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的顺序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重点、难点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小石潭记》。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授校书郎,调蓝田蔚。升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翻译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凉。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影。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赏析课文
1、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
明确: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
2、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
明确: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则属于特写镜头,后来坐在小石潭上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
3、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据背景资料说说本文与《永州八记》中其他文章的联系,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
明确:本文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文章放在一组文章内,让人感到自然而又贴切。
5、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6、文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清澈有联系吗?
明确: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说说作者心情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明确: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自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小结全文
文章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关于作者柳宗元。
2、说说全文写景的层次与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
1、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层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2、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
提示: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3、试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
提示:①动与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4、还可以从明与暗等角度展开研究。
5、试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本文的写作艺术。
提示:①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
②映衬手法,动与静的映衬,音形色的映衬以及游鱼与潭水的映衬等。
③对比手法,作者心情乐与悲的对比。
(三)反复诵读
结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内容之多,说说本文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提示: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四)总结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的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一 、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
(一 )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许 从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隶 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记之而去 乐
清 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 正面与侧面。 “动”与“静”。 “对比”与“烘托”。 中的“景”与“情”。 “镜头”与“画面”。 “乐”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齐读课题,明确文章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 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
为堪(kān) 参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
①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里的优美景点,写一则广告或一篇导游词。(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间先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者给全班汇报展示,集体评定。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6、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五)课外拓展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与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的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跟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在他的笔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四人),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巡视,主动参与。自读任务可用幻灯展示)
1、顺畅地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2、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三)自读反馈。
1、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答疑。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判。在点评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
3、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可用幻灯展示)
①以: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②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④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4、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自然,意思正确,教师适当点拨)
(四)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师生共同归结出小石潭的特点,教师配以板书)
(1)潭石奇——异石纷呈。
①“全石以为底”,写出了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写出了小石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潭水奇——声悦水澈。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写水质奇清。前句正面描写水之清,后句侧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为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才会给人以“皆若空游”的感觉,阳光才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够对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水清得似乎在人与鱼之间没有了阻隔,才会产生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受。所以说第2段名为写潭中游鱼,实为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源流的岸势奇,奇在峭拔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写源头奇,奇在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4)潭境奇——清幽凄凉。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石潭周围环境之奇,奇在异常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石潭氛围之奇,奇在凄凉冷落。
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参考点拨: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参考提示:作者既有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2、让学生圈点出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以让学生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背诵课文,试用行楷默写课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 “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悄怆(chuàng) 篁(huáng)竹 清洌 (liè) 为坻 (chí) 为屿(yǔ) 翕(xī)忽 为嵁(kān) 差(cī)互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佁(yǐ) 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龚 (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一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导游词2023-06-09 20:01:41
小石潭记导游词(通用11篇)2023-06-16 10:46:58
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汇编九篇2023-06-08 14:47:48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模板集合七篇2023-06-04 23:09:29
小石潭记导游词(通用11篇)2023-06-16 18:15:24
小石潭记导游词通用12篇2023-06-19 15:18:0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