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十五篇)

时间:2023-06-19 02:06:11 文/李盛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渔人甚异之()(2)便要还家()(3)处处志之()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

  答:

  参考答案

  13、(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2)通“邀”,邀请

  (3)记,做记号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14、(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评分标准:3分,意思符合即可。

  15、(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2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加粗字词的含义。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

  ②豁然开朗____________

  ③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

  ④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惊异,诧异。②开阔敞亮的样子。③隔绝。④对……说,告诉。

  2.D

  3.①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

  ②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意对即可)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体现在: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快乐富足。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3

  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4

  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画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屋舍俨然

  ④咸来问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参考答案:

  1. ①通“邀”,邀请 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整齐的样子 ④都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源中生活安宁/没有战乱/能安居乐业。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甚异之(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志:做标记

  小题1: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小题1: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7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 便要还家( )

  13.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C.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D. 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4.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12. (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 (2)通邀,邀请 13.D(2分)

  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5.(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8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平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云________________

  (3)诣太守,说如此 诣________________

  (4)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3.翻译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的交谈都说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回答问题。

  (1)文中有两处语句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不存在的理想社会,请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的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穷尽,走完;(2)说;(3)到,拜见;(4)交错相通

  2.D

  3.问(村中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中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4.①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来到此地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外传桃花源的事情。

  5.(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0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代) 。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 (写出其中两个)。(6分)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4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乃不知有汉

  【小题3】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元亮 晋(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2问津 鸡犬相闻(任选两个)

  【小题2】(1)类(2)全、都(3)请、邀请(4)竟然、居然

  【小题3】A

  【小题4】略

  【小题5】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小题6】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的把握。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作家、年代等。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小题2】试题分析:属,一词多义,类。悉,一词多义,全,都。延,古今异义词,故古义:请,邀请。无论,古今异义词,古义:竟然,居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涉及的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小题3】试题分析:A.仿佛古今同义,都是好像的意思。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枢纽。C.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路可走的境地。D.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词语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为(想向,对)、 具(详细)、闻(知道)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5】试题分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这些都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因为听闻渔人讲了外面的世界后,他们不愿意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所以,渔人临走前特意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和人物心理的揣摩。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桃花源的人款待渔人,说明他们热情好客。因为听闻外面的世界很乱,他们不远这里的宁静和平生活被外界多干扰,所以,有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别人。

  【小题6】试题分析: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1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11-14题。(10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 A.屋舍俨然:B.仿佛若有光:

  C.便要还家: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2:、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2分)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小题3:、翻译句子: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整齐的样子 B、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C、通“邀”,邀请。 D、妻子与子女。

  小题1:C

  小题1:略

  小题1: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略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2

  读文答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3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月色入户

  C.具答之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通: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翻译:

  (2)林尽水源翻译:

  小题4: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甲文所描述的“”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甲文提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乙文“”一句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小题1: B(2分)

  小题2:(1)交错相通(2)请(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4:大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共2分。每空1分。没用原文回答,该空不得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各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加点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项“户”皆是“窗”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两个加了皆是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故”“独”“亲”“尽”,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两篇短文的文字,了解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比较两文思想内容,找出相关点,概括填空,注意要使用文中原话。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 (2)尝贻 (3)高可二黍许 (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 (2)曾经赠送 (3)大约 (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5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相关文章

归去来兮辞品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2023-06-11 20:31:35

杂诗陶渊明翻译及赏析2023-06-18 18:06:08

陶渊明咏荆轲鉴赏2023-06-02 03:45:00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精选20篇)2023-06-04 23:49:47

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作背景2023-06-12 23:03:32

桃花源记改写作文(精选21篇)2023-06-19 07:04:5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