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怎么持诵金刚经

时间:2023-06-05 06:03:17 文/马振华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渐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一) 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 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 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越久,进步越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越多,越无分别,保任越久,进步越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 —— 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 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 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 —— 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 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越多,义越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 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无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本,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心灵环保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生其心」,就是以无私无我的智慧,处理一切事物。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当我们行布施、做好事、发起慈悲心的时候,不要有一定的对象。「色」就是一定的对象,红的、绿的、方的、圆的、长的、短的、亲的.、疏的……等一定的对象; 「声」就是各种声音;「香」就是诸般气味;「味」就是酸、甜、苦、辣等味道;「触」是感触、身体官能的接触;「法」是自己心里的想法或观念,一切属于心理或精神部分的,宗教或哲学上的最高原则或「神」。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合称为六尘,都应该全部摆脱,这样心灵才能得到清净,这样行布施才不会生烦恼心。

  (三)「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意思是说,如果心仍然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就是「非住」,就是「不住于菩提心」。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以「无住心」布施,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从有到无的心灵环保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一般人总是常常想着过去、想着未来,能够想到「现在」的已经不错了。我们通常会记挂着过去的对错毁誉,以及幻想着未来的期许:下一次的好运,是不是轮得到我?如果只想到过去、未来,「现在」又如何做得好呢?

  成功的人不能沉醉在过去,也不可幻想着未来,唯有努力于现在,才是最可靠的。

  (二)大修行人的心理状况-住于现在的活动

  学佛修行的人不要老是担心「我如果犯了戒,就要下地狱了!」也不要老是渴望:「阿弥陀佛!你什么时候拿金台、银台来接引我?什么时候才会来呢?我死的时候你来不来?」这样空想是没有用的,现在赶快精进念佛才是最要紧的。

  这就好像有人看到一颗苹果快要熟了,他便站在树下想:「这颗苹果是我的。」于是,就站在树下张着嘴巴等,他老是在等,而不去摘苹果,结果苹果尚未掉下来之前,可能就来了几只鸟把苹果吃掉了。这就像是只幻想着美好的未来,却不把握现在及时动作,这是没有用的。

  我们常常就像是那位在树下等苹果吃的人,以为等着、等着一定能等到。等待是不会有结果的,只有努力才会有成果,有时候可能努力了都不一定能够得到,但是,还是一定要努力,才会有机会;如果努力过后仍得不到,也可以问心无愧了。以摘苹果的例子来说,也许当你还没爬上树去,它就被鸟吃了,或掉下来跌坏在地上了。但是,在爬树的时候不能担心:「反正苹果一定会被鸟吃去,算了!我不爬树了。」而是要重视现在的努力,大修行的人、成功的人都是这样,不会老是怨天尤人, 不会因为别人的得意失败,而在一旁空欢喜、徒悲哀。

  (三)解脱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解脱者已经心无所住,不住于现在,也不住于过去、未来的一切相,这叫作「无相」、「无我」,也叫作「解脱」,就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了。

  我们大家都还是凡夫,虽然还做不到,但知道有这么一个境界,希望有一天能够做到这个程度,所以要修行。至少要能做到「住于现在的活动」,不要停留在第一种「住于过去和未来」的状况。

相关文章

金刚经感应故事2023-06-07 02:03:42

金刚经的作用2023-06-09 10:00:37

金刚经讲义-妙行无字2023-06-18 16:35:20

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2023-06-15 08:54:14

怎样正确念诵金刚经2023-06-18 17:54:10

金刚经心咒全文2023-06-13 11:27:4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