但人我不存在,法也不存在了,一切诸法都不存在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人我空就是世间相,这个般若我们能进入,但是离证得还有很大的困难。没有人我了,那你八十八使烦恼就断了,人我是非人间相全都没有了,但这个是很浅的。深般若必须得达到法空,一切法都空。佛所行的法,圣法!一切圣贤、一切经教全不是真实的,方便引你入,这是菩萨所入的。真空实相般若,那些菩萨都到究竟位了,是究竟位的菩萨,登地以上的菩萨。
在华严经中咱们讲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那你观的时候周遍含融。观理法界的时候,真空。观事法界的时候,随缘建立一切有,就是俗谛。真谛跟俗谛结合了,二谛融通,那种三昧,我们经常念偈的时候,“二谛融通三昧印”,那才是究竟的了。观自在菩萨现在他做到了,所以说观自在!他在修观的时候,他一切都看破了,他早就放下了。但众生却放不下,他为了让一切众生也放下,因此他把他自己所修的、所有观想的都传授给一切众生;就是他所证得的甚深般若波罗蜜,让一切众生也照着这样观。只要这样的去观,就能证入真空的体性;证入真空体性,就能得到诸佛的无分别智,能够照他五蕴的身心,照他五蕴的身和心。完了识,从体而起的用,用还归体;用还是体上来的,还归于体;因体而不寂然的常时起妙用,永远度众生,那就是让一切众生,度一切苦厄,但是这一照就进入了。
所以在经文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是智慧光明,照!光明一有了,黑暗就破除了。你对“色受想行识”五蕴你空不掉,为什么呢?你没有这个智慧,你遇到什么执着什么。我们前几天讲金刚经,那也讲得很多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不是一个般若吗?六百卷般若就是一个般若,它对哪一类机就说什么样的法,语言、文字上不同,这是显体的。但是体无二致,体本来就是一个。假这个来形容着观自在菩萨他为什么得到自在了?因为观就是修,观就是观照的意思。我们一般想,我们坐那个地方思惟修,你想想,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有不坏的?没有。哪有不变的?没有。就是金刚经最后讲的,一切法如幻如泡如影,影子而已!这个观很深的,这叫行深般若。但是一法不立,不落断灭空,特别注意!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佛跟须菩提说可不能落断灭知见。空,不是断灭。所以在法华经、在华严经里面,它都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两个含义是一样的。
因为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他以智慧来观照,就照,“色受想行识”全是空的,能入了。这个空是指般若,指他修行证得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空的。那观什么呢?观五蕴,五蕴是境界相。我们这“色受想行识”全是假法,不是真实的,所以就是照见了五蕴。照是成就般若智慧了,修行成就了、证得了,证得了才有照。以什么照呢?以智慧照。这个智慧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观,是能观之智。这照字在果上说,观自在菩萨成就了,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了。在我们现在开始用功的时候,在因(我们现在是因)我们也如是照,那你要分别,分别外头一切境界相,分别它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可坏的;而生老病死苦、爱别离、五蕴炽盛,全是假的。这在因中,你这一照,根本没有,那还谈什么?你也不用起分别心,到你那个心对一切的色法,“色受想行识”的法没有分别的念头了,只是在你智慧观照之中,这你的功夫才是入进去了。但是这个观从浅入深。
譬如我们现在你感觉你哪一样的贪爱心重?爱财?爱色?这个色包括很多,凡是有形有相的物质都在色法当中。但我们一般人都把它理解成是男女关系了,在经上讲的色包括凡是有形有相的东西都叫色法。因此照见的这个见是真的,这见性,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看,也不是思想上一般的思惟。你要想依着心经修行,这个照字就是你下手的功夫,就在这照字上你下手修行吧!你照一照,照见哪个了,哪个不是真实的了。认识它!照见就是认知的意思,你认识它了。好比这个花,你一见到它就是它必坏,现在很茂盛,但是这是假的,短暂就坏了。它未生的时候,没有;生了之后,不住,很快就变灭,变灭就消失。生住异灭,异就是它变化当中。
因为菩萨他是以般若的智慧,以这个智慧来观“色受想行识”的。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形成的假相,和合才有,不和合就不具足。受想行识是妄想境界,是从你妄想境界而生的,这叫四大妄想,生住异灭这四大幻想,都没有自己的体性。为什么呢?它可以坏性,本体本来就不是实的,是空的!所以说四大皆空,地水火风都是空的。众生不了地水火风都是假相,把它看成实的,就像水里的月亮是空华,是天上月亮的影子。
