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陋室铭》教案汇总10篇

时间:2023-06-14 00:44:28 文/刘莉莉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陋室铭》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一、 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 3'

  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

  三、 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

  陋:不华美、狭小 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

  (教师出示胶片)

  五、 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 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 请学生自渎领会。

  5、 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 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 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 背诵全文。

  C、 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 篇3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教案 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 教师吟诗《竹枝词》让学生猜猜它的作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大家熟悉吗?它的作者是谁呢?(刘禹锡)关于他的诗我们还学过哪些?(《秋词》)那么大家一起试背这首诗。

  刘禹锡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文写得也不赖,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它就是《陋室铭》。(板课题)

  2、题解

  “陋室”好理解吧?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

  (看课文注解)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作者简介

  1、 对于刘禹锡,同学们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了解他什么呢?

  2、 学生介绍。

  3、 师点拨重点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个别朗读—学生评读(重在读准)

  2、 我们在读古文时,不仅要把它读准来,而且更重要的要将它的节奏读出来。师展示范读录音,并请学生把课文朗读的节奏标注出来。

  3、 集体朗读,读出节奏。

  四、 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参考书、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合作理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整体理解课文。如果疑难之处小组无法解决,就请大家作好记号待我们一起解决。(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师引导学生解决。

  名:著名、闻名天下 灵:灵性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素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琴,指那种自娱自乐的弹琴。 丝竹:指宫廷中那种音乐,是歌舞生平的靡靡之音。何陋之有:有何之陋指没有什么简陋的。(这些作好准备)

  3、让一名学生翻译课文。

  五、理解分析

  1、 对课文内容,我们已大致有了了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吗?从课文哪句可以看出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 (如何理解这句话?)在这句话中“陋室不陋”关键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德馨,就是品德高尚,那有怎样的高尚品质呢?下面若学生以归纳出了就顺水推舟说:有这样的高尚品质陋室就不陋了,但接下面3;若学生未说出来,可以说:虽然我们一下子没有归纳出来,没事,课文中应该有我们可以找答案的地方吧?在哪里?(后几句)那留着我们待会再归纳,现在先来看看,接下面)——(板书)

  3、 课文一开始就没写“德馨”而是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以山和水做比兴引出了德馨,如果把山和水看成是陋室的话,那么仙和龙就是德馨了)——板书(山(仙)水(龙)——比兴)

  4、齐读这两句,试背这两句

  5、既然陋室不陋是因为德馨,那么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述了“德馨”呢?它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呢?试分析一下(板:具体描述)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青的角度写,写出了环境之雅。这里这种相接的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这种句式称为骈句,修辞上又称为对偶句。(板书:环境优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交友的角度写,他交的朋友多不多?(不多)从哪里看出来?(上句)交哪些朋友?只限于学识渊博之士。这里写出了交往文雅(板书“交往之雅”)

  师补充:在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弱下去,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情趣角度写,写出了情趣之雅(板书:情趣高雅)

  “我”的品德高尚,刘禹锡从环境、交往、情趣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描述。其实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有他的写作背景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而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当时朝廷宦官当道,其中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象刘禹锡的被扁就是深受其害(展示被贬时做的诗)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忧虑不已,但却回天乏术,只得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写出了他对于这些庸俗的官僚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视,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交友的限制更加深了那一点味道,而“无案牍之劳形”则明显的表现了与唐朝士大夫中入世的思想相背的出世的消极情绪。

  好,讲了这么多,下面我们读这几句,再看板书的关键词试背这几句吧。

  6、 后几句“南阳——何陋之有?”是不是具体写陋室的?那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呢?

  (不是,它以古代圣贤例子类比自己,表现了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最后,又引用孔子的一个典故,这里的“何陋之有”语言发生了倒装应该是“有何之陋”,实际上这句话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里面,房子有什么简陋呢?作者这里就将君子类比自己了,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朝露无疑。君子甘愿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中且不感觉简陋,可看出他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呢?(安贫乐道)这么说来,它不是画蛇添足反而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板书: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自比言志)

  试背这两句

  小结:课文中作者以正面描述和侧面反正“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 评价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操和情趣的?谈谈你的看法。

  六、 总结

  本文作者借助陋室为文,寄托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既有它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之处,希望我们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让精华为我所用。下面请再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课文吧。

  七、 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八、 板书

  陋室铭

  引出主题 山(仙)、水(龙) 比兴 德 馨

  具体描述 环境优雅 托

  交往文雅 陋室不陋 物

  情趣高雅 言

  总结全文 诸葛庐 类比 君子居之 志

  子云亭 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 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 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 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 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 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 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 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 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 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 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 板书

  陋 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 环境清幽 安贫乐道

  室 不陋 交往之雅

  铭 情趣之雅 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 言志

  六、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陋室铭》教案 篇6

  【教材简解】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陋室,感音美

  1、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2、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齐读)

  3、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二、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结合注释说说它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 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三、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 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句子。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说说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五、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六、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六、总结(略)

  七、赠言和练习

《陋室铭》教案 篇8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导语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邪,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腼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牍”。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索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品味剖析——领悟意境美

  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1)“苔痕上阶级,草色人帘青。”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出了苦舞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薛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倩。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

  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骄句。骄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本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骄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

  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支都表现作者法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陋室铭》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河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对“莲”进行人格化,《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启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 篇10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

  回答:草色。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来自网!

  提问:阶绿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相关文章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集锦五篇2023-06-08 09:52:46

陋室铭教案锦集八篇2023-06-14 16:48:41

陋室铭教案范文合集10篇2023-06-03 01:19:05

陋室铭教案集合十篇2023-06-17 13:11:08

陋室铭教案模板五篇2023-06-15 14:07:44

陋室铭教案模板锦集9篇2023-06-19 11:44:4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