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6-04 15:56:22 文/张东东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1

  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阵热闹欢乐气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个村庄的集市,你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没有人与你搭话,你也不寂寞。看小说《蛙》,就像在逛着这样一个热闹的集市,一段段情节像一个个摊位,你在人群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仿佛都不够用了,因为那嘈杂声、那琳琅满目的货品,密集地直朝你袭来。我本身是不太喜好这样的文字的,因为我很可能在这文字环境的感染下渐渐地就生出满心的浮躁,最后只好把它弃之不顾了;也可能在精彩热闹了一番过后,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中意的玩意儿都没买到,刚才全是兴奋着别人的兴奋。

  《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20xx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为了忠诚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门外对内喊话,劝说我怀孕七个月的妻子不要心存侥幸,乖乖的流产。劝说不成,姑姑便推倒邻居家的树、邻居家的墙,用这种方式威逼“我”的妻子。看看,这举动是多么的野蛮。中国人向来推崇火与剑,要秋风扫落叶般地对待自己的“敌人”,倒把个礼义廉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全部抛到脑后。这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很多政府拆迁,对于不愿意搬走的人家,就断水断电,更有甚者直接用机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种种行为,只要是打着国家的名义、打着为了人民利益的旗号,便都是合情合法、正义之举了。凡是与之对抗的,便都是历史的敌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顽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正确的,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手段是否正确,恐怕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操之过急,往往会事与愿违。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们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融入我们国人的血液里的,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可叹,一场急躁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行动带着火山爆发的宏大气势,吞没了整个中国,分不清这火山的岩浆里,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国家庭的血与泪。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2

  花了老长时间看完了寂寞“蛙”。又花了N时间写。这本书值得一阅。

  和许多人一样接触莫言的作品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是诺贝尔的巨大光环将我的目光汇聚到了莫言身上。那时的我对诺奖怀着一份神秘对莫言怀着一份好奇。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伪文学爱好者,对文学方面的新闻关注的太少。莫言的《蛙》很早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这些却是我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知道的。

  诺奖评委对莫言作品的评价是带有浓重的魔幻色彩。我怀着这份对魔幻色彩的好奇对莫言的好奇同时也是对神秘的高密东北乡的好奇读完《蛙》。这是一本凝聚莫言十几年心血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的姑姑的原型。许多读者读完后都说姑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疼恨年轻时候姑姑的冷漠固执,为了自己负责范围内的计划生育零超生记录硬生生拉着怀孕七个月的妇女去引产。他们说姑姑那时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心理没有一丝的同情心。他们也为晚年时的姑姑感到同情,一个风烛残年精神已经不正常的老人,满头银发,艰难的挪动着臃肿的身躯为自己前半生犯下的罪孽去赎罪的老女人。作为一个女人她一生没有孩子,她恐惧着。粘在手上的血,是不是永远也洗不净?被罪感纠缠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也得不到解脱?

  我跟许多读者一样也对莫言刻画的姑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在合上《蛙》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不仅仅是姑姑为计划生育走街串巷,无数的蛙将她包围和她颤颤抖抖摆放泥人的情景。我脑子里浮现更多是陈鼻。这是一个悲惨的人物。

  陈鼻是万小跑的小学同学也是神秘的高密东北乡人,由于母亲是外国人陈鼻身上也有几分外国血统。他鼻子高大所以起名就叫陈鼻。年轻的时候陈鼻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他可以一人独闯广州贩手表回老家卖那时候手边是奢侈品的只有那些追求时髦的年轻人戴手表,就想今天那些追求非主流的年轻人在脸上来个纹身一样。他可以一人独闯哈尔滨批发香烟回老家卖。当时的陈鼻是村中少有的万元户。他有着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叫王胆身高不到一米让人觉得是侏儒症患者。妻子主管销售他批发回来的香烟,在当时卖香烟不是今天随便在街头小店就可以,那时王胆在脖子上挂着一个自制的小木头箱子可以上下合上里面用铁丝一层层的夹着香烟那形象就是我们在《上海滩》中看到的街头卖烟者,当时陈鼻有了自己的女儿,可在那个“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严重糜烂心灵的年代,陈鼻也是一样每天都想着要有个儿子。但是不巧的是他长在的计划生育的严打时期。姑姑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在她负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例违反计划生育的案列。陈鼻想尽办法做梦都在想着自己抱上儿子的日子。不久王胆就偷偷的怀孕了,这件事没有瞒过姑姑,也触怒了这位计划生育负责人。可那时万小跑的妻子由于想儿子,在生了一个女儿后也偷偷怀上孩子。万小跑是姑姑的侄子,姑姑怕让人家在背后戳脊梁骨将所有的心思放到了万小跑身上。在处理了自己侄媳妇的事情的时候王胆已经怀孕七个多月了。他们知道到了姑姑处理他们的时候了就想法让王胆藏了起来想躲到孩子出生。那时全村上下都在搜捕王胆。