所以我们平常执着五蕴,把它当成实有的,因你有很多苦难是从这个而产生的,如果你知道它是幻化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苦难就不存在了。这个东西就是使你迷了的,你的本性中的体性,把这一切幻有的东西当成真实的,这个是由你妄想心分别的,那真空就愈离愈远。所以你的修行就又翻回来了,以你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那我们没有这个智慧呀?你可以学呀!现在我们学心经就是要产生这个智慧的,如果你把这一切都当成空的,那就什么苦难都没有了。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度那苦,就什么也都没有了。
我们经常感觉很苦,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当你烦恼最厉害的时候,你静下来,你找找根源,烦恼从什么地方生起的,怎么会让自己心不安?等你一找原因的时候,烦恼从何起?何者是烦恼?你就拿不出来了。拿不出来就是没有,因为它不是个实在东西。你能把你烦恼拿出来给别人看一看吗?办不到。真正要你找烦恼,你就感觉不烦恼了。所以你最烦恼的时候,你找一找,那你就不烦恼了。
但是这也是依着经上所说的,你要想离苦得乐,多一些苦,那你就照一照;一照了,苦就离了。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般若波罗蜜心经的当机众是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舍利弗,是佛的大弟子,别名舍利子。须菩提跟舍利弗都是佛的上首弟子,都是修空观,在弟子当中成就很大。因为这是观自在菩萨跟舍利子说的,他在如来弟子当中,智慧是第一位的,智慧很大。咱们念金刚经,空生,是空观修的成就了,舍利子是智慧成就了。
舍利子,舍利是他妈妈的名字,子是他的名字,就是舍利的儿子,就把他妈妈的名字加上来叫舍利子,我们翻就是身子,舍利就是身。因此我们经常的说舍利子,讲佛的舍利就是佛的身,你看见佛的舍利子就是佛身,罗汉的舍利子就是罗汉的身。在西藏成道的人很多,历代的都有舍利子,但混淆了,都当佛舍利子,没有的。佛的身体所变化的化身有舍利子,报身没有,佛的报身是空的、德行的,佛的法身根本没有舍利子,全身都是舍利。舍利又翻坚固的含义,翻译名词很多,这我们不解释它了,要讲舍利子的故事有很长很多。
观自在菩萨跟舍利弗说你要懂得一个道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头照见五蕴皆空是总说,现在观自在菩萨分别跟舍利子讲,说你看见单是有形色的它跟空不两样,形色是空的表现,你看一切相,相即是空。不异,就是相跟空不是两个,没差别!色既跟空是没有差别,翻过来说,空跟色也没有差别。异就是不同,没有什么不同。岂但没有差别,色即是空。你看,一切色相它本体没自性就是空的,空也只是色的表现。换句话说,「色受想行识」五蕴,前面说五蕴皆空,分别说,这是太笼统了,众生没办法摄受。观自在菩萨又跟舍利子(他是当机众)说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真空,先举色法说。即是,就是没有差别;没差别,就是色即是真空,真空即是色,就是这个含义。但是这个空跟你解释明白了,不是离开色另外有真空,没有!色就是真空。离开色外头的空那是断灭的,那叫断灭空。佛不说断灭的,这我们在金刚经讲过了。离开色那个空,不是凡夫认为那个断灭空。所以色当体就是空,不要离开颜色、离开形相来说空,形相本身就是空。那你认识什么?认识色是幻化的。我们讲完金刚经你就很懂得了,如梦幻泡影。色是幻化的,幻化的色即是真空。一切法相,一切有相的东西以色为主,有相!就是五蕴的色它是有相的,受想行识无相,那四个是无相,所以单举色。五蕴的空举色的空,不是离开颜色另外有个真空,颜色就是空,但它不是断灭的。因为色即是空,颜色的空有形有色的,都是要真空。翻过来说,空中颜色的色相是幻化是幻色,一切的法相全是幻化的,没有真实的,这样来理解。
一般的人把这个因跟果分不清楚,咱们单讲过性空缘起,因为把它定成这样就容易明白了,空就是本体,性空!色是缘起,依着什么缘起的?因着性空,有缘助成了,空就变成有了。这有是幻化的,幻化灭了,还归于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就这个含义来说的。因为色是空幻化的色,所以色是没有的。空又怎么显现空呢?因为幻化色,知道幻化的色看形相,咱们凡夫的知见不是空,幻化的是有;这个有不是真有,是幻化的有,所以一切的有都是幻化的。
但是这个迷惑是很重的,迷得很重很重的是他的空性、无明跟实性。他不容易断无明的。这都得到十地以上菩萨了,咱们讲华严经,十一地菩萨断了无明才到这种境界的。观自在菩萨当然是断了的,假观自在的说来认识水即波、波即是水的道理。在佛教名词很多,实、权。权是善巧方便,是佛说法让众生能够进入,是善巧方便的意思。但是你要把这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段明了了,咱们说开悟了,你就弄明白了。这不是你证得的,你能解得都很不容易了,解得就是你在心里头把这个问题「有」跟「无」把它定得很清楚了。你一看来,有不是无,无也不是有,但是你要学心经中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你就很容易了。说空,真空!真空无相。那你怎么知道空?因为从有相认识空相,这样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的第一个蕴,色蕴。那受想行识呢?一样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这五蕴色法都如是。色法如是了,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跟前头那样比,你就可以这样说,都可以把五蕴这样来套。所以为什么要加这么多的说明,不说明众生怎么能入得呢,众生是入不下去了,入不到的。
