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岳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春 望
诗篇一开头即写“国破山河在”,这句诗中包含了多少感慨!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草木丛生。“国破”与“城春”两意相反,诗人却以之对举,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下维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是诗意翻新,出入意料。正是通过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第二联承接“国破”、“城春”而来,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景物,来进一步渲染诗人的“感时”与“恨别”之情。“感时花溅泪”,是写花,写所见,是感伤国事;“恨别鸟惊心”,是写鸟,写所闻,是伤感家事。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反惊心,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
“感时”和“恨别”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诗人在第三联中便深入一层来说:“烽火连三月”,战火从正月到三月连绵不断,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是写国事,是“感时”的具体发挥;“家书抵万金”,由于长期战乱使亲人间音讯隔绝,倘有一纸家书,简直价值万金,这是写家愁,是“恨别”,的实际内容。国事与家事紧密相连,“感时”与“恨别”交融一体,这样就更深化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
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
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石壕吏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本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因此,诗的开头即单刀直入,排除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切,只用一句诗为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第一句“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特别是“村”字,都含义丰富。就通常情况说,分散、偏僻的农村是恶吏“捉人”的典型环境,而人烟密集的市镇却与众不同。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的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一段时间,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此后的“听妇前致词”“如闻泣幽咽”,也已经在这里埋下了伏线。“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因为在当时,由于有“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新婚别》)之类的迷信,抓兵一般是不抓妇女的──当然也有例外。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次、因与果的密切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的内容,千万别以为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第一次逼问啼诉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凭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在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撤谎!不是有个孩子哭泣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了一句“惟有乳下孙”。但是县吏又一再追问,老妇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有个母亲,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的怎么见人呀!”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呼”了。
最后一段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相关文章
杜甫诗三首的课文导读2023-06-07 21:42:59
杜甫诗燕子来舟中作鉴赏2023-06-18 14:22:13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的对比2023-06-09 17:18:15
杜甫三别原文及鉴赏2023-06-09 08:38:34
杜甫古诗20首2023-06-17 17:13:44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2023-06-07 18:25:35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6-17 14:25:36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6-05 01:46:10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6-19 05: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