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分析
从诗歌结构来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概写天姥山的神秘与高大。先说传说中仙山的虚无缥缈,以此衬托突出天姥山的实在、可睹,接着以五岳、赤城和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衬托其高大。
第二部分,作者写梦游天姥山。此节可分为二层:第一层写作者梦中登山及途中游赏的情景。他飞过月光下的镜湖,看到荡漾的绿水,并听到猿猴发出的凄清的叫声,身登高入云层的阶梯,在山半腰看到海上冉冉升起的太阳,听到天鸡报晓的叫声。山路曲折,方向不定,一路上,为奇花异石所迷,边欣赏边休息,不觉天色将晚;听到熊咆龙吟,巨大的声音在山谷里震荡,深林为之战栗,高耸的峰巅为之惊动;黑云蔽空,天降大雨,水波动荡,烟腾雾浮。
第二层,写作者所见洞府中的神仙境界;高大的山丘崩塌,仙洞的石门轰隆一声打开。一片光明瑰丽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湛蓝的天空不见边际,太阳和月亮同时高悬,照耀着金妆银饰的楼台。神仙们以彩霓为衣,以轻风为马,纷纷从云端降下,老虎弹着琴瑟,凤鸟驾着车子,神仙是那么的多。此层,作者通过丰富地想象,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光怪陆离神奇境界。
这难道真如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权贵、没有黑暗的理想境界"吗?不!我认为这是李白三年长安生活的印迹,是其三年长安生活的缩影。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因道士兼诗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赴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赏之:"此天上谪仙人也!"由于贺知章的奖誉,李白名动一时,唐玄宗对他也颇为器重。当时的长安为世界名都,龙楼凤阁连霄汉,各国使节冠盖相属,烟柳画桥,市列珠玑。初到京城的李白对此的感觉,莫非人间之"仙境"?李白为供奉翰林,时时伴于皇帝左右,浴于华清,歌于兴庆,宴于曲江,也应是经常之事。当此之时,侍者如云,宫女环列,个个丽装艳服,仙乐奏鸣,香雾缭绕,李白岂不是置身于仙境之中?
第三部分,抒发感慨。正当作者游于仙境之中时,突然惊悸醒来,梦中景象顿时消失。此时,作者喟然长叹:"世间行乐一如此"。意思是人世间的行乐不和这做的奇幻的美梦是一样的吗?对李白来说,三年的帝都生活不正是一场美梦吗?人生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吗?什么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只不过是南柯一梦。
"古来万事东流水"。自古以来多少建功力业的英雄人物,多少惊天动地的伟业,王朝的兴衰,不都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消逝了吗?不都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吗?自己又何必苦苦追求,何必计较?这里所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是自我的慰藉,是自我的开脱,是貌似豁达的心里的苦闷和悲哀,是理想破灭后虚无消极的思想表露,而绝非是什么对"理想的境界的追求",完全是一种因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想超脱尘世的消极情绪。
李白在召入京城前,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里字里行间充满着激动和喜悦,他以为此次进京,定会被皇帝委以重任,从而可以实现使"寰域大定,海县淸一"的政治理想了。但玄宗并未委以有实质权力的职务,只是让他做个终日写诗填词,和梨园弟子一起供皇上娱乐的翰林学士。加之高力士等人对他的谗毁,玄宗也认为他"非廊庙器。理想破灭,最终迫于无奈,只好离开长安。原抱治国宏志,但终未如愿,自然"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消极思想也就随之产生了。
既然这样,那作者又何去何从呢?"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儒家"济天下"的理想破灭;"遁世"的道家思想就占了上风。他要去访名山,想在自然山水中得到解脱。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且放"一词。且放:暂且放置。即主人公暂且将白鹿放置在青崖之下,到游访之时才骑上它去游访名山大川。由此可见,李白心中仍有期待,希望朝廷能任用他,所以并未决然"遁世"。结果也是如此。他在庐山隐居炼丹,永王李璘蓄意谋反,借平定安禄山为由招募士人,李白不明真相,认为建功立业的时刻到了,"若能启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闻讯欣然前往充当其幕府。李璘被平,李白因从其乱,几乎被杀。后由多人恳请,终免大难,被流放夜朗。行至白帝城时遇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期待得到重用,但重用是有前提的,即作者绝不弯腰献媚,取悦达官显贵。本诗到此戛然而止,唱出了作者的最强音。
纵观全诗,作者通过奇幻的仙境描写,表露了作者决不向权贵低头的伟大人格,同时也表现了理想破灭消极遁世的一面,而绝非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拓展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赏析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入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的山,面对着它好到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入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倏忽间,就到了黄昏。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入的泉水在震响,乘深林战栗,乘层巅震惊。
云层黑沉沉的,到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到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入间打开。