般若的智慧,就是启发一切众生本有的智慧。先由我们最注重的,我们心里最重视就是我们的身体,先从这里下手,让你认识。这个认知就是把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照怎么照的?就这么照的。幻化的身、幻化的心灭了,幻化的身心都灭了,明白了,幻灭真现,真的就显现了。因为你先灭身,身灭了,心的执着也就没有了。幻心灭了,外边的境界相,一切的尘相都没有了,这是先心。心就是什么?咱们所说的十八界,十八界的识。我们眼根对待外边的眼尘,六尘境界,色尘,一切的色法眼根对着的;身香味触都对着受想行识,六根对着六尘。但是六根对六尘的时候没有分别,中间有个六识,这就是我们讲法数的十八界。你把这十八界认清楚了,一切法,百法明门论你就搞清楚了。
现在把这个总说,五蕴都是空的,除了你的身心全是空的。就是你的心观外头的境,五蕴皆空了,那你能观五蕴的这个心也是空的;境没有了,心亡了;心亡了,境寂了,这个时候你成道了。心亡境寂,一切诸法皆不存在,这样你就成道了。成道了就是证得真空理,超过二乘,当下你就超过二乘。大凡(大心的凡夫)胜过小乘的圣人,他根本的道理就在这。凡夫他能观心受心法,当下即空,二乘人不行,二乘人非常执着,他放不下,他执着。他认为他已经得到了,得到什么?人我空,他认为就是究竟了。但是就惑业上说,他还有尘沙惑、还有无明惑,他还有迷惑,他还没有清净。所以观自在菩萨才跟舍利弗说,你好好想一想,你所证得的不是究竟的,跟他就这样解释了,给他解释两个全是空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空有形相没有?有。什么是空的相?所以观自在菩萨又跟舍利子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什么是诸法?什么是空相?诸法是有,诸法的空相是什么?诸法总说就是前头所说的五蕴,色法就一切形相都包括在内了,受想行识是心法,就是色心二法。但是这些法所有的形相都是假的,经文上说它是空相。空相是什么相?真空实相,就是观自在菩萨证得的照见五蕴皆空,证得的那个实相。拿什么照?他证得了般若智慧,用般若智慧照的,这是真空。光说真空也不行,还得说说真空所观照的境,真空所对的境是什么?所以要解释诸法,就是讲诸法的体、诸法的空相是什么样子。不是生灭法,不是染污垢净,也不是增减法,这举六个,三对六法。空相就是真空的实理,观自在菩萨能照的那个照,用那个一照就知道诸法都是空相。
那个照就是般若智慧,那个般若智慧就是空相,智慧本身是空相、是无相。这是解释诸法空相。诸法空相有没有离开诸法呢?要是离开诸法了还说什么空相?但是又不是两个,诸法空相即是诸法,诸法即是空相,你要做两个解释就错了。离开诸法去说空相,那幺离开诸法了还有什么空相可说呢?真空之相是什么样子?就是诸法。这个要大家参一参,多想一想。现在你心里的思惟,你面对一切境界相,这些境界相都在色法里头,就是五蕴法里头。五蕴法就是心法色法,离不开这两个。有上显空,空中显有,二边都不存在了,真空不随缘了,那叫离相真如。这个道理不是一时的能明白,但是得要多去思惟。
心经上告诉我们,就是你要修。怎么修呢?观。怎么观呢?想。对我们来说就是想,你就好好想一想吧!假使没有我的身体,你观想成熟了、成功了,没有身体,你可以到忉利天上看一看,到大梵天看一看,你可一念间就到了极乐世界,到那先参学一下子,然后再回来,你可以来去自由了。五蕴皆空了,那个般若智慧的光明就放出来了,完全是智慧。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去,早晨起来一睁开眼睛,先到十万亿佛土供养诸佛,回来再到极乐世界吃早饭。你把这个观想想一想,怎么到的?岂止极乐世界,你假使一作意,无量世界都在你思惟当中。但是不是你的妄心,妄心思惟到不了。
妄,没有妄你怎么修?藉假修真,真得到了,妄才消灭掉。你的妄消灭掉,随众生妄缘。观自在菩萨他照的不是在娑婆世界,那他到了娑婆世界助释迦牟尼佛扬化的时候,他跟舍利弗说,他自己有没有?有没有舍利弗?大家想想,观一下子。舍利弗是空的,他对谁说?他自己也是空的,能说所说都是空的。但是这个是执着,说空说有都是执着,非空非有才是真正解脱。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生灭是相对的,有生就有灭,这都是相对法。有垢,垢就是不干净,那就有清净。不增,增是增多,减是减少或者灭了。这个诸法是指什么来说的,前头已经讲过了,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样包括一切法,世间一切相离不开这五样,一个色就包括无穷无尽的相。空相是什么样子呢?空相是拿有来比较的,这个空相是没有比较的,这就是我们讲的实相,就是一切诸法真空实相,这就是空相。以前解释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法,那是幻有的,幻有的不是真实。但是幻有非有,非有就是空的,那就是真空。空有,相有没有呢?什么是诸法的空相?这个诸法的空相就是指着真空来说的。诸法的本体是什么?那就是空相,就是真空之相。