  到了东北乡水蜜桃成熟的时候,那年东北乡水蜜桃大丰收。连天的雨浇在农民心头却怎么也喜悦不起来。连天大雨河水暴涨没有批发商,即使有收购的车也开不进村。面对散发着股股腐烂味的水蜜桃,每一个农民心头都是在不断的绞痛着。这一筐筐的蜜桃都是农民的心血县政府人员想尽办法不能让最不想见到的事发生,他们联系了批发商来批发村里的水蜜桃,不过所有村民要将桃子运输到河对岸的村庄价格也是去年的一半。就是这样的一个消息对于那时的村民无疑就是雪中送炭。瞬时间河面上热闹了起来,有自家的船,有竹筏,有临时用充满气的轮胎自制成的运输工具。叫声,喊声压过了雨声。河道里弥漫着桃香和暗暗血腥。陈鼻就是利用这个时间想将自己的妻子王胆运出村,他们将王胆装在了盛桃子的框子中。拼了命的撑着竹筏,可再精灵的耗子也躲不过猫。姑姑带着计划生育的队伍从后面紧追了上来。其间开始了激烈的争斗。王胆怀孕快八个月了在这种环境下不知是碰撞还是惊吓,姑姑看到了从她腿脚上留下的血。经历了侄媳妇引产大出血的死亡后姑姑害怕了,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他知道王胆要早产了。她踏上了陈鼻的筏子去给王胆接生,雨依旧下着,好似更大了。陈鼻筏子边的水被血染红了。一阵阵血腥味肆意开来,在雨点捶打的河面上溅起串串血珠,孩子生下来了是个女孩王胆没有活下来。陈鼻心中对儿子的期望撕裂了,脸上的肉紧绷着,眼神里带着遗憾。王胆死了也让他的神经开始不正常。在孩子出生后的一个多月里,陈鼻没有关心过这个王胆用生命换来的女儿。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是姑姑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个孩子。陈鼻开始酗酒,不停地到计划生育办公室闹事。当时的陈鼻沉浸在伤痛和失望之中,我开始有点同情他,同情他生活的年代。我希望伤痛过后他能振作起来,我想陈鼻最后应该会振作起来再找一个老婆,而且用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大老板过着幸福的生活。怀着对陈鼻结果的期待继续读着。可是下面的事最终将陈鼻推上了崩溃,也击碎了我对陈鼻对那时社会的美好的想法。

  十七八年后陈鼻的两个女儿长大了,由于陈鼻的外国血统两个女儿很漂亮,成了人见人夸的对象。陈鼻慢慢好了起来。姐妹一起去了南方的一家服装厂打工,陈鼻没有再找老婆,在他心里两个女儿撑起了他对生活的那份热情,他会以他的两个女儿为荣,两个女儿是他最后的精神支柱。

  就是在那一年陈鼻没有躲过一场劫难,从此在没有振作起来。两个漂亮的女儿工作的那家服装厂起了大火烧死五人,伤了两人。陈鼻的大女儿烧死了,小女儿抢救过来了却再也不是那个花季少女严重的毁容。莫言没有写接下来几年陈鼻是怎么度过的我能想象一个本来神经就有点不太正常的父亲在听到这噩耗时会是什么场景,他会哭,会惨叫,会酗酒,会崩溃,会有流不尽的眼泪。

