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文案1
《树林医生》: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021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文案2
《对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2021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文案3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竹笋)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6÷2=3读作:6除以2等于3;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
2、课件呈现教材13页做一做第1题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动手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已经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达意思,真不错。
四、课后作业
作业: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2021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文案4
一、有多少种可能性?
小明从他的存钱罐里拿出了1角2分的硬币,要把这1角2分前平均分成2份,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二、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颗巧克力?
兰兰过生日,请来了她的3个好朋友,兰兰把爸爸买的一盒巧克力打开,把这盒巧克力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包括兰兰在内)。当每个人吃完2颗巧克力以后,剩下的总数正好是原来2个小朋友分得的巧克力的颗数。兰兰打开的这盒巧克力有多少颗巧克力呢?
三、分别需要几次?
有16个小朋友一起去公园里玩,他们先去玩“旋转飞轮”。座舱里让坐4人,16个人每个人都玩一次“旋转飞轮”,需要几次?然后他们又去了“冒险岛”,在一条小河上有一条小船,船上一次可以坐4人,这16个小朋友全部到河对岸,需要几次?
四、一名老师带着16名学生进行“夏令营”活动,这些人要坐缆车上山,每辆缆车可乘坐4人,这些人都要上山,至少要租多少辆缆车?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的坐缆车的方案?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请相信学生能行!
2021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文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相关文章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几个轮子教案2023-06-10 08:11:06
四年级下册数学寒假作业答案2023-06-04 06:12:45
一年级数学寒假作业加减法练习题2023-06-02 11:54:50
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归纳2023-06-10 17:05:49
小学数学寒假作业答案四年级2023-06-04 05:16:33
三年级上册数学寒假作业习题2023-06-16 04:24:5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小学数学上册二年级教案最新例文2023-06-09 21:16:26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2023-06-04 01:07:32
最新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模板2023-06-06 16: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