有时你坐着思惟修的时候,你自己来观想,在你想的当中就是空相。当你思想空寂的时候,一动念,你想到是北京,北京相就现了;但是这个相不是真的,是幻,心里想来的。你到过上海,你一想,上海就现了。但是你想的都是你去过的地方,你有个印象。你没去过的地方,你就想不到了。特别是想你出生的地方,你生在什么地方,乃至哪个乡村,那个乡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你都清楚得很,一作意就现了。这是在你的心中、意识当中所显现的假相,假相不是真实的,假相是虚妄的。假相有没有?说没有,你心里头能勾画出来,似有,这个有不是真有。因为有那个真有,你才能想像的出来。你从来也没去过,听人家说,那个不行,你显现不出来。例如我们大家或者听到念地藏经,知道忉利天是什么样子,你也没去过,你想像而已!四王天是什么样子?你也没去过。所以这个相是指着诸法的相的时候来说的,你修的时候去观想,观想你就可以体会得到全部都是假相。咱们在读地藏经时,前头有觉林菩萨偈,在我们学华严经的时候也有觉林菩萨偈,你这个心里头就能画出来很多的色相,心不是色相,色相也不是心,那你就想想这个吧!这是非常的微妙。比如画画得心里想,但是心里想了,可心里并不能画,得要靠手来画;手来画得有颜色,得有材料,没有材料也不能画。所以这几种,心不是彩画,彩画所画的画也不是心,所以叫自在未曾有。
我讲这些的意思,是我们要想入般若波罗蜜真空的意思,你得先由这个世间相来想,想完了形容着这一切是虚妄的。生灭时候显现一切法,从生到灭;不生灭的时候,原来也是没有的。当你在心里头作意的时候,一切相就宛然现前了;你不作意的时候,这是思想都没有了。打妄想时候,有一切相;妄想不打了,静下来了,什么都不想,什么也都没有了。这个诸法的空相,咱们前头都讲了五蕴,就是五蕴的空相。五蕴空相没有,就是你的心念而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相是什么样子呢?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就形容着诸法真空的相,这叫法空相。
我们所有的一切相都是真空之相,所以此法中所讲的空相是诸法空相,是这样来安立的。这个诸法空相是什么?就是真如实际。真空之相是什么?真空之相是究竟空的,什么也不是,但一随缘就什么都是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说空中无色。空里头哪有色相呀?没有!是没有色相的,也没有受想行识。不但没有色法,心法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乃至于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这叫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所以“是故”,是故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发明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举的法相名词也很多,就是在法相形相当中讲,说这些形相全是空的。六根跟六尘,根对尘相合了,叫根尘相合。根尘相合没有识变化,识的认识,没有识变化什么效果都没有,因为识才起作用。识是能起作用的.,大概没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识就没作用了。没根了,还有作用吗?所以识必须得因根。六根得对待外边的六识境界、得对六尘形相,如过失掉一方,这方也就不立了。我们一般的讲界说此疆彼界,要划个界限;你不能超过这界限。但是你达到了,能超过界限。例如我们眼睛能看而它不能听,但是你要达到了眼根圆通就行了,眼能代表耳,眼能代表鼻,眼即是法界性。但你得证得了,不证得就不行。在楞严经上讲二十五圆通,观音菩萨用耳根闻什么都知道,不要用眼睛看,耳根一闻就知道红黄蓝白黑,六根互用。为什么?圆融了。六根,一根通,六根都通了,达到究竟了。为什么?那个就是证得空相。你从耳根入证得空相,从眼根入证得空相,这都是一样的意思。例如说我们在那烧水,我们的眼睛看见水冒泡了,知道这水烧开了,是这个样子的,水冒泡才开。你看那泉水永远冒泡,是开的吗?不是开的。这个含义说眼睛看的是虚假的,那个认知指挥的眼睛。一般的我们认为开水都烧得翻滚,但那个泉水它就不这样了,它也是翻滚的,但它不是开的。在这个道理,眼见的有时候是假的,你看的这个现相,这个现相却不是真的。
刚受身的时候,名色。佛说这个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身,名色就是身心二法。你将投入母胎的时候,这个中间七天一变、七天一变,七七四十九天。最初只是精和血,只有这么个名字,没有实体,名就是心,色就是身。就是初投到了母胎之后,必须经过五个七天,已经一个多月,五七三十五天,这才有个形,刚起一个身的形,就是根的形,有生出小手小脚,有那个身体,没有实体,所以叫名色。光有个名,叫名色。但是七天一变、七天一变,变到七七四十九天,这时候有眼根,才产生叫六入。从名色,第七个七日,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六根开始了。开始之后,根对着尘,这时候妈妈要喝热的,你感觉着烫,不舒服,有感触,难过;妈妈要吃冷的,感觉着冷。从识投胎,叫名色,名色转成六入,六入转触,触是相对的。妈妈每个动作,你在里头感觉着难受,这叫触。受,是领纳,领纳外边的境界相。就是生了之后领纳外边境界相,那时候你的六根对着外头六尘,有的苦不愿意受,你不愿意受也不行,也得领受。喜欢受的产生快乐,这个时候就有爱憎,有爱有憎,刚起贪爱。喜欢,就是前生的业带来的。喜欢的就想得,不喜欢的就想把它离开。因此就有取,爱缘取。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就想得到,爱就缘取。这一取,给未来生又做基础了,就有了。有是后有,一切善恶因果从这产生。有就生,生再受生,受生之后就有老死,就有衰坏。有了衰坏,有了老死,在这个中间你的贪爱心、分别心、缘影心很多,这是人生一个过程。
【无苦集灭道。】
