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水调歌头》赏析(十五篇)

时间:2023-06-12 06:37:47 文/李盛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水调歌头》赏析10

  原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翻译/译文

  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神女峰)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注释

  ⑴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⑵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⑷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⑸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

  ⑺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⑻风樯: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⑼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实指龟山、蛇山。

  ⑽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⑾天堑: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⑿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赏析/鉴赏

  1956年,63岁的毛主席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诗,诗依然壮志。他从上片对游泳的舒畅之感及时光流逝之感一直写到下片对*建设蓝图在胸的自由联想。

  接着笔力一转,拨出雄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点明此诗是“游泳”之主旨,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阔。诗人在1957年2月11日写给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楚天”当然是指长江中游地区的天空,这儿指武汉上空。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水调歌头》赏析1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结合到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冢,渗透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盒社会高度默契的作品。体现了极富有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全文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极富有这里与人情。

《水调歌头》赏析12

  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

  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怀。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鉴赏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题“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读细自品味会发现另有所抒。

  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句格同杜诗“一日上树能千回”:闲居无事,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写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欲与这结盟为友——这是用的拟人法。“凡我”三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愿:希望既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这里“莫相”之“相”,虽然关系双方,但实际只表词人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担惊。《左传。僖公九年》有这样记载:“齐盟于蔡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词里这几句格式,当为《左传》辞句套用,纯是散文句法。

  “白鹤”二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也一起邀来。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以上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试想,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作者《鹧鸪天》中语)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得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上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这大概就是词人后来所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手法吧?如此表达、意境更深一层。

  过片紧承上阕遐想。作者一片赤诚,欲与鸥鸟结盟为友,然而鸥鸟如何呢?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何在?从下句“窥鱼笑汝痴计”中可以看出。原来他们“立苍苔”,“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湖水”,与词人“同居而异梦”。专心“窥鱼,伺机而啄在词人看来,只是一种”痴计“,对此,他当然只能付之一”笑“了。这”笑“,既是对鸥鸟”何时忘却营营“的讽笑,也是叹自己竟无与无友。”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苦笑。看来,鸥鸟亦并非词人知已,并不懂得词人离开官场之后此时的情怀,所以他怅然发出了”不解举吾怀“之叹。盟友纵在身旁,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可见,词人所举之杯,哪里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垒罢了。虽然人们常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词人并没有被愁所压倒。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他从自己新居的今昔变化中,似乎悟出了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几欢哀”。词人本是心情郁闷,却故作看破红尘、世态炎良。变得益发旷达开朗,因而对隐居之所带湖也更加喜爱了。“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要作久居长栖之计了。词到此处完篇,对开首恰成回应。

  如果说上阕旨意全在不写之中写出,那么下阕则就是在委婉之中抒发了。然而其语愈缓,其愈切,感情愈发强烈,较上阕又进一层。天地之大,知已何在?孑然一身,情何以堪!虽有带湖美景,但纵是盟鸥,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绪可知了。可见,这首词表面是写优游之趣,闲适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隐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叹,孤愤之慨。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稼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

《水调歌头》赏析13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作者高举酒杯,向青天发问:这明月究竟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此词开篇出语奇逸,超人意表。为什么有此一问呢,是在追溯宇宙的起源?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还是在慨叹宇宙的流转无穷、苍茫无极,人世的渺小短暂?无论是什么,作者此时必然是思接古今,有感而发。

  屈原《天问》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李白《把酒问月》开篇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此处词意与前二者有着传承关系。不过,同样是豪迈潇洒、气魄不凡,李诗舒缓,苏词峭拔,风格又各有不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宇宙的追问尚未得到回答,作者的想象又飞向了天上仙境:不知道那里今晚是哪一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

  这一句化用唐代韦瓘所撰小说《周秦行纪》中的诗句:“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民间素有“天上一日,人间百年”的传说,人生短暂,而天上的神仙们青春永驻,从不为会老迈而担忧。作者在这一追问中不仅是好奇,恐怕也隐含了对岁月流逝的焦虑之情吧。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间今夕,天上何年?天上是否胜过人间?作者想乘着清风飞上天去,可是想到那些用晶莹剔透的美玉建成的楼阁,心中又不禁犹豫起来,只怕因为月宫太高,自己受不了那里的清寒。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因为作者自认为不属于尘世,那仙境一样的自由世界才是自己的归宿。苏轼一生,以崇儒、讲究实务为主;但也好佛道,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出世思想多有上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那种超然物外、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比很多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更为深刻。也正因如此,当时他就享有“坡仙”之称。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这里,作者说自己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实际上寄寓着“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清影挥曳,月宫虽好,哪里比得上人间!

  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写酒后月下独自对月起舞。苏轼借用其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去了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用来表达自己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并与月宫的孤寒作比。正因为人间胜于天上,他才欲去又止,实际上抒发了自己对人世的眷恋和人生的热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上片写作者对天上明月的遐想,下片转而写月光辉映下的人间景象。夜渐渐深了,月光移动着,将清辉洒向华丽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房中迟迟不能入眠的人。为什么“无眠”呢?结合下文来看,是伤离怨别,对月怀人。这个“无眠”之人,乃是千千万万望月伤怀的人的缩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作为自然之物的月亮,本来是不会有什么愁恨的,可是为什么总在人别离的时候圆了起来?别时月圆,仿佛故意与人为难,令人伤心。用“何事”起问,表面上是埋怨明月不通人情,实则寄寓着自己怀人的深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作者运思入情,用他的旷达来作自我排解。人事多变,有相聚,就有别离;有欢乐,就有痛苦。月亮也是这样,今晚尽管充盈皎洁,可是它也有被乌云遮蔽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天地万物很难十全十美,这是自古已然的事实。既然如此,又何必为离别感到忧伤呢?这几句双绾自然和社会,富有哲理,意境一转豁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人间离别难免,相聚暂时不能如愿,那么只希望亲人身健长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明月与共,心意相通。

