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

时间:2023-06-07 12:23:18 文/张东东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

  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队长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花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沾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赏析: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开头三句写作者望着清澈的颖水东去,触景生情,【愁目断、孤帆明灭】一个“愁”字统领了全词,为后句“恨此生”做了伏笔。眼里的孤独的小船时隐时现写明了浪涛的艰险, 进而作者联想到了自己仕途中的坎坷深有感触【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宦游处”宦途中的风险正如“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起起伏伏,升迁贬谪。【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当时两人睡在一个屋里,同时在夜间听着夜里下着雨,淅淅沥沥的雨声如萧瑟声。兴致勃勃的高谈阔论,手足情是何等的亲切,回忆起当年和其弟子由,当年兄弟俩风华正茂时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而今却是壮志未酬【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显示了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恨”是“愁”字的派生,“愁”深自然会对某些事的.感慨而生“恨”,作者恨的是“恨此生、长向别离中”和子由阔别,自己风华正茂的大好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日月催人老,在不知不觉中华发增添了白发。【一尊酒,黄河侧】借酒消愁,心绪万千,就犹如浪涛滚滚的黄河之水,波涛此起彼伏,难以平静,浮想联翩,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过去兄弟俩聚在一起的欢乐。那就是【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这四句正是作者当时的心里感想的写照。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许许多多往事,犹如就像昨天发生的事。【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一个“馀”表明了对子由的想念和自己心里感慨的泪水流了许多,那时兄弟俩谈笑风生眉间显现的喜气,而今化作“添黄色”愁上眉间。【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池上觅残春,花如雪”无奈落花流水春去也。境遇不同,时事的变迁,使得作者心情的感觉也就自然的不同了,借物抒发了作者的愁绪和失意感、对往事的怀念感。

  这样说并不等于说苏轼人生观是消极的,只不过是说作者当时对子由的深切思念,境遇不随心,而产生的一时情感。众所周知,他是豪放派的著名词人。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他没有失落时所会有的忧愁感的时候。

  词的上片抒发了“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的深深感慨。下片写对子由的想念,回忆起从前的相会时的欢乐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清晰的流露在词的语言中。

  《画堂春·寄子由》

  花满银塘水漫流,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

  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拓展资料:

  苏轼、苏辙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送沈逵》有“嗟我与君同丙子”语,《李委吹笛》有“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语。而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

  苏轼娶青神贡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王弗年十六。

  11月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

  至和二年乙未(1055):苏洵四十七岁,苏轼二十岁,苏辙十七岁。

  苏洵作《上张益州书》,并谒张方平于成都,又至雅州,访知雅州雷简夫。张方平荐苏洵任成都学官,朝廷未作答复;雷简夫致书张方平,称苏洵“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劝张再荐苏洵(邵博《闻见后录》卷15)。苏洵送吴照邻赴阙,吴携苏洵文致欧阳修。

  苏轼亦以所作文谒张方平,其《乐全先生文集叙》云:“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苏轼在成都得破酒缸所作之砚以赠苏辙,苏辙作《缸砚赋》。

  苏辙娶妻史氏,其《寄内》诗有“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语。

  嘉祐元年丙申(1056):苏洵四十八岁,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

  苏洵作《张益州画像记》、《上张侍郎第一书》,书中表示将送二子入京应试。

  3月,三苏父子至成都,拜别张方平,苏辙始见张;张盛赞苏轼兄弟,谓“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无名氏《瑞桂堂暇录》)。苏洵父子携张方平致欧阳修,雷简夫致欧阳修、韩琦推荐苏洵的信离成都,经阆中,出褒斜谷,过长安、渑池,于5月抵京师开封。8月举进士于京师,苏轼兄弟皆入选。

  苏洵上书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欧阳修激赏苏洵之文,“目为孙卿子(荀子)”,并荐苏洵于朝。苏洵遂成为欧、韩之座上客。时王安石亦在京任群牧判官,亦为欧阳修门人,但因见解分歧,苏洵拒绝同王交游,王亦屡诋洵于众。

