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学案

时间:2023-06-03 11:22:45 文/王明刚 文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一、 预习导学

  1、 收集展示与月有关的古诗句。

  2、 作者简介

  苏轼,______(朝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____________ 并称“三苏”,是“_______________”之一。

  3、 给下列字词注音。

  解衣( ) 遂至( ) 藻荇( )

  二、 讨论展示

  1、 齐读原文

  2、 自由阅读课文,各小组根据注释进行翻译,将不懂之处划出来,班上交流。

  三、 探究点拨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的夜景如何?

  3、 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 练习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为乐者( )

  (4)遂至承天寺( )

  (5)怀民亦未寝( )

  (6)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 )

  2、熟读并当堂背诵

  五、评价反思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上《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2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 过程与方法

  (1)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 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反复朗读课文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四)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五) 巩固、运用

  1、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2、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 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3、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第 2 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朗读擂台赛。

  5、挑战擂主(生荐):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擂主,其他学生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 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四) 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五) 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顺畅背诵并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意境。(难点)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本文描绘的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文中的“康乐”是指南朝的谢灵运。“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2)《记承天寺夜游》:①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朝代)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②写作背景: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 tuí ) 沉鳞竞跃( lín ) 未寝( qǐn ) 与其奇者( yù ) 水中藻、荇( xìng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四时俱备( 四季 ) 晓雾将歇( 消散 )

  夕日欲颓( 坠落 ) 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 ) 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共同,一起 )(中庭: 院里 )

  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 但少闲人 (但: 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

  3.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记承天寺夜游》则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你更喜欢哪一幅图景呢?试用自己的话将它生动描绘出来。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答谢中书书》

  (1)请在书中分别标注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

  叙事:第1句;写景:第2~5句;抒情:第6、7句。

  (2)试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称之美”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原文,体会作者写景之妙。

  ①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③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④动静相称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所见夜景如何?请在书中标注相关语句,并谈谈它带给你的感受。

  感受:空灵、皎洁、明净......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变化?请在书中标注,并思考: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有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3.本课两篇短文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分析说明。

  《答谢中书书》: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随堂检测】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拓展延伸】

  “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读李煜《相见欢》,结合诗中之景,谈谈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布置作业】

  完成第27课校本作业。 2. 预习第28课。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一样东西却自始自终伴随他一生, Ppt1这就是月亮,苏轼的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复杂的人生顿悟、苏轼曾叹明月Ppt2:“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曾咏月“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苏轼曾夜游承天寺,PPT3: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一起领略这篇文章的精髓。

  提问:题目为《记承天寺夜游》,你能从题目中用一个动词概括出主要事件吗?PPT4“夜游”非常好,PPT5首先我们不得不问,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同学们快速的找到:1、解衣欲睡。接着找到最主要的词语“念无与为乐者”,上述字词可看出作者的孤独无聊,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联系时代背景看一看PPT6(课件时代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职,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于是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破居士的称号便是他在这是起的,本文写于此时,PPT7可见作者因为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接着我们找到了一个句子: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通过月色这个名词和欣然这个形容词,表明作者被美丽的月色所吸引,高兴的赏月,PPT8作者在赏月的过程当中,所见的月色如何?有何特点?同样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同学们找到如下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这个句子 ,月色意美在哪里呢?我们抓住这个句子里的关键词句“空明,这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出月色什么样的特点呢?”(课件 空、空灵、空旷;明、明净、明亮。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澄清、透明,一派轻松自由。)

  PPT9作者面对此情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同学们快速找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要抓住这句话的关键词闲人,这个词单从字面理解,是说无所事事,无聊的人,他的本意的却如此,那么作者究竟无聊在哪里呢?通过前面夜游的原因分析,我们概括到:1、被贬之后壮志难酬的悲凉。那么作者甘当这样的闲人吗?不,同学们从哪里看出来呢?(但)非常好,这个字在此表示转折的意思,透露出作者的心情由之前的悲凉无奈到之后的转变。到底转变为什么呢?PPT10我们一起回顾苏轼的人生轨迹中找找答案。苏轼虽才华横溢,仕途却屡遭不顺,管越做越小,离朝廷越来越远,由开封被贬到了黄州,但却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积极乐观,再次被贬至惠州,又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休闲舒适,最后迁移到了天涯海角儋州,留下了“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的心愿,正如这条贬谪路线一样,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曲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悲凉落寞的文人,他的心中、眼中,他的笔下,却有如此写月色绝唱的美景,是因为它能够借自然的美景排解心结,PPT11具有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面对承天寺的这一轮明月,才有了赏月的欣喜之情。所以通过以上的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领悟到苏轼的精神内涵,更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品析文章的方法。Ppt12那么文中的那些词是关键词呢?(课件赏月悟法:关键词,是在句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PPT13明确了关键词的概念后,如何来准确的抓住词语品析课文呢?概括来说,一、抓词性。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等。在文中起描写作用的形容词和发起动作的动词,往往有揭示人物性格和主要事件的作用。二、抓作用。文章的题目和每段中概括性的词语,这些关键词往往就是主旨的所在,对于品析文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PPT14最后,通过刚才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品析思想感情的方法,并且活学活用来分析即将学习的第27课《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PPT15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27、《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课堂探究

  1.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2.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3.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4.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5.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当堂检测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3.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号( )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林翠竹( ) 晓雾将歇( )

  与其奇者( ) 五色交辉( )

  3、 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 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答案

  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 cuì xiē yù huī

  3、①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作者从各方面濡墨染彩,容截营构,使文章清幽秀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5、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27.《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知道文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课堂探究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4.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

  5,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6、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 欣然( )

  2.念无与乐者 念( )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当堂测试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的写作特点。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问题导读】(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一、初读课文懂文意。

  1、音字互填:

  解衣( ) 寝( ) 藻( )荇( )

  2、解释加点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乐者( ),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二、再读课文明内容。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作者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赏析。

  三、细读课文悟主旨。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5、结合“文本助读”,说说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通过学习此文,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8、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我的问题】:

  【小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苏教版

  17.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说出课文大意。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 苏洵 ,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 (人名)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查阅资料,补充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 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荇交横(héng) 怀民亦未寝(qǐn)

  遂至承天寺(suì) 盖竹柏影也(bǎi)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5.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6.初读课文,完成下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基础阅读知识2023-06-18 00:57:26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考点2023-06-16 06:23:41

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023-06-08 10:55:52

关于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023-06-02 00:40:4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2023-06-17 22:04:52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结构及思想感情2023-06-16 13:10:0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