  “婵娟”,美好的样子,指嫦娥,亦代指明月。南齐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是这两句所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这两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于是,词的境界愈见澄澈辽远,词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绵延。

《水调歌头》赏析14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 余既 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1)概括 兰 蕙 菊 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 听我楚狂声 和 富贵非吾事 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 长恨复长恨 。 听我楚狂声 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 躬耕以食 ,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富贵非吾事 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 富贵非吾愿 ,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 长恨 和 有恨无人省 的感慨。作者直接以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 长恨 ,在 饮饯席上 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 裁作短歌行 。 短歌行 ,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 长恨 而 短歌 ,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 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 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 楚狂 。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 长恨 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 狂 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 何人 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 为我楚舞 , 听我楚狂声 ,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 兰 字后少一 之 字, 畹 字后少一 兮 字。 餐英 句则从原句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而来。

  兰、蕙都是香草, 滋兰 、 树蕙 ,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 饮露 、 餐英 ,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 滋兰 、 树蕙 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 内美 和 修能 ,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 游于江潭 , 形容枯槁 ,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劝他 与世推移 ,不要 深思高举 ,自讨其苦。屈原说: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也不肯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 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 纵任不拘 ,有人问他: 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 他说: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 身后 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 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 长恨复长恨 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

  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 质性自然 (《归去来兮辞序》), 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归与白鸥盟 ,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二:

  稼轩多次以屈原自拟,这既有自信、自励且不无自负的一面,恐也具透视时局与个人前途,预见到难免与屈原相同的志意落空的最终结局这悲怆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一遇机会,他总是尽全部聪明才智,投入最大精力毅力,从事振兴和恢复国家的事业。他不能象希腊神话中的海格力士那样,具有转瞬间尽洗三十年未清理的牛栏的神力,只有知其不可而尽全力为之,并同时用词吟唱其生命的悲剧,吟唱精卫填海的孤哀。

  陈端仁闽县人,淳熙中曾任蜀帅。稼轩作此词是壬子年岁杪(绍熙三年,1193年)应召入朝时,已废退家居的陈端仁设酒为辛送行,席间酒酣耳热时,二人当不乏慷慨报国的磨砺,恐亦难免朝廷腐败政海风波的牢骚。稼轩即席赋此,主要借《楚辞》抒怀以答友人。

  滋兰 等句是屈原自传长诗《离骚》中句子,稼轩照原诗冠 余 字使用,气慨非凡。然又自称 楚狂 ,可见内心矛盾。据晋人作《高士传》, 楚狂 指楚人陆通字接舆者,躬耕不仕,孔子过, 凤歌 嘲之曰,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楚狂 参透世事的悲凉心情,乃儒家用世之志修齐治平的反面,与孔丘、屈原大异。换头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反用西晋张翰语,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见《世说》)张因思吴中莼羹鲈脍而弃官归隐,也是一位 楚狂 。稼轩说一杯酒(生前的清福)哪能和身后的名誉相比,翻了张翰的案,因之也推翻了上片自称 楚狂 的消极。用笔夭矫变化难于捉摸。辛胃口很大,要立功、立言,也要立德。紧接着说 毫发常重泰山轻 ,大概是接受陈端仁的提醒,此次进京,千万注意与朝廷和大老们的人事关系。但稼轩岂是谨小之人?故尔情感的浪涛翻卷: 悲莫悲生别离,乐莫乐新相识。 陈是在闽新知,故云。

  笔底波涛全出自胸次不凡,极真诚无一造作语。稼轩此次赴朝是顺利的,回闽即任闽帅,但仅一年就遭劾去职。 富贵非吾事 是极清醒有预见语。 归与白鸥盟 指退隐,是刚才自己否定了的陆通、张翰道路,辛离闽时作《柳梢青》用 白鸥 语气嘲笑自己: 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 与这首《水调歌头》的忐忑心情一脉相承。

  顾随先生谓 辛有英雄的手段,有诗人的感觉,二者难得兼。 中国诗史上只有曹(指曹操)、辛二人如此。 (《驼庵诗话》)这首《水调歌头》可见英雄、诗人两个灵魂的痛苦搏战。

《水调歌头》赏析15

  【关键词】

  诗词名句,记事,节日,中秋,明月

  【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注】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

  【说明】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

  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处于迷醉之中的苏轼看到天边明月止不住发问: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起句便觉奇崛异常,虽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句,但李诗比较舒缓,苏词就显得峭拔突兀。“明月几时有”这句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时空的哲理性世界,似乎是在追溯月亮的起源,又似乎是因为中秋之月太美,而发的感叹。无论如何,这两句饱含了词人对月亮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把酒问青天”一句,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让人感觉到一种豪气灌注其中。苏轼作此词时,因反对新法而请求外放,虽然远离朝堂,却得以与亲人团聚。其中既含有对朝堂政治的关注,又有对亲情的眷恋,这首词,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创作的,因此开篇发问就显得不同凡响。

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三篇2023-06-07 17:46:05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原文、翻译 (五篇)2023-06-02 03:59:45

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2023-06-18 09:19:47

关于水调歌头教案锦集九篇2023-06-11 06:48:35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原文及赏析2023-06-06 00:49:56

水调歌头·多景楼原文、赏析(四篇)2023-06-17 15:42:35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