  苏洵作《送石昌言使北引》,苏轼书之。

  冬,张方平返京,苏洵作《上张侍郎第二书》。时苏洵虽名动京师,但求官未遂,盼张援引,其言凄切。

  嘉祐二年丁酉(1057):苏洵四十九岁,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欧阳修知贡举,疾时文之弊,凡怪奇艰涩之文皆黜,而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苏轼上书谢欧阳修、梅挚、范镇、韩绛、梅尧臣等。苏辙上书韩琦,提出文气说,强调阅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

  4月程夫人卒于家,三苏父子匆匆返蜀,苏洵作《祭亡妻文》、《老翁井铭》、《老翁井》诗。

  苏洵老友史彦辅去世,洵为之立后,治丧,作《祭史彦辅文》和《与吴殿院书》,求吴照邻照护史沆遗孤。

  蜀州新建绝胜亭,苏辙作《绝胜亭》诗。

  嘉祐三年戊戌(1058):苏洵五十岁,苏轼二十三岁,苏辙二十岁。

  苏洵作《答二任(任孜、任?)》诗和《木假山记》,有郁郁不得志之感。10月得雷简夫书,闻将召试舍人院;1058年11月5日召命下,苏洵上书仁宗,又致书雷简夫、梅圣俞,拒不赴试,谓“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和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不亦为山林之士所轻笑哉!”(《答梅圣俞书》)

  王素知成都,苏轼往见,并作《上知府王龙图书》,论治蜀难易。

  苏辙谒见益州路转运使赵?

  嘉祐四年己亥(1059):苏洵五十一岁,苏轼二十四岁,苏辙二十一岁。

  6月召苏洵赴试之命再下,梅圣俞作《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劝洵入京。苏洵作《上欧阳内翰第四书》,表示将携二子入京;又作《自尤》诗,哀其幼女之死;作《极乐院六菩萨阁记》,纪念已死之亲人。10月三苏父子及其家属沿岷江、长江而下,一路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于嘉祐四年12月8日抵达江陵,并在江陵度岁。

  汇途中所作诗为《南行前集》,苏轼作《南行前集叙》。

  嘉祐五年庚子(1060):苏洵五十二岁,苏轼二十五岁,苏辙二十二岁。

  正月5日三苏父子离江陵,陆行北上,2月5日抵京,汇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后集》,苏辙为作《南行后集引》。

  3月苏轼兄弟以选人至流内铨,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河南渑池县主簿。因举制策,均未赴任。

  “居梁不耐贫,投杞辟糠核?”(苏辙《辛丑除日寄子瞻》),三苏父子到京不久即移居杞县。

  6月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卒,洵作《祭侄位文》。8月因欧阳修、赵?之荐,以苏洵任秘书省试校书郎,洵有《谢相府启》和《谢赵司谏启》。

  嘉祐六年辛丑(1061):苏洵五十三岁,苏轼二十六岁,苏辙二十三岁。

  正月苏轼兄弟因举制策,移居怀远驿,见苏轼《感旧诗并叙》。

  苏洵上书韩琦,对其不能重用自己表示不满。7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

  8月仁宗御崇政殿试所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问。苏轼兄弟各在所上五十篇《进策》、《进论》和《御试制科策》中,系统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苏轼入第三等(一二等为虚设,实为一等),苏辙因极论朝政之失,宫掖之秘,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胡宿等力主黜之,仁宗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苏辙《遗老斋记》)遂降一等,第以四等下。

  制科入第后,苏轼除大理评事、凤翔签判。苏轼兄弟即将离别,有感于韦应物“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而相约早退。

  11月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外,“话别郑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从此,兄弟二人离别之日多,相聚之日少,开始岐梁唱和。

  嘉祐七年壬寅(1062):苏洵五十四岁,苏轼二十七岁,苏辙二十四岁。

  苏洵在京修纂礼书,苏轼签判凤翔,苏辙在京侍父。

  2月苏轼往属县减决囚犯,作《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诗,苏辙次韵。4月,杨畋卒,苏辙作《杨乐道龙图哀词》。8月,伯父苏涣卒。苏辙除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以苏辙“右宰相专攻人主”,不肯草制,辙遂求留京侍父,从之。10月,苏轼有《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岁暮,苏轼作《馈岁》、《别岁》、《守岁》诗,苏辙作《次韵子瞻记岁暮乡俗三首》。

