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021最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2021最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 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 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 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 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 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1. 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2021最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2021最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四、布置作业
相关文章
数学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2023-06-10 16:38:37
开心假期三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答案必备2023-06-08 18:12:13
七下数学暑假作业答案人教版2023-06-05 19:19:28
七年级下册数学暑假作业答案必备2023-06-19 18:53:23
四下数学暑假作业答案必备2023-06-12 07:21:00
三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练习题2023-06-09 20:51:3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小学数学上册二年级教案最新例文2023-06-09 21:16:26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2023-06-04 01:07:32
最新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模板2023-06-06 16: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