在这个时候有苦、有集、有灭、有道,讲四圣谛法,就讲未来你的心怎么建立的。生死就是你感的果,这个果就是苦,有生死本身就是苦。这个苦怎么来的?你自己做的业,你起惑造业。起了惑,造业是因,这个因一定感到苦乐之果,这叫世间因果相,你是离不开的。任何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佛,佛也经过这一样的,他也是投胎入生,这叫示现,他是示现的,示现跟人类一样的。苦是怎么来的?你过去的因召感来的,这叫集。不是一个业两个业,你一生做很多的事积聚一起来算总帐,这是你惑业的因,一定感到世间的果报,就是苦集是世间的果报。我们信佛求道,乃至于成道,就感到灭的果。灭的果是什么?涅盘,了了生死。这个果怎么得的?从哪个因得的?道的因。修道,或念经、拜忏、礼佛等,了了生死了,断烦恼所证得的道。这就是苦、集、灭、道。
这是我们最初佛教授的方法,要想断世间的苦果,先断因;这个因断了,修道的因就成了;修道种下乐因,乐因就出世间了,就感到灭的果。这叫苦集灭道的两重因果。我们经常说先断烦恼,咱们不是感觉烦恼很重吗?你先把它断了,把烦恼的因,感苦果的因,你把它断了,你不烦恼了。怎么断呢?修道,灭烦恼的方法就是要修道。你修道的时候,才能把贪瞋痴的这些烦恼断了;断了,苦果就没有了,那你一修道所感的是乐果。这是佛最初说的法,叫四圣谛法,给凡夫说的,给一切凡夫说的。四圣谛法没有主宰意思,主宰是你的心,如果相灭了,性也灭了。那个性不是那个性,是你生活习惯性,这叫惯性。大乘起信论讲有习种性、有性种性,这种性是熏习来的,是习种性。当你一修道,养成道种性,修道成了种性,常时相续,然后断生死,证涅盘。就像我们晚上睡觉,很疲劳睡得很熟,一定要作梦,在你作梦的当中这是虚幻的,梦中里头那个梦境全不是真实的,是虚幻的。但是梦中做的好事、做的生灭,或者捡了黄金,或者是丢了东西,醒了什么都没有,因为是作梦。那这个你作梦能懂,你在人生这个梦,人生大梦你就不懂了,你认为都是真实的;这个也是假的,什么也得不到。这就是在你思想上、修行当中,不是一下子就证得空性了。咱们讲的是有多劫累劫修行的,修佛道不是投机取巧,不会占便宜,没有,没有便宜的。什么是便宜?方便智慧,你得到方便智慧,那是最便宜的了。
因为佛说这种意思,知道苦了,你别召感,断因,把集断了。所以想修行,入佛门,想证得,证得什么呢?断烦恼,证菩提。羡慕灭,羡慕涅盘,羡慕佛所说的教法,那就要修道,修道就能证灭,把根本的苦本给它断除。这种道理很深,究竟涅槃乐,得证佛的究竟涅盘。不是二乘人,声闻、缘觉是不了这种道义的,以为他证得的就是实证了,那个不是的,所以苦集灭道是给二乘人说的法。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大乘菩萨得修空观,得要真空现前。所以要学般若法,要修没有生灭,没有修证,真正的空相,这就是咱们现在讲的般若义,就是生灭的修证。因为自性本空,没有苦集灭道,自性里头哪有苦集灭道?没有一个真实的,真实的就是涅盘,涅盘的真实就是般若。所以涅盘的意义不是死了,叫不生不灭。智慧还有生灭吗?智慧没生灭。
这叫省实,真正的省察到了实理。证得实理了,这是一步一步的,咱们讲的三十七道品,一步一步修得来的,才能达到什么呢?无智亦无得。智慧所得的无形无相,不是有,是非有,非有是没有,那就是真空,真空不空,随缘而现有,这叫无智亦无得。智,就是我们能观的智慧。得,所证这个理。等你真的到了这个程度了,也没有能得的智,也没有所得的理,一切皆空,五蕴皆空,这个空是真空。真空没有一切相,叫真空绝相。也没有言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以前我给大家讲没有真的。像我们说火,不是火,要说火是火,把我们嘴都烧了;要说水是水,那就把我们淹了。全是名词,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没有个什么证得的,到你成佛了,得无所得。咱们讲金刚经讲了,佛说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证得的,也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没有能证得的人,这个意思就是显示真空绝相。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无法可得的,菩萨行菩萨道没有一法可得,那所证得的涅盘也没有涅盘可证。咱们在金刚经上讲,佛告诉须菩提,没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这一点须菩提是体会到了。心经也如是,依着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才能够使你的身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是什么执着都没有了。因为一有执着,就有恐怖,有忧伤,有烦恼;要是什么都没有了,你还挂碍什么呢?是空的。人经常讲“心空及第归”,形容词,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怖,一切颠倒梦想、虚假、妄想全部不存在,证得究竟涅盘了。
在一切诸法的性,性是体,本来是空的。一切诸法之相,相依性起,缘起的,已经证得它了,了解到了,都是空的。有方便的空,就是大菩萨。没有方便的空,就是堕入二乘地。二乘地是有得,他有执着,有涅盘可证,有烦恼可断。凡是没有方便善巧的,没有方便空慧的,都堕在二乘地;要有方便空慧的,无所得,没有什么能得,也没有什么所得,那才能达到无上菩提。
