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金刚经》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3-06-10 05:00:23 文/秦风学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金刚经》读后感1

  从长假前开始,尽量与每天读一遍《金刚经》,我把这个事情分享给一些家人和朋友,认同的感觉现在开始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不认同的觉得开始有些迷信了。然而从本心来说,我每天读金刚经只是为了能够达到一种大的心量的境界,也就是不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烦心。工作生活的很多事情,事情发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大,但是等到真的回过头了想想,却发觉其实有些太过于执迷这些细节的东西。

  譬如一件事情没做好,常会去寻找原因而怪罪,然而其实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方法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往往打击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或者让这个人越来越与你产生距离。当然我觉得也不是说就让很多事情敷衍过去。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的难解释,仿佛非A即B,但是我相信真正睿智的人,是能明白其中的无限可能性。而我感觉学习佛教的东西,可能让我超越这种非A即B的狭隘思维,找寻到更大的可能性。佛经真的是一些及其玄妙的经典,对我来说它的玄妙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无穷尽也。

  我们常常向外去寻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如希望改变某人,或者希望事情按照你想的方式发生。然而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或者是无法改变和控制的。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怪罪,生气,沮丧等等情绪。把这些化为一种负能量,让周围围着一圈低气压的磁场,让各种人、事控制在自己认为的一个安全范围内,然而最终发觉圈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前途,命运。

  所以时常从内心出发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家常说“心有多大,事业也就能有多大”,这以为这其中不仅是指要有远大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一份无量的包容心。而这种包容心能够让你排除万难,成就你的事业和理想。

  然而这份内心的大扫除怎么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佛教很多法师说佛教终究是要教大家“看得破,放得下”。然而真正能做到“看得破,放得下”的能有几人。然而这些看得破放得下,依靠外部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每天要花时间做内心的大扫除,去看破和放下。那是要看破放下什么呢?是所有的念头做到心无挂碍。保持这样的状态,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与快乐。

  《金刚经》读后感2

  世间并没有一个叫做极乐世界的地方,但极乐世界却无处不在;世间并没有地狱,但地狱却无所不在。万物并非真有,缘起的那一刻名有,但也并非真无,缘灭那一刻名无,但有无相生,无论生是有或是无,其性本空,都是虚相,相同的东西,不同的缘法,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认知,世间没有任何一样恒定不变的东西,这就验证了“凡所有相,皆本虚妄”。

  我们通过眼耳鼻身意来感知这个世间,来摄取外相,一般人认为是六根控制我们的心,要六根清静了,心才能清静,其实不然,心清净六根自然就清静了,修行的初期我们需要持戒,持戒是辅导,为的是能更好的回观自己的心,心才是主导,可以说,心外无物又无法,要成正果,所有相都要破,即使是佛相和法相,所有我们能感知的东西都是众缘和合的结果。

  我们住在舒适的房子里,不过是要符合世俗的要求,面积要够大,通风够好,视线要够远,装修够富丽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继承,说到底还是对知识的执着。要想求得解脱,一方面我们不要有任何执着,执着是痛苦的根,执着金钱就会被金钱所奴役,执着美食就会被美食所奴役,执着身体就会被身体所奴役,世事无常,任何缘都可能离我们而去或从不曾到来,所以执着会使人不自在,不自在就是痛苦,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想真正的离苦得乐就得远离所有相,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世间万物并无自性实体,自身并无好与坏,美和丑,由此产生的苦和乐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心念,地狱对佛来讲也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对地狱众生来讲仍是地狱,所以沉沦了了就易堕落,清静了才能超越。