  等到陈鼻再一次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是万小跑去一家饭馆吃饭的时候那家饭馆叫“唐吉可德”饭馆。现在的他头顶光秃,脑后长发披散,几乎是塞万提斯的发型。他脸型干瘦,两腮干瘪,那个鼻子更加突出的大。他衣着古怪,非袍非褂脖子下围着一圈白色的泡泡纱之类的织物,佩戴者一把生了锈的长剑,旁边有一条又瘦又脏的狗。他在“唐吉可德”饭馆里扮演唐吉可德?他已经没有了生活的激情,对眼前的这一切已经麻木,心中已经空了不在有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这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这个有理想追求的青年奋斗半生最后看到他的时候他会在别人葬礼上给人家抗纸人撒纸钱。颧骨突出,双眼凹陷,弱不禁风。他们都是时代社会的见证吗?

  陈鼻出了车祸,目击者称他是自己向疾驰而来的警车冲上去的。他疯了吗?他真的吧自己当成了唐吉可德了吗?他在为正义驱打面前的怪物——警车吗?在后来的医院抢救中陈鼻对来看他的同学万小跑,李手说了句“你们为什么要救我,否则现在我已经死了”。他没有疯他失望了,他对这个原来充满激情的社会失去了信心,他不在抱有一丝的怀念和眷恋,他忘记了自己的小女儿还活在世上。或许死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解脱。在他眼里每天升起的太陽都是血的颜色,周围一切都阴森森的。他时刻都听到王胆在下面叫他的声音。

  陈鼻残废了,陈鼻疯了。集市头上那不足一平米的地方成了他生活的场所。每天他都会放在面前一只碗在那乞讨,蓬头垢面,身边有一只斑点流浪狗,他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乞丐,成了被人漠视被社会遗忘的人。看到这我心中有种奇妙的酸楚在拨动着那根亲情感情的弦。看到感人的场面我很容易感动的落下泪水。你可以想到原本幸福的一个家庭最后死的死,毁容的毁容,疯的疯,没有一个完好的在这个社会上。我在脑海中想像出陈鼻最后的生活场景,我真的很为他同情,我想现实中我见到他我会低头向他的碗中放上钱。后来万小跑见到陈鼻将身上唯一的一百元放到了陈鼻碗中,就在万小跑走出一段距离回头看看陈鼻时却看到一个孩子将碗中那一百元抢走了手法很熟练撒腿跑了。看得出来这孩子经常这样从陈鼻碗中抢他乞讨来的可怜钱。万小跑恨这孩子,咬牙切齿。我看完后也恨他,我恨不得立刻给他两个耳光。无尽愤怒的同时是对陈鼻无尽的同情。

  陈鼻这个年轻的时候英俊潇洒有着美好家庭和美好未来憧憬的人,我脑子里不止一次的出现他的一生,他的小女儿还活着,在这个社会上活着,每天脸上都缠着黑纱活着。他还活着,一年四季穿着那件红色棉袄活着。

  读完《蛙》我没有收获跟那些书评人说的结果,也许是自己的欣赏水平肤浅的原因我只能看到表面上的故事。我更不敢对那时的社会进行自己的评价,我也没有资格进行评价。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莫言的故事,我记住了姑姑,我记住了那为爱痴狂的秦河跟王肝,我更记住了赚足了我同情的陈鼻一家。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3

  一口气读完了莫言酝酿十年而铸就的新作《蛙》。此时已泪流满面了。故事中所描述的不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事吗?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那戏虐,调侃是对超生夫妻们的讽刺与规劝。我甚至听到了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蛙》描述的是高密东北乡的“超生游击队”从东躲西-藏的男人和女人们的疼痛与哀号。许多母亲们要从腹中未曾出世的孩子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相信我读完《蛙》,你也会为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感到羞愧的

  《蛙》的主人公是一名叫万心的共产党员,她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却成为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