空有两种含义,一种行空,一种不可得空,空还得个什么呢?二乘人证得涅盘,他认为有能证、有所证,了了生死,证到涅盘,这是暂时方便乘,不是究竟义。二乘人把这个当成究竟义,就执着,他没有方便善巧的空慧。他证得了空慧,那个空慧就不能起方便善巧,不利益众生,就堕入二乘地。大菩萨行方便善巧道的时候,他无所得,他是方便善巧。因为他有智慧,方便善巧慧,所以他能够直至菩提,能够证得菩提。
咱们学般若波罗蜜,就是学这个方便善巧的观慧,要有方便善巧观。这个观产生智慧,什么智慧?照诸法皆空。这就是前头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用般若智慧照见诸法皆空。空还有什么得吗?还有能得所得的吗?全是空的。这个就叫般若方便善巧慧,菩萨有,二乘人没有,因此他照见诸法皆空。我们前头讲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度一切因缘的相,这些相都是因缘相,乃至于能证的般若智慧,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证所证都没有物质,全是空的。为什么?无所得,能证的智慧,所证的智慧,能所合一了,只是一个智慧。
菩提萨埵是指着人说的,就是大菩萨,就是觉有情。依着菩提萨埵这些大菩萨是指人说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约法说的,就是菩提萨埵(行菩萨道这些大菩萨)依着般若波罗蜜多的法,达到什么样境界?心无挂碍,什么挂碍都没有,什么颠倒梦想都没有,这叫空一切障碍。能空了一切障碍,那才能证到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他所证的果,才能达到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举例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这个无上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才能成佛的,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般的翻译,就我们华言的话来说,就叫无上正等正觉。举例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诸佛叫三世诸佛,他们都是依着这种到彼岸的智慧,才证得了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能成就正等正觉。成就正等正觉,就是以这个般若的智慧,心无挂碍,一切无所得才能得到。无所得而得,得即非得,得还是无所得。
这一段是说佛,说过去的佛,他们成就正觉了,所以叫如是而来,就叫如来。来即无来,来即是如,如即是来,所以称为如来。如是不动义,来是运动义,如如不动而教化一切众生。虽然为教化一切众生而(幻化的)来到人间示现成佛,这个来而不来,没动的是本体。是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幻化身不是真实的,“幻化空身即法身”,有佛世界如是,无佛世界也如是,这叫法尔法界,就是法界的自然现象。
佛是证得了,觉悟了。一切众生没有证得,但是他具足;虽然没有证得,但他具足,具足什么呢?佛性。佛跟法跟一切众生,是三无差别,佛即是法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即是法;说他含着种子,众生都有成佛的种子。为什么呢?本具故,他本来就具足。但是在很多名相分析起来,佛有三德,这是讲佛的智德。佛要断一切迷惑,断一切惑业,断污染,那叫断德。智德、断德,我证得了究竟,这是有分别的,其实三位一体。智德要了达诸法,圆融无碍,没有差别。因此通达一切法,没有障碍,但是能随众生机。正因为无障碍,能随一切众生的机,佛有无量法门,哪一类众生就给他说哪一类的法,这是佛的智德能随法。断德,佛是断除了一切烦恼、一切惑染,都是净寂了,所有化度众生,他的处不被一切染污所染。就是佛的依止处能够自在无碍,没有束缚;因为断了一切惑,束缚不到的。因此成就了如来的果,这叫转生死而为涅盘。在众生这是生死,在佛就是涅盘。赞叹佛的功德就赞叹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无障碍的,不可思议!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以下就说般若波罗蜜多秘密的神处,把般若波罗蜜多行咒。大家不是要念咒吗?这就是形容咒,作秘密讲,赞叹般若功德的意思。这以下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就是它有什么功能、产生什么作用。因此在诸佛菩萨他证得般若波罗蜜多,那就不可思议了,神了!咱们称什么事说可神了,说不出来,有一种神妙的意思。因此就把它说成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大家都要学密,神秘,就是咒,神秘的!把这些咒说成这么多,就是前头的般若波罗蜜变成这个咒,变成秘密义。依此深般若证得了涅盘的菩提,这是般若的功用。这个功用不可思议,没法显现,数量非常之广,怎么说都可以。
这上说四种咒,秘密来比喻,比喻什么?这都是比喻般若波罗蜜多的,一个大神咒、一个大明咒、一个无上咒、一个无等等咒四种。把大般若六百卷缩减成心经八十几句话,又把这个缩减到成一个咒语。什么咒?无等等咒。说它神也好,说它明也好,神明都是照了的意思、都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没有与它相等的。那就是把大般若变成咒了,没有与它相等的,浓缩。咒,你好记!