  嘉祐八年癸卯(1063):苏洵五十五岁,苏轼二十八岁,苏辙二十五岁。

  苏洵、苏辙在京,苏轼签判凤翔。3月仁宗去世,英宗继位。韩琦为山陵使,厚葬仁宗。苏洵作《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力主薄葬。是岁,王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之,苏洵独不往,作《辨奸论》。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苏洵五十六岁,苏轼二十九岁,苏辙二十六岁。

  苏洵、苏辙在京,苏轼签判凤翔,12月罢凤翔任。

  治平二年乙巳(1065):苏洵五十七岁,苏轼三十岁,苏辙二十七岁。

  正月苏轼还京,差判登闻鼓院,2月直史馆。苏轼兄弟汇集数年诗作为《岐梁唱和诗集》。(苏辙《次韵姚孝孙见还岐梁唱和诗集》)3月苏辙始仕,出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推官。(苏辙《颍滨遗老传》)5月苏轼之妻王弗卒于京师,年二十七。(见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9月四日苏洵等编成《太常因革礼》100卷。9月苏洵参加韩琦家宴,韩作《乙巳重阳》诗,苏洵作《九日和韩公》。

  治平三年丙午(1066):苏洵五十八岁,苏轼三十一岁,苏辙二十八岁。

  苏轼续娶王闰之,苏轼《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义君(前妻王弗),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王弗卒于治平二年五月,苏洵卒于治平三年四月,王弗“没不待年”而苏轼续娶王闰之,可知当娶于2年底或3年初。

  春,苏洵病。欧阳修多次致书问病情。(欧阳修《与苏编礼启》)治平三年4月25日苏洵卒于京师,朝野之士为作哀词铭诔者百三十有三人。(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苏轼兄弟护丧出都,自汴入淮,沿江而上返蜀。

  治平四年丁未(1067):苏轼三十二岁,苏辙二十九岁。

  正月英宗崩,神宗继位。轼兄弟在蜀居父丧。8月葬苏洵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苏轼三十三岁,苏辙三十岁。

  4月王安石越次入对,并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续资治通炮》卷66)冬,苏轼兄弟居父丧期满,挈家还京,在长安度岁。

  熙宁二年己酉(1069)。苏轼三十四岁,苏辙三十一岁。

  2月以富弼同平章事,王安石参知政事。创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变法(《续资治通炮》卷66)。苏轼兄弟于2月到京后,因王安石不满苏轼议论异己,仍以苏轼为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以苏辙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王安石欲变科举,神宗召两制三馆议。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安石不悦,命轼摄开封府推官,欲以事繁困之。(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在条例司亦与王安石意见不合,8月上《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条例司乞外任状》,全面批评新法,且请外任。安石大怒,欲加以罪,陈升之阻之,奏除河南推官。

  熙宁三年庚戌(1070):苏轼三十五岁,苏辙三十二岁。

  正月张方平出知陈州,奏改辟苏辙为陈州教授,辙有《初到陈州》诗。上元节有旨市浙灯。苏轼上《谏买浙灯状》,诏罢之。轼惊喜过望,又作《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全面批评新法。殿前策进士,士子附和王安石,争言旧法不是,轼作《拟进士对试策》一道讽神宗。王安石党大怒,御史知杂事谢景温诬奏苏轼居丧,往复贾贩。诏湖北运司查核。穷治无所得,轼无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续资治通炮长编》卷214)

  熙宁四年辛亥(1071):苏轼三十六岁,苏辙三十三岁。

  苏辙任陈州学官。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7月出都赴陈,谒张方平,看望苏辙,留七十余日。(苏轼《记铁墓厄台》)9月苏轼兄弟同赴颍州,谒欧阳修,并别于颍。苏轼沿途游山玩水,1071年11月28日到杭州任。到官3日即游孤山、灵隐、上天竺,访僧惠勤、惠思、辩才。除夜,轼作《都厅题壁》诗。