  我想到了本人的境遇,我在40岁以前性子很急,心浮气躁,同时工作也比较繁忙,所以40岁以前我几乎没有见过花开,也没有闻过花香,其实,年年岁岁花相似,本人六根健全,怎么可能没有见过花开,是因心中无花,即使花入眼帘仍无缘相见,更别提花香了,其它万物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心清净了,才能感知一切,其实花一直都在心中,要等你觉悟到这就是花,这时候才能称之为心中有花,不止是花,所有的善恶美丑等等等等都在我们心中,人活着觉悟是没有终点的,觉悟就是要以法为准则来学习来训练发心,否则就是愚痴了,所谓一切善法皆为佛法,所以佛法并不狭隘。心中有花业果一旦成熟就能见花,获得的这种快乐是内在的,花的存在与否不重要,花是妄相,是心的印射,快乐的源泉是心中有花即能见花,此时的快乐是真实的,因为她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而存在,我们要尝试着学会欣赏万物,这样心会慢慢远离嗔恨变得细腻柔软,慈悲宽容,这就是离苦得乐的开端,并不虚幻,人生的各种际遇不过如此。现在的社会,像我这样被现代忙碌生活而蒙蔽了心智的还大有人在。所以学佛讲起心动念,缘起是在心里,外在的条件不过是助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修法就是要让自己有一颗纯善的心,无时不刻都能心存善念,我给世间以至善,世间还我以至美,这是基本的因果,禅曰明心见性,拥有一颗明心就能散发出无穷的力量,不会被错误的导向,更不会迷惑,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自在圆满,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既然万物皆本虚妄,那何必要执着一个个根本不存在的外相,我们此生为人甚是难得,因为人最容易开启自性的大门,在六道中人离佛最近,每个人心中都有纯正的佛性,佛就在那一念之间,但人的身体终究也只是妄相,必将逝去,所以要懂得珍惜。所谓佛就是彻底的觉悟者,因没有执着,分别和妄想,所以每一念都是快乐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快乐都不曾增减,其曰极乐。其实快乐已经在我们心中,就等着我们去觉悟,等着缘分去触发,但无明遮蔽了我们的智慧,让快乐渐行渐远,更多的人只能在痛苦中轮回。世间的人们对外在的事物太过关注,要学习怎样把焦点从外部转移到内部来,正本清源,灭去无明,追求真实的自我,让我们随缘的同时更加惜缘,让我们更加精进努力,净土在我心中,红尘就是净土,善念在我心中,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我在我心中,此岸即是彼岸,那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金刚经》读后感3

  金刚经是佛教大乘经典,近日拜读。此经文字晦涩,涵义丰富,耐人寻味。古今中外,注解无数,然无一服众。佛曰,不可说。即从此出。既不可说,何来说之?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难念的经,一中难说的义。

  有人说,此经精要均已题中点出。即点出,何来此经?说点出,即非点出,乃名点出耳。

  有人说,此经最后几句乃经中点睛之笔?菩提萨埵,通身为眼,何来点睛?说为睛,即非睛,乃名睛耳。

  般若部的大经,对此经之意,后人却无人能全部深刻领会,语言只是一个载体,它记录下来的只不过是一个个的符号罢了,真正的含义,不是文字之中。后人却以更多的文字,来解释此经。金刚经,无非千把字,然而后人注解却达上万乃至几十万字。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但是,又有几人,能解其中味?我并不是说注解的各位有什么错误,因为注解仅仅是代表个人对它的理解,只能说是片面的。要理解此经之意,只有自己去品味才可以。就如同美食家说的菜肴,非得自己尝尝才能知道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看金刚经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触就是,说万物,即非万物,名万物耳。我个人觉得,就好像看数学定义一样,说连续,那么连续到底是什么呢?OK,有连续的定义,这些定义又是什么呢?于是又有更多的解释,到最后,什么是什么呢?……谁能解释?于是,连续,也就是连续了,那么不连续也可以说成是连续的呀,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代号而已。

  所以,人就生活在一个代号的世界里了,爱?什么是爱?爱什么?为什么爱?说是爱,那爱的定义是什么?那含义又是什么?只是爱仅仅是一个代号而已。(代号又是什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果不其然。

  个人感觉是,整个一部金刚经,教会人的是怎么看待“全空间”。每个人都是“全空间”的元素,而每个人所处“空间”是全空间的一个子集。每个人看到的空间有限,从而执着于“相”。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读后感4

  还是要把自己读经的感受随手记录下来,这是对自己的时间一个交代。

  佛陀的思想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佛陀称为"实相","法相","如来","阿寥多罗三藐三菩提","遍无上正觉",这些词语说得都非常不适合我们现代人理解,我给这个支点取个现代名字,叫"宇宙心灵",佛陀的思想就十分容易懂,也能被推理出来了。

  首先人为什么要利他才能成就菩萨道?这是因为"宇宙心灵"第一特性就是利他。我们假设一下,原初有个宇宙心灵,这个宇宙心灵如果不首先具备利他之心,如何能诞生出宇宙万物?