就解释这四句咒,在大智度论里讲得可广了,大家有时间就看看大智度论吧!在大智度论里讲大明咒专门破外道的,种种的念咒。咒语就是浓缩的,很短很短,念个咒就利益人了。如果有些个脑子也不大清楚,记忆力也不好,讲很多经文他没办法摄受,那念个咒吧!不求解了。一般的人批评这个,果亲王他批评“口念糊涂咒”,为什么?你问他这什么意思,不知道,这不是糊里糊涂。“口念糊涂咒”,心里想的“财色名食睡”,那这个咒就念得糊里糊涂,他不知道咒是什么意思。你给他解说咒是什么意思?心经。心经不懂,大般若。大般若再不懂,三藏十二部。就是一句话,一个咒。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个咒是什么呢?就是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了,就是最后的这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这个咒。这个咒说它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个咒即是心经,也即是大般若经。咱们这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这个咒,这个咒就是观自在菩萨,前面说的观自在,后头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要到彼岸。怎么到的?照见五蕴皆空,这就神了。
所以咒的意思,每部经完了有的说,因为咱们汉人不大认得,所以他就不说了。每部经后头都有个咒,它意思是什么?浓缩,经文太多,把它浓缩起来。经的含义,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
要把它详细解释翻译的话,揭谛就是去,就叫揭谛。去干什么?度,也是一个字。度什么?度众生,你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去度众生,把它完全说一句话就这样子。度,度,揭谛,揭谛,度众生,度众生;波罗揭谛,都让他们成就,到彼岸;度众生,度众生,度一切众生都到彼岸,都成佛,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的意思。
把这个咒尊称是大神咒、大明咒,同时揭谛、揭谛是自度,了了生死了,来度一切众生都了生死。波罗是彼岸,波罗揭谛是我把这些人都送到彼岸去了。僧揭谛加个僧,这个僧人,僧的含义或者是总说的总,或者普遍的普。咱们僧是和合义,也当总字,把咒翻成总,总体的总,或者普,普度的度。它的意思就是普度一切众生,自他一切的众生,不光是人,凡是鬼道的、畜生道的,凡是这一切都把他(它)摄成人道,要普度一切,都让他们觉悟。就是菩提,菩提是翻觉,这是不变的,就是让他们都了生死,证涅盘。
心经文字不多,义理很广了。为什么?它包括六百卷的义理,就等于六百卷大般若的心。因为佛度众生就是随众生的根机,应以何法得度者,示现说什么法。从凡夫一直到成佛这个过程当中,你必须得去做。佛说很多的法,你得去做,修行修行。我经常讲这个修行是修理修理你,你自己修理修理你自己。开阔的说,修理修理你那口不要乱说,依着佛教导去说;修理修理你的身不要乱去做,要依着佛教导去做;再修理修理你那个意(就是心)不要胡思乱想,依着佛的教导去想。所以心经文字不多,但是它包含着大般若经六百卷。
佛教化众生是随机的,不是固定的,有什么机说什么法,不是捱板的,他的目的就让你不要执著。众生就不同,学什么法执着什么,这叫什么执?法执,学什么执着什么。学般若变成执着了,不是智慧了。般若是不执着的,是解脱的,是自在的。所以咱们现在解释的心经一卷,把大般若六百卷的道里,那里头含的义理、那个道理,就是佛教化众生的时候,随他是什么样根机,就怎么样引导,最后的咒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达到了,让他了生死,到彼岸,究竟成佛,就这么个意思。虽然文字不多,义理非常广,从你凡夫发心一直到成佛。
但是众生种种类类,因为众生的心他不能照诸法实在的道理(就是诸法实相),他的心不能照了诸法的实相,就是他照见不到诸法的实相。为什么?因为他的业报所感的六根六尘六识,这一切的境界相,一会执着有,一会又执着无,全是执着。一执着,那般若波罗蜜没有了,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就没有了。翻过来,翻过来就是依着般若波罗蜜法门去修行,但是得修行的功夫到成熟了,能够放下一切,看着诸法皆空(五蕴皆空就代表一切法了),这时候你才能自在。