  熙宁五年壬子(1072):苏轼三十七岁,苏辙三十四岁。

  苏轼通判杭州。8月乡试,苏轼监试。赴汤村,开运盐河,又赴湖州相度堤岸,有《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吴中田妇叹》等讥刺新政之诗。

  苏辙任陈州学官,8月赴洛阳考试举人,继游嵩山,沿途有诗。

  熙宁六年癸丑(1073):苏轼三十八岁,苏辙三十五岁。

  苏轼通判杭州,协助知州陈述古修复钱塘六井成,作《钱塘六井记》。冬,赴常、润等地赈饥。

  苏辙任陈州学官,夏改齐州掌书记,有《自陈适齐戏题》诗。9月李师中知齐州。10月作《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

  熙宁七年甲寅(1074):苏轼三十九岁,苏辙三十六岁。

  4月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

  苏轼通判杭州,纳妾朝云。5月被命知密州,9月离杭,11月到任,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2月李师中知瀛州,有《送李诚之知瀛州》诗。3月李肃之知齐州,有《齐州代李肃之谏议谢表》。与李遵度游,为作《洛阳李氏园亭记》。

  熙宁八年乙卯(1075):苏轼四十岁,苏辙三十七岁。

  2月,王安石复相。

  苏轼知密州,有《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作《江城子·记梦》,悼念已去世十年的前妻王弗。又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春末夏初游泰山,有诗纪行。李肃之建闵子庙,苏辙为作《齐州闵子祠堂记》。知历城施辩建泺源石桥,苏辙为作《齐州泺源石桥记》。苏轼在密州建超然台,苏辙为作《超然台赋》。

  熙宁九年丙辰(1076):苏轼四十一岁,苏辙三十八岁。

  10月王安石再次罢相,从此闲居金陵。

  苏轼知密州。建盖公堂并作《盖公堂记》,希望无为而治。又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念苏辙。12月移知河中府,离密州。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2月李公择代李肃之知齐州。10月苏辙罢齐州任还京,暂寓范镇东斋,作《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批评神宗“知其(指王安石)不可用而去之,又循其旧术而不改”。

  熙宁十年丁巳(1077):苏轼四十二岁,苏辙三十九岁。

  苏辙改官著作佐郎,张方平辟为南京签书判官。2月苏辙自京往迎苏轼,相会于澶、濮之间。抵陈桥驿,告下,苏轼改知徐州,不得入国门,遂居郊外范镇东园。为长子苏迈娶石昌言之孙女,苏轼《与黎希声书》云:“向自密将赴河中府,至陈桥驿,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儿子娶妇,留城东景仁园中。”王文浩《苏诗总案》卷15载:“迈时年十九,其婿于谁氏,不可考也。”1982年四川眉山出土了《苏符行状》,其“婿于谁氏”已可确考。《苏符行状》云:“先公姓苏氏,字仲虎,讳符,世居眉山。曾王父讳洵,王父讳轼,父讳迈,母石氏,故中书舍人昌言之孙。”

  4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留百余日。中秋夜,苏轼兄弟作《水调歌头》话别。8月十六日苏辙离徐,赴南京签判任,不久,张方平告老,龚鼎臣知南京。

  黄河决口,1077年8月21日水及徐州城下,苏轼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

  元丰元年戊午(1078):苏轼四十三岁,苏辙四十岁。

  苏轼知徐州。为防水之再至,苏轼组织徐州军民修筑外城,并建黄楼。重阳日在黄楼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

  苏辙任南京签判。5月龚鼎臣移知青州,陈汝羲知南京。9月苏辙原拟参加黄楼落成,并作《黄楼赋》,因事未成行。苏辙之女适文同之子文逸民,10月文同知湖州,有《送文与可知湖州》诗。

  元丰二年己未(1079):苏轼四十四岁,苏辙四十一岁。

  苏轼知徐州。正月文同赴湖州任途中卒于陈州。3月以苏轼知湖州,赴任前先到南京看望苏辙,为留半月,4月到任。7月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京,12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苏辙任南京签判。4月有《代张方平乞致仕表》,7月张以太子少师致仕,有《代张方平谢致仕表》。苏辙作《为兄轼下狱上书》,乞纳在身官为赎兄罪,坐贬监筠州盐酒税。