洞入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入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入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到梦入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到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入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到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势拔这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入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这天的(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的北部。
四万八千丈:一作这一万八千丈”。
对此这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的.山就好到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的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到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即这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同慄。栗、惊,乘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入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入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的: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入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醒。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入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到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意义
第一种解读:
中国古代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诗人写着诗歌,文人作着文章,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把这很当成一回事。比如说陆游吧,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但是他对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好像有很大的不满。“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油然而生。梁启超评价陆游时说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削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这中间似乎也有看不起诗人的味道。李白也是一个诗人,但他从来就并不想只是一个诗人。年轻时,写过“侠客行”,说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气十足。后来离开四川,仗剑远游,心怀满腔的壮志。他说自己“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其政治追求多么的热烈!但是,李白有着个人独特的性格:一方面,他要为官,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另一方面,他又“不屈己,不干人”,既不愿意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也不愿意走“终南捷径”,只渴盼“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机会终于来了,四十二岁的那年,他得到玄宗皇帝的传他进京的圣旨,于是便得意地说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在蓬蒿间写诗,李白我又岂能老是蜗居在这种地带?所以诗人们常常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一首诗常常也不能只做一首诗来读。就说这首诗吧,有人认为就是李白思想历程的一段“史诗”。
这首诗有两层结构。表层的结构,就是记叙的一个梦,一个游天佬山的梦。作者并没有到过天佬山,所有关于天佬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而深层的结构则是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对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了的“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这表层的结构的虚和深层的结构的实可以很好的对应起来。表层的虚就是一个游山的梦,从思山、入山、到游山,梦醒,层次非常分明。而这对应着生活中的实的一面:正好与李白两年长安的思想历程相吻合。首先作者对天姥山是想往的,仰慕的。你看作者笔下那山的高峻、伟丽,是多么的诱人啊!这正好对应了当初作者对跻身于最高统治集团以实现其政治理想的热烈而挚诚的向往。作者尽力渲染天佬山的神秘,山的扑朔迷离,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无非是暗示他在进入长安之前,对政治理想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这回机会来了,这个充满政治热情、孜孜追求伟大抱负的诗人终于在一夜之间,平步青云了,真可谓“一夜飞渡镜湖月”了。“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可得意呢。进入长安,跻身在最高统治集团,立侍于天子身边,李白的心理亢奋不已。有“身登青云梯”的欣幸,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飘飘然了。踌躇满志的李白,当时是怎样地兴高彩烈,对唐王朝又是怎样的称颂与虔敬啊。然而,好景不长,李白很快便发现了自己在宫廷的地位,充其量就是一个御用文人而已。离“辅弼”君王,治理天下的目标相差太远了。“千岩万转路不定”,身处朝廷,竟然也不知路在何方。虽然有翰林供奉之职,但是,说到底,就是写几首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罢了。怀抱满腔报国的热情,却很快就陷入了“迷花倚石忽己暝”的困境。