  20xx年是我们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为女人我不幸”怀孕了,计划外的,也就是腹中的这个“孽种”开始了我们的恶梦。后来政府知道了,后来多次带人上门,恐吓,吓的我们夫妻俩带着腹中的这个“孽种”一路逃亡,辗转苏北,后来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盘又亡命与南京,由于整日东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最后在市幼剖腹产下奄奄一息的男婴,三天之后不幸夭折了。此时镇政府已惨无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楼房。这是何等的绝望让人撕心裂肺。而后只要看到人家怀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这大了。丈夫劝我说你不要这样了你可不要成为祥林嫂呀。的确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与丈夫抱头痛哭蛙里发生着1也的确是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那些有着顽强的身体曾经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被追赶的孕妇张拳的老婆多么渴望跳到河里逃脱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时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她双腿间流下的鲜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将死亡,而对无情

  姑姑,这个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诅咒;“万心,你不得,好死!”

  姑姑晚年充满了负罪感,在一个夜晚她听到了蛙鸣。仿佛成千上万个婴儿在哭泣和控诉!

  感谢莫言,他的蛙提供给我们这个时代的译质力量,它们是珍贵的。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4

  前天晚上,得知作家莫言荣获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赶紧看网上评论。发现看法不一。莫言本人对此很低调,这是肯定的,没有一个获奖者张牙舞爪。官方媒体也说,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情,一反几十年来对诺奖的爱恨交加的贲张情绪。多数普通人的反应是祝贺、高兴,另有一些人不以为然。

  我个人,惭愧得很,没读过这位作家的一本书。只看过从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老实说,我对电影《红高粱》感觉很一般。我认为,那不过是编剧导演编造的一串诡异故事,跟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搭界,甚至有丑化的成份。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而这,正是吸引无聊观众的地方。如果老外靠这个了解中国人,那是走错了门路。

  在没读过一本书的情况下,我不敢对莫言获奖一事发表任何看法。为了弥补我的不足,赶紧搜索下载了他的最近的名作《蛙》,开读。

  有人对类似我这种作法不感冒,说有赶时髦之嫌。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当人们都在纷纷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就是,你最好对这件事有一点儿起码的了解,然后才能看懂别人的议论。否则,你就是自绝于人民。

  于是开读。从晚上9点看,看了一个小时,困了,睡觉,第二天,就是昨天,看了一天,今天早晨7点多终于看完。对于我这种看书如同老牛一样慢的人来说,每一本小说都是一种折磨。好在终于看完了。

  读后感?怎么说呢?只能概括成一句话:还行。还行的意思就是,你看了,总比不看强。但假如没看过,似乎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我看小说不是消遣。我消遣的方式很多,小说还排不上号。

  只看过一本,当然不能给莫言下什么结论。但模糊的感觉还是有的。我参加的一个读书群,有个书友说:“作家不是政治家不必背负过多的责任,只要故事写得好,文笔好就可以了。”这个书友说的对,也不对。应该这么说:“作家虽然不是政治家,但是他一定是人类精神的守护人。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就在这里。而所谓故事和文笔,不过是他的手段。像金庸、琼瑶那样的人,永远称不上伟大。但是他们的确是作家。”

  对于一个“小心地避开中国现实”(国外对莫言的评论)的作家来说,莫言也许是出于生存的考虑。但是不管如何,我们只能记住像索尔仁尼琴、哈维尔那让的人。莫言,就像他的笔名一样,实际上没说过什么。

  再次一层,文学欣赏除了思想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种美感。老实说,从莫言的这本小说中,我没怎么感觉出美来。也许是我的理解水平问题,那就怪不得人家,就像我听不懂交响乐一样,不能怪贝多芬们不好。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5

  前些日子,爸爸从六合带回一本小说,小说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里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记得四年前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有同样的遭遇,妈妈因超生而东躲西-藏。我从小就一直待在妈妈身边,从未离开过她的怀抱,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爸爸回来帮我挂了十天水。后来听大人们说弟弟没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妈妈回来以后我一点没怪她,相反,我觉得妈妈是伟大的勇敢的!

  妈妈是幸运的,书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顾她的生命没有轻易离去。妈妈回来时明显瘦了许多,她看见别人的孩子总要抱一抱,我知道妈妈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当这时我就心如刀割。20xx年一个新生命降临在我家,这个家又充满了朝气!