  元丰三年庚申(1080):苏轼四十五岁,苏辙四十二岁。

  正月苏轼离京过陈州,苏辙自南京来陈,3日而别,1080年2月1日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初居定惠院,后徙城南临皋亭,时游武昌寒溪、西山。黄州守徐君猷待轼甚厚。

  苏辙离南京,赴贬所,张方平凄然不乐,口占一绝为别,已而泣下。5月底苏辙先送苏轼家室至黄州,为留十日,同游武昌西山,再赴贬所。时毛维瞻守筠州,二人唱和甚多。

  元丰四年辛酉(1081):苏轼四十六岁,苏辙四十三岁。

  苏轼贬官黄州。故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房废地数十亩,苏轼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伯父苏涣之孙,东坡之侄苏安节赴举报罢,赴黄见轼,轼有《侄安节远来夜坐》等诗。

  苏辙贬官筠州。女婿王适赴举,苏辙有《送王适徐州赴举》诗。

  8月被差入筠州试院评定考卷,有《戏呈试官》等诗。是岁作《庐山栖贤堂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筠州圣祖殿记》、《黄州师中庵记》等文。

  元丰五年壬戌(1082):苏轼四十七岁,苏辙四十四岁。

  苏轼贬官黄州,在东坡筑雪堂,自书东坡雪堂四字以榜之。3月游沙湖,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至蕲水,作《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7月和10月两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辙贬官筠州,3月作《上高县学记》。毛维瞻致仕,有《送毛君致仕还乡》诗。苏轼建武昌九曲亭,苏辙为作记。婿王适应举落第,至黄州看望苏轼后归筠州。

  元丰六年癸亥(1083):苏轼四十八岁,苏辙四十五岁。

  苏轼贬官黄州。巢谷因韩存宝案,遁迹江淮,来黄州,苏轼以子苏迨、苏过从之学。朝云生子苏遯,作《洗儿》诗。滕达道自安州赴阙,作《与滕达道书》,劝滕以言为戒。

  苏辙贬官筠州。国子监司业朱服言,权筠州州学教授苏辙所撰州学试题乖戾经旨,候有新官令罢。苏辙乞本路别差官管勾,从之。

  元丰七年甲子(1084):苏轼四十九岁,苏辙四十六岁。

  苏轼贬官黄州,4月量移汝州。苏轼赴汝途中,绕道筠州访苏辙,有《端午游真如,迟、适、远(皆苏辙之子)从,子由在酒局》诗;游庐山,作《题西林壁》;游石钟山,作《石钟山记》;过金陵,访王安石,相与唱和。幼子苏遯夭折于金陵。年终抵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

  苏辙贬官筠州。9月以苏辙为绩溪令,12月离筠州赴绩溪任。过南昌,游徐孺亭,登滕王阁。除夜泊舟鄱阳湖口,遇大风雪。

  元丰八年乙丑(1085):苏轼五十岁,苏辙四十七岁。

  3月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

  苏轼赴汝途中,于2月抵南都,谒张方平。告下,允轼常州居住,5月至常州。

  6月告下,起知登州。10月到登州任,到官5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

  苏辙到绩溪任后,卧病五十余日。8月以校书郎被召还朝,赴京途中,绕道杭州,访苏轼遗迹,然后北上。

  宋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苏轼五十一岁,苏辙四十八岁。

  4月王安石去世,9月司马光去世。

  苏轼还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基本支持司马光废新法,逐新党,但反对尽废新法,特别是免役法,主张兼用其长。

  苏辙北上途经南都,谒张方平。2月至京,改除右司谏,9月除起居郎,11月任中书舍人,苏辙任右司谏的半年中,上奏状七十余篇。约占苏辙现存奏状的一半,内容涉及元祐之政的各个方面。