修,就是观。观了,修行了,一切你都看的认得了,如梦幻泡影了,你就自在了,自在了才能五蕴皆空。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你观你自在,你不观你不自在。所以这个心经上不叫观世音,这是观自在菩萨自己修行的,是观自在!在法华经普门品叫观世音,那是利他的,观自在是自利的,利他跟自利的作用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是读了心经,就依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去修行,那你去照吧!把你的心用到什么上呢?就是照照,照照苦集灭道,照照十二因缘,照照六度,完全是智慧。你这一照,观一切法不可得,全是空的。你这一照,得了一切智,一切智就神了,什么都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它的体性,什么都是空的。知道真空绝相,一切法皆空,成圣人了。圣诸法解脱,圣人是诸法都解脱的,都成空的。依着般若波罗蜜知道一切法本来就不生不灭,是你的妄想心认为一切法生灭,一切法本身是不动的,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自然就解脱了。
一切古来大德你去参学的时候,请问大德,我现在很不自在,请师父跟我说解脱。大德就指示他,说:谁把你捆起来了?他说:没有,没谁捆我。那你还求什么解脱吗?当下就是解脱,是你的妄想心不达一切法空的理,妄想心不明一切法空的理;等你理明了,当下就解脱了。但是你得经过一段过程,像观自在菩萨得经过照。这个照就是你得有般若智慧,才能照见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了,在任何什么时候,你都知道是空的了。但是利益众生又不空,那是假的,空是真的。“空、假、中”这叫三观,因为证得真空,知道一切假的,不住于真空,也不住于假的。假的没有,住什么?就是一切不执着,解脱自在。那叫中道义,不住空,不住假,就住中道,真正解脱门。从般若达到解脱,入解脱就是入于中道。咱们出家的庙,咱们前头那个石门就是三个门,一个是解脱,一个般若,从般若达到解脱,入于中道。
大家看佛所说一切法,我们在学这些法的时候,法是让你来解脱的,不是让你束缚的。我们学法学得非常窒碍,窒碍就是处处行不通,哪里来的呢?自己给自己做的,人为的。这有个道理,我们这寺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得要按规矩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方,可不是圆,方绝对不是圆。圆可以随缘,圆可以随方的缘。这我们就讲到修道是一步一步走的,不是像跳的,不是像飞的。有没有飞的?有,顿超直入。渐次当中,也有快有慢。
我们一学般若经了,说戒律是小乘法,戒律太不自由,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如果你达到空了,你什么都可以干。为什么?空的嘛!你干了也是空的。你既然认识是空的,“杀盗淫妄酒”全不存在,空的嘛!任何争议都没有,都是空的。当你烦恼来了,空的!你没有烦恼?我没有!我证得空理了。当你能够这个就是可以自在无碍了,所以你得从观来,你不观,你怎么自在?所以观自在,大菩萨行菩萨道。你看,大菩萨行菩萨道的示现种种神通妙用。说念个咒就成了;我看你念一个咒、念十个咒,你念一辈子的咒,你也成不了。我一闻法就明心见性;你有那些根机吗?那是无量劫积累的,不是开玩笑的,说话可以说,做起事来可就难了,得一步一步来。
所以佛告诉我们方法,一个忏悔,一个读诵大乘,一个静坐思惟观照修,观照你起心动念处看看跟心经相合不相合?一起念,就看心经是怎么说的,你这样去对照,这个本身就叫修行,就会开智慧。开智慧的意思就是你本来不懂得但现在懂了,那就叫开智慧。自己认为是绝对做不到的事,现在他做到了,那不叫开智慧啊!现在我们都有智慧的,能够信佛,有这么一点信心入到三宝中来,你得到保证了,这是佛说的。“一闻南无佛”,耳朵听见人家念“南无佛”,南无就是皈依,皈依佛,你也跟着“我皈依佛、皈依佛”,你也皈依了,那你一定能成佛!佛在各个经论里都如是说,哪个经都如是说。因为你从来都是迷的,现在悟了,遇到悟的根缘了,一定开悟,不过时间长一点。你如果不愿受苦,不愿很长时间,那你加油修行,来缩短时间!
相关文章
关于心经简介2023-06-15 18:21:25
诵心经的好处2023-06-15 19:46:09
心经全文及其解释2023-06-02 11:25:20
心经的神奇能量2023-06-10 05:02:23
关于每天修持心经的问题2023-06-09 13:11:0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说2023-06-17 20:53:1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