  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蛙》由四封信一个剧本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乡村妇产科医生六十年来落实计划生育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新中国波澜壮阔的生育史。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6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7

  读完这部小说感觉与别的小说不同,很是独特。

  想了一下,我理解的主题是:表现中国农村妇产科医生的贡献和忧伤,同时勾画计划生育时代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就这个题材而言,够独特的了。计划生育,有点敏感。小说却写得非常尖锐,并深入人性。小说能够出版,说明社会的进步。不回避这个问题的两难,反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主人公姑姑形象鲜明,她作为杰出的妇产科医生,既接生了成千小生命,又扼杀了成千小生命。外表强悍、刚烈的她,内心却柔弱、纠结。她既骄傲又惶恐。无儿无女终其一生。这样的人物以往文学未曾出现。

  围绕着生育问题,小说中有不少“死去活来”的故事,够大胆的。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说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是的,够魔幻的。比如姑姑怕蛙,因为蛙太像妇女和婴儿,她醉酒夜归在郊外梦幻被蛙围的情境,令人毛骨悚然。书中有很多幻觉的和荒诞的描写。

  小说的结构特别,四封信和一个话剧本。完全打破了一般的叙述体。那个话剧,如作者自己所说,是无法排演的,完全是为了用魔幻的形式为主要人物安排归宿。

  语言老道纯熟,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

  这样的功力,让他代表中国作家首获诺奖实至名归。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8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9

  莫言上海吆喝新作《蛙》,邀得郭敬明扎台型,引来迭声惊诧:骄傲如莫言,“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那,如今竟也需要如此这般地多卖个三五本么?

  莫言说,不是的,只是借机跟年轻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对人类的一些本质看法总还有一致性,我写得热泪盈眶的地方,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吧。”甚至多少有些“老奸巨猾”地说,反正请郭敬明“助阵”无需给“出场费”,“人家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给个几百块岂不是看不起他?请他吃顿汉堡包就得了。”

  其实,当然连汉堡包也不需要就是了,人郭敬明也不吃汉堡包啊,他若是爱吃汉堡包,何至于奔三的年纪了还瘦小得跟个知了似的?不过,尽管瘦小得不免让人怀疑其放屁前得先找根电线杆抱抱牢,但人能混至今日之江湖地位,到底绝非仅“侥幸”二字而已,单是“接翎子”功力就非同凡响,要不咋叫“小四”呢,就是比“小三”还要更乖巧一级别嘛。人是这么说的,“我念书那会儿就读莫言老师的书了,他是我偶像。尽管我们年轻作家的创作还有很多青涩、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师对我们却一直持鼓励和期许的态度,我非常尊重他”,“莫言老师的新作《蛙》写的是我们80后出生那个年代的故事,是我们的生命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会对我们充满神秘的吸引力”。

  那么,莫言所谓因为《蛙》涉及到吾国吾民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所以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郭敬明所谓因为《蛙》触及了80后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会对80后充满神秘吸引力,诸如此类说法,可信么?个人读后感,简言之就是,不可信。

  说起来,人称莫言老师是“当代最具活力的中国作家”,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与之同时代的那些50后作家乃至晚一代的60后先锋作家们,近年来皆江河日下得几可说是惨不忍睹,但莫言却一直保持着相当水准。以《蛙》而论,笔力依然雄健甚至不失幽默,譬如有一段,妻子王仁美跟“我”解释曰,“肖下唇摸我那把,真的是隔着衣服呢!隔着厚厚的棉袄,棉袄里还有毛衣,毛衣里还有衬衣,衬衣里……”“还有乳罩,对吗?”“那天我的乳罩洗了,没戴,衬衣里有一件汗衫。”笑倒我。再譬如还有那么一章,“姑姑”率领计划生育工作组在江上围追堵截“超生游击队”,当真是叙述的狂欢,那感觉,读来直似梁山好汉大败高俅水军于梁山泊般淋漓。

  可是,诚如莫言自己所说,“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只有差不多五十万字的小说,体积上才配得上‘鲸鱼’的比喻。《蛙》只有二十几万字,单从体积上来说就不够”。向来以汪洋恣肆著称的莫言,何以在写“姑姑”这样一个“自己自从事写作以来就一直想写的人物”、写计划生育这样一个“个人之痛,民众之痛,也是国家之痛”的题材时,连“体积”都没能写够,以至于终究不够“鲸鱼”不够响亮不够沉重呢?我琢磨着或许是因为,尽管莫言一再声称“作家就是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不惧敏感”,但在奔花甲之年而去的年纪,下笔到底也顾忌颇多?