  元祐二年丁卯(1087):苏轼五十二岁,苏辙四十九岁。

  苏轼任翰林学士,苏辙任中书舍人,兄弟二人同掌内外制。针对高太后无意用兵,苏轼兄弟就擒获鬼章事上章,主张加强战备,因事正法。因政见不同,逐渐形成以程颐为首的洛党,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刘挚为首的朔党,党争日演日烈。11月,苏辙除户部侍郎。

  元祐三年戊辰(1088):苏轼五十三岁,苏辙五十岁。

  苏轼任翰林学士,苏辙任户部侍郎。3月苏轼权知礼部贡举,苏辙、王钦臣等为武举考官。1088年5月1日苏轼兄弟同转对,各条上三事,并有诗记其事。

  9月以御史中丞孙觉和苏辙等考试制科举人。12月因周锉上疏请以王安石配享神宗,苏轼上章劾周穜。

  元祐四年己巳(1089):苏轼五十四岁,苏辙五十一岁。

  苏轼连章请郡,3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5月过南都谒张方平。

  7月到达杭州任,时杭旱、饥,苏轼组织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以工代赈。

  苏辙任户部侍郎,6月改翰林学士、知制诰以代苏轼,寻又权吏部尚书。10月奉命出使契丹,契丹盛传三苏文。12月0日自契丹南归。

  元祐五年庚午(1090):苏轼五十五岁,苏辙五十二岁。

  苏轼知杭州,春,杭州饥疫并作,苏轼减价粜常平米,施稀粥,作药汁,遣官率医分坊治病,捐黄金五十两,助建病坊。疏浚西湖,整治钱塘六井。秋,太湖泛滥,苏轼连上章疏,乞作救灾准备。

  苏辙任翰林学士。自契丹还朝,上《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首》。5月以苏辙为龙图阁学士、御史中丞。苏辙上《乞分别邪正札子》,反对调停起用旧党。

  元祐六年辛未(1091):苏轼五十六岁,苏辙五十三岁。

  苏轼知杭州。3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6月到京。8月因两次遭到洛党攻击,出知颍州。上《论八丈沟不可开状》,避免了这一有害无益的工程。整治颍州境内沟渠,疏浚颍州西湖。

  2月苏辙由御史中丞迁尚书右丞,为六执政之一,位同副相。8月洛党贾易弹劾苏轼兄弟必欲专国,纳蜀人分据要职。为苏轼竹西寺题诗事,苏辙代兄辨谤。轼出知颍州,作《感旧》诗别辙。辙有《次韵子瞻感旧》,以早退相勉。

  元祐七年壬申(1092):苏轼五十七岁,苏辙五十四岁。

  2月苏轼自颍州改知扬州,3月到任。上章乞停催积欠,允许发运司船夫私载货物。8月以兵部尚书召还,9月到京,诏兼侍读。12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苏辙任尚书右丞。4月哲宗立后,以苏辙摄太尉,充告期使。6月以苏辙为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11月合祭天地于圜丘,以郊祀恩,特加护军、开国伯,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

  元祐八年癸酉(1093);苏轼五十八岁,苏辙五十五岁。

  9月高太后崩,哲宗亲政。

  苏轼任端明、翰林侍读两学士,守礼部尚书。5月上《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暗讽哲宗以苛刻、猜疑、好用兵、好聚财为戒。御史黄庆基三状言苏轼所撰吕惠卿谪官制诽谤先帝,黄以不实罢。8月1日苏轼继室王闰之卒于京师。

  9月罢礼部尚书任,出知定州,哲宗拒绝苏轼陛辞。苏轼到定州后整饬军纪,加强弓箭社。

  苏辙任门下侍郎。3月御史董敦逸言苏辙差除不当,辙上章自辩。

  除李清臣为吏部尚书,蒲宗孟为兵部尚书,苏辙论其不可。哲宗亲政后首用内臣,苏辙谏之。范祖禹言防离间,以逐神宗之臣,改神宗之政为高太后之过,苏辙附名同进。疏入不报。

  绍圣元年甲戌(1094):苏轼五十九岁,苏辙五十六岁。

  苏轼知定州,4月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10月2日到达惠州。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归宜兴,幼子苏过、侍妾朝云随行。

