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关于读书的诗歌有哪些

时间:2023-06-15 14:46:08 文/张东东 诗歌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关于读书的诗歌有哪些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相信大家也有学到的吧。关于读书的诗歌有哪些的呢,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读书的诗歌有哪些一

  没有任何快艇像一本书

  --埃米莉·迪金森

  没有任何快艇像一本书,

  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地方,

  也没有任何骏马

  能像一页欢跃的诗篇。

  最贫穷的人也可如此跨越旅行,

  而不必被迫为通行纳税;

  这运载人类灵魂的马车

  是多么节俭朴素!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胡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关于读书的诗歌有哪些二

  阅读人生

  作者:陈钦华

  默默地用纯洁的心灵去体味人生这一片绿地,默默地用美妙的憧憬去悸动这一方天空。

  绿色,是挡不住的诱惑,追求是无法抑制的.信念。我们每个人都在辛勤地耕耘,我们每个人又都用渴盼的目光去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色彩纷呈。

  伫立海边看帆,看飞翔的鸟,用心去倾听涛声,静坐山头遥望轻轻移动的白云,去想属于自己的心事,用心灵去读出无数深情的诗章,小憩人生旅途中每一个驿站,便会发现每一个脚印都是那样的深沉和坚定,阅读整个人生,我们便拥有一切,因为我们为整个世界献出了真诚!

  关于读书的诗歌有哪些三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

  能像一册书,

  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首诗,

  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即令你一贫如洗,

  也没有任何栏杆能阻挡

  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伐。

  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

  可是它装载了

  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相关文章

关于赞美大学校园的诗歌(精选8首)2023-06-19 08:39:22

教师节对老师赞美的诗歌2023-06-02 10:05:46

布谷鸟的诗歌2023-06-08 22:32:03

孝敬老人的诗歌2023-06-07 10:47:02

描写威尼斯的诗歌2023-06-14 19:03:15

爱的衣裳诗歌2023-06-03 12:45:18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窗外的风沙诗歌2023-06-13 20:48:25

初见遇见诗歌2023-06-12 20:10:24

热爱生命诗歌精选2023-06-16 03:16:44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