  人如何才能利他?当然就是要无我,破除对我的执着。假设宇宙心灵本身是我,它必须诞生出他,宇宙心灵本身就存在在宇宙万物之间。

  这种无我利他性就是大悲心,其实也就是宇宙本身具备的第一性--创造性。这也是所有宗教关于造物主的思想,佛陀没有创造一个造物主,如上帝。

  佛陀应该算得上人类第一个完美阐述创造精神的哲学家。向佛陀学习创造哲学。

  宇宙心灵与人合一的时候,人就达到了究竟涅槃的境界。其实佛说涅槃也就是人死了。佛陀的想法是人由于在生前获得了对宇宙心灵的体悟,死后就成为了宇宙心灵。没有说宇宙心灵附身这样的命题,佛陀是个彻底无神论者,虽然佛陀这个宇宙心灵仍然具备人无法理智思考的特征,但是佛陀一直是个坚定而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就是要把人从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生死的思考是一切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佛陀也不例外。

  人如何才能获得与宇宙心灵合而为一的体会?佛陀有一个方法是观照。专注地观照,人就可以获得这种体会。这里其实有个对时间体验问题。观照,譬如观照自己的呼吸,一出一入,其实是把时间在细分,随着呼吸的均匀,呼吸越来越细微,人通过体验这个细微的呼吸,刹那間获得了时间的细微感受,和时间重合的感受。时间和宇宙心灵是一致,如果说宇宙心灵创造出来的第一物是什么?那一定是时间,然后是空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就思考过道生出来的这个一是什么?其实就是时间。这种无我的感觉在中国叫做天人合一。人可以通过专注获得天人合一的感受的。天是什么?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空间。人就是自己。天人合一必然是自己在那个世界之间。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用物质世界来看,而是用大脑的触点制造出来的空间看,脑科学家说大脑制造出来的触点形成的虚拟脑空间比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要大得多。我们以人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这种观照形式来阐述这个现象。呼吸刺激大脑空间产生一个虚拟世界,人专注于这个世界,融于这个世界,于是获得了天人何以这种心灵感受。

  佛陀的思想都可以从这个支点推理出来,当然我学习佛学才开始,也许后面还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这样简单的思想为什么在佛陀的学说里显得那么辉煌壮大?就是因为佛陀把他的学说建立在自己练习瑜珈产生的心灵幻觉解除上。佛陀练习瑜珈多年,产生了无数幻觉,佛陀把自己关于宇宙心灵的哲学思想和这些幻觉结合了起来,所以佛学就显得非常辉煌壮大。

  《金刚经》读后感5

  《金刚经》是国人最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一,与《心经》齐名。今能看到1600多年前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怎不今人感慨涕泪,法喜充满,我辈由衷地感激古代高僧大德,呕心沥血翻译经书,并代代相传弘法至今。

  《金刚经》义理甚深。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佛陀举办体悟空性高级研讨班,座下学员多是菩萨级别的,须菩提尊者虽然只是声闻乘四果位的阿罗汉,但以“解空第一”资格当学习委员(当机者)。我们一时看不懂经文义理,但可慢慢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初学可以从最浅显处契入。比如:

  一:佛陀是释迦牟尼佛,是佛弟子的本师(我的老师),世代尊敬,故称世尊。如来,是佛号之一(有十个名号)。

  二:须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解空第一”的美誉。

  三:“如是我闻”是倒装句,意为“我听佛是如此说的”。此经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尊者诵读的,阿难有“多闻第一”的美誉。又:十大弟子的舍利弗,有“智慧第一”的美誉。

  四:“于意云何?”意为你的意见如何啊?1600年了,这么优美的文字!《金刚经》全文五千余言,读来朗朗上口,读罢浑身舒坦。

  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为不要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不是没有,而是不执著。

  六:所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著名的三句式。不理解,先记住。

  七: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形容宇宙的浩瀚无边无际,我们众生所处的娑婆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宇宙,多么伟大啊!无法想像的伟大。

  八: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五连问五连答;还有对声闻乘四果位的四连问四连答,层层递进分析,层层解惑答疑。难道不可以借鉴为教学经典吗?

  九:记住佛陀的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最著名的偈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真可谓,言简意赅,精妙绝伦!