  苏辙任门下侍郎。3月廷策进士,李清臣撰策题,历诋元祐之政。苏辙上疏复面奏,谓若轻变九年之政,则大事去矣。哲宗谓辙“以汉武比先朝”,诏辙以本官出知汝州。4月苏辙至汝。5月苏轼赴贬所,途经汝州,看望苏辙。6月苏辙再贬袁州,7月再贬筠州,9月到达贬所,谢表中有“岁更三黜”语。长子苏迟,次子苏适留居颍昌,幼子苏远随行。

  绍圣二年乙亥(1095):苏轼六十岁,苏辙五十七岁。

  苏轼贬官惠州,作《荔支叹》,揭露汉唐及本朝官僚争新买宠,竞献荔支的丑态。表兄程正辅来访,消除因八娘死,与程家之旧怨。

  苏辙贬官筠州。复理旧学,继续写作《诗集传》、《春秋集解》、《老子解》、《古史》。

  绍圣三年丙子(1096):苏轼六十一岁,苏辙五十八岁。

  苏轼贬官惠州。在白鹤观买地筑屋,作长住打算。助修惠州东西二桥。7月爱妾朝云卒。

  苏辙贬官筠州。

  绍圣四年丁丑(1097):苏轼六十二岁,苏辙五十九岁。

  苏轼贬官惠州,苏辙贬官筠州。2月苏轼白鹤观新居建成,长子苏迈来惠探视;苏辙长子苏迟亦到筠探亲。朝廷再次加重对元祐党人的惩处,苏轼远谪海南,苏辙远谪雷州。5月兄弟两人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6月苏轼渡海,兄弟二人别于海滨,遂成诀别。兄弟二人隔海相望,颇多唱和。

  元符元年戊寅(1098):苏轼六十三岁,苏辙六十岁。

  苏轼贬官儋州。章子厚遣董必查访广南西路,把苏轼逐出官屋。苏轼在城南买地筑屋,以避风雨。吴子野渡海访苏轼,为苏轼兄弟通消息。

  苏辙贬官雷州。董必奏知雷州张逢礼遇苏辙,6月诏苏辙移居循州,张逢勒停。

  8月至循州,买曾氏宅以居。

  元符二年己卯(1099):苏轼六十四岁,苏辙六十一岁。

  苏轼贬官儋州。琼州进士姜唐佐从苏轼学。知州张中因修官屋安置苏轼被罢,苏轼作诗送之。

  苏辙贬官循州。正月蜀人巢谷来循探望苏辙,继往海南,死于途中。7月吴子野来。11月苏辙幼子苏远之妻黄氏卒于贬所。

  元符三年庚辰(1100):苏轼六十五岁,苏辙六十二岁。

  正月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大赦天下。

  苏轼贬官儋州。葛延之渡海来从苏轼学。5月,苏轼量移廉州。6月渡海,7月至廉州贬所。9月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年底过岭。

  苏辙贬官循州。2月量移永州。4月移岳州。11月被命提举凤翔上清宫,外州军任便居住,遂居颍昌。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苏轼六十六岁,苏辙六十三岁。

  苏轼度岭北归。正月抵虔州。5月至真州,瘴毒大作,暴病,止于常州。6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1101年7月28日卒于常州。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士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于四方,无论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斋于惠林佛舍。士民惜哲人之萎,朝野嗟一炮之逝。

  苏辙闲居颍昌。3月苏涣之孙苏千之归,托祭东茔,作《北归祭东茔文》。4月寄书与兄,劝轼到颍昌同住。苏轼病逝,为作墓志和祭文,遣幼子苏远往奠。10月理旧书,得苏轼《和渊明归去来兮辞》,泣而和之。

  崇宁元年(1102):苏辙六十四岁。

  闲居颍昌。4月迁亡嫂王润之柩于颍,待轼丧至合葬。5月党祸复起,苏轼等已去世之元皊党人,原追复官告并缴纳;苏辙等在世之人,并不与在京差遣。闰6月葬苏轼、王闰之于郏城小峨眉山,苏辙之媳、苏远之妻黄氏同葬。苏辙削五官,降授朝议大夫。8月诏元皊党人子弟不得在京差遣,长子苏迟罢太常太祝。