  人都是要老的,那也没什么,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对于曾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文化里浸泡千年的国人来说,当年席卷残云般裹挟而至的“基本国策”,固然堪称一代人的“灵魂之痛”,但在“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今时今日,还纠缠于那些事儿,在年轻一代眼中能有多大的意思?怕是至多只能满足一下猎奇心理吧,所以连莫言自己也不免承认,“也许年轻人看《蛙》就跟我读《盗墓笔记》的感觉差不多”。某种意义上说,莫言今日之开始反思生育权问题,其实是他自己在没有了生存压力之后开始想到了生活尊严,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生活在如今这个权钱膜拜极盛却又无保障体系可言的时代,整个社会被各种既得利益所分割而开放度越来越小的时代,生存的压力仍然远比生活的尊严重要。是故,莫言以为他的新作会因触及“敏感题材”而引发争论,但个人觉着,他这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力作”激不起多大浪花,断难企及那部叫做《蜗居》的肥皂剧。

莫言蛙读后感范文10

  假期闲来无事,拜读了莫言先生的《蛙》。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将书信,小说叙事和话剧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农村女医生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的叙述,反应了中国成立后近六十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不管各种媒体是如何炒作宣传这本书的,我觉得这是一部写人,表现人性的小说。

  首先,作品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作者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人内心的矛盾变化,人性充斥在作品的每个文字当中。其次,作品的布局构思颇为新颖。全书采用书信体结构,话剧形式的结尾。莫言说:“写了十几万字以后,我就觉得太复杂了,给阅读带来障碍,我想应该尽量地使这部作品回到朴素的叙述。所以最终采用书信体的结构,但是在最后末尾还是用了话剧的形式,把朴素的叙述让它插上两个翅膀,因为这个话剧里面注入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因此在结构方面,我觉得也是有一些新意,所以这部作品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掉自己的某些过去重复(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全书五个章节分别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作者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我认为整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是文章最后的独幕话剧,它以整部小说的叙事为背景拉开帷幕,将一段长故事大历史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从感性的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集体形象的舞台表演,从而使这个故事更能触及读者的灵魂。这是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融合了诙谐、戏谑、调侃、反讽、嬉闹、灵魂独白、戏中戏等文体风格的话剧。在剧本中,生下孩子的陈眉因为孩子被抱走而精神失常,到处寻找自己的孩子,甚至闯进公安派出所去诉冤。“我”一家子给生的孩子“金娃”办满月宴席时,陈眉闯进来抢走“金娃”,跑进一个以民国时期县衙大堂为背景的电视戏剧片拍摄现场。经过“县长”一番颇具讽刺意味的断案后,“金娃”回到了小狮子的怀抱。在话剧的最后一幕,姑姑展开了内心的剖白:她经常回想起那些因计划生育而死去的女人和她接生过的孩子。

  整个话剧的诡异和脱离现实的表现力,明显得使话剧游离在了历史之外,作者通过这个途径将纯粹的事件上升到了生命和文学的高度,从而体现了生命、政治、文学之间的意义。同时,通过读整部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作者一直在写家乡的故事,但却跳出了故事本身,站在人类和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是许多小说家追求的目标吧。

相关文章

解读莫言说故事的人2023-06-07 13:05:14

莫言的语录汇编40条2023-06-16 09:05:28

莫言的写作风格分析2023-06-06 03:22:55

读莫言作品精选有感600字范文2023-06-04 03:11:55

莫言的语录集合39句2023-06-04 04:47:46

莫言的语录集锦69条2023-06-10 23:31:1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