  十:我们凡夫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住相,事事执著。《金刚经》中的无相、无我、无所得的义理,开示我们放下执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但要放下我执,而且要放下法执。

  我把自己的读经体会与朋友们分享。总之,一分恭敬一分收获,朋友们努力精进吧!

  《金刚经》读后感6

  《金刚经》是一部无论你是否有佛教信仰都应该听过佛教经典,但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因为奶奶信佛,感觉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对于奶奶的盲目崇拜,时常诚心的诵念却并不了解其中的经义,当时并未曾上心,可以说是完全不信,心里只有两个字"迷信"。然而成长中发现家里爱好国学的长辈也对该部经文很是推崇,甚至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来参阅并逐句解读,但是年少的我并没有念想和心境去学习国学,更何况是这样艰深难懂的经文,同样觉得这是有一定宗教迷信的。直至读大学时期,因为专业的一些因素接触越来越多的国学,才了解"儒"、"释"、"道"并没有观念中一直存在的迂腐、迷信,反而越来越感受到其中的韵味与魅力,一种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智慧,尽管三家的观点并不尽相同,但却有很多想通之处。想到这里,我感觉我放下了执着,放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是糟粕的执着,心境阔然而开朗。

  因为对佛学不是很了解,缺乏阅读原文的能力,因此选择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从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放下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该过多地停住在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上,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在明天,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也让我了解到放下执念其实也有两个境界:其一是在没有悟道的前提下,对于事情过于执着,事情已经过去了,成为过去式的时候,我们还经常在纠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坐上时光机回到过去,再去改变这件事的结局,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总结这件事情发展成这样的原因,做有针对的调整,防止同类情况再次发生。这样才会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坦然,才能真的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对于当下的所悟所得,并不能针对于所有的事情,如果强行将顿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么这样的执着的道最终也只能变成歪理。"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时空就会有不同的适用的自然规律,立足点的不同看问题的思维角度也就产生了变化。就像"谦虚"这是一个很好的美德,但是过度的谦虚或责任面前的谦虚,就会把这样美德变成了矫情和显得不够担当。

  这里的放下执着并不是消极的,不纠结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确定目标,没有规划,然后随心所欲,达到或达不到期望的结果都无所谓。其实恰恰相反,不执着更重要的是强调把握过程,对于一件正确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了,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如果最终没有达成期望,那么因为已经尽力了,没有遗憾和后悔,就不需要再纠结,但可以有总结,从中更好的成长!

  《金刚经》读后感7

  要在阅习经典时,日渐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吃东西前要洗手的意义一样!经文中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并为他人演说,其福德不可思量。读诵可以,但受持二字最难。道理虽明白了,但要转化为思想和行为那就更需要勇气和恒心(善护念)这本书有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不同人感兴趣的话题。一来因为是读后感,二来是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局限,所以就不全面展开。

  (一)从生命的形态开始来入手,我们无法想像死后会是什么样,所以只能依托各种宗教来解释这个问题,现代哲学,现代科学还没有能力来解决和解释。所以不管你想不想这个问题,它都在那里。很多人说好好的,想这玩意干嘛?那只是暂时逃避,终究那一天还是会来到,正如经文所说:人一生如露亦如电。我们死后成为鬼的可能很大,但鬼非鬼,是名义上的鬼!(经文里说:A非A,是名A),鬼它是永恒的吗?会怎么转变?原文形容众生:若胎生,若卵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作为读后感,也不展开,有兴趣的可以翻阅,百度。

  (二)各个宗教的见解,一定都各有独到之处,但不管信解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的,个人认为辨析最为重要,否则与“迷信”无差别。记得前年在拉萨的色拉寺看到群僧辩经,这也是佛教为历朝文人所信奉,流传至今的原因。同样西方很多近代科学家就有因辨析怀疑神权,而遭迫害和牺牲,比如伽利略,布鲁若,哥白尼等。所以敢于怀疑和被怀疑,这才是真正的经典,中国的禅宗便是如此。

  (三)我们看问题都是以人(也就是我)的立场开始的:认为这样,那样,比如认为蛇可怕,熊猫可爱,可熊猫和蛇自己可怕可爱吗?相反它们觉得人很可怕!同样,人认为有外星人,认为有鬼魂,认为有神仙,认为生命是空的,实的,等等。都是以人和我的观点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就住了一个我相,我见的观念,所以得出的结论未必是正确,显然没有跳出来看问题,相对宇宙来说,人类的知解,好比井底之蛙。在天地的眼里,人和祭祀用的刍狗(稻草扎的狗)没什么分别,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释迦摩尼佛就让大家从放下我见,放下自我开始,如果没有了我就没有了很多痛苦烦恼,知解也就慢慢走向正确!但大多数人害怕失去自我,我也是!