  崇宁二年癸未(1103):苏辙六十五岁。

  为避祸,苏辙独迁汝南。姜唐佐访辙于汝南。10月罢苏辙提举太平宫之寄秩官。

  崇宁三甲申(1104):苏辙六十六岁。

  正月还居颍昌,杜门不出。8月遣苏适返蜀祭东茔,除夕作《岁暮口号》,有“此心点检终如一,世事无端日日新”之句。

  崇宁四年乙酉(1105):苏辙六十七岁。

  闲居颍昌。3月作《喜雨》诗,有“时闻吏号呼,手把县符赤。

  岁赋行自办,横敛何时毕”之句。7月诏元祐宰执坟寺特免拆毁,不得充本家功德院。年终作《岁暮二首》,有“眼看世富知难了,手注遗编近一新”之句。

  崇宁五年丙戌(1106):苏辙六十八岁。

  闲居颍昌。三月侄孙苏元老进士及第,调广都主簿,有《送元老西归》诗。韩驹来颍昌从苏辙学。9月作《颍滨遗老传》,编定《栾城后集》,并作引。蔡京铸当十大钱,招致币制混乱,苏辙作《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诗,有‘奸豪得巧便,轻重窃相易。……彼哉陶钧手,用此狂且愎”之句。11月又作《反古菖蒲》诗,讥刺王安石变法是“一人得饱满,众人皆不悦”。

  大观元年丁亥(1107):苏辙六十九岁。

  闲居颍昌。正月诏元祐宰执坟寺曾经放罢者并给还,有《谢复坟寺表》。筑室盈百间,有《初成遗老斋、待月轩、藏书室三首》等诗和记。又著《论语拾遗》。

  大观二年戊子(1108):苏辙七十岁。

  闲居颍昌,正月苏辙复官,有《谢复官表》。读《传灯录》,有《书〈传灯录〉后》和《书〈传灯录〉示诸子》诗,诗有“大鼎知难一手扛,此心已自十年降”之句。

  大观三年己丑(1109):苏辙七十一岁。

  闲居颍昌。表弟程信孺剖符单父,归乡待阙,特来颍昌看望苏辙。

  大观四年庚寅(1110):苏辙七十二岁。

  闲居颍昌。张癕叟编乐府诗相示,作《寄张癕叟》诗,谓“点鼋(草书势)旧无对,吟哦今有谁?十年酬唱绝,欢喜得新诗。”

  政和元年辛卯(1111):苏辙七十三岁。

  闲居颍昌。二月作《春旱弥月》诗,有“深愧贫民饥欲死,可怜肉食坐称贤”之句。龙川道士廖有象来访。编《栾城第三集》,并作《引》。

  政和二年壬辰(1112):苏辙七十四岁。

  闲居颍昌。“不踏门前路”的苏辙,这年春天突然游颍昌西湖,泛赮水,并有诗。9月,苏辙由中大夫转大中大夫致仕。作《坟院记》、《壬辰年写真赞》、《管幼安画赞》。10月3日卒。11月追复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原拟葬辙于眉州祖茔,王巩《苏黄门挽诗》自注“子瞻葬汝,公归眉”,苏过《祭叔父黄门文》:“倾一奠而永已,不得执绋挽公之柩葬于西岷”,皆可为证。但不知何故,后来仍葬苏辙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1973年河南郏县三苏坟(苏洵坟为衣冠冢)出土的《苏仲南墓志铭》云:“(宣和)5年10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即苏适,苏辙次子,“先茔”当指苏辙之茔。此为苏辙葬于今河南郏县之铁证。苏辙之妻史氏,卒于政和七年(1117),亦葬于此。

相关文章

苏轼 赤壁赋读后感2023-06-13 18:14:30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2023-06-14 20:16:08

蝶恋花 春景 赏析 苏轼2023-06-04 22:28:4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鉴赏2023-06-14 15:18:04

关于苏轼故事2023-06-04 02:36:05

苏轼的人生态度2023-06-19 07:49:39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