时间呆得一长,对这黑暗、腐败的宫廷现实,诗人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奸臣们有着“虎咆龙吟”的淫威,控制朝政,紊乱朝纲,淆乱国事,使山林颤慄,使峰峦惊骇。曾经充满着幻想的单纯的李白实在想象不到,自己寄厚望的唐王朝原来如此!李白被这黑暗的现实给惊醒了,“丘峦崩摧”、山崩地裂、“列缺霹雳”,摇撼环宇,至此,他完全抛开了对朝廷的幻想。他的理想和追求发生了裂变。然而,诗人的思想境界在经历了对最高统治集团的癌症透视之后,却骤然升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在震耳欲聋的内心世界轰鸣中,人生的追求,真理的探索,打开了新的疆域李白终于悟彻了!“日月照耀金银台”,正是李白大彻大悟之后的精神感受,正是他对十多年来盲目的政治理想追求的彻底否定,也是他对唐朝最高统治集团的信任彻底丧失以后的轻松与衷心的喜悦。因此,这首壮丽的诗篇是李白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它对李白来说,有“划时代”的意义。李白悟彻了,也就梦觉了。然而最苦恼的是猛醒了之后,觉得无路可走。人生转瞬即逝,日后何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似乎把超脱飞升、与仙人为伍看成是最后的归宿了。然而,这条路就行得通吗?从后来李白连续发出了《行路难》的哀音来看“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条路也是行不通的。
第二种解读:
诗酒风流和醉态李白中国古代文人有着一种一脉相承的令人神往和陶醉的人生方式:诗酒风流。韩愈称这种精神文化现象为“文字饮”。李白在这个精神文化行为系统中最具神采。“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也难怪后来玄宗皇帝要“赐金还山”,这种傲视帝王的醉态谁能受得了啊!要说诗酒傲王侯,只有在李白,才成了一种真实。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就无须考虑他的写作背景了,也无须去寻求什么诗与现实的对应。他就是在醉态中写诗,这诗便有了一种强烈的气势。他让这种气势推动着他前进,推动着他在写,而不是他把这种气势写出来。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处在一种迷狂的状态,所以他写出来的诗句往往给人以石破天惊的震撼。在这种醉态下写诗,他所创造的意象便是特别的,离奇的,不是正常人能够想象得到的。天佬山是什么山呀,不就是非常平常的一座小山吗?可是到了李白的笔下,都成什么样了,比一万八千丈的天台上还要高大,巍巍然啊。他让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在诗歌中彻底地张扬起来,他在现实中受到的压抑,便从诗歌中爆破与发泄出来。他的生命力几乎是无限地向外扩张,扩张到他写的山水中。你看这首诗中对山水雷电的描写,哪一处没有他的痕迹。这就是李白的山水,这就是他胸中的丘壑。李白的山水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李白的山水。这样一种醉态,让你也觉着陶醉。读着读着会让人飘起来,腾云驾雾的气势,把你托起来了。读这样的诗,你不会读到情绪的低沉,也不会读到沮丧。虽然是魂悸魄动,惊起长嗟,但是,那结尾处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何等的有力度!他内外都是明亮的,现实可以挫伤他,但是决不可能打败他。他把来自现实压迫的伤痛化成了诗歌中的流水,让他纵情地奔涌出去。他决不收敛,决不自我压抑。他就在自己的诗歌中,在自己笔下的山水中张狂着。不错,他渴求现实的功名,但那是一种能够将他托上人生的高峰状态的功名,而不是让他矮化,让他变成奴才的功名。他要寻找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而不能让别人骑在他的头上作威作福。他本质上只是一个诗人,非常天真,非常张扬。无论他士途怎样,他都只是一个诗人。现实不管怎么伤害他,都没有破坏他内心的完整。李白,就以这种诗酒风流的旷世才华,在醺醺然的醉态中超越了不可超越的市井与朝廷、布衣与天子的社会等级台阶,同时也超越了真实与梦幻的的界限。他简直就为我们创造一种精神生活的奇迹。
改写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他从未去过天姥山,他也不需真正的去见那个天姥,因为与他惊绝天下的梦来相比,天姥又有什么出奇。
不必去见那个天姥,李白的梦中自有天姥?
喝一坛酒,倚在一个小角落里,李白就这样睡着了,他的神他的感都随着他的想象飞出去了,凡人的躯壳,飞向了天。
他的梦中所见,比之真正去过天姥山的人见到的更多,因为李白是仙,李白是大唐王朝的仙,他又怎么会见到那些凡人所见呢?他要看的是天下,是整个世界。
“五岳又怎样,天台又怎样,你们在凡人眼里高不可攀,但它们在我的梦中,在我诗仙的眼里,不过是小山丘罢了,只是小土丘罢了”。
李白乘着风在天间飘游着,看着奇景,好不逍遥,好不痛快!
壮哉!何其壮哉!仙人纷纷下界进入了李白的梦中,与他的魂相游,把酒言欢,为什么?有人要问为什么!因为李白也是仙,他是诗仙,他是酒仙,他更是剑仙,擎着把酒,捧着酒坛,醉了在梦中写首诗,留在凡间,留给后世的那些人去惊叹吧!他李白就是仙!
对,他李白就是仙!
无限风光,无尽的洒脱,明月呀,你对着谁笑一个,伊人呀,你又在何方,是否也对着明月思念着我,李白就这样打笑着,他在梦中大笑着,他重回仙界,重新去看那些仙友们,与他们相谈,把酒言欢,无所不谈。
但是人总是要醒的,梦是短暂的,李白也醒了,他看到了喧嚣的城市,看到了为生活奔波的人,于是他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寻一个与自己相同的人,可李白一直没有找到,他又怎么能找到,世界上的酒仙就他一个。
高力士脱鞋,杨国忠磨墨,唐玄宗御手调羹,从古至今,活的如此潇洒的,也就是李白罢。
暂存我的白鹿于青崖间,漫步名山,看尽天下美景,品尽天下美酒,管尽天下不平事,李白就是李白,豪爽阔气,不畏强权,逍遥于人世中,梦尽天下美景,神游于神凡两界。
嘻嘻,真的也好,假的也好,神也好,人也好,凡间也好,仙界也罢,我李白比哪个都逍遥,比谁都自在。
壮哉!爽哉!
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注释与赏析2023-06-06 23:42:13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三篇2023-06-11 06:38:14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2023-06-09 19:45:1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2023-06-11 23:18:07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音2023-06-10 00:50:41
翻译梦游天姥吟留别2023-06-12 02:13:58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