  (四)一个想法,用文字很难表达,即使说出来,也只能表达10%,别人理解你的意思时又打折扣,所以我们用语言表达时还要用眼神和动作。所以误会也从言语开始,有时候发现说出的话,并不是自己的意思,但话却已经说出口。释迦摩尼佛的表述精简到位,但他最后说他无法可说,因为实在没有办法用文字语言来穷真相。为什么这么说?比如宇宙的速度,维度,我们根本无法用大脑来想像。霍金那样的科学家也只是探取了宇宙海洋的一粒沙子而已,最近说关于之前黑洞的观点有错误。所以我们人类的眼睛虹膜只能看到三维空间的事物,佛说宇宙至少有十个维度,对于四维我们人类已无法识别,何况更高维度。所以我们说在找外星人,但外星人可能在研究“人类细菌”,就像细菌感觉不到人类一样。

  (五)《金刚经》原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从不住心开始,有些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忘记它。第2天就让它空掉,烦恼也就没了。我们昨天心里恨一个人,但到今天就该忘记了,或时间长的,2年3年也该忘记了,原来存储恨的地方,现在空了,烦恼就没有了。一笑抿恩仇,像闪电一样的肉体生命,多大的事情。

  (六)A非A是名A,所以佛非佛,是名佛。空也非空,是名空,因为有了我们这个真实的存在,才会体现有虚空。所以我目前不认为什么都是空的,不然还上班干嘛,在家等死算了,反正是空的。释迦摩尼在世时,和普通人一样,吃好饭坐在那讲法。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所以《金刚经》并没有说什么都是空的。相反是因为有,才相对出来这么一个空。易经的阴和阳也是这样一个道理。比如当我们失去我们这个曾经拥有的肉体时,我们的灵魂回过头来看着自己的身体时,才体会出来相对的一个空。

  (七)《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入邪道,不能见如来。看过林语堂写的一本散文《人生不过如此》,他是这样形容他那个时代(100年前),国人对于佛教有种既相信又怀疑的心态。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烧香拜佛犹如交易的很多,直接的,含蓄的,具体就不展开了。所以我们可能见到佛的形象吗?可能因为恳求佛祖保佑而得到什么?我目前认为只有通过研习,辨析经典,从而使自己内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真相,完善自己的言行。

  (八)有人如果做到了没有了我见,没有了偏见后。这个时候你去做好事,去布施。就开始走向佛所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的道路上去了。那确实是一种境界,普通人只能想像,所以知道了,并不一定做得到,这当中有段过程叫:修行!

  (八)去潜心阅读学习一部宗教经典,如果你说自己是光从哲学,人文,宇宙观,生命科学,文学的角度为出发点的话,那可能有点苍白。也许你自己也不知道,其中可能包含了某种名的宗教情结在里面。每个人都有一种情结,各式各样的,但唯独宗教情结是最为神秘和莫解的,不论你信仰或正在信仰某个宗教中。

  (九)道家的想法是:爬山不一定非要到高峰,半山腰的风景同样独道!所以我选择发发微信,非常希望遇到有同样见解或不同意见的朋友来探讨。我还是和以前一样的想法,暂时可以把学些当成哲学,生命科学,宗教,宇宙观等任何一种形式来看待!

  《金刚经》读后感8

  慧能大师与佛结缘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慧能本来是一个不识字的砍柴樵夫。在一次给人送柴回家的路上,听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意中触动了机缘,从此慧能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

  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

  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金刚经》不但破除了文字和言教,“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谓佛法,决不是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法,也并没有一个什么法是最上乘的法,因此,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用“筏喻”来破除对法的执著;人渡河必须要靠舟筏,但渡到对岸以后,如果还舍不得扔下舟筏,那就是执著于法。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

相关文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2023-06-08 20:29:3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简介2023-06-10 17:04:4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鉴赏2023-06-08 06:13:3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五篇2023-06-15 13:16:3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汇总五篇2023-06-16 12:38:3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赏析2023-